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历史热点题型信息速递——长征五号B运载火箭Word版

历史热点题型信息速递——长征五号B运载火箭Word版

历史热点题型信息速递长征五号B运载火箭【资料导读】1992年,党中央作出实施载人航天工程“三步走”发展战略。

经过20多年独立自主发展和接续奋斗,已先后组织实施16次重大飞行任务,实现11名航天员共14人次太空飞行和安全返回,圆满完成第一步、第二步全部既定任务。

我国载人空间站工程研制的长征五号B运载火箭2020年5月5日在海南文昌首飞成功,正式拉开我国载人航天工程“第三步”任务的序幕。

长征五号B以长征五号运载火箭为基础改进研制而成,主要承担着我国空间站舱段等重大航天发射任务。

建设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空间站,解决有较大规模的、长期有人照料的空间应用问题,是我国载人航天工程“三步走”发展战略中第三步的任务目标。

据介绍,长征五号B首飞成功,验证了火箭总体方案、各分系统方案的正确性、协调性,突破了大尺寸整流罩分离技术、大直径舱箭连接分离技术、大推力直接入轨偏差精确控制技术等一批新技术,为我国空间站在轨建造任务奠定了重要基础。

【知识链接】中国史:一、建国以来重大科技成就:从“两弹一星”到载人航天1.“两弹一星”:原子弹、导弹、人造地球卫星2.背景和目的:①新中国成立后,美国敌视中国,想要扼杀新生的人民政权。

②60年代中苏关系也急剧恶化。

③美苏两个大国的争霸,导致世界局势紧张。

④中国面对恶劣的国际环境,积极发展高新科技,为社会主义建设创造一个安定的环境。

⑤为了反对核威胁,打破核垄断。

3. “两弹一星”到载人航天发展历程:①1964年10月16日,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我国是世界上第五个拥有核武器的国家。

②20世纪60年代初,我国仿制进程导弹成功。

1964年,中国自行设计制造的中近程导弹试验成功。

③1970年,我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发射成功,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五个发射卫星的国家。

④1992年,中国政府作出实施载人航天工程的战略决策,载人飞船正式列入国家科研计划。

这是中国在世纪之交规模最庞大、技术最复杂的航天工程。

⑤1999年起,“神州”飞船成功进行了4次无人飞行试验。

⑥2003年,“神州五号”发射成功,我国成为世界上第三个掌握载人航天技术的国家。

4、意义:①打破了美苏两国对核技术和空间技术的垄断,打击了大国强权主义,粉碎了他们遏制中国的企图。

②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扩大了中国的国际影响,增强了中国人民的自信心和民族自豪感。

③加强了中国的国防能力,标志着中国科技水平进入到世界前列,为社会主义建设创造了安定的环境。

二、新中国科技发展的历程:大致可以分三个阶段:1.新中国成立到“文化大革命”以前,科技事业有了较全面的发展。

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高度重视科技工作,建立了科研机构和科学研究体系,制定科技发展规划,为我国科学技术现代化奠定了基础。

2.“文化大革命”时期,我国的科学技术事业遭受严重破坏,但也取得了一定进展,如第一颗导弹和氢弹爆炸成功等。

3.1978年“文化大革命”以后,我国的科技事业进入了一个蓬勃发展的新时期。

党和政府提出“科教兴国”战略,把发展科技和教育事业放在现代化建设的首位,制定了全国科学技术发展规划纲要。

科学技术取得巨大成就,科技进步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经济发展也推动科技事业进入了一个新阶段。

二、新中国科技取得成就的原因:①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和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

②党和政府的重视和决策的正确。

③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和推动。

④社会经济发展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综合国力的增强。

⑤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推动。

⑥科研人员的努力和奉献精神。

四、高频考点答题术语:(1)科技:“两弹一星”、航天工程等一系列高科技成果令世界瞩目,提高了我国的国际地位和现代化建设水平。

(2)教育事业:建国以后,我国教育事业曾经受到“文革”的干扰,但是“文革”以后,特别是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国家对教育的投入不断增加,“科教兴国"战略为中国21世纪的崛起奠定了政策基础。

