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2018年武汉中考试题及分析

2018年武汉中考试题及分析

2018年中考试题分析9.如图所示的四种现象中,由光的反射形成的是A.透过树丛的光束B.雨后的彩虹C.水中的倒影D.海市蜃楼【评析】本题涉及机械运动的相对性、参照物等机械运动的知识,属于主题二“运动和相互作用”中的内容。

本题的要求是知道层次。

【答案】C【测试差异和难度特征反应】小题题号均分标准差难度区分度9 2.57 1.0560.8550.386【典型错误剖析】对光沿直线传播、光的反射与折射理解不到位10.如图所示,在筷子上捆一些棉花,做一个活塞,用水蘸湿棉花后插入两端开口的竹管中,用嘴吹管的上端,可以发出悦耳的哨音。

上下推拉活塞,并用相同的力吹管的上端时,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哨音是由管内空气振动产生的B.哨音是通过空气传到别人耳朵的C.向上推活塞时,吹出的哨音响度会变大D.向下拉活塞时,吹出的哨音音调会变低【评析】本题涉及现代技术中声学知识的应用,属于主题二“运动和相互作用”中声的内容。

本题的要求是了解层次,了解乐音的特性。

【答案】C【测试差异和难度特征反应】小题题号均分标准差难度区分度10 2.47 1.1440.8240.472【典型错误剖析】误将题干理解为选择正确的答案,或不清楚发声体的音调与它的长度之间的关系。

11.关于能量和能源,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电能必须通过消耗一次能源才能得到,是二次能源B.我们今天使用的煤、石油、天然气,都是化石能源C.能量的转化和转移有时是有方向性的D.自然界的能量是守恒的,它既不能创生,也不会消灭【评析】本题内容来源于九年级物理第二十二章第四节,涉及能量与能源一些概念与观点,属于主题三“能量”中的能量守恒部分内容。

本题的要求是知道和了解层次。

【答案】C【测试差异和难度特征反应】【典型错误剖析】误将雷电看作是可利用的能源,并由此误认为电能也可能是一次能源,或对能量转化是有方向性的理解不透。

主要原因是学生没有认真阅读教材,以致于对教材上的基本观点没有印象。

12.在室温下,用绷紧的橡皮膜把一个空锥形瓶的瓶口封上,然后把瓶子放入热水中,如图所示,橡皮膜会向外凸。

下列关于瓶内气体的描述错误..的是A.分子的无规则运动会加剧B.内能会增大C.质量会不变D.压强会减小【评析】本题来源于八上物理第六章第四节“想想做做”,通过这四个答案,从不同的思维角度,逐渐还原了实验情景的真相,可以说是上了初中物理的最后一课,比当初八年级上学期学习时理解更透。

本题主要属于主题一“物质”中物质的属性。

本题的要求是理解层次。

【答案】D【测试差异和难度特征反应】【典型错误剖析】从学生考试结果看,大多数学生掌握得还是很不错的。

错误的学生主要是看到体积变大,误认为物质变多了,所以会选择质量变大。

另外,还有部分学生误认为是选择正确的答案而出错。

13.在做“研究影响滑动摩擦力大小的因素”的实验中,有的同学提出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与接触面积有关。

要做这项研究,可选取下图中的两个实验是A.甲与乙B.甲与丁C.乙与丙D.丙与丁【评析】本题出自教材中的重要探究“研究影响滑动摩擦力大小的因素”实验。

本题源于教材,又高于教材,重点考察学生对控制变量法的理解与应用情况,属于科学探究中的设计实验与制定计划,也属于主题二“运动和相互作用”中机械运动和力的内容。

本题的要求是理解层次。

【答案】B【测试差异和难度特征反应】【典型错误剖析】本题得分率高,错误原因分析:1、学生控制变量法理解不到位;2、粗心,将所选择的序号编排时同错;3.教材不熟,不知道影响滑动摩擦力的因素有哪些。

