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阅读题专题训练(1)1. 阅读下面文字,回答问题。
丁生爱弟丁生有弟,甚爱之。
一日,弟疾① ,卧床不能起。
丁生暇②时,辄③坐床前,为弟讲故事,唱歌曲,以解其闷。
及④疾愈,始已。
——选自《民国老课本》注释:①疾:病,身体不舒服。
②暇(xi á):空闲。
③辄(zh é):总是,就。
④及:等,等到。
“甚爱之”和“甚聪惠”的“甚”都是“很,非常”的意思。
A. 正确B. 错误“甚爱之”中“之”的意思是A. 代词,指丁生B. 代词,指丁生的弟弟答案:【小题1】A【小题2】B解析:1. 【分析】此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文中重点词语意义的能力。
文言词语,包括实词和虚词两类。
文言词语的考查以实词居多。
考查的词语,一般为通假字、多义词、古今异义词、词性活用词等。
当然仍以课文下面的注解为主。
学习中要注意理解,避免死记硬背,并做到重点突破,对于易错、易混词要加以积累。
【解答】“甚”都是“很,非常”的意思。
故A 正确。
故选A 。
2. 【分析】此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虚词“之”的用法的能力。
“之”是文言文中常见的虚词,“之”的用法有:相当于现代汉语的“的”,放在定语和中心语之间;放在主语和谓语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用在时间名词或动词后面,凑足音节,没有实在意义;用作动词,到⋯去;用作代词,可以代人,代事,代物;放在倒置的动(介)宾短语之间,作为宾语提前的标志。
这里解答时,需要在疏通文意、整体感知文本的基础上,结合具体语境来理解。
在平时的学习过程中,要注意积累,加强记忆。
【解答】“之”的意思是;代词,指丁生。
故B 正确。
故选B 。
2. 纸船——寄母亲冰心我从不肯(妄忘)弃了一张纸,总是留着——留着,叠成一只一只很小的船儿,从舟上抛下在海里。
有的被天风吹卷到舟中的窗里,有的被海浪打湿,(粘沾)在船头上。
我仍是不灰心地每天地叠着,总希望有一只能流到我要它到的地方去。
母亲,倘若你梦中看见一只很小的白船儿,不要惊讶它无端入梦。
这是你至爱的女儿含着泪叠的,万水千山,求它载着她的爱和悲哀归去。
在括号里选择正确的字,用“ √”。
解释词语(本义)。
灰心: __________________ 无端: _____________________选择诗中破折号的正确作用,将序号填在括号里。
(1)纸船——寄母亲()(2)总是留着——留着()A. 表示声音的延长。
B. 表示解释说明。
C.表示话题的转移。
最后一句中的“它”指的是,“她”指的是。
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答案:【小题1】妄沾【小题2】(因遭遇困难失败)意志消沉。
没有来由的;无缘无故的。
【小题3】(1)B(2)A【小题4】纸船作者(冰心/女儿)【小题5】表达了作者对母亲无限的爱与深切的思念之情。
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同音字、形近字的能力。
要结合具体的语境进行分析。
“妄”指胡乱,荒诞不合理。
“忘”指不记得,遗漏。
第一处指不肯胡乱地丢弃一张纸,选择“妄”。
“粘”指黏的东西互相连结或附着在别的东西上。
“沾”指因接触而附着上。
第二处指纸张附着上船头上,选择“沾”。
2.本题考查学生正确理解字词含义的能力。
解答此类试题,首先要准确理解字词的本义,然后结合具体的语言环境理解字词的比喻义、引申义、双关义、象征义、语境义等。
本题要求解释词语的本义,灰心:因遭遇困难失败)意志消沉。
