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稻产量的影响因素与保障技术
作者:张庆林
来源:《农村经济与科技》2016年第12期
[摘要]本文主要从分析水稻产量的主要影响因素入手,并在理解其影响机制、了解其影响作用的基础上,针对水稻产量的保障和优化制定相应措施和实施相关技术。
[关键词]水稻;影响因素;保障技术
[中图分类号]S233.71 [文献标识码]A
1 绪论
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我国2014年人口数量为13.68亿。
作为这样一个拥有庞大人口基数的国家,与之相对应的则是同样巨大的粮食需求量和消耗量。
水稻作为全球三分之一人类的主食,同时也是我国的三大主要粮食作物之一,为保证其作物产量的持续增长而对水稻生长过程中的各项影响因素和其影响运作机制进行充分地了解和掌握则具有十分积极的意义。
本文主要从分析水稻产量的主要影响因素入手,并在理解其影响机制、了解其影响作用的基础上,针对水稻产量的保障和优化制定相应措施和实施相关技术。
2 水稻产量的影响因素
水稻作为一种原产于中国的农作物,其产量的高低离不开水、土、光等自然因素的影响,也离不开栽培密度、施肥量与肥料配比、病虫害防治等人为因素的变化。
2.1 水稻产量的自然影响因素
2.1.1 光照因素对水稻产量的影响
水稻属于喜光型作物,其的整个生长发育过程中都对光照条件有着较高的要求。
一方面,光照条件充足可以更有效地促进农作物体内的光合作用地进行,促进有机物质的转化生成,同时将光能转化为农作物体内的有机物化学能量,从而促使水稻更好地完成分蘖、拔节、抽穗、灌浆、结实等一系列生长过程。
而在水稻的灌浆时期,稻粒内部的充实物中有大约90%是通过水稻叶片进行光合作用转化有机物质来完成的。
水稻的单片叶片的光饱和强度在3-5万勒克斯左右,但其群体光饱和强度却可以随着叶片面积指数的增大而升高。
此外,在充足的光合作用帮助水稻作物高效转化有机物质的同时,也帮助其体内生成各类所需的营养物质,并促进根系位置对于土壤养分的吸收,通过保持水稻植株的健壮长势来保证其的稻粒产量与质量。
2.1.2 土壤岩性因素对于水稻产量的影响
栽种水稻的岩性土壤主要可分为黏土和沙土三个类别,其中黏土的土壤特点是质地较为粘重,土壤孔隙以小孔为主,而由于其缺乏通气透水性而导致黏土耐旱耐涝能力差的同时,这种黏土土壤的保水保肥能力也由于有机物质分解缓慢的缘故而使得其保水保肥能力较强,养分相对不容易流失,而且施肥后肥料见效缓慢,不适宜种植新苗而适宜培育老苗,同时如果施肥过量的话则会导致作物晚熟;而与黏土形成鲜明对比的则是沙土,沙土由于土壤孔隙大的缘故,通气透水性好,施肥见效快,但相对地土壤养分肥力易流失,作物早生快发但缺少后劲,容易造成结实期穗粒不饱满,而且施肥过量的话还容易导致作物疯长;壤土土质特性处于黏土和沙土之间,通气透水程度适中,保水保肥能力较可,耐旱耐涝的同时抗逆性也较好,可用于栽培多种品种的水稻,适于耕种的时期也更长,能较为容易地培育成水稻稳产高产土壤。
2.1.3 温度和水分因素对于水稻产量的影响
在水稻的整体生长过程中,温度和水分也起到一个相对重要的影响作用。
水稻属于喜阳农作物,对生长环境的温度要求较高,低温冷害会抑制有机物质合成分解,导致水稻对土壤中化肥元素的利用率降低,对水稻的正常生长发育造成不良影响,而适宜的温度则能帮助促进水稻作物体内光合作用的进行,加快有机物质的转化合成;而水分因素对于水稻的生长发育同样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其重要之处在于一方面水稻是通过根系直接吸收水分并运输到水稻的各个器官组织,从而帮助水稻内部各项有机物质分解合成的有效进行,另一方面充足的水分能够促进水稻体内的细胞呼吸,将有机物氧化分解并产生水稻细胞生命活动所需的足够能量。
2.2 水稻产量的人为影响因素
2.2.1 栽培密度对水稻产量的影响
水稻的栽培密度对于水稻产量和质量的影响主要是体现在影响水稻的分蘖过程上。
分蘖是水稻所固有的一种生理属性,其实质是水稻茎秆进行分支的过程。
通常情况下,水稻分蘖是由下自上依次发生,在同一根母茎上,最早发生分蘖的节位被称为最低分蘖节,而最迟发生分蘖的节位则由于其处在最高位置而被称为最高分蘖节。
可以说,水稻分蘖现象发生的时间早晚和次数多少,对于所分蘖的自身生长发育与成穗情况有着直接的影响。
