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犯罪心理学简答题

犯罪心理学简答题

●简述犯罪心理学的概念与学科性质犯罪心理学是运用心理学的基本原理,研究犯罪主体的心理和行为以及犯罪对策的一门学科;犯罪心理学是犯罪科学与心理科学的一门交叉学科。

●简述犯罪生物学派的主要观点一、颅相学:相信大脑的形状与头骨能够揭示一个个体的性格与心理发展二、⒈身体表征说:⑴头大;⑵脑半球不平衡;⑶脸部不对称,颚部及颧骨过度发展,上颚变形;⑷眼睛有缺陷和异状;⑸耳朵大小不寻常,类似非洲的黑猩猩;⑹鼻梁扭曲,向上或呈鹰钩状;⑺嘴唇肥大并突出;⑻下巴退缩、过长过短或扁平,类似无尾猿;⑼胸膛的肋骨过多或过少,有多余的乳头,骨盆与正常人差异极大;⑽手臂过长,有多余的手指与脚趾;⑾头发变形,有众多、早熟的皱纹;⑿有纹身的习惯⒉天生犯罪论:①人的物理结构决定犯罪倾向的存在;②天生的罪犯是退化的家族的祖先遗传下来的;③纹身是远古人类和那些仍然停留在野蛮状态的人的重要特征三、体型说:以人的身体结构作为人的犯罪心理发生的基础,从身体的形态来探讨犯罪行为的类型。

认为人的体型不同,犯罪几率不同,所犯罪行也不同。

体型与犯罪有某种内在的联系!四、遗传说:如果一般的正常行为与遗传有关,则犯罪行为也应与遗传有关.这个推论就是犯罪遗传说的基础。

相信有一种“犯罪基因”会代代相传五、脑功能失常说:人体脑部遭受伤害而引起脑部功能失常,可能导致机能失调、情绪失控和性格剧变,进而行为异常六、血型说:血型是遗传的。

血型与个体的气质、性格有密切的关系,血型论以此为基础,对不同血型的特质进行了犯罪行为的分析和研究。

人类有A、B、AB和O四种血型,每种血型人群的气质和性格不同,犯罪倾向也不同。

犯罪生物论之评价:在犯罪心理学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中,个体生理素质的优劣是有一定作用的,但并不是惟一的、决定性的因素。

只有通过对个体的综合考察,才能获得有关犯罪心理形成的科学结论。

●简述古典精神分析学说的主要观点及对犯罪心理学的主要贡献。

古典精神分析理论:古典精神分析学派从心理分析的角度出发,探讨早期生活经验对偏差与犯罪行为的影响。

本我(非理性,本能欲望,快乐原则)、自我(理智,常识,现实原则)、超我(良心理想至善原则)三者协调发展,则呈现出正常的人格状态;某一人格占绝对优势,则呈现异常人格;本我、自我、超我发展不平衡导致的结果:本我过度发展,超我功能不张,导致个人无法以道德良心来规范本我的欲求,极易导致犯罪。

超我过度发展,会引起持久的罪恶感和焦虑,从而导致犯罪行为的发生。

不同人格的发展阶段对人格形成的影响:一、口唇期(0~1)得不到满足可能会导致酗酒,抽烟,吸毒,得到满足导致依赖性人格;二、肛门期(1~3)大小便训练不足容易形成偏执的个性;三、性器期(3~5)恋母(父)情结如果得到较好的解决,则可顺利形成超我;如果得不能解决,就不能更好地抑制自己的本能,长大后可能引起犯罪行为;四、潜伏期(5~12)对性缺乏兴趣,转向学习、游戏、体育及同辈人团体活动,男女童界线清楚;五、生殖期(12~20)进入青春期发育期,性能量重新涌现,恋母(父)情结可能再次闯入意识,个体的最重要任务就是摆脱父母,建立自己的生活;●简述阿德勒的犯罪观。

阿德勒认为,人的基本欲求不是性,而是克服自卑感和补偿欲望。

人犯罪不是因感到自尊,而是由自卑引起,是为了追求优越而采取的过度补偿。

在罪犯的各种活动和态度中,都显现出他是在挣扎着要成为优越,要解决问题,要克服困难。

他和别人的不同之处不在于他没有这种形式的追求,而是他所追求的方向。

当我们看出他之所以采取此种方向,是因为他不了解社会生活的要求和不关心其同胞时,我们将会知道,他的行为是十分不明智的。

自卑感的来源:个人的身体缺陷、低劣的社会经济条件、错误的家庭教育特别注意被关注的三类儿童:第一类、身体有缺陷的儿童;第二类、被宠坏的孩子;第三类、受到忽视的孩子。

