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家的故事—华罗庚
1930年的一天,清华大学数学系主任熊庆来坐在 办公室看一本《科学》杂志。看着看着,不禁拍案叫 绝:“这个华罗庚是哪国留学生?”周围的人瑶瑶头, “他是那个大学教书的?”人们面面相觑。最后还是 一位江苏的教员想了好一会儿,才慢吞吞地说:“我
弟弟有个同乡叫华罗庚,他哪有教过什么大学啊!他
只念过初中,听说是在金坛中学当事务员。”
1927年秋天,华罗庚
和吴莜值结婚。1929年。
受雇为金坛中学庶务员,
并开始在上海《科学》等
杂志上发表论文。1929年
冬天,他得了严重的伤寒 症,经过半年的治理,病虽好了,但左腿的关节却受到严
重的损害,落下了终身残疾,走路要借助手杖。
华罗庚度初中的时候,一度功 课并不好,有时数学还考不及 格。当时在金坛中学任教的华 罗庚的数学老师,我国著名的 教育家、翻译家王维克(1900 年出生,金坛人)发现华罗庚
数学家的故事——华罗庚
华罗庚简介
华罗庚(1910.11.12—
1985.6.12),世界著名的数
学家,中国解析数论、矩阵
几何学、典型群、自安函数 论等多方面研究的创始人和 开拓者。国际上以华氏命名 的数学科研成果有“华氏定 理”、 “怀依—华不等式”、
“华氏不等式”、“普劳威尔—加当华定理”、
“华氏算子”、“华—王方法”等。
欢上了数学。
1925年初中毕业后,因家
境贫寒,无力进入高中学习,
只好到黄炎培在上海创办的学
校学习会计之类的职业养家糊
口。不到一年,由于生活费用
昂贵,被迫中途缀学,回到金 坛帮助父亲料理杂货铺。
在单调的站柜台
生活中。他开始自学
数学。他回家乡一边 帮助父亲在“乾生泰” 这个只有一间小门面 的杂货铺里干活、记
外读物。
进入清华大学后的华罗庚
在清华大学,华罗庚如鱼得水,每天都遨 游在数学的海洋里,给自己留下五、留、六
个小时的睡眠时间。说起来让人很难相信,
华罗庚甚至养成了熄灯之后也能看书的习惯。
他当然没有什么特异功能,只是头脑中一种
逻辑思维活动。他在
华罗庚坐像简介
慈尊坐像是家 乡人民为了永远 纪念华罗庚同志
的光辉一生,由
金坛县人铜民政
府出资,委托雕
塑家吴支超设计。
南昌工艺品铸造
于一九九三年九月二十五日落成。
坐像高4.6米,重2吨。
基座下面所刻的“香。香不过
故乡茶;亲,亲不过故乡人”是
“华老”生前回故乡时亲笔题词。
华罗庚是一位靠自 学成才的世界一流的数 学家。他集中精力堆垒 素数论,并就华林问题、
他利问题、奇数哥德巴赫问题发
对于质数分布问题与哥德巴赫猜想做出了许多重大 贡献。他在多元复变数函数论方面的卓越贡献,更 是影响到了世界数学的发展。
华罗庚没有拿到博士
学位。在剑桥的两年内,
他写了 20 篇论文。论水 平,每一篇都可以拿到一 个博士学位。其中一篇关 于“塔内问题”的研究,他 提出的理论被数学界命名 为“华氏定理”。
物馆等著名博物馆中,与
少数经典数学家列在一起。
他被选为美国科学
院国外院士,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联邦德国巴伐利亚科
学院院士。又被授予法国南锡大学、香港中文大学与美国
伊利诺伊大学荣誉博士。他开创了中国数学学派,并带领
达到世界一流水平。培养出了众多优秀青年,不 少已成为世界级的名家。 据悉,金坛市近年来大力弘扬华罗庚同志 “矢志不渝、自强不息,心系人民、献身祖国, 勤奋学习、立志事业,严于律已、精勤不倦”的 崇高精神,决心将华老的家乡建设得更加美好。
只求做个访问学者。因为做访问学者可以冲破束 缚,同时攻读七、八门学科。他说:“我到英国, 是为了求学问,不是为了得学位的。”保送到英
国剑桥大学
初中文凭打天下
数学大师华罗庚,江苏太 湖西北金坛县城镇人,他为中 国数学的发展做出了无与伦比 的贡献,他在解析数论方面的 成就尤其广为认知,国际间颇 具盛名的“中国解析数论学派” 即华罗庚开创的学派,该学派
竟忘了接待顾客,甚至把算题
结果当成顾客应付的货款,使
顾客吓一跳。
因为经常发生类似的莫名其
妙的事情,时间久了,街坊
邻居都传为笑谈,大家都给 他起了个外号,叫“罗呆 子”。每逢遇到怠慢顾客的 事情发生,父亲又急又气, 说他念“天书”念呆了,要 强行把书烧掉。争执发生时, 华罗庚总是死死抱着书不放。
后来,回忆起这段生活,华 罗庚心酸的说:“那正是我 应当接受教育的年月,但一 个‘穷’字剥夺掉了我的梦 想:在西北风口上,擦着鼻 涕,一双草鞋一根针地为了 活命而挣扎。”顽强地自学 到了18岁。
回国后,他在数学领域里的研究硕果累累:他的论
文《典型域上的多元复变函数论》于1957年1月获国家
发明一等奖,并先后出版了中、俄、英文版专著;1957
年出版《数论导引》;1963年他和学生万哲先合写的
《典型群》一书出版……
幽默大师——华罗庚
青年时代,华罗庚曾经因 病左腿残疾,走路要左腿 先画一个大圆圈,右腿再 迈上一小步。对于这种奇 特而费力的步履,他曾幽 默地戏称为“圆与切线的
国,而且还给留美得中国学生写了一封公开信,动员
大家回国参加社会主义建设。 朋友们!梁园虽好, 非久居之乡。归去 来兮…. …为了国家 民族,我们应当回 去… …
华罗庚从海外归来,受到党和人民的热 烈欢迎!
