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2020高考选修2海洋地理要点总结整理

2020高考选修2海洋地理要点总结整理

☆影响海水温度的因素
1.太阳辐射(热量收支)←纬度
2.洋流
3.季节
4.陆地气候
☆影响盐度的因素
1.纬度(气候):降水少,蒸发强,盐度较高
(盐度由副热带海区分别向两侧的高纬度和低纬度递减)
2.径流: 有大量江河淡水注入的海区,盐度偏低
3.洋流: 同纬度海区,暖流海区盐度高(暖流海区水温高,蒸发强,海水损失多)
4.结冰与融冰:结冰时盐度升高,融冰时盐度降低
5.海区的封闭程度:与影响与附近海区海水的交换量
☆盐场形成的区位条件
=含盐量+水质+地形+天气情况
1.气候—适宜蒸发(晴天多、降水少、蒸发强、风力大)
2.地形—适宜晒盐(平坦海滩、淤泥质海岸、地广、地价低)
3.水质好,无污染
☆影响潮汐大小的因素
1.地形条件(是否呈口大内小喇叭状开口)
2.气象条件(风向助推)
3.天文条件(日、月、地位置连成直线,农历初一十五为大潮)
☆影响渔场形成因素
(1)空间---广阔的海域---岛屿多,海域广阔
(2)饵料:浮游生物丰富
①洋流运动:寒暖流交汇处或上升流的影响,使得海水搅动,底层的营养物质上泛至表层,饵料丰富。

(四大渔场)
②海底地形:浅海大陆架,阳光充足,生物光合作用强,浮游生物繁盛
③径流汇入:带来丰富的营养盐类(大河入海口,舟山渔场)
④纬度:中低纬海区渔业资源丰富(热带热量充足,生物生长速度快;温带海区水温季节变化大、冬季底层冷海水上泛)
(3)水障:寒暖流交汇处形成水障,生物障碍线边缘区域
☆厄尔尼诺现象
主要是指有些年份,赤道附近太平洋中东部的海面温度异常升高的现象。

理解关键:厄尔尼诺现象导致洋流循环减弱,气候反常,暖流流经区易发旱灾,寒流流经区易发暴雨洪涝,中国夏季风势力弱,北进慢,南涝北旱;东南沿海台风少;暖冬
拉尼娜现象反之。

☆赤潮成因
1.温度和降水:温度高,降水少易于形成。

(赤潮一般出现在夏季,春、秋两季也时
有发生)
2.风和海流:风小,海域相对封闭,海流弱易于赤潮的形成(赤潮容易产生于一些港
湾)
3.人类活动的影响:人类排污人海,过度海产养殖,造成海域的富营养化,藻类繁殖
旺盛。

☆影响水体结冰的因素
1.气温(最重要):低于0℃,持续时间长
2.盐度:盐度高,结冰需要的温度低,结冰慢
3.流速:水体扰动强,流速快,结冰慢
4.水量:水量大,结冰慢
5.与冷空气接触面积越大,结冰越快
☆影响蒸发的因素
(思路:归纳为气象因素和水体因素,气象因素包括温度、湿度、风速、气压;水体因素包括水面大小、形状、水深、水质等)
1.气象因素:
(1)温度:气温越高,蒸发量越大,影响蒸发能力的主要因素
(注意水温越高,蒸发量也随之增大)
午后蒸发量最大、日出前蒸发量最小
夏季蒸发量大、冬季蒸发量小
(2)风速和湍流扩散:风速越大,越有利于携带走水面上空的水汽,蒸发越快
(3)空气湿度:空气湿度越大,越趋近于饱和状态,蒸发速度越慢、后续蒸发量越小
2.水体因素:
(1)区域供水条件:湖泊等水域提供充足的可供蒸发的水分,影响实际蒸发量。

干旱区蒸发能力强,但实际蒸发量小。

(2)水体物理性质:海水蒸发速度慢于淡水(盐类抑制蒸发)
清水蒸发慢于浊水(浊水吸热多、温度升高快)
冰面蒸发慢于水面
石油污染面蒸发慢
3.陆面蒸发的影响因素:
(1)土粒越细、越无结构、毛细管联系越完好、土色越暗、地下水位越高,蒸发越快(2)在高地,地面起伏不平或向阳斜坡处蒸发越快
(3)地面植被覆盖增加了植物蒸腾作用,使总蒸发量增大
☆河流洪涝灾害发生原因的分析思路
(1)来水量大
影响因素:气候——降水多,降水变率大,如季风气候;
水系——流域面积大,支流多,入海口少;
植被——植被覆盖率低。

(2)排水不畅
影响因素:地形--地势低洼,不易排出;沿海地区海水顶托或风暴潮
河道--弯曲,排水不畅;河道淤积;占用河道。

(3)调洪蓄洪能力差
影响因素:破坏植被;围湖造田;泥沙淤积。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