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50-70戏剧散文
• 《茶馆》是其中独树一帜的一部,它以杰出精湛的艺术创造成为中国当 代话剧的经典。
1、艺术构思与表现方式:侧面透露法
• 一个小茶馆,映出三个旧时代的剪影(清末1898年初秋;军阀混战的民国 初年;抗战结束、内战爆发前夕),是为表达“埋葬三个旧时代”的政治 主题。
• 宏大主题借以“侧面透露”的正面载体是茶馆“小社会”中的“小人物” 的生活,这一手法与当时流行的正面突出、直截了当、高亢昂扬的颂歌显 出了很大的距离。
• 旗人出身的老舍对自己的民族文化有着既批 判又眷恋的复杂情感。作为文人的老舍在他 笔下的人物身上渗透了的无奈中的自尊。
• 大戏落幕前,三个老人又聚到裕泰茶馆,把捡来的纸钱撒向天空以示自我祭 奠。这是荒诞的滑稽,又是悲凉的困惑,是无奈的调侃,更是绝望的挣扎。
• 第三幕剧照:三个老人自我祭奠。
• 3、“话剧民族化”的典范 • 《茶馆》是“话剧民族化”的典范。它的典范性首先体现在活的“老
4、《茶馆》独特的悲喜剧美学
• A 悲剧情感的节奏。 • 三幕戏是人来事往中情感节奏不断下沉,整体上构成“改良、改良,越改
越凉”直到“冰凉”的发展线索,最后又通过三位老人的自我祭奠形成一 个无奈而微渺 的反弹。 • B 悲剧情感的层次。 • 《茶馆》以“埋葬”的方式写“挽歌”,也以“埋葬”来求取“新生”。 微渺的趋上的情感和沉重的下落的情感不断交织,后者把前者一点一点、 一滴一滴地拉下去,直至湮灭。 • C 独特的悲喜融合的情感色调。 • 《茶馆》“笑中有正”,“悲”中也常常含“笑”。
大的欢迎,并非是因其文本所蕴涵的美学力量,而是这些作品中所容纳的 大量知识或哲理满足了建国初期文化素质普遍较低的读者迫切希望掌握知 识的社会心. 理罢了。” 沈义贞:《中国当代散文艺术演变史》
四、“随笔与小品的余绪”
• 50年代初,周作人曾在上海《亦报》等小报发表不少随笔,周瘦鹃 也写了很多花木小品。
了《愁乡石》《步下红毯之后》《你还没有爱过》《再生缘》《我 在》《从你美丽的流域》《玉想》等10余部散文集。
• 作品具有和谐美,作品中少见尖锐的矛盾冲突,更多的是对人生的 关怀和热爱。
• 从中国文学传统中吸收了丰富的养料,又努力借鉴西方文艺技巧。 她的散文结构缜密,技巧圆熟,想象丰富,语言精美,意境隽永, 情愫浓重。
.
• 第一幕曾被曹禺誉为“古今 中外剧作中罕见的第一幕”。
• 2、小人物与老舍的气节
• 王利发委曲求全,骨子里却是不服输的;他最后的上吊也表现出气节。 • 秦仲义傲然耿直,他有维新救国的梦。 • 常四爷有点顽固,却又刚强、倔强,“我是旗人,旗人也是中国人哪!”
他的话铿锵有力。 • 要面子的松二爷也有着自己卑微的坚守。
• 一、从“主情”到“主事”:建国初期散文新变 • 二、散文的三度活跃 • 第一,批评时弊的杂文一度活跃起来。 • 第二,干预生活、揭露社会问题的特写、报告文学创作引人注目。 • 第三,抒情性散文的兴起。
三、当代散文的模式:知识性与诗化
• 60年代散文在情致、格调上相对走向了舒缓与平淡。当饱涨的激 情一定程度得到缓和,“干预”的冲动和尝试也被遏制之后,散 文家们开始比较普遍地注重文体形式的经营,形成了“诗化”与 “知识性”两种散文模式。
第五章 50—70年代 戏剧散文
.
