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22、夫晋,何厌之有。
教师明确:1—2动词“到⋯⋯去”;3—7第三人称代词“他” “它”“他们”“它们”;8—9 指示代词“这”;10 —12 用在定语和中心语中间“的” ;13 用在中心语和补语中间;14 —16 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17 用在时间副词后,补足音节;18 —20 定语后置的标志;21 —22 宾语提前的标志。
规律总结1. 用作代词,又分几种情况:(一)可以代人、代物、代事。
代人多是第三人称。
译为"他" (他们)、" 它"(它们)。
作宾语或兼语,不作主语。
(二)指示代词,表近指。
可译为"这" ,通常作复指性定语。
2. 用作助词,也分几种情况:(一)结构助词,定语的标志。
(二)结构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
(三)结构助词,起取消句子独立性的作用,可不译。
(四)音节助词。
3 用作动词(实词)课堂训练判断“之”在文中的意义。
一僧欲1 之南海,询于唐僧,唐僧不2 之应。
久3 之,此僧以箪食瓢饮4 之助至南海,夸5 之于唐僧:“此何难6 之有?”唐僧曰:“汝7 之百折不挠,实可钦佩。
然汝8 之言亦过矣,君将骄而笑9 之乎?” 答案:1、动词,可译为到、往2、代词,可译为他3、助词,调节音节,用在时间词后,不译4、指示代词,可译为这样5、代词,可译为这件事6、助词,宾语前置标志,不译7、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8、结构助词,可译为的9、人称代词,可译为我三、复习“而” 典型例题解释句中“而”字的意义和用法1、得双石于潭上,扣而聆之学生总结规律学生独立完成师生互动进行兵者,危道也。
须戮力同心,切勿如蟹六跪1 而二螯,否则,何以胜?故冯婉贞曰:“诸君2 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
”冯氏虽小,然青,取之于蓝3 而青于蓝,更胜其父。
婉贞博学4 而日参省乎己,非只效书生终日5 而思也。
三思6 而后行,故有抗敌之大捷。
非7 而所谓小女子也,乃巾帼英杰8 而。
探讨完成学生总结规律学生独立完成答案: 1、 连词,并列关系 2、 连词,假设关系,可译为如果 3、 连词,转折关系, 可译为然而4、 连词,递进关系5、 连词,修饰关系6、 连词,承接关系7、 代词, 同“尔”,可译为你8、语气助词,放在句末,表示劝告或感叹语气,可译为“吧 ”“啊” 四、复习“以 ” 解释各句中“以”的意义以及用法。
典型例题32、得鱼腹中书,固以怪之矣教师明确:1—3 动词“以为” “认为”;4 — 5 动词“使用” ;6 动词“做”;7动词“率领” ; 8 动词“有”;9 动词通“已” ,“停止”;10 — 12 介词“因为” “由于”;13— 14介词“在,从” ;15 介词“在⋯⋯的时候” ;16 — 18 介词“拿,用,把,凭” ;19 —20 介词“按照”;21 介词“依靠” ;22 — 23 介词“凭借⋯⋯的身份” ;24 连词,1、 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 .也 2 、 自以寿不得长3、 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 4 、 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 5、 忠不必用矣,贤不必以 6、 如或知尔,则何以哉? 7、 宫之奇以其族行 8 、 农民以鬻子者 9、 无以,则王乎! 10 、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11、 不赂者以赂者丧 12、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13、 武以始元六年春至京师风雪14、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自京师乘15、 不以此时引纲维,尽思虑 16 、愿以十五城请易璧 17、 请其矢,盛以锦囊 18 、 方其系燕父子以组 19、 余船以次进 20、 物以类聚,人以群分 21、 高祖以圣武定鼎 22 、以相国守代23、 以资政殿学士行 者少。
24、 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25、 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26 、又以悲夫古书之不存27、诸侯以公子贤,多客,不敢加兵谋魏十余年28、 木欣欣以向荣 29 、 作《师说》以贻之 30、举以予人,如弃草芥 31、背晋以归梁学生总 结规律师生互 动进行探讨完成学生独 立完成第二课时课堂训练判断“乃”在文中的意义。
尝闻放翁志节,毕现《示儿》, 1 乃读之。
至“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望告 2 乃翁”一句,大为感佩,其真 3 乃忠贞之士也!然亦有人不齿, 4 乃曰:“此探讨完学生总结规律学生独立完成师生互动进行探讨完成5、 副词,可译为才5、6句“趁着,趁此”; 7 句“通 过,经由”; 12 句“原因, 缘由,机缘”; 13 句“根“由于”, “趁着”“凭"。
5 乃不得已而谢学生总结规律学生独 立完成 师生互 动进行 探讨完 成课堂训练判断“因”在文中的意义。
1 因能授官,不以门第取人,且不2 因旧制,此乃曹操成大业之3 因。
其常4 因人不备,袭取之,如乌巢焚粮。
此一役,动摇袁绍军心,5 因乘势击破之,成官渡大捷。
此亦6 因许攸之力而得,此正如7 因枯木变为荣木也。
途经绍墓,其尚8 因众人至前拜祭。
其量岂常人可比?9 因此其得众人之心,以一天下。
10 因其有非常之量,故能就非凡之业。
师生互动进行探讨完成学生总结规律学生独立完成师生互动进行探讨完成师生互动进行探讨完成学生总结规律立完成师生互动进行探讨完成师生互动进行探讨完成撰耳。
