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北京市社会保障制度

北京市社会保障制度

北京市社会保障制度摘要:社会保障制度是国家通过立法而制定的社会保险、救助、补贴等一系列制度的总称,是现代国家最重要的社会经济制度之一。

作用在于保障全社会成员基本生存与生活需求,特别是保障公民在年老、疾病、伤残、失业、生育、死亡、遭遇灾害、面临生活困难时的特殊需要。

由国家通过国民收入分配和再分配实现。

由社会福利、社会保险、社会救济、社会抚恤等各项不同性质、作用和形式的社会保障制度构成整个社会保障体系。

北京市社会保障制度:一:社会保险(一)养老保险城镇职工以本人上一年度月平均工资为缴费工资基数,按照8%的比例缴纳基本养老保险费;企业以全部城镇职工缴费工资基数之和作为企业缴费工资基数,按照20%的比例缴纳基本养老保险费。

目前用人单位和职工缴费基数低于本市上年职工平均工资40%的,按本市上年职工平均工资的40%缴纳养老保险费;缴费基数高于本市上年职工平均工资300%部分, 不作为计发养老金的基数。

个体工商户和灵活就业人员(在区职业介绍服务中心、人才服务中心存档人员)缴费基数统一调整为本市上一年职工平均工资,缴费比例为20%。

对于缴费有困难的个体工商户和灵活就业人员,可以提出书面申请,选择本市上年职工平均工资的60%为缴费基数。

如果仍然有困难,目前还可选择40%的缴费基数。

农民工的缴费基数是固定的,根据2001年市局125号文件规定,农民工以上一年本市职工月最低工资标准为基数。

单位按20%的比例缴纳保险费,个人按8%的比例缴费。

城镇职工:1998年7月1日以后参加工作,符合按月领取基本养老金条件的被保险人,基本养老金由基础养老金和个人帐户养老金组成;1998年7月1日以前参中工作的被保险人,退休时还要加发过渡性养老金。

基础养老金月标准:以本市上年度职工月平均工资和本人指数化月平均缴费工资的平均值为基数,缴费每满1年发给1%。

个人账户养老金月标准为个人帐户储存额除以国家规定的计发月数(56个月至233个月)。

过渡性养老金月标准为:按视同缴费年限计算的过渡性养老金与按实际缴费年限计算的过渡性养老金之和,其中:按视同缴费年限计算的过渡性养老金为:以被保险人退休时上年本市职工月均工资为基数,按被保险人的视同缴费年限,每满一年发给1%;按实际缴费年限计算的过渡性养老金为:以被保险人退休时上一年本市职工月平均工资与本人缴费工资指数的乘积为基数,按1998年6月30日前被保险人的实际缴费年限,每满一年发给1%。

农民工:农民工达到国家规定的养老年龄(男年满60周岁,女年满50周岁),享受一次性养老待遇:第一部分:个人帐户存储额及利息一次性全额支付给本人。

第二部分:按其累计缴费年限,累计缴费满12个月(第1个缴费年度),发给1个月相应缴费年度的本市职工最低工资的平均数,以后累计缴费年限每满一年(按满12个月计),以此为基数,增发0.1个月相应缴费年度的本市职工最低工资的平均数(计算到月,保留一位小数)。

按照《关于本市转移就业的农村劳动力参加养老保险有关问题的通知》(京劳社养发〔2009〕24号)自2009年起,本市行政区域内的企业及其招用的本市农村劳动力,可以按照183号令的规定参加基本养老保险,按月缴纳基本养老保险费。

本市农村劳动力累计缴纳基本养老保险费满15年,达到国家规定的退休条件并办理相关手续的,自劳动保障行政部门核准后的次月起,和城镇职工一样,按月领取基本养老金。

(二)医疗保险1、城镇职工的缴费基数及比例(单位与职工共同缴费):根据市政府158号令和市社保中心2008年237号文件规定,城镇职工按本人上一年月平均工资作为缴费基数,其本人工资低于市平60%的,以60%为基数缴费;其本人工资高于市平300%的,以300%为基数缴费;按“12%﹢3元”的标准缴费:单位缴10%,个人缴2%﹢3元。