第一节 50、60年代戏剧 《茶馆》《关汉卿》
• 在50、60年代,戏剧被纳入政治体制化的组织生产,处在日益严 格的规范化过程中。
一、独幕剧与“第四种剧本”
• “第四种剧本”
• 在 1956-1957的短暂时段里,与其他诸多文艺样式的“异动”相 一致,戏剧界也涌起了一股不大不小的干预生活的潮流。
特点: 内容上与主流意识不偏不离的政治抒情; 形式上的“物(景)—人(事)—理”结构或曰“入境—通幽—显志” • 布局; 思维上的“(遇到)动情(事)—反复思索—形成意境” 的三部曲。
.• 秦牧(1919—1992,原名林觉夫,广东澄海人)是本时期“知 识性”散文的代表。 • 其写作特点是“用一根思想的红线串起生活的珍珠”。 • 思想性与知识性相交融,思想统领知识,知识验证思想,是秦
北京”,浓浓的“北京味儿”,地道的中国人,深沉的历史感。 • 它突破了西方话剧的一贯写法,也没有走上戏曲化的传统道路,而是
创造出一种独具“中国风”与现代性的话剧形式。
• 其中有四个特点: • 第一,“人多事繁”、散点透视的戏剧结构。 • 第二,“非冲突化”的戏剧思维。 • 第三,“开口就响”的戏剧语言。 • 第四,也是最核心的,饱含着悲悯和忧患之情的悲喜剧形态。
• 主要有杨履方的四幕剧《布谷鸟又叫了》、岳野的五幕剧《同甘 共苦》、海默的四幕剧《洞箫横吹》,还有赵寻的《还乡记》、 鲁彦周的《归来》、王少燕的《葡萄烂了》等。
• 这些作品风格清新,书写人情人性,张扬人道主义精神,大胆突 破禁区、干预生活,曾经引起很大关注。它们突破了“工人剧 本”“农民剧本”“部队剧本”充斥剧坛的状况,因此曾被称为 “第四种剧本”。
四、 “社会主义教育剧”
• 1962年9月,毛泽东在八届十中全会上发出号召,要求全党全国人民 “千万不要忘记阶级斗争”,阶级斗争要“年年讲,月月讲,天天 讲”。一场 “社会主义教育运动”在国内展开。出现了一批与社教 运动相配合的戏剧,戏剧史上称为“社会主义教育剧”或“反修防 修剧”。
• 代表性话剧作品是《霓虹灯下的哨兵》(沈西蒙等)和《千万不要 忘记》(丛深) 。
牧散文的自觉追求。 • 他较有影响的作品有《社稷坛抒情》《潮汐和船》等。
秦牧
• “用一根思想的红线串起生活的珍珠。” 秦牧:《散文创作谈》 • “地球是颗红玛瑙,我爱怎雕就怎雕。” 刘白羽:《红玛瑙》 • “为自己,为别人,也为后世子孙酿造着生活的蜜。” 杨朔:《荔枝蜜》
• 声音 • “秦牧的散文仅仅是文化贫困状态下的产物,它们之所以在当时受到那么
• 邓拓以“马南邨”为笔名写作的“燕山夜话”专栏,以及他联合 吴晗、廖沫沙共同以“吴南星”为笔名写作的“三家村札记”专 栏,还有唐弢以“晦庵”为笔名写作的书话,都是当时较有影响 的知识性散文。
• 诗化”构成了60年代初散文的总体特征。除有“三大家”之称的 杨朔、刘白羽、秦牧外,吴伯箫、曹靖华、菡子、袁鹰、碧野、 何为、陈残云、郭风、柯蓝、峻青等也都致力于散文诗化意境的 营造,他们共同构成了一个所谓“酿造诗意的散文作家群”。
。
• 马森(1932—,山东齐河人)长期任教于欧 美各国与中国台湾,在写实主义、象征主义、 表现主义和荒谬剧的多种影响下进行戏剧创 作。
• 《花与剑》富哲理意味,花象征着爱,剑象 征着恨。父亲一手拿花,一手执剑,象征爱 与恨和生命同在,同为一体的两面。
