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三年级课外阅读教学设计

三年级课外阅读教学设计

1、 朱自清的《荷塘月色》 一、导入。 我读的是朱自清的《荷塘月色》,我通过第一遍读,知道了文章写得作者一人出去散步,观赏了月光下的荷塘,一个普通的荷塘,然而经过作者的渲染、着色,却非常美,富有诗意。 我非常喜欢这篇文章,我又接着读,划出了我喜欢的段落——第四段。我反复读了好几遍,我感受到了作者写了荷塘月色、荷叶、荷花和荷花的形、色、香十分巧密;还运用了许多比喻句、拟人句。我都快背过了,我想给大家读一读,请老师给我配上音乐。 学生配乐读《荷塘月色》中的一段。内容如下: 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这时候叶子与花也有一丝的颤动,象闪电般,霎时传过荷塘的那边去了。叶子本是肩并肩密密地挨着,这便宛然有了一道凝碧的波痕。叶子底下是脉脉的流水,遮住了,不能见一些颜色,而叶子却更见风致了。 2.朱自清的《绿》《春》 3.老舍的《济南的春天》 4.杨全武的散文《星夜》 5.何其芳《秋天》 三、赏读,并用语言描绘听到的画面。 师:朱自清的《荷塘月色》真是太美了,耗时也被其中的美景所感染,所陶醉,也想为大家读读,请同学们闭上眼睛静静地听老师读,把你眼前浮现的画面给大家用语言描绘出来。 学生交流听后眼前所浮现的画面。 (这一环节教学中注重学生的读与说相结合,注重了学生多种形式的读,并通过配乐读,使学生真正地感悟到了文中的语言美、意境美及作者丰富的想象力,并且锻炼了学生的想象力及语言表达能力。) 四、总结拓展。 你知道作者为什么写出这么好的文章吗?我们要想写出好文章应该怎么办呢? 这节课你有收获吗?谈一谈。 总结: 五、作业: 1、请同学们把你感触最深的优美片段抄在积累本上。 2、搜集其他名家作品,用同样的方法试着读一读。 2、中国传统节日 学习目标: 1、通过对中秋、重阳节的了解,激发学生去了解我国传统节日。 2、 通过向学生推荐《中国传统节日》,进一步提高课外阅读的兴趣。 教学重点:了解中秋、重阳节,激发阅读的欲望。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书是人类的营养品,没有了书籍就像生活中没有了阳光,没有了书籍就像鸟儿没有了翅膀。 2、你们平时都读过哪些课外书呢?能不能给我们报报书名?(学生自由讲) 3、你一般都是利用什么时间读书的呢? 二、谈谈自己最喜欢的一本课外书 (1)只要你是一位热爱课外阅读的同学,就总会有一本自己最喜爱的书。你愿意和大家一起分享一下吗?在你读过的课外书当中,你最喜欢哪一本?能说说喜欢的原因吗? (2)同桌交流。 (3)班级内交流。(相机进行评价) 2、总结:听了刚刚的介绍,老师发现两个问题,首先同学们的口才是越来越棒了,我想这一定是得益于你们平时大量的阅读好书。三、走进中国节 1、所以今天老师也想给大家推荐一本书,叫《中国传统节日》。(出示《中国传统节日》这本书)里面说的都是中国的一些传统节日。那你们知道什么是传统节日吗?(学生自由讲) 总结:历史传承下来的、代代相传的节日就叫传统节日。 2、有谁知道我们中国有哪些传统节日吗?(春节、元宵节、清明、端午、七夕、中秋节、重阳节、 腊八节、 除夕……) 3、《中国传统节日》这本书,就向我们详细介绍了:春节、元宵节、清明、端午、中秋节、重阳节、 腊八节、 除夕八个节日(课件出示8个节日) 四、感受中秋节 1、同学们,我们上个月就刚刚过的其中一个--(中秋节) 2、那同学们都是怎么庆祝的?(学生自由讲 吃团圆饭、吃月饼、赏月……) 3、现在的中秋节也就是团圆节,吃月饼、赏圆月,更期盼家人团圆。即使再忙,这一天也要回家,图的就是一个团圆! 4、其实中秋吃月饼这一习俗很早就流传了,自读你们手中的资料《吃月饼》 想一想:吃月饼这一习俗是怎么由来的? 这段资料中有许多生字,那么在阅读的过程中遇到生字我们应该怎么办?对了,读书莫放拦路虎,遇到“拦路虎“,我们要及时扫除。 (1)小组讨论,交流 (2)全班反馈(吃月饼这一习俗是怎么由来的?) 同学们读书的效率很高,老师把你们刚刚说的答案结合这本书的内容归纳了一下。(出示课件) 四、总结 最后老师想送给大家一段话: 阅读,终生的承诺 世界上最动人的皱眉是在读书时那苦思的刹那; 世界上最自然的一刻是在读书时那会心的微笑。 自己再累也要读书; 工作再忙也要谈书; 3、《三国演义》课外阅读教学设计 一、激发兴趣,读前热身 1. 由经典故事引入:教师深情并茂地讲述《赤壁之战》《草船借箭》《空城计》等。