●简述柯尔伯格道德发展阶段论,并分析该理论对犯罪心理研究的重要作用。

科尔伯格认为,儿童道德发展经历前习俗水平、习俗水平、后习俗水平阶段,每一阶段又包括二个阶段。

如果个人的道德发展停滞于第一层次,则可能出现攻击行为或犯罪行为。

前习俗水平:第一阶段:惩罚与服从的定向阶段,因为害怕所以遵守规则。

第二阶段:功利与相对的定向阶段,自己的欲求得到满足,偶尔也把自己的东西给对方以满足他人;习俗水平:第三阶段:“好孩子”定向阶段,因为能受到别人的表扬所以去做好事;第四阶段:秩序维持定向阶段,“因为是规则”所以遵守”;后习俗水平:第五阶段:社会契约性法律定向阶段,因为是被很多人所支持和尊重的法律,所以要遵守;第六阶段:普遍性原理定向阶段,根据普遍性原理做事。

社会学习理论:人类的习得或行为的形成,不仅可以通过反应的结果进行学习,也可以通过榜样的示范进行学习。

攻击行为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后天习得的。

●什么是连环杀手,连环杀手可以分为哪几种类型?FBI对连环杀手的定义是:谋杀了三个或更多受害者,并在作案周期中存在“冷却期”[资料来源:《美国法典(U.S. Code)》]。

连环杀手通常单独行动,杀害的都是些陌生人,一般是为了杀人而杀人。

根据霍姆斯类型学,连环杀手可分为着重行为型(act-focused,杀人过程很迅速)和着重过程型(process-focused,杀人过程很缓慢)。

着重行为型:杀人只是个行为。

这种类型的杀手又可分为两种:幻想型杀手和使命型杀手。

前者是因为听见了某个声音或看见了某种景象,指引他去杀人。

后者杀人则是因为他们认为除掉某一特定群体是自己的使命。

着重过程型:喜欢享受杀人的过程,他们通常会折磨受害者、看着他们慢慢死去,以获得快感。

这种类型的杀手又可分为三种享乐性杀手——性欲型、刺激型和获利型,以及追求权力型杀手。

性欲型杀手从杀人中获得性快感,刺激型杀手从杀人中得到刺激,获利型杀手则相信杀人可以使自己在某些方面得到好处。

追求权力型杀手认为自己在杀人的过程中扮演了上帝的角色,能掌握生死大权。

根据组织能力和社交能力,连环杀手也可以分为有组织型和无组织型(取决于犯罪现场的情况),以及非社会性和自我中心型(取决于他们被社会排斥还是自我排斥)。

●如何理解个体人格因素与犯罪心理之间的关系?个体自身的个性倾向性和性格有缺陷,在不良的外界诱因刺激下,因为自我调解系统失控而不能正常调整,最终产生犯罪心理●家庭环境与社会因素在个体犯罪心理中有什么作用?家庭环境:①家庭结构缺陷;②家庭教育方式的不当;③不良的家庭教养学校环境:①教育内容的缺陷;②教育方法和态度的偏差;③学校管理的失误;④学校周边不良环境社区环境:①不良的居住环境(如城乡结合部);②社区中不良的人际交往工作环境:①管理缺陷;②风气不正;③人际关系障碍犯罪心理的形成是多种因素结合相互作用的结果●犯罪心理的形成有哪些基本模式?(一)渐进式之一:从少年期开始,通过不良交往和违法偿试,逐渐发展为犯罪心理。

积习重,矫治难度大。

(一)渐进式之二:早期无劣迹,但在人生经历的某一个阶段,受错误思想的腐蚀而走向犯罪。

恶习较浅,矫治相对容易。

(二)突发式:无预谋、情绪性、人际冲突(三)机遇式:无预谋、见机起意●财物型动机犯罪、性欲型动机犯罪、情绪型动机犯罪的概念、分类及各自的特点。

物欲型动机犯罪:概念:为了满足衣食住行等方面的物质需要,提高个人消费水平,或者为了聚敛财富,而引起的犯罪动机。

主要类型:抢劫罪、盗窃罪、诈骗罪、走私罪、受贿罪、敲诈勒索罪、绑架罪等心理特点:享乐、贪婪、虚荣、意志薄弱、不良习惯、错误认知性欲型动机犯罪:概念:是为了满足其性欲而实施犯罪行为。