14.生活中人们常常利用物体的惯性。

下列描述正确的是A.标枪运动员通过助跑提高成绩,利用了运动员自身的惯性B.紧固锤头时撞击锤柄的下端,利用了锤柄的惯性C.拍打窗帘清除上面的浮灰,利用了窗帘的惯性D.将脸盆里的水泼出去,利用了水的惯性【评析】本题图来源于八下物理P19第八章第一节“动手动脑学物理”第3题,分析解释惯性现象,这也是在大纲中为数不多的明文规定解释层面的内容,本题属于主题二“运动和相互作用”中的机械运动和力,本题的要求是理解、解释层次。

【答案】D【测试差异和难度特征反应】【典型错误剖析】本题难度较大,但能较好的区分不同层次的学生。

主要错误原因有:部分学生没有看清答案的全文,所以误将标枪运动员助跑,看成跳远运动员助跑,从而选错答案;也有部分同学没有仔细思考答案中出现情景,不知道通过判断是谁保持了原有的运动,就是利用了谁的惯性的方法,从而选错答案。

15.如图所示,在“探究影响压力作用效果的因素”的实验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①甲、乙两次实验中,小桌对海绵压力的大小相等②甲图中小桌对海绵压力作用的效果比乙图中的明显③甲、乙两次实验,说明压力作用的效果跟压力的大小有关④为了完成整个实验,可以将乙图中的砝码取下来,并将看到的实验现象和甲图中的对比A.①②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评析】本题源于八下教材第九章第一节中的“探究影响压力作用效果的因素”实验,既考察了科学探究中的收集数据和分析与论证,同时也考察了压力、固体压强的相关知识,它包含了科学探究与主题二“运动和相互作用”中的机械运动和力的内容。

本题的要求是理解层次。

【答案】A【测试差异和难度特征反应】【典型错误剖析】错误原因:1、对压力与压强的含义不清楚,不能很好区分,将压强误认为是压力2、对控制变量法理解不透或不能灵活运用。

16.下图是“探究浮力的大小跟哪些因素有关”的几个实验情景。

实验甲、丙和丁中,弹簧测力计的示数分别为4.0 N、2.8 N和2.5 N。

若盐水的密度为1.2×103 kg/m3,则下列结论正确的是A.物体A的密度为3.2×103 kg/m3B.实验乙中,物体A受到的拉力为1.0 NC.实验丙中,弹簧测力计的示数比乙中小0.5 ND.实验丁中,容器底部受到的压力大于0.3 N【评析】本题图片来自八年级物理第十章第一节,以“探究浮力的大小跟哪些因素有关”实验为背景,展开对受力分析、浮力、弹力、压力、密度等知识的考察,对学生力学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要求较高,具有较高的难度,有利于选拨优秀学生,实现两考合一的功能。

本题包括主题二“运动和相互作用”的机械运动和力的有关知识。

本题的要求是理解层次。

【答案】D【测试差异和难度特征反应】【典型错误剖析】(1)由于本题综合性较强,所以会有一部分学生可能随便选择一个答案。

(2)有部分学生没有注意丁图物体已沉底,仍利用F浮=G-F计算浮力,再算体积,最后计算出A答案。

(3)有部分学生的高度紧张的考试中,将浮力当成了拉力,误选了B。

(4)部分学生在分析丁图容器底部受到的压力,只考虑水对容器底的压力,却忘了物体对容器底也有压力。

所以没有选择D。

17.下列电路图中,与实物电路对应的是【评析】本题是将《人教版九年级全一册物理》P44第3题进行改编的试题,考查学生识别电路与画电路的能力,该题基础性强,属于主题三“能量”的电磁能部分内容,要求学生会看、会画简单的电路图,本题的要求是会的层次。

【答案】B【测试差异和难度特征反应】【典型错误剖析】部分学生没有认真审题,误认为与书中原题是一样的,所以误选了A;有部分学生仍不具备看图能力,可能随机选择了C或D。