学生认真听,并可以发表自己的见解。 2. 总结设悬念:的确,三国里最精彩的是战争,大大小小,形形色色,有的不动一兵一卒,却可以化险为夷,有的以弱胜强,真乃出乎意料。火攻,水淹,刀光剑影,扣人心弦,三国时代弥漫着战争的硝烟,也充满着计谋的较量,你想了解这些么?那就去读读老师为你推荐的《三国演义》吧! 3. 猜谜语说“三国人物” (1)教师出示谜语,让学生猜。皇上点头——王允;孔雀收屏——关羽;展翅翱翔——张飞; 一日一曲训练——曹操;凿壁偷光——孔明。 (2)小结:三国人物特点鲜明,栩栩如生,有足智多谋的诸葛亮,雄才大略的曹操……自古至今,人们对他们众说纷纭,褒贬不一,你想了解他们么?你想知道他们身上发生了哪些惊人的事么?快快走进三国故事吧! 二、提出建议,读前指导 师教给学生一些课外阅读常用的方法,并鼓励学生根据自己实际选择适合的方法,也可以多种方法结合使用。如: 1. 鸟瞰读书法 学生拿到《三国演义》一书后,可以先对“内容提要”“引言”“目录”等做大致的浏览,了解全书梗概,以便根据自己的情况,确定要详读和略读的部分。 2.“意群”注视法和“板块”默读法。 由于阅读内容较多,对于略读部分,可以用“意群”注视法和“板块默读法”既不要一字一字地读,要指导学生将相关的词联成较大的单位,一组一组地读,边读边理解,扩大视觉范围,迅速移动视点,力求练就一目十字,一目十行的本领。 二、培养习惯,读中关注 学生读《三国演义》,时间控制在2~3周,在此过程中,老师多关注学生的阅读动态,尤其关注学生良好阅读习惯的培养。如是否坚持写读书笔记,是否边读边思考,是否善于利用工具书等。 三、提供展示平台,读后回味 学生读完名著后,教师要组织“三国情”读书汇报会。 1、小组内交流读书收获。推选优秀成果在全班交流。 2、全班交流阅读成果。 (老师要鼓励学生用多种形式汇报): 展示优秀读书笔记 B表演故事情节 4、《爱的教育》课外阅读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 1、通过交流《爱的教育》,激发学生读书的兴趣,渗透读书方法。 2、在交流中引导学生形成积极向上的人格,受到爱的教育。 教学过程: 一、 揭示课题,了解主要内容。 1、导入,揭示课题。 2、交流作者与主要内容。 揭示读书方法:了解主要内容 二、走进人物角色。 1、你们读了这本书,认识了哪些人? 2、我来看看谁认识的人物多。(课件出示思考题) (1) 学习成绩好,每次都获得头等奖的男孩是 。 (2) 为了救一年级的学生,脚被马车轧断了。 (3) 家里来了小偷,他为了救外婆,被小偷莫佐尼杀死了。 (4)可怜又坚强的铁匠之子是 。 (5)半夜起来帮助爸爸抄写封条的是 。 3、书中哪些人物给你留下了深刻印象?为什么?同桌交流。 4、指名交流。 揭示读书方法:走进人物角色 三、交流精彩片段。 1、老师讲述最感动自己的故事。 2、课件出示感人的片段,师生交流。 3、书中还有哪个故事打动了你,四人小组交流。 4、小组汇报。 揭示读书方法:交流精彩片段。 四、读出自己感受。 揭示读书方法:读出自己感受。 五、小结: 1、交流其他读书方法。 2、推荐阅读书目:《虚掩的门》、《上帝的笑》、《鞋里的沙》、《心里的锁》。 5、《昆虫记》课外阅读教学设计 阅读内容:法布尔《昆虫记》 学习目标: 1、通过指导,激发学生阅读《昆虫记》的兴趣,培养他们热爱自然的情趣,培养细致观察,细腻表达的习惯。 2、通过对节选片段的感悟理解,感受《昆虫记》观察细致、表达细腻的写作风格、拟人化的写作手法,。 3、指导学生运用恰当的方法开展课外阅读,以期最佳的阅读效果,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 指导过程: 一、猜谜引入,感受阅读乐趣。 二、片段比较,感受写作风格。 1、《昆虫记》描写了几十种昆虫的外形以及生活习性,光蜜蜂就有11种之多,其实这些蜜蜂都是大同小异的,如果让我们来区分肯定会一头雾水,想看看法布尔是怎样区分他们,描写它们的吗? 2、出示几个蜜蜂描写的片段,让学生对比区分它们的不同。 舍腰蜂:它的身体很有意思,中间部分非常瘦小,但后部却是非常肥大的,而这两个部分之间是由一根长线连接起来的。 矿蜂:这是一种细长型的蜜蜂,腹底有一条明显的沟,沟里藏有一根刺,这根刺可以沿着沟来回地移动,它的身上有红色的斑纹。 赤条蜂:它身材小巧,身段玲珑,细细的腰,腹部分成两节,上面小,下面大,黑色的肚皮上围着一条漂亮的红色腰带。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