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州1、历史部分(1)早在3600年前,这里就是商王朝的都邑,夏、商、管、郑、韩5次为都,隋、唐、五代、宋、金、元、明、清在此设州,是中国八大古都之一和“世界历史都市联盟”成员。
部分学者认为夏代曾建都于阳城(今登封市)。
春秋战国时期,郑、韩先后在新郑建都(为当时周帝国的二级行政单位),长达500多年。
秦汉时期,郑州地区始置荥阳、巩、京、新郑等县。
之后,历代先后在郑州地区设置荥阳郡、北豫州、荥州等。
隋开皇三年(公元583年)将荥州改为郑州。
隋开皇十六年(公元596年)置管州治所,州治位于今天的管城区。
北宋建都汴京后,郑州属京畿路(今开封市),崇宁四年(公元1105年),建为西辅,成为宋代四辅郡之一。
金代,隶南京路(今开封市)。
金贞祐四年(1216),管城更名故市,后复名管城县。
清雍正二年(1724)郑州升为直隶州,隶河南省。
明初,郑州划归开封府。
清代,郑州为两次升为直隶州。
1913年改郑州为郑县。
1928年改郑县为郑州市。
1931年撤市复改郑县。
1933年为河南省第一行政督察专员公署驻地。
1948年10月22日中国人民解放军解放郑州,设郑州市。
1954年河南省人民政府由开封迁入郑州,郑州成为河南省省会。
郑州是中国“八大古都”之一,黄帝以此为都,位于今郑州之新郑。
夏朝初年为都,即今郑州之登封、新密。
在商朝时为早、中期的都邑,为亳都、隞都。
东周时期为郑和韩的都城。
不计黄帝时期,作为都城计381年。
其中比较著名的有早于“安阳殷墟”的商城遗址,有包含仰韶文化、龙山文化、商代文化三个不同历史时期内容的大河村遗址,有填补了我国仰韶文化以前新石器时代早期历史空白的裴李岗遗址,还有对研究我国冶金史具有重大意义的古荥冶铁遗址等州是五帝、夏、商三朝的腹地而成为中华文明轴心区。
约5000年前,中华民族始祖轩辕黄帝生于轩辕之丘定都于新郑。
新密市李家沟遗址,距今约10500年至8600年,出土遗物揭示了中原地区旧石器时代晚期至新石器时代历史。
在新郑市裴李岗发现的距今约8000年的裴李岗文化遗址表明当时的人民已开始饲养家畜并从事家庭手工业生产活动,原始农业生产在黄河流域的发展是中华文化产生和发展的基础。
位于郑州市区内的大河村大型古代聚落遗址,是仰韶文化的典型代表,遗址中许多保存完好的房基,以其独特的“木骨整塑”的建筑工序和施工方法,为研究中国古代建筑提供了重要实物。
公元前2070年至前1600年,夏朝的元老人物禹建都于登封阳城王城岗,以嵩山为中心的伊洛河和颍河上游一带以及山西南部是夏人的活动中心。
商部落从君主契开始至商汤共迁徙8次,公元前1675年,商汤以“吊民伐罪”的名义攻占夏朝国都封丘,灭掉夏桀,创立中国历史上第二个奴隶制王朝,商汤建都今郑州市区一带,史称西亳。
现存的郑州商城遗址有内外两重城垣,内城城垣呈长方形,外城城垣呈圆形围绕着内城。
其“外圆内方”的城郭布局体现了古人“天圆地方”的宇宙观。
它的规模亦超过中东两河流域的巴比伦城和亚述城,以及印度恒河流域的摩亨佐-达罗。
公元前1046年,姬发灭商殷建立西周,定都镐京,周王将其弟管叔封于郑州,称管国。
周王在郑州的封国还有郐国、东虢国、祭国和密国等。
郑武公将郑国国都建在荥阳,成为郑国第二代国君。
郑国随后吞并了郐国、东虢国和胡国,前765年,郑武公迁都至原郐国所在地,将郑国定名新郑。
公元前375年,韩国灭掉郑国迁都新郑;前230年,秦军灭韩。
新郑做为郑国和韩国国都达500年之久。
郑州大部分属于三川郡,新郑属于颖川郡。
秦汉时期,今郑州地域以荥阳为中心,因处交通和运河要道,经济日趋繁荣。