18.一种试电笔的构造如右图所示,下列关于它的作用和使用描述正确的是A.试电笔可用来测试物体是带正电还是带负电B.试电笔通常也用来检查电气设备的外壳是否带电C.使用时手指不能碰到金属笔卡D.使用时人不会触电是因为试电笔氖管中的氖气不会导电【评析】本题涉及家庭电路、安全用电的相关知识,属于主题三“能量”中的电磁能内容,要求学生了解家庭电路。

本题的要求是了解层次,属于a级知识点。

【答案】B【测试差异和难度特征反应】小题题号均分标准差难度区分度18 2.44 1.1720.8120.413【典型错误剖析】本题正确率较高,所涉及的知识与生活实际有一定的联系。

由于部分学生缺乏生活常识和生活经验,学习这一部分知识时往往只停留在了识记层面,从而出现误选的情况。

19.为了能自动记录跳绳的次数,某科技小组设计了一种自动计数器,其简化电路如图甲所示。

R1是一种光敏元件,每当绳子挡住了射向R1的红外线时,R1的电阻会变大,自动计数器会计数一次,信号处理系统能记录AB间每一时刻的电压。

若已知电源电压为12 V,某一时段AB间的电压随时间变化的图象如图乙所示,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AB两端电压为6 V时,跳绳自动计数器会计数一次B.绳子挡住了射向R1的红外线时,R1和R2的阻值相等C.绳子没有挡住射向R1的红外线时,R1的阻值是R2的3倍D.绳子挡住了射向R1的红外线时,R1的阻值会变为原来的5倍【评析】本题涉及动态电路的识别、串并联电路的规律、欧姆定律的计算等知识,属于主题三“能量”中的电磁能内容,较深层次地考查了学生的理解能力、分析能力和综合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本题在设计答案时,非常精心,由于事先充分考虑到学生在解答中可能出现的各种失误,让每一类失误的学生都坚信自己找到了正确的答案。

本题的要求是理解层次。

【答案】D【测试差异和难度特征反应】【典型错误剖析】错误的主要原因:(1)部分学生因审题不细致,没有看到“每当绳子挡住了射向R1的红外线时,R1的电阻会变大”这段话,或者不会利用电阻的变化去分析电压的变化,误选了A。

(2)部分学生因处理过程粗糙,看到电源电压为12V,而图中出现了6V,于是想到两电阻电压之比为1:1,于是得出电阻之比为1:1,却不知此时的电阻之比是在没有挡住光线时的两电阻之比,于是误选了B。

(3)能力较差的学生会看到图像中2V与6V,于是联想到答案是1:3,于是识选了C。

20.如图所示,电源电压U保持不变。

当开关S2闭合、S1和S3断开,滑动变阻器的滑片在最右端时,电路的总功率为P1,再将滑片滑至最左端,有一只电表的示数变为原来的;当开关S1和S3闭合、S2断开,滑动变阻器的滑片从最右端滑至中点时,R3的功率增大了0.05 W,且滑片在中点时,电压表V1的示数为U1;当所有开关闭合,滑动变阻器的滑片在最左端时,电路的总功率为P2,两只电流表示数相差0.3 A。

已知P1∶P2 = 2∶15,下列结论正确的是A.P2 = 5.4 W B.U = 12 V C.U1 = 6 V D.R2 = 20 Ω【评析】本题涉及到很多知识点,涉及到电路识别、电流表、电压表、滑动变阻器的使用,还涉及到串并联电路电流、电压、电阻的比例关系、电功率等诸多知识。

本题有机的电学中绝大多数因素有机的组合在一起,对学生的能力要求很高,不仅要求物理基础好,而且也对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答物理方程的运算能力提出了较高要求;试题注重与高中物理学习方法的衔接,注重思维的考查和计算能力的考查,注重数理结合,为高中选拨优质生源作准备。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