无端:没有来由的;无缘无故的。
3. 【分析】本题考查学生把握破折号用法的能力。
破折号,是表示话题或语气的转变,声音的延续等的符号。
用法有:用以表示对上文的解释说明或补充;表示话题的转变;表示意思的递进;表示意思的转换、跳跃或转折;表示话语的中断;表示声音的延长;等等。
结合具体语境进行分析。
【解答】(1)“纸船——寄母亲”中破折号表示解释说明。
故选B。
(2)“总是留着——留着”中破折号表示声音的延长。
故选 A 。
4. 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重点字词指代内容的分析能力。
整体阅读诗歌,结合具体的语境理解字词的含义。
这首诗歌以一个童心未泯的孩子的口吻写成,通过“叠纸船”这充满童趣的行动,寄托对母亲的爱与思念,进而抒发出作者对母亲、对祖国的深深眷恋之情。
最后一句中的“它”指的是“纸船”,“她”指的是作者。
5. 本题考查学生准确把握诗歌思想情感的能力。
解答本题一要关注诗歌中的“情语”,这些关键词语可以帮助我们了解作者的感情倾向;二要关注诗歌中的“景语”,景物的特征和意境特点与情感之间有密切的关系;三要结合作者的生平经历和作品的时代背景,做到知人论世。
这首诗歌写于1923 年,当时作者燕京大学毕业,到美国留学。
作者以一个童心未泯的孩子的口吻写成,通过“叠纸船” 这充满童趣的行动,寄托对母亲的爱与思念,进而抒发出作者对母亲、对祖国的深深眷恋之情。
3. 剥豆一天,我与儿子相对坐着剥豆,当翠绿的豆快将白瓷碗盆的底铺满时,儿子忽地离位,新拿了一个瓷碗放在自己面前,将瓷碗向我面前推了推。
看着他碗里粒粒可数的豆,我问:“想比赛?”“对。
”儿子眼动手剥,利索地回答。
“这可不公平,我盆里已不少了,你才开始。
”我说着顺手抓一把豆放在他碗里。
“不,”他按住我的手,“就这样,我才能试出自己的选择。
”一丝喜悦悄悄在心里散开,我欣赏儿子的这种自信和大气。
一时,原本很随意的家务劳动有了节奏,只见手起豆落,母子皆敛声息语。
“让儿子赢,使他以后对自己多一些自信。
”如此想,手不知不觉地慢了下来,借拾豆的机会稍稍停一下。
“在外面竞争是靠实力,谁会让你?让他知道,失败成功皆是常事。
”剥豆的速度分明在加快。
儿子的手不停,眼却时时在两个容器间睃(su ō①),见他如此投入,我心生怜爱,学校考试名次,够他累的了——剥豆的速度不觉间又缓了下来。
“不要给孩子虚假的胜利。
”节奏自然又紧了许多。
一大碗的豆很快被剥光,一盆一碗,一大一小不同的容器难以比较,凭常识,我知道儿子肯定输,正想淡化结果,他却极认真地重新拿来了碗,先将他的豆倒进去,正好满一碗,然后又用同样的碗来量我的豆,也是一碗,只是凸出了,像隆起的土丘。
“你赢了。
”他朝我笑笑,很轻松,完全没有了剥豆时的认真和执着。
“是平局,我本来有底子。
”我纠正他。
“我少,我就是输。
”没有赌气,没有沮丧,儿子认真地和我争,脸上仍是那如山泉般清澈的笑容。
想到自己瞻前顾后,小心翼翼,实在是过分了,孩子的生命,自有他该有的轨迹,该承受的,该经历的,他都应有完整的体验,失望失误失败,伤痛伤感伤痕,我们不必人为地营造一片虚假的生存空间,因为生活是实在的,生命也要经过磨难才真实。
注释①睃(su ō:)斜着眼看。
圈出加下划线字的正确读音剥豆(bō b ā)o 敛(ji ǎn li ǎ)n声息语伤痕(hénɡhén)瞻(yán zhān)前顾后文中画线句说“一些喜悦悄悄在我心里散开”,作者“喜”的是文中母亲剥豆的速度时快时慢,请用自己的话分别说明母亲剥豆速度快与慢的原因。
1)慢下来的原因是:2)快起来的原因是:读读下面的句子,思考作者运用了什么描写人物的方法,表现他身上的什么特点。
他却极认真地重新拿来了碗,先将他的豆倒进去,正好满一碗,然后又用同样的碗来量我的豆,也是一碗,只是凸出了,像隆起的土丘。
