社区教育资源的开发和利用(224237)江苏省东台市弶港镇小学杨卫东引子东台市弶港镇小学是一所濒临黄海的农村小学,这里的学生绝大多数为渔民的后代,他们生在海边,长在海边,家乡就是大海,大海就是家乡,得天独厚的湿地,桅杆林立的渔港,飘渺远去的船帆,远足与野炊过的沙滩,都给他们的童年带来了无限的欢乐和遐想……一、背景与规划新世纪之初,我国建国以来的第八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在党中央、国务院的直接领导下,以令世人瞩目的迅猛之势在全国推进。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明确指出:要改革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纲要》同时指出:“学校在执行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同时,应视当地社会经济发展的具体情况,结合本校的传统和优势、学生的兴趣和需要,开发或选用适合本校的课程。
”我校领导班子敏锐地感受到,校本课程是学校根据自己的办学理念和实际情况,自主开发的课程,其目的是更好地满足学生实际发展的需要。
我校地处黄海之滨,不仅有丰富的海洋生物,还有辽阔秀美的滩涂湿地。
走向“校本”,开发和利用富有特色的社区资源,让教学走进学生生活,让学生走进社会生活,不仅适应教育发展的大趋势,也必将成为学校走向新课程,实践新理念的一大亮点。
二、探索与实践在全新理念的指导下,我们把校本课程的开发作为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把“利用渔港社区资源,开展研究性学习”作为开展综合实践活动的主要抓手,成立课题研究小组,通盘安排实施步骤,精心设计,规范运作,进行了不懈的探索。
(一)把社区资源引入教师视野,让教师率先走进研究性学习。
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善是本次课改成功与否的重要标志,而学习方式的转变是以教师教学行为的变化为前提的。
因此,我们把转变教师的观念放在研究活动的首要位置。
1、针对课程特点,开展师资培训。
我们参照专著《研究性学习﹒实验与探索》,结合东台市教育局关于研究性学习的推进意见,连续举办理论讲座,同时印发了《“研究性学习”与新的教学理念》等多种资料。
通过学习,教师们深入理解了研究性学习的内涵,把握了学科课程与综合实践课程的关系,对如何编制实施方案,怎样启动研究性学习,如何进行课程管理等有了全面地了解,对教师在新课程中的角色定位也有了全新的认识。
2、定期座谈交流,汇集选题素材。
我校教职员工,大多是本地出生,不少教师曾有过海洋生产的经历,对社区资源有较深的了解。
于是,我们结合理论学习,定期召开座谈会,引导大家根据小学生的年龄特点,确定可供学生研究的范围与领域,分类收集素材。
经过整理,最终形成的课题设计涉及渔业生产、海鲜的食用、滩涂开发、旅游资源、弶港名人等十几个方面,共100多个子项目,教师的热情物化为具体的思路。
3、建立指导小组,提炼研究主题。
我们根据教师任教学科,结合个性特长,建立了多个指导小组,分别指导三到六四个年级。
同时,鼓励指导老师根据自身知识背景、学生实际水平确定研究的层次,提炼相应的主题,以吸引学生参加。
(二)把社区资源引入学生视野,让学生成为资源开发的主人。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是综合实践活动的主体,激发学生兴趣,调动他们的积极性,是我校开展研究性学习的重点。
1、举办专家讲座,让学生了解家乡。
2003年10月,我们聘请了校外辅导员、镇原任宣传委员杨九华同志对全体学生进行了以“大海孕育了弶港,大海养育了我们”为主题的社区资源专题讲座,讲座从“弶港是渔文化的发祥地”、“弶港是海洋生物的王国”、“弶港是英雄花开的热土”等多方面详细介绍了家乡弶港的人文资源、自然资源和革命历史。
详实的数据,丰富的事例,生动的讲述,使全体师生关注大海,热爱家乡的感情油然而生,研究性学习的热情空前高涨。
不到一天时间,学生的意向选题就达到了五十多项。
2、开展课题研究,让学生走近家乡。
我们及时引领师生把关注的热情转化为实实在在的小课题研究,让学生走近家乡海,拥抱大自然。
三年级学生对海防团长孙二富、烈士崔中鉴的事迹追慕不已;四年级(2)班以春季鳗鱼为调查对象,通过对数量、价格的统计、分析,了解了物稀为贵与市场供求的相关知识。
五(1)班学生对弶港有趣的船名产生了兴趣,五(2)班学生多方收集中华鲟的资料,探求弶港为何会成为“水中大熊猫”的安乐窝,五(3)班学生跟着老渔民唱起了“渔号子”。
六年级学生则对旅游项目的开发描绘起心中的蓝图……3、确定年级重点,让开发形成梯度。
随着实践活动的深入开展,教师指导小组逐渐确立了年级的研究重点。