2、存档人员的医疗保险缴费基数及比例:存档人员以上一年本市职工月平均工资的70%作为缴费基数,缴费比例7%。

3、农民工的缴费基数及比例(单位缴费且农民工个人不缴费):农民工的缴费标准由单位自主选择,可以按上述“12%﹢3元”的标准缴费,也可以按上一年本市职工月平均工资60%为基数、按1%的比例按月缴费。

按1%比例缴费人员,不建立医保个人帐户、不计算缴费年限、不报销门诊医疗费用。

4、参保人员医疗费用报销:(一)基本医疗保险基金支付范围:基本医疗保险基金支付职工和退休人员医疗费用,应当符合三个目录(基本医疗保险药品目录、诊疗项目目录、服务设施范围和支付标准)。

1、基本医疗保险统筹基金可支付费用:(3类)住院治疗的医疗费用;急诊抢救留观并收入住院治疗的,其住院前留观7日内的医疗费用;恶性肿瘤放射治疗和化学治疗、肾透析、肾移植后服抗排异药的门诊医疗费用。

2、基本医疗保险基金不予支付的医疗费用:(8类)在非本人定点医疗机构就诊的,急诊除外;在非定点零售药店购药的;因交通事故、医疗事故或者其他责任事故造成伤害的;因本人吸毒、打架斗殴或者因其他违法行为造成伤害的;因自杀、自残、酗酒等原因进行治疗的;在国外或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以及台湾地区治疗的;按照国家和本市规定应当由个人自付的。

(二)基本医疗保险基金支付标准:基本医疗保险统筹基金在一个年度内支付职工和退休人员的医疗费用累计最高支付限额按上一年本市职工平均工资的4倍左右确定。

(按现标准计算,最高支付17万元,明年支付限额将提高到27万元)在一个结算期内(参保人员连续住院治疗,每90天为一个结算期;三特病人及精神病人的结算期为360天。

(三特病指:放化疗、肾透析、肾移植后服抗排异药))职工和退休人员发生的医疗费用,按医院等级和费用数额采取分段计算,累加支付的办法,由基本医疗保险统筹基金和个人按照以下比例分担:见表:三级医院二级医院一级医院在职退休在职退休在职退休起付线----3万 85% 91% 87% 92.20% 90% 94% 3万----4万 90% 94% 92% 95.20% 95% 97%4万----封顶线 95% 97% 97% 98.20% 97% 98.20% 在一个年度内支付职工和退休人员的住院医疗费用累计最高支付额为7万元。

(三)失业保险失业保险缴费基数核定方法,城镇户口职工和养老保险一致(本市上年职工平均工资的40%至300%)。

农民工统一按北京市上年最低工资标准为缴费基数。

城镇户口职工用人单位按1%缴费,个人按0.2%缴费。

农民工的失业保险费由用人单位按1%的比例缴费,农民工个人不缴费。

失业保险待遇:具备下列条件的失业人员,可以领取失业保险金:(一)按照规定参加失业保险,所在单位和本人已按规定履行缴费义务满1年的;(二)非因本人意愿中断就业的;(三)已办理失业登记,并有求职要求的。

待遇标准:(一)累计缴费时间1年以上不满2年的,可以领取3个月失业保险金;(二)累计缴费时间2年以上不满3年的,可以领取6个月失业保险金;(三)累计缴费时间3年以上不满4年的,可以领取9个月失业保险金;(四)累计缴费时间4年以上不满5年的,可以领取12个月失业保险金;(五)累计缴费时间5年以上的,按每满一年增发一个月失业保险的办法计算,领取失业保险金的期限最长不超过24个月。

失业人员在领取失业保险金期间从事个体经营、兴办企业,凭其营业执照,社会保险经办机构可以将其应领取的失业保险金一次性发给本人。

失业人员在领取失业保险金期间,患病(不含因打架斗殴或交通事故等行为致伤、致残的)到社会保险经办机构指定的医院就诊的,可以补助本人应领取失业保险金总额60%至80%的医疗补助金。