2011年爱剧团演出的话剧《花与剑》
第三节 50—70年代散文
• 这些文章疏离于当时的文坛主流,不用大红大绿眩目,却凭幽兰暗 香的韵致入心,以看似无心插柳的闲情逸致,一定程度上接续了写 真心、抒性灵的中国现代散文精神,是为“随笔与小品的余绪”。
• 周瘦鹃在他的紫兰小筑
1968年8月,周瘦鹃自沉于紫兰小筑的这口井中。
台湾香港散文
• 琦君(1918─,浙江永嘉人,原名潘希真),1949年赴台 • 1953年出版第一本小说散文合集《琴心》 • 散文集《烟愁》《琦君小品》《红纱灯》《三更有梦书当枕》
• 这一教育过程的展开,是通过对一双花袜子的物质要求的 否定,进而全面否定物质意义上的上海,以取得对上海的 精神的胜利。
• 剧中预设了两个敌对的因素:物质与精神。前者等同于城 市、上海、.。资产阶级、香风毒雾、“糖衣炮弹”,后者则 等同于革命传统、革命意志、革命作风。
• (南京军区文工团演出 )
第二节 台湾戏剧
• 《同甘共苦》和《洞箫横吹》都以农业合作化为背景,前者通过一位 农民出身的领导干部的婚姻家庭生活的聚散离合,探索伦理道德与情 感问题,后者大胆批判官僚主义、揭露社会阴暗。
• 《布谷鸟又叫了》具有清新自然的喜剧风格。童亚男是一个富有青春 活力、热爱生活、独立自主、满怀理想的农村新女性,她像布谷鸟一 样的自由欢唱、不甘屈服,体现着新的思想观念,焕发出自己青春的 生命力。青春生命气息的成功表现,赋予了剧作艺术的魅力。
• 他的散文饱含着对人生、社会、历史的深刻认识。丰富的生活阅历 使他积累了独特的人生经验。他的作品大多是对人生澄澈的观照, 无论记事、说理、抒情,都显示出对人生的独特领悟。
• 其《开放的人生》《人生试验石》《我们现代人》号称“人生三 书”,在读者中有广泛影响。
.• 张晓风(1941─,江苏铜山人)60年代中期以散文成名,相继出版
• 姚一苇(1922—1997,江西南昌人)曾任职于台湾银行,后在大学主讲 戏剧理论,是一位学者型剧作家。
• 剧目《来自凤凰镇的人》《碾玉观音》《红鼻子》《重新开始》,可以 毫不逊色地进入中国当代优秀戏剧之列。
• 《红鼻子》中神赐的出走和对失落的自我的寻找,以及最后的祭献,将 姚一苇戏剧深层结构中的人的困境与对人的压抑和异化相对峙的另一条 线索明朗化。
• 《关汉卿》 (1958年),田汉戏剧创作的最高成就,当代戏剧的经典之作。
• 田汉站在当时的时代背景中,采用“六经注我”的办法,塑造了自 己心目中的关汉卿形象:主要不作为风流才子、杂剧班头,而是一 位刚正不阿、为民请命、具有浩然正气的艺术家。
• 戏中戏的手法,为此剧结构上的鲜明特色。剧中穿插了《窦娥冤》 的创作、排演,戏里戏外相映照,强化了剧作的思想表达与艺术性。
《同甘共苦》
二 历史“翻案”与艺术“翻案”
• 田汉《关汉卿》(1958年)和《文成公主》(1960年) • 郭沫若《蔡文姬》(1959年)和《武则天》(1960年) • 曹禺《胆剑篇》(1961年)等。 • 50-70年代历史剧集中出现于1960年前后,与50年代中后期文学
界“干预生活”的现实精神的受挫,是具有深层联系的。
• 《霓虹灯下的哨兵》表现的是与“不拿枪的敌人”的斗争。这部戏在当年 影响很大,曾有“全国一片‘虹’”之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