8 于是吾等畅饮抒怀,陶然醉9 于是,不亦乐乎?答案:1、助词,动词词头2、介词,表示对象,可译为对于3、介词,可译为到4、介词,表示比较,可译为比5、介词,表示被动,可译为被6、介词,表示方位,可译为“在”7、介词,表示对象,可译为“对”或“向”8、同现代汉语,可译为“于是9、于:介词,可译为在是:代词,可译为这第三课时教学要点复习“若”“其”“焉”“且”“则”虚词的用法教学过程:一、复习“若”典型例题解释句中“若”字的意义和用法为朝夕之急23 、南宫适出,子曰:“君子哉若人。
教师明确:1—3“如同、像、相似” ;4—5 比得上;6 —8 “怎么样”,与“何”配用,有处置的意思;9—11“你、你的”;12 —13 至于;14 —15 “才”;16 —19 表假设“假如,如果”;20 —21或、或者;;22 表选择;23 表近指,“这样、如此”规律总结1. 用作代词。
(一)表第二人称,相当于"你"" 你们" ;作定语时则译为"你的"。
(二)表近指,相当于"这""这样"" 如此"。
2、用作连词。
学生总结规律1、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2 3、执事聪明文章,与孟轲、扬雄相若5、以为莫己若者67、亦使之若何?89、更若役,复若赋,则何如?11、若属皆且为所虏1213、若先王之报怨雪耻1415、必有忍也,若能有济也16 17、若舍郑以为东道主1819、叔父若能光裕大德2021、以万人若郡降者,封万户22、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4 、曾不若孀妻弱子、为蛇将若何?、国其若之何?10 、若毒之乎?、若臣,则不可以入矣、爱以身为天下,若可以托天下、若使烛之武见秦君、若不阙秦,将焉取之、时有军役若水旱,民不困乏、夫晋之乱,吾谁使先,若夫二公子而立,以学生独立完成师生互动进行探讨完成师生互动进行探讨完成答案:1、连词,假设关系,可译为如果2、代词,可译为这样,这,如此3、动词,可译为像,如,及4、代词,可译为你5、连词,选择关系,可译为或、或者6、表意思他转,放在一段或另一层意思的开头二、复习“其” 典型例题解释句中“其”字的意义和用法1、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其实百倍3、燕赵之君,始有远略,能守其土,义不赂秦5 、童微伺其睡不终也7、独其为文犹可识9、有蒋氏者,专其利三世矣11、距其院东五里13、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邪?15、其皆出于此乎?17、尔其无忘乃父之志19、如吾之衰者,其能久存乎?21、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22、吾其还也2、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4 、向使六国各爱其地6、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惜其用武而8、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10、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12、问其深,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14、其.信然邪?其.梦邪?其.传之非其真16、子其勉之18、国无主,其能久乎?20、其竟以此而陨其生乎?学生总结规律学生独立完成(一)表假设,相当于"如果"" 假设"等。
(二)表选择,相当于"或"" 或者"。
3、复音虚词“若何” “若夫、至若” 为句首语气词。
用于引起下文,意思为“至于说到⋯⋯” 。
4、动词如同、像课堂训练判断“若”在文中的意义。
“1若为化得身千亿,散向峰头望故乡。
”奇哉2若人之思,3 若天惊石破,花开铁树,非4 若等凡人可及也,吾亦如此。
恐吾辈但堪为其鱼之一鳞5 若龙之一爪也。
6 若夫常人思乡,常望月怀远,登高作赋,至若柳子厚则不然,以超人之思,抒难抑之情,绝矣。
师生互 动进行 探讨完 成23、其极刑,曰: “顺我,即先刺心;否则四肢解尽,心犹不死。
” 24、 将比今之诸侯而诛之乎?其教之不改而后诛之乎? 25、 天其弗识,人胡能觉? 26、溱与洧,浏其清矣27、 北方其凉,雨雪其雱28、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 也29、彼苍天者,曷其有极 30、既见君子,云其何忧 31、入之愈深,其进愈难 32、既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33、彼人是哉,子曰何其?教师明确1—4 第三人称的领属关系“他的”“他们的”“它的”; 5—7 第三人称代词“他们”“它”; 8 第一人称代词“我”; 9— 12 指示代词“那”“那些”; 13 指示 代词“其中的”; 14— 15表示推测、估计语气“恐怕、大概”;16—17 表示祈使语气“应当”; 18— 21 表示反问语气“难道、哪里”; 22 表示商量语气; 23 表 示假设“假如”; 24 表示选择“或者、还是”; 25 表示让步“尚且”; 26 相当 于“然”,用在形容词后; 27—29 在单音节形容词和象声词之前,起强调作用; 30—32 句中无实意,凑足音节; 33(ji ˉ)表示疑问语气。
规律总结A 代词,代第三人称,他(它) ,他(它)的B 代词,代第一人称,我,我的C 作指示代词D 作连词E 语气副词 课堂训练判断“其”中在文中的意义。
人言,蔺相如徒以 1 其口舌之功垂于竹帛,以吾观之,则非徒口舌耳。
相如观秦 王无意偿赵城,则却立睨柱,秦王恐 2 其破璧,遂许之斋戒,因得以完璧归赵, 3 其 仅口舌哉?若与庸人议之,其必曰:“吾 4 其与之 .”焉敢如此?归国,将相失和。
途遇廉颇,即转退避,当 5 其时,何人能如此?门客询以因, 相如则言:“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