用人单位招用的农民合同制工人,劳动合同期满未续订或者提前解除劳动合同的,缴费每满1年发给1个月生活补助费,最长不超过12个月。

(四)工伤保险工伤保险实行浮动费率,全部由用人单位负担,个人不缴费。

费率根据行业特点来定,餐饮业、批发零售业、金融保险业包括科研单位的费率一般在0.2%至0.5%之间; 制造业、建筑业、运输业在1%到时1.5%之间。

矿山和石油加工开采行业在1%到3%之间。

职工发生事故伤害或者按照职业病防治法规定被诊断、鉴定为职业病,所在单位应当自事故伤害发生之日或者被诊断、鉴定为职业病之日起 30 日内,向统筹地区劳动保障行政部门提出工伤认定申请。

用人单位未按规定提出工伤认定申请的,工伤职工或者其直系亲属、工会组织在事故伤害发生之日或者被诊断、鉴定为职业病之日起1年内,可以直接向用人单位注册地区县劳动保障行政部门提出工伤认定申请。

超过一年提出申请的不予受理。

(五)生育保险根据市政府2005年154号令规定,生育保险费由企业按月缴纳。

职工个人不缴纳生育保险费。

企业按照其缴费基数的0.8%缴纳生育保险费。

职工(包括农民工)缴费基数按照本人上一年月平均工资计算;低于上一年本市职工月平均工资60%的,按照上一年本市职工月平均工资的60%计算;高于上一年本市职工月平均工资300%的,按照上一年本市职工月平均工资的300%计算。

生育保险基金支付范围(4种):生育津贴;生育医疗费用;计划生育手术医疗费用;国家和本市规定的其他费用。

生育津贴为女职工产假期间的工资。

生育津贴低于本人工资标准的,差额部分由企业补足。

计算方法:生育津贴按照女职工本人生育当月的缴费工资基数除以30再乘以产假天数计算。

女职工正常生育的产假为90天;难产的增加15天,多胞胎生育的每多生育1个婴儿增加15天,晚育的增加30天。

生育医疗费用包括女职工因怀孕、生育发生的医疗检查费、接生费、手术费、住院费和药品费。

计划生育手术医疗费用包括职工因计划生育实施放置(取出)宫内节育器、流产术、引产术、绝育及复通手术所发生的医疗费用。

二:社会救济制度2015年1月起,北京分类救助标准调整,北京60岁以上困难人群分类救助标准将提高20%。

同时,此次调整将罹患重大疾病、丧失劳动能力及大部分丧失劳动能力以及单亲家庭纳入了分类救助救助人群。

同时将享受分类救助的老年人群从过去的70岁降低到60岁。

根据2015年1月起正式施行的《关于规范和统筹我市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分类救助制度的通知》,此次分类救助主要包括:1、收入核减申请低保家庭中有罹患重大疾病、重度残疾人的,其家庭收入按照城乡低保标准的100%进行核减;其中,法定抚养人达到60周岁的,家庭收入还可按照城乡低保标准的50%再次进行核减。

单亲家庭中法定抚养人单独抚养16周岁及以下未成年人的,家庭收入也可按照城乡低保标准的100%进行核减。

2、标准上浮对于已经纳入救助范围的下列人员, 综合考虑其家庭困难程度实施救助标准上浮,其中:分散供养的城乡特困人员(城市特困人员和农村五保对象),按照城乡低保标准的40%上浮救助标准,按月发放生活费;罹患重大疾病人员按照城市低保标准的35%上浮救助标准;重度残疾人按照城市低保标准的30%上浮救助标准;民政部门管理的传统救济对象和经户籍政府侨务部门认定的归国华侨和侨眷,按照城市低保标准的25%上浮救助标准;60周岁(含)以上老年人、16周岁及以下未成年人,按照城市低保标准的20%上浮救助标准;60周岁以下达到退休年龄人员,以及完全丧失或大部分丧失劳动能力人员,按照城市低保标准的15%上浮救助标准。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