一般来说,分蘖现象发生得越早,蘖位和蘖次越低,则水稻植株越容易成穗,同时成穗后的穗部的性状表现也会越好;反之则其成穗可能性越小,其穗粒体积越小、数量越少。
目前我国水稻种植中密植情况普遍,栽种过密就使得水稻无法充分分蘖,只能依靠主穗来成穗,致使水稻产量和品质都有所降低。
2.2.2 肥料因素对水稻产量的影响
整体来说,水稻的整个生长发育过程中对营养元素的吸收量,大约按照氮素:五氧化二磷:氧化钾=2:1:3的比例来进行吸收。
其中,氮素是对水稻产量影响最为重要的营养元素,水稻在分蘖期(插秧后2周左右)和插秧后7-8周左右时是氮素吸收的高峰期,此时如果氮素供应不足,则会引起水稻颖花退化,从而穗粒空壳,对水稻产量有极大影响;磷素的吸收高峰期则是在水稻的幼苗期和分裂期,如此时期磷素供应不足的话,会使水稻分蘖数减少,并
对其地上及地下部分干物质积累造成影响;钾素的吸收从数量上来说高于氮素,且吸收高峰期主要为水稻的分蘖盛期至拔节期这一段时间,如水稻孕穗期茎、叶部位的钾素含量不足的话,则会导致颖花数量的减少,影响水稻授粉受精,同样最后影响到水稻的导致产量。
2.2.3 病虫害防治对水稻产量的影响
水稻的常见病害有稻瘟病、纹枯病等,恩施来凤县主要虫害则以稻秆潜蝇、稻飞虱、稻纵卷叶螟等为主。
在水稻所面临的病害中,稻瘟病(俗称火烧瘟)对其的危害最为严重。
稻瘟病会使水稻叶片大量枯死,严重时整片水稻田都会呈现一种火烧状,通常情况下可使水稻减产10%-20%,严重时则可减产40%-50%。
无论是病害还是虫害的发生都会对水稻产量有所影响,同时如果再病虫害已成规模后再进行防治的话,一方面治疗手段复杂且无法确保全面到位,仍然会对水稻产量有所影响,另一方面如采用化学手段则可能对水稻的营养物质造成损害,甚至会给食用者的身体带来不良影响。
3 水稻产量的保障技术
3.1 选育良种,培育壮苗
根据水稻种植地的实际情况进行良种选育,如低温地区选育耐寒性强的水稻品种、水源紧凑地区则选择抗旱性较强的水稻品种等。
可采用中大棚育苗技术,尽量避免使用小棚而导致的无法保证昼夜温差,减少水稻秧苗期的发病率;在育苗期结合农田土壤实际情况适当使用壮秧剂与除草剂,保证水稻秧苗的品质,同时根据秧苗期的水稻需肥比例进行施肥,尽量做到既能保证秧苗生长的同时又不会疯长;严格管控苗床的温度与湿度,避免温度湿度过高所带来的秧苗病虫几率高的情况,同时当秧苗生长到齐苗后,则立即采取通风措施,使苗床湿度保持在表面土干燥的状况即可,避免因湿度过高而导致秧苗徒长和节间过长。
3.2 合理栽培,合理施肥
我国目前推行宽窄行超稀植的水稻栽培技术,稀植的前提下能使水稻分蘖更加充分,同时在中后期使水稻具有更为良好的通透性,使其可以充分进行光合作用,加快有机物质的转化生成,提高水稻自身所产生的各类营养物质含量,从而降低病虫害的发生几率。
而合理施肥则是根据土壤自身养分含量、水稻施肥规律和土壤的养分利用率等针对水稻的不同时期进行不同配比和量的施肥方式,通常来说底肥要充足,追肥要按期按量实施,同时也要根据水稻的实际生长情况调整肥料的施用,如:低温、多余、少光照以及水稻长势过旺的时期,则最好不要施用尿素。
3.3 科学管理,防治虫害
对水稻的科学管理主要体现在水稻的灌溉方式上,水稻水分管理的基本原则为寸水浅灌的同时保证深水护胎。
如:在秧苗播种后至返青之前,可保证约在秧苗2/3高度的水深,用以扶苗护苗;但在秧苗分蘖期期间,则利用浅水包裹水稻秧苗来升高温度,确保水稻充分分蘖;如
遇到贪青晚熟的稻田,可考虑适当喷洒磷酸二氢钾进行催熟。
而在病虫害防治方面,则可在计算计算出配比后,采用无人机喷洒农药的方式进行虫害防治,无人机喷药过程中药物的雾化更好,利用率也越高,不会像人为喷药的情况下出现重喷和漏喷的情况,而且能有效减少农药在的药物残留,避免对食用者造成影响。
4 结语
通过对水稻生长发育过程中的各项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可知,只有通过综合全面的水稻栽培环境考虑、科学的水稻栽培管理手段、并采用符合水稻生长规律的栽培方式,才能有效提高水稻的产量和品质,从而最终为告诉发展的社会提供优质和高产的水稻粮食。
[参考文献]
[1] 马宇,王淑伟.影响水稻产量的因素分析[J].吉林水利,2010(7).
[2] 梁彩红.浅谈影响水稻产量和品质因素及对策[J].科技致富向导,2013(13).
[3] 贺爱辉.探究影响水稻产量与质量的主要因素[J].新农村,2014(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