秦代,郑州境内始置荥阳县、巩县和京县,属于三川郡;新郑、苑陵、阳城属颖川郡。
西汉改三川郡为河南郡,又置密县、成皋等县,并将新郑、苑陵二县划入河南郡。
东汉元鼎五年(前112年),故市、中牟两个侯国合并为中牟县。
隋开皇元年(581年),改荥州为郑州。
开皇十六年(596年)从郑州分出管州。
唐初武德四年(621年),从郑州分出管城。
贞观七年(633年)郑州从武牢移治管城县。
天宝元年(742年)改郑州为荥阳郡,仍治管城县。
宋代建郑州为西辅,属京西北路。
明朝,郑州划归开封府。
清末,平汉和陇海两条铁路在郑州交汇,郑州成为中国东西、南北大动脉的纽带,经济地位不断提升。
1920年,河南省议会通过了在郑州设立商埠的议案。
(2)文化辖区内发现有距今8000年的裴李岗文化,距今5000年的大河村、秦王寨等多种类型的仰韶文化与龙化山文遗址。
郑州是华夏文明和中原文化的重要发祥地之一,1994年被中国国务院列为第三批历史文化名城。
河南博物院做为国家级重点博物院,是展示中原历史古文明的重要场所,黄河郑州段以“悬、浊、荡、阔”为特点构成了独特的自然风光。
中国五大剧种之一的河南豫剧在郑州有广泛的群众基础,河南电视台的戏曲节目《梨园春》在本地有较高的收视率。
因此,郑州的文化主要体现为黄河文化、商都文化、拜祖文化、武术文化以及戏曲文化。
戏曲河南是戏曲大省,除传统的豫剧、曲剧和越调三大剧种外,还有十多个地方剧种,几百年来戏曲一直都是郑州城乡居民文化生活的主要组成部分,对老百姓的生活起着伦理教育和审美娱乐作用。
省会郑州的戏曲氛围在河南省外其他城市很难见到,20世纪初,郑州火车站附近的老坟岗汇聚了坠子、相声、评书、戏法、戏曲和拉洋片的艺人,如今郑州市内各大公园和文化宫成为戏曲爱好者的乐园。
除传统的舞台和茶楼表演(3) 据史籍记载,中华民族始祖黄帝为“有熊氏”生于轩辕之丘,部分学者认为轩辕之丘指现在郑州下辖新郑市。
(4) 二七大罢工:。
1923年,郑州爆发了“二七大罢工”。
这次大罢工,沉重地打击了帝国主义和反动军阀,显示了中国工人阶级团结战斗的伟大力量和英勇顽强的斗争精神,在中国工人运动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页。
为了纪念这次大罢工,在京汉铁路总工会旧址建有“二七”纪念堂;市中心建有“二七”广场和“二七“纪念塔。
这是这座英雄城市的光辉象征。
因此,郑州就以“…二七‟城”著称。
现在市中心已经形成…二七商圈‟,是郑州市内商业活动最发达的地区。
(5)历史名胜悠久的历史给郑州留下了丰富的文化积淀,全市有各类文物古迹1400多处,其中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26处。
嵩山风景名胜区是全国44个重点风景名胜区之一和全国文明风景旅游区示范点,“天下第一名刹”少林寺就坐落在嵩山脚下,威震海内外的少林功夫从这里走向世界。
这里还有我国最早的天文建筑周公测景台和元代观星台、中国宋代四大书院之一嵩阳书院、我国现存最大的道教建筑群中岳庙等。
在郑州周围,还有星罗棋布的古城、古文化、古墓葬、古建筑、古关隘和古战场遗址,著名历史人物轩辕黄帝、列子、子产、申不害、韩非子、郑国、陈胜、张良、潘安、杜甫、白居易、李商隐、高拱、李诫、李驰航等出生在郑州。
郑州交通郑州是我国公路、铁路、航空兼具的综合性交通枢纽城市。
航空郑州新郑机场位于市区以南30公里处,与北海、北京、成都、广州、桂林、海口、杭州、昆明、青岛、上海、沈阳、深圳、西安等40多个大中城市通航,开办有直飞香港等地的定期航班,是全国五大航空站之一。
铁路郑州素有中国铁路“心脏”之称。