你是如何领悟本文主旨的,请就你感受最深的一点,用自己的话概括出来。
答案:【小题1】剥豆(bāo)敛(li ǎ)n声息语伤痕(hén)瞻(zhān)前顾后【小题2】儿子竞赛时的自信和大气。
【小题3】(1)怜爱儿子,欲增加儿子的自信心。
(2)让儿子知道竞争靠实力,不给他虚假的胜利。
【小题4】这句话通过动作描写表现了儿子希望用最公正的方式知晓比赛结果。
【小题5】应从小培养孩子的自信心(或:应从小培养孩子的竞争意识。
人生不会一帆风顺,从小得经受锻炼。
不必人为地营造一片虚假的生存空间。
生活是真实的,生命也要经过磨难才真实。
)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对汉字字音的辨析能力。
字音题考核的内容有多音字、形似字、音近字、形声字、统读字、生僻字、方言误读七类。
复习时分类整理记忆,以记忆为主,训练、记忆相结合。
对多音字的识记,切记据义定音。
多音字,意义不同,读音也相应改变,因此要根据这个字在具体语境中的意义与判定读音。
本题要注意“剥豆”的“剥”读作“bāo”。
2. 本题考查学生把握文本情感的能力。
此类题目要求从整体的语境入手,结合上下文来分析人物的思想感情。
有的是直接表述,明显集中;有的是分散多处,需要对相关内容进行综合分析;有的隐含在字里行间,需要仔细分析概括。
解答本题要抓住“_一丝喜悦悄悄在心里散开,我欣赏儿子的这种自信和大气”一句进行分析理解。
3.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筛选信息就是根据一定的目的要求,经过辨别把相关的信息提取出来,前提是审清题目要求,筛选出的信息要与题目有关。
本题要求母亲剥豆速度快与慢的原因,(1)题注意关键语句:“让儿子赢,使他以后对自己多一些自信”;(2)题注意关键语句:“在外面竞争是靠实力,谁会让你?让他知道,失败成功皆是常事”。
意思对即可。
4. 本题考查学生辨析人物描写方法及分析人物形象的能力。
人物描写常用的方法有外貌肖像、动作、语言、心理等,要结合具体语句进行分析人物特点。
题干中的句子中,“拿”“倒”“量”等属于动作描写,表现了儿子希望用最公正的方式知晓比赛结果。
5.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主题的个性化解读的能力。
文章主旨是指文章的写作意图,它是文章的灵魂。
其内涵包括情感态度、精神品质、道理感悟和希望号召等。
归纳文章主旨最基本的要求是必须首先整体把握全文。
要能对所给材料作宏观上的把握,做到对整篇文章了然于胸。
这样才能把握文意,领会作者的目的和意图。
本文通过母亲和儿子竞争剥豆,告诉读者应从小培养孩子的自信心。
合情合理即可。
4. 小爬虫的启示那天我正伏案写作,“丁”的一声,一枚绿豆大小的圆形物从天而降,落在桌面上。
我停下笔,正欲伸手掂量那枚“小豆”,不料它却突然伸展成椭圆形状,十几只白色的小足在空中快速地挥舞着——这分明是一只小爬虫呀。
我好奇地看着这只有五毫米长的小虫,它那乳白色的小足不断地蹬着,聚集着力量使自己“庞大”的身躯翻转过来。
但不知是用力不当还是别的原因,它只能平躺或是侧向某一边,却无法使整个身体翻转站立。
每次总以失败告终,但它毫不气馁,一阵激烈的努力过后,稍稍停歇几分钟,便又开始使出浑身解数来实现自己的愿望。
我揉了一下发胀的眼睛,如此脆弱的生命却具有如此强大的恒心与毅力是我始料不及的。
我站起来打开窗户看着外面的蓝天白云,对这只小爬虫能够翻身站起来已经不抱任何希望了。
我返回书桌,令我惊奇的是,这只原来还仰躺在桌面上奋战正酣的小爬虫居然已经翻身站起,并在书桌上敏捷地爬着。
我好奇地把它的身体又翻过来,准备看它怎样“东山再起”。
小爬虫顽强地挥动着小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