世界史:一、牛顿——经典力学①牛顿的理学体系对自然界的理学现象做出了系统、合理的说明,完成了人类对自然界认识史上第一次理论大综合。

②标志着近代自然科学的形成,标志着人类科学的开始,推动了物理学、工业革命的发展。

③经典力学体系对解释和预见物理现象具有决定性意义。

二、爱因斯坦——相对论内容:①狭义相对论:物体运动时,质量会随着物体运动速度增大而增大,同时,空间和时间也会随着物体运动速度的变化而变化。

②广义相对论:空间和时间的性质不仅取决于物质的运动情况,也取决于物质本身的分布状态。

意义:①相对论的提出是物理学领域的一次重大革命。

②相对论否定了经典力学的绝对时空观,深刻地揭示了时间和空间的本质属性。

③发展了牛顿力学,将其概括在相对论力学之中,推动物理学发展到一个新的高度。

三、普朗克——量子论内容:辐射像物质一样,是由能量的基本单位来实现的。

意义:量子论的形成标志着人类对客观规律的认识,开始从宏观世界深入到微观世界;同时,在量子理论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量子力学,极大地促进了原子物理、固体物理和原子核物理等科学的发展。

【热点题型演练】1、1959年6月,苏联决定提前终止《中苏国防新技术协定》,不再向中同提供原子弹的教学模型和生产原子弹的技术资料。

随后,美国、英国、法国三个核大国也对中国在原子科学技术上实行严密的封锁。

上述情况逼出了中国自研原子弹的“596 工程”。

这主要说明中国的原子弹研制()A.缺乏人才B.缺少技术C.开局不利D.迎难而上2、1967年,英国泰晤士报报道:“这次爆炸的时间非常巧妙(联合国大会辩论开始前),而且速度快的异乎寻常,如果‘四大国’继续假装中国弱,这是在发疯,赶紧让他们进安理会吧。

”材料表明中国氢弹爆炸成功的主要意义是()A.成为中国重返联合国的主要条件B.促进了两极对峙格局的形成C.对世界政治格局产生了重大影响D.促进世界格局多极化的形成3、下图是新中国科技发展成果折线图,对此解读正确的是()A.①时期:中近程导弹试验成功、第一颗氢弹爆炸成功B.③时期:第一颗原子弹爆炸、籼型杂交水稻问世C.④时期:“东方红一号”发射、人工合成结晶牛胰岛素D.⑤时期:“一箭多星”、超级计算机诞生4、2018年底,我国自主研发的嫦娥四号开始人类首次月球背面之旅。

其背后,是中国人艰辛的航天奋斗史。

材料说明( )时间事件1999美国规定禁止向中国出口卫星及相关零部件年2011年禁止美国航天局所有设施接待“中国官方访问者”。

2013年美国航天局承办的开普勒科学会一度拒绝所有中国研究人员的与会申请。

A.中国正式进入航天时代B.改革开放是大势所趋C.科技自主创新的重要性D.科技封锁激发创造力5、“三线建设”指的是自1964年开始,在我国中西部地区的深山峡谷和大漠荒野开展的一场大规模国防、科技、工业和交通基本设施建设。

据此判断“三线建设”的开展主要是因为( )A.国际局势日趋紧张B.城市粮食供应不足C.“八字方针”的实施D.研制原子弹的需要6、下表为1949〜2008年中国高等学校在校学生人数表。

以下对表格解读正确的是( )A.改革开放促进了高等教育的发展B.新中国教育事业获得了全面发展C.中国已经实现了高等教育的普及D. “科教兴国”战略提升了教育的质量7、1970年4月,西方媒体评论说:“中国当之无愧地加入了空间俱乐部……必须把这次卫星发射的成功看作是宣布能把洲际导弹发射到地球上任何地方的公告。