京广、陇海两大干线在此交汇,周围还有京九、焦柳、月石、平阜线通过,形成三纵三横干线框架。
郑州站位于市中心,是全国最大的客运站之一,有列车可直达国内25个省、市、自治区。
公路郑州是全国7个公路枢纽城市之一,国道107贯通南北、310横贯东西,向北可达北京,向南可达武汉、长沙等地,向西可到西安等地,是我国公路运输的中心城市。
从郑州到洛阳、开封、漯河都建有高速公路,还有到北京的高速路,交通十分方便。
郑州长途汽车站位于火车站广场东侧。
郑州到开封的旅游车从汽车东站发车,每隔十分钟一班,约1小时可到。
郑州火车站对面的长途客运站有车可到嵩山少林寺,车程3.5小时。
早上发车。
到洛阳的旅游车每隔十分钟一班,约2小时可到。
公交车郑州市内公交车基本实行无人售票,车价1元,不设找兑,提醒游客多准备1元的零钱以备投币。
出租车出租车起步价为7元,夏利、富康、捷达3公里后每公里1元,桑塔纳3公里后每公里1.2元郑州景点历史遗迹∙黄帝故里∙北宋皇陵∙打虎亭汉墓∙裴李岗遗址∙原武温穆王壁画墓∙石窟寺∙青龙山慈云寺风景区∙黄帝宫∙永昭陵∙欧阳修陵园∙纪公庙∙吉鸿昌墓∙商城遗址∙汉霸二王城∙郑州城隍庙∙花园口∙飞龙顶∙古荥冶铁遗址∙杜甫陵园纪念展馆∙“二七”纪念塔∙河南博物院∙黄河博物馆∙新郑博物馆∙郑州科技馆人工园林∙黄河游览区∙康百万庄园∙郑州森林公园∙丰乐农庄娱乐场所∙世纪欢乐园∙河南艺术中心∙金鹭鸵鸟游乐园度假场所∙黄河谷·马拉湾海浪浴场∙果岭山水机场∙新郑机场温泉∙江南春温泉自然风光∙三皇山∙洞林湖∙始祖山∙河洛汇流景区∙杜甫故里∙浮戏山雪花洞∙环翠峪风景区∙嵩阴风景区主题乐园∙郑州动物园县志1、民国郑县志县知事周秉彝、王扬瀚修,刘瑞麟纂.秉彝字海六,湖北汉阳凛生,民国2年(1913)12月来任。
扬瀚字幼侯,武昌法政学校毕业,民国5年(1916)8月继任;瑞麟字绍闻,县人,光绪十七年(1891)进士二。
先是邑人常抡元(清朝副贡)于民国4年(1915)作《重修郑县志议》一文,公之于众,倡议重修县志·翌?春县知事周秉彝即聘进士刘瑞麟主其事,始于采访,继以编纂。
此间,周知事中途它去,王扬瀚踵其事,一鼓作气,不期年而书成。
其目录为:首卷职名、凡例、各图.以下天文志一卷,舆地志一卷,建置志一卷,食货志一卷,礼乐志一卷,风俗志一卷,秩官志一卷,自治志一卷,选举志一卷,人物志二卷,列女志二卷,艺文志五卷。
本书所辑资料多有可观者,真实地反映了社会一些真象.如卷五礼乐志谓郑虽褊小,凡祭天,祭地,祭孔,关岳合祀,莫不彬彬俱在,有典有则。
这是一种倒退的逆流,为袁世凯统治下复古思潮的反映。
艺文志载有刘瑞麟的《维持孔教请愿书》,是配合洪宪帝制在河南出现的一则小插曲.但人物传却为反清政府、反袁世凯政府的革命烈士立传,尊之日忠义.艺文志中著录了一组清朝末年,河南全省学务处的《创办学堂札》、知州饶飚的《创办郑州学堂议》、知州叶济的《创办郑州中学校议》的文章,以及《郑州日报宣言书》等,凡此都反映了当时郑州(县)社会的一个侧面。
其它各门,如天文志凡九目,惟祥异一目汇辑有关农民战争、黄河决口以及其它自然灾害等事,极有参考价值.咸丰三年(1853)正月,太平天国北伐军占郑州,官员逃避一空.可与此同读,艺文志中有《流寇记卜一文,郡人张柽撰,叙李自成农民军破汜水、荣阳与郑州事.二事相隔二百年,自属同一性质。
风俗志颇丰赡,谓仿《荆楚岁时记》之例.兼采南俗。
目凡二十有七,自元旦至除夕,应有尽有。
为它志所少见。
此书还收存了顺治、康熙、乾隆三朝郑州旧志之序文十三篇.顺治志已佚,康熙志只北京藏有两部善本,因此,此种旧序已成为稀有的资料,对于研究郑州、以至研究河南省的方志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