他回到清华园,
被委任为数学系主任,
不久又被任命为中国
科学研究所所长。从 此,开始了他数学研 究真正的黄金时期。
熊庆来惊讶不已,一个初中毕业的人,能写出这 样高深的数学论文,必是奇才。他当即做出决定,将 华罗庚请到清华大学来。 从此,华罗庚就成为清华大学系助理员。
进入清华大学 第二年,他的论文 开始在国外著名的 数学杂志陆续发表。 清华大学破了先例, 决定把只有初中学
历的华罗庚提升为
助教。 几年之后华罗庚被留学。可是他不愿读博士学位,
运动”。在逆境中,他顽强地与命运抗争,他说 “我要用健全的头脑,代替不健全的双腿”。正 是凭着这种精神,他终于从一个只有初中毕业文 凭的青年成长为一代数学大师。
华罗庚:一个代表着中国光荣的名字
华罗庚,一个代表着中国 光荣的名字,作为在国际 上享有盛誉的数学大师,
他的名字在美国施密斯松
尼博物馆与芝加哥科技博
表18篇论文,得出了著名的“华
氏定理”,向全世界显示了中国
数学家出众的智慧与能力。
1946年,华罗庚应 邀去美国讲学,并被伊利 塔大学高新聘为终身教授, 他的家属也随同到美国定 居,有洋房和汽车,生活 十分优裕。当时,不少人 认为华罗庚是不会回来了。
新中国的诞生,牵动着热爱祖国的华罗庚的心。
1950年,他毅然放弃在美国的优裕生活,回到了祖
需要有沙里淘金的本领,否则,
就会埋没人才啊!”
华罗庚开始他的数学生 涯时,仅有一本《代 数》、一本《集合》和
一本《微积分》。有志
者事竟成,他终于在19岁那年写出了那篇著名的论文。 1930年春,华罗庚的论文《苏家驹之代数的五次方 程式解法不能成立的理由》在上海《科学》杂志上发表。
华罗庚进入清华大学
中学时代的华罗庚
华罗庚小时候家境贫 寒,决心努力学习。上中 学时,在一次数学课上, 老师给同学们出来一道著 名的难题:“今有物不知 其数,三三数之余二,五 五数之余三,七七数之余 二,问物几何?”大家都
正在思考的时候,华罗庚站起来说:
“23”,他的回答使老师惊喜不已,
并得到了老师的表扬。从此,他喜
虽然贪玩,但是思维敏捷,数
学习题往往改了又改,解题方
法十分独特别致。
一次,金坛中学的老
师感叹学校“差生”多,没
有“人才”时,王维克说: “不见得吧,依我看,华罗 庚同学就是一个!”“华罗 庚?”一位老师笑道:“你 看看他那两个像蟹爬的字吧, 他能算个‘人才’么?”王 维克有些激动地说:“当然,
他成为大书法家的机会很小, 可他在数学上的才能你怎么能 从他的字上看出来呢?要知道, 金子被埋在沙子里的时候,粗 看起来和沙子并没有什么两样, 我们当教书匠的一双眼睛,最
华罗庚以一种热爱科学,勤奋学习,不求名利的 精神,献身于他所热爱的数学研究事业。他抛弃了世 人所追求的金钱、名利、地位。最终,他的事业成功 了。
华罗庚把科学研究与实际应用紧密结合起来。 华罗庚把数学应用到工农业生产上,对我国现代 化建设做出了突出的贡献。
教育家——华罗庚
华罗庚还是一位数学教育家,他培养了像王元、 陈景润、陆启铿、杨乐、张广厚等一大批卓越数学 家。为了培养青年一代,他为中学生编写了一些课
账,一边继续钻研数学。
回忆当时他刻苦自学的情景,他的姐姐华莲青
说:“尽管是冬天,罗庚依然在账台上看他的数学
书。鼻涕流下时,他用左手在鼻子上一抹,往旁边”
的桌子上一甩,没有
甩掉,就这样伸着,
右手还在不停地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写… …
那时华罗庚站在柜台前,顾客 来了就帮助父亲做生意,打算 盘、记账,顾客一走就又埋头
演算起数学题来。有时入了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