”材料中这次成功()A.使中国开始进入航天时代B.表明中国科技领先于世界C.使中国打破了西方核威胁D.得益于高等教育空前发展8、吴明瑜回忆道:“鉴于当时复杂的国际形势,为了实现建设一个强大的中国的目标,当时出于战备考虑,提出要实施‘上天、入地、下海’的科研战略,提出此“科研战略”主要为了()A.加强国防力量B.提高国际地位C.建立科研体系D.服务生产发展9、近代以来,牛顿的力学把天上和地上所有物体的机械运动规律统一起来,麦克斯韦的电磁理论把电、磁、光的运动统一起来,爱因斯坦的相对论把牛顿力学和麦克斯韦电磁理论联系起来。

这说明,近代物理学( )A.为三次科技革命提供了科学理论B.在发展中呈现出连续性和综合性C.随着思想解放运动的发展而进步D.与科学实验的成果存在密切联系1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中国古代盖天说认为天像一个圆盖盖在地土。

这种学说能够解释很多天象,预测日月星辰的运行,准确地预报二十四节气,具有很强的应用价值。

盖天说在汉武帝时期遇到了浑天说的有力挑战。

浑天说认为全部星辰都布于“天球”之上。

汉武帝对争议双方采取的解决办法是让他们分别制定自己心仪的历法,然后接受检验,看谁更符合实际从而确定使用谁的历法。

结果浑天说一方胜出,制定了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太初历》。

由此,浑盖之争也拉开了帷幕。

争议中,双方大都通过天文观测、仪器校验等方式进行,而不是看其是否遵循某种先验的哲学观念。

持续上千年的浑盖之争,促成诸多成就。

《太初历》、浑天仪等天文仪器的发展,勾股定理以及相关测高望远之术,唐代僧一行组织的天文大地测量……这些都与浑盖之争息息相关。

这种规模和深度的争论即使在世界文明史上亦不多见。

——摘编自江晓原《科学史十五讲》材料二公元2世纪,托勒密总结前人500年的观测结果,提出了地心说体系。

中世纪初,阿奎那用此理论论证上帝创世说。

从此,地心说与基督教教义结为一体,成了神学的理论基础。

16世纪的哥白尼发表《天体运行论》,提出日心说。

后来,伽利略在其物理学和天文学发现基础上,驳斥托勒密的天文学,并宣传哥白尼学说。

在旧学派占主导的学术界催促下,教会在1616年禁止了伽利略说话,并宣布哥白尼学说是“错谬的和完全违背《圣经》的”。

但哥白尼学说还是得到第谷、笛卡尔、牛顿等人的研究支持,1822年,教廷正式裁定太阳是行星系的中心。

1835年,贝塞尔用精密仪器发现了恒星视差,直接证明了地球确实是绕太阳运动的。

——摘编自江晓原《科学史十五讲》(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浑盖之争”的特点,并说明其历史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16-18世纪西方科技发生的变化,并分析其原因。

答案以及解析1答案及解析:答案:D解析:根据材料“美国、英国、法国三个核大国也对中国在原子科学技术上实行严密的封锁。

上述情况逼出了中国自研原子弹的‘596工程’”等可知,我国在研制原子弹方面,体现出迎难而上的精神,D项正确;其他三项均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

2答案及解析:答案:C解析:材料反映的是中国氢弹爆炸的意义,体现了当时中国核技术发展对世界格局产生了重大影响,C项正确。

3答案及解析:答案:D解析:1964年,中国自行设计制造的中近程导弹试验成功,1967年,第一颗氢弹爆炸成功,故A项错误;1964年,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1973年籼型杂交水稻问世,故B项错误;人工合成结晶牛胰岛素的时间是1965年,“东方红一号”发射于1970年,故C项错误;1981年,我国掌握“一箭多星”技术,1983年,中国超级计算机诞生, D项正确。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