性犯罪是一种特殊的犯罪行为。

性行为本身并不是违法的,只是在其满足性冲动的方法上触犯了法律的规范。

主要类型:强奸罪、轮奸罪、奸淫幼女罪、侮辱、猥亵妇女罪和聚众淫乱罪等心理特点:性心理躁动、异常的性爱心理、错误的性观念、腐朽的生活情趣主要行为特征:作案方式的差异性、作案手段的复杂性、犯罪行为的残忍性性犯罪人的一般特点:重复犯罪率较高。

强奸犯累犯率22%、智力较低;、多是未婚青少年;心理类型:正常型、性变态者、心理变态、性变态兼心理变态情绪型动机犯罪:概念:以非生理变化为特征而以社会交往需要为基础的动机引发的犯罪。

情绪型犯罪大多数因人际关系纠纷和冲突而引起。

表现出强烈的情绪特征,在我国呈现增长的趋势。

类型:反社会情感的犯罪、挫折情绪状态犯罪、激情犯罪、应激状态的犯罪、消极心境的犯罪七种更易发生激情犯罪的人:脾气暴躁并习惯动手动脚的好斗者;自私自利、见利忘义、嫉妒心极强者;某些文化程度低或文盲或法制观念淡漠者;有经常酗酒、赌博等不良行为和嗜好者;上下级、同事、家庭、关系紧张甚至破裂者;有劣迹的青年或某些刑事犯罪的刑满释放者;心理异常、人格变态者或攻击型精神病患者。

●格罗斯对强奸犯的分类及其特点?权力型强奸犯:寻求控制与权力,以减轻不安全感和自卑,恢复自信;(55%)愤怒型强奸犯:对妇女敌意、轻视、憎恨,性的满足处于次要地位;(40%)虐待型强奸犯:与暴力融合在一起,从折磨被害人中获得满足。

(4%)●潜伏性少年犯罪的人格特征?①以冲动的方式寻求欲望的即时满足②认为满足自我的需要比满足他人的需要更为重要③满足本能的需要而不考虑对与错,缺乏罪恶感●与男性相比,女性犯罪有哪些特点?生理因素:身体的柔弱性使女性较少直接从事暴力性的犯罪;雌性激素分泌使女性具有较少的攻击性;雌性激素分泌的失衡,是女性犯罪主要集中于中老年的重要原因心理与行为因素:女性具有较多的利他性,较易产生移情作用;女性有较强的依附性、忍耐性和道德感;女性的挫折体验更多地集中在感情和家庭生活方面;对待挫折的方式通过消极退缩的方式来化解;女性具有较少的冒险精神,具有更多的从众性;女性成就动机较男性低;女性较少参与和形成亚文化群;社会文化因素:女性参与社会生活的深度、广度不如男性;社会对女性的控制程度高于男性数量:远低于男性犯罪(1:10);近年在我国呈现上升趋势类型:主要集中于与其社会联系较为密切的财产型犯罪和家庭方面的犯罪:盗窃、诈骗、卖淫、杀人(溺婴、奸杀居多)、拐卖人口、重婚等手段:隐蔽性与欺骗性;暴力性与残忍性也在增加非暴力性处遇:女性遭到逮捕和起诉的比例常低于男性;在处罚上女性适用缓刑和轻刑的机会较多女性犯罪的社会心理特征:非体力性;自私性;单独性;间接性;色情性;诱使性●简述群体犯罪的心理学基础?群体归属感:人人都渴望归属于某一群体!群体犯罪人往往在正式团体中寻找不到归属感,转而到非正式团体中寻求归属感!从众心理:个体在群体中常常会不知不觉地受到群体的压力,而在知觉、判断、信仰以及行为上,表现出与群体中多数人一致的行为倾向服从:个体按照社会要求、团体规范或别人的意志而做出的行为。

去个性化:在群体保护下,群体的成员会违犯他们在社会情境中常常遵守的社会准则。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