三年级:多样的海洋生物;四年级:发展的渔业生产;五年级:独特的地形地貌;六年级:诱人的开发前景。
这样,使不同层次的学生有了更加明晰的梯次上升的探究方向。
(三)把社区资源引入课程建设,整合资源编写校本教材。
综合实践活动就内容来说应是典型的地方课程,由于它没有课程标准和统一的教材,这就需要我们结合实际创造性地组织。
为了研究性学习的可持续发展,也为了打造富有特色的精品学校,课题组的同志将编写校本教材列入了议事日程。
学校成立了以丁富林校长为主任的乡土教材编委会,以指导性、发展性为原则,对已经取得的成果进行筛选与整合。
三、效果与特色我校对社区资源的开发,注意了边实践边总结边改进,受到了明显的成效:1、教师的教育观、课程观得到了改变。
教师们在指导学生活动、参与社区资源开发的过程中,观念获得了更新。
他们不仅懂得以发展的眼光去欣赏每一个学生,更懂得了在课程建设中师生共同成长的新思维。
各学科的课堂教学成为师生共同探究新知的平台。
教学内容生活化,教学过程活动化,教学评价多元化已成为普遍的追求。
2、学生自主探究意识明显增强。
这表现为学生的问题多了,思路广了,课堂表现更活跃了。
在丰富多彩的活动中,他们撰写了极富真情实感的体验性日记和习作1000多篇。
3、学校办学品位得以提升。
早在2001年,学校课题组的《利用社区资源,开展小学研究性学习的思考》获盐城市优秀论文二等奖;“我为大海添光彩”主题活动方案被东台市教育局评为“十佳方案”。
2002年3月,“利用渔港社区资源,开展小学研究性学习”被列为省级课题的子课题。
2003年,这一课题又被市局列为学校特色建设项目。
2004年,《忙碌的海边娃》综合实践活动方案被《小学教学改革与实验》全文刊载。
校本教材《渔家的孩子爱大海》更是引起了社会各界对我校的广泛关注,开发和利用渔港社区资源,为我校的教育教学工作注入了新的活力,形成了鲜明的特色。
我校被盐城市教育局评为“乡土资源开发特色学校”。
四、分析与展望综合实践活动的开展是一个不断创新的过程,它始终处于发展变化之中,要使它成为现代的“活”的课程,还需要我们对社区特色资源不断研究和开发,并进行科学有效的管理,只有不断加以补充和完善,才会使它对教师的成长和学生的发展产生恒久的影响。
1、用好校本教材。
充分发挥教材实践性强的特点,提高教师活动设计和组织能力,让教材成为学生进一步开展综合实践活动的向导,从而不断生成新的活动方案。
在实践与探索中编写它的续篇——学生成果集锦,努力构建完善的校本资料体系。
2、建立活动基地。
首先是在当年新四军后方医院所在地(我镇蹲门村)建立一个德育基地,在实践活动中进行革命传统教育,培育爱国主义精神。
其次,在东台市弶港中华鲟人工培育站,建立一个珍稀动物观摩基地。
第三,建立海洋生物标本馆,让更多的同学及其家长参与标本的采集。
3、扩大辅导队伍。
在抓好校内教师队伍建设的同时,建立一支由熟悉渔港社区资源的老渔民、老干部、老党员组成的校外兼职辅导队伍,为学生活动赢得更多的指导,最大限度地满足学生的发展需要。
4.关注活动进展。
编发《活动追踪》小报,展示师生活动成果,通报课题研究进展,引导综合实践活动向更深更广的方向推进。
11月20日,盐城市2006年全市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案例评选揭晓(盐教科院[2006]136号),我市获一等奖8篇、二等奖7篇、三等奖3篇。
我市一等奖占盐城市一等奖总数的五分之二。
在这盐城市教科院首次组织的小学、初中、高中各学段参加的综合实践活动案例评选中,我市一批学校和老师脱颖而出:安丰中学、富安小学、弶港镇小学的案例获学校案例一等奖;东台市实验初中何永松的《可恶的“牛皮癣”》、东台市第一中学华海林、徐晨的《走近校友戈宝权》、东台市第三中学赵映荷的《有机大米与健康人生》、时堰镇中学丁卫东的《让水乡碧水常流》获个人案例一等奖。
附:盐城市2006年全市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案例评选获奖名单学校案例一等奖东台市安丰中学案例(执笔:叶怀瑜)东台市富安镇小学案例(执笔:何继洲)东台市弶港镇小学案例(执笔:丁富林、杨卫东)二等奖东台市弶港镇中学案例(执笔:吴邦华、王益键)东台市三仓镇中学案例(执笔:王升)个人案例一等奖何永松东台市实验初中《可恶的“牛皮癣”》华海林、徐晨东台市第一中学《走近校友戈宝权》赵映荷东台市第三中学《有机大米与健康人生》钱小军东台市实验初中《回到古镇西溪》丁卫东东台市时堰镇中学《让水乡碧水常流》二等奖吴小春东台市新街镇中学《地震,我们如何应对》姚长进东台市唐洋镇中学《走近鲁增富》朱竹娟东台市广山镇中学《拒绝有害零食,维护身心健康》于顺清、韩维庆东台市后港镇中学《后港地名探源》崔旺洪东台市许河镇小学《处理鸡粪保护环境》三等奖沈海霞东台师范附属小学《走进西部:美丽的田野》冷建林东台市头灶镇中学《家和万事兴》许小东东台市富东镇中学《心中的校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