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述题。
(共2道试题,每题20分)
1、百科全书的发展历程
答:百科全书起源于古希腊。
Encyclopaedia(又拼为Encyclopedia)一词即源自希腊文,意为“全面教育”。
百科全书的发展历程,一般认为主要经历了三个阶段。
公元5世纪前的百科全书被称为古代百科全书。
这一阶段的百科全书,编者主要是个人,内容主要是汇编通过讲学阐述的全面知识,具有明显的“教科书”色彩。
百科全书的词源语义为“全面教育”,准确地反映了早期百科全书的特点。
柏拉图和他的学生亚里士多德被认为是百科全书的始祖,原因就在于他们通过讲学记述了当时已有的全面知识。
古代百科全书阶段最具代表性的成果是老普林尼的《博物志》。
这部完成于公元77年、作为分
类的知识选集的著述,被认为对后世百科全书的编撰有长达1500多年的影响。
公元5世纪以后至18世纪初期的百科全书被称为中世纪百科全书。
中世纪百科全书宗教色彩明显,编者往往是修道院神职人员,内容上的显著特点,是知识分类成果被广泛运用于百科全书编纂,百科全书对已有知识的概述由“教科书式”逐步走向全面、体系化的科学分类。
17世纪末到18世纪初,受当时新兴的词典编纂方法的影响,百科全书的编排由知识分类向条目字顺演变,开始了中世纪后期百科全书向现代百科全书的过渡。
中世纪最重要的百科全书是法国学者文岑编著的《大宝鉴》。
该书80卷,近万章,内容涉及自然、学理、历史、道德,辑录了许多散佚的文献资料,是18世纪前规模最大的百科全书。
1559年,德国学者萨克雷德出版《百科全书》,“百科全书”一词第一次成为书名。
英国著名思想家培根未完成的名著《伟大的复兴》对17~18世纪的百科全书编纂产生了极大影响。
培根在《伟大的复兴》中详尽、系统地表达了人类对各个知识领域相互关系的认识和理解,创造了科学分类方法,为百科全书的编纂提供了一种新的、科学合理的知识分类体系。
18世纪初,英国哈里斯编的《技术词典》(1704年)、钱伯斯编的《百科全书,或艺术与科学大词典》(1728年),不论在内容上还是在编纂技术上,都已经明显具有了现代百科全书的因素。
18世纪中期以后,百科全书发展到了现代阶段。
现代百科全书的基本功能定位于以现代科学观念系统概述知识为主、兼及教育作用的工具书。
由于强调内容的全面、系统、权威,个人力量已无法完成,故编者一般是多学科合作,尤其强调跨国合作。
编纂方法与技术全面吸收了现代工具书方便检索的特点,一般按字顺编排条目,强调要建立完整的参见体系,拥有完备的检索系统。
现代百科全书的奠基之作是法国学者狄德罗主编的《百科全书》(全称《百科全书,或科学、艺术与手工艺分类大词典》)。
这部百科全书最重要的历史意义,在于其内容体现了宽容和自由主义的态度,体现了对工业革命中兴起的手工业和机械科学认识的新观点。
它通过百科全书进行知识启蒙、思想启迪,以怀疑论、科学决定论阐述知识的起源和发展,以当时所能允许的各种巧妙方式对宗教神学、等级制度和社会司法进行了批判,大力宣扬无神论和唯物主义,“在法国第一个把理性、良知、睿智、悟性等等还原其唯物主义面目”,适应了法国当时日益高涨的革命精神,点燃了人们的思想火花,成为法国大革命的思想前奏,为法国乃至整个欧洲的资产阶级革命提供了思想理论武器。
狄德罗以百科全书编纂为阵地凝聚起来的一批启蒙运动哲学家、献身于促进科学与非宗教思想的先驱,形成了法国历史上著名的“百科全书派”,狄德罗则是百科全书派的主帅。
18世纪中期以后,随着西方工业革命的广泛开展,知识的创造、更新超越以往,知识的获得需求迅速增加,不同国度、不同规模、不同特点的现代百科全书迅速、大量地出现。
具有典型意义和代表意义的,像1768~1771年在苏格兰爱丁堡初版的《不列颠百科全书》,1796~1811年德国布洛克豪斯编纂的名为《社交词典》的百科全书,19世纪问世的法国《拉鲁斯百科全书》、美国的《美国百科全书》,它们被称为是“西方四大经典百科全书”,直到今天仍在连续修订出版。
目前,世界上主要的国家和地区,大都已经编纂出版了本国的综合性百科全书。
现代百科全书的编纂出版,被认为是一个国家科学文化建设的基础工程,正因为如此,一个国家代表性的综合百科全书的质量,被认为是该国科学文化发展水平的标志之一。
对中国来说,百科全书是“舶来品”。
19世纪末20世纪初,在“西学东渐”的热潮中,起源于西方的百科全书传入中国。
国内早期出现的百科全书,主要是一些国外小型实用性百科全书的编译之作。
如20世纪初商务印书馆出版的《日用百科全书》、《少年百科全书》
(据美国“The Book of Knowledge”编译)等。
与严格意义上的现代百科全书相比,这些编译之作尚有一定距离。
总的来看,自20世纪初至80年代,百科全书虽然已经进入中国,但并没有真正发展起来。
中国百科全书编纂出版事业的真正发展,是在20世纪80年代以后。
1978年,国务院决定编辑出版《中国大百科全书》,开始了中国现代百科全书编纂出版的历程。
20多年来,中国的现代百科全书编纂出版事业和其他许多事业一样,超常规、跨越式发展。
不仅用10多年时间完整出齐了《中国大百科全书》的第1版,而且开始了第2版的修订工作,并有望在近年内问世。
专业性、地方性百科全书和编译百科全书大量出现,百科全书的载体形式也由单一的印刷版变为印刷版、光盘版、网络版多种形式共存。
到目前,我国的百科全书检索工具体系已经基本形成。
主要标志是:以综合性百科全书为主体、以专业性和地方性百科全书为两翼的百科全书体系初具规模;代表国家水平的综合性百科全书与国际惯例接轨的连续修订制度已经建立起来;百科全书的品种、类型、载体形式已经呈现多元发展的格局,基本可以满足不同的利用需求。
2、什么是位置检索,有什么优点?
答:位置检索主要运用于全文数据库。
它是一种对多个检索词在源文献中相对位置进行限定性查找的方法。
比如,要求不同的检索词在同一篇文献中出现,或在同一自然段中出现,或在同一句中出现,或要求检索词按规定的顺序出现。
从理论上说,位置检索通过位置算符来实现对检索词位置的限定。
在现有中文电子版检索工具中,位置检索功能一般都固化在检索界面中,而且主要的位置限定是“同段同现”和“同句同现”。
位置检索的优点是为查找相关概念在局部环境中的同现情况提供了方便,而相关概念的同现,往往意味着文献信息内容的相关,所以,位置检索同样是提高查全率和查准率的有效方法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