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40年代散文戏剧

40年代散文戏剧

40年代戏剧
戏剧概况:
1)1937年7月15日,中国文艺界第一个抗日统一战线组织中国剧作者协会(原上海剧作者协会)成立。

一、抗战初期的抗敌宣传剧
1、戏剧形式趋于小型化、轻型化和通俗化。

街头剧、活报剧、朗诵剧、灯剧等。

其中“街头剧”最为流行。

<战前以城市为中心,以市民、学生、知识分子为主要观众,以细腻的生活描摹、深邃的心理刻画为主要内容的话剧,向实时化、大众化倾斜。

>这些小型剧通俗活泼,富有战斗性,使话剧向群众化迈出了可喜的一步。

《三江好》、《最后一计》、《放下你的鞭子》
二、抗战进入相持阶段
1937年,中华全国戏剧界抗敌协会在上海成立。

戏剧家们在一个峥嵘岁月中支
撑起“艺术与政治”的平衡点,这一切都蕴含在现代剧、历史剧与喜剧创作之
中。

戏剧活动转移向大后方的城市剧场,多幕剧产生。

重庆雾季演剧活动和上
海孤岛戏剧,成为抗战时期中国两个戏剧活动中心。

迎来了中国话剧的黄金时
期。

代表作:《保卫芦沟桥》、《台儿庄》《百壮士》
40年代剧作家及作品概述
(一)现实题材的剧作
1、夏衍《上海屋檐下》《一年间》《心防》《法西斯细菌》《芳草天涯》等。

夏衍的剧作形成了独特的风格:规避惊涛骇浪式的宏大场面,代之以平凡的生活画卷,以其沉潜隽永、朴素洗练的风格刻画出知识分子的人生心态,透过日常生活来体现时代精神。

2、田汉剧作表现了抗日和民主两大主题。

主要剧本有《秋声赋》《丽人行》。

多场式、多线索、开放化、报告员串联全剧等戏剧手法,是田汉对话剧结构新的创新。

3、于伶(尤兢)的剧作大都以上海的现实生活为题材,《夜上海》《长夜行》等。

5、张骏祥(袁俊):《万世师表》是其代表剧作。

6、陈白尘:戏剧作品主要有两类:一类是讽刺喜剧,著名的《升官图》。

另一类是“正剧”,《岁寒图》。

7、吴祖光:抗战期间创作代表作《风雪夜归人》
故事的发展过程中往往会出现时代标语,嬉笑怒骂,挥洒自如,于荒诞中鉴出真实。

8.宋之的:《武则天》《雾重庆》《群猴》
(二)历史剧
1.郭沫若:《屈原》(1924)是郭沫若历史剧的代表作,也是中国现代戏剧史上一部
杰出的浪漫主义剧作。

郭沫若将“这个时代的愤怒,复活在屈原的时代里”用讽喻现实的方法
揭露、抨击了国民党政府的黑暗统治。

《棠棣之花》取材于《史记•刺客列传》。

在20年代诗剧《棠棣之花》和史剧《聂嫈》的基础上整理和创作的第一部大型五幕历史剧。

歌颂聂氏姐弟的爱国和自我牺牲精神。

《虎符》取材于战国时期信陵君“窃符救赵”的故事。

塑造如姬和信陵君形象,揭示出生命的崇高意义。

标志着郭沫若历史剧的人文主义精神以新的内涵焕发时代色彩。

《虎符》中反复
张扬着“把人当成人”这一”仁义”思想,如姬,也因具有这一思想被作者看做“时代之先驱者”
《高渐离》写荆轲好友高渐离忍辱含垢多年,等待时机以筑击杀秦王未遂身死的悲壮故事。

剧中歌颂了对于专制暴虐统治者的坚毅勇敢、不屈不挠的反抗精神,显示其为争议而斗争
的惊人意志与杀生成仁的悲壮人生。

《孔雀胆》是一个凄婉动人的爱情悲剧。

指出了导致爱情悲剧的妥协主义的危害。

贯穿着诅咒邪恶、歌颂正义的精神。

《南冠草》写明朝末年少年民族英雄夏完淳,推戴鲁王,起兵复明,为汉奸所陷,被捕殉国
的故事。

2)、郭沫若历史剧特征
1.郭沫若对历史事件往往有自己的独特理解和看法,作为一名浪漫主义诗人,
他的历史剧创作也有自己处理历史题材与现实关系的独特方法。

2.取材于古代的人和事,但都面对现实说话,“借古抒怀以鉴今”融汇着风
雷激荡的时代精神,具有强烈的现实战斗性。

(借古讽今)
3.以现代人的眼光去关照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让人们从古代联想到现代,
引起深思,启发人们认识历史,面对现实。

4.“人的尊严”,“把人当做人”,由仁义观念而产生的“杀身成仁,舍生取义”的人生
精神和悲剧精神,是郭沫若历史剧创作的一个贯穿始终的重要主题。

反侵略、反投降、反独裁、反分裂。

表彰历代志士仁人为国家和民族利益而英勇斗
争,不怕流血牺牲的悲剧斗争精神,是历史剧的共同主题,郭沫若的悲剧精神是崇
高悲壮的。

5.具有浓烈的诗意与优美的抒情,他的戏剧也是悲壮、激越、优美的抒情诗,富有浪漫
主义色彩。

将浪漫主义历史剧和席勒式的政治剧结合起来
2.欧阳予倩《忠王李秀成》
3.阳翰笙《李秀成之死》《天国春秋》《草莽英雄》。

4.阿英“南明史剧”:《碧血花》《海国英雄》《杨娥传》。

5.清宫史杨村彬《清宫外史》三部曲:《光绪亲政记》、《光绪変政纪》《光绪归政纪》
成功的再现了中日甲午战争前后中国社会风云变幻的历史,揭示了古老的中华民族在帝国主义侵略和国内封建专制统治下面临的巨大危机。

姚克《清宫怨》以其性格化、生活化、诗化的风格成为剧中的典范。

三、讽刺喜剧创作的发展
在戏剧创作中,讽刺喜剧尤其令人瞩目,这一时期,出现的喜剧主要有两种:一种是政治批判性极其强烈的讽刺暴露喜剧,以宣泄情感为主,艺术上相对粗糙,有的近乎于闹剧。

随着时代的发展,反动统治本身越来越暴露出自身的腐朽,所以这一时期剧作家对他们的态度,只能是一种辛辣的嘲讽,而不可能再夹杂其他的审美情感。

另外一种喜剧形式是世态喜剧,这种喜剧形式也取得了较高的成就。

这一时期暴露喜剧的代表作主要有陈白尘的《升官图》;吴祖光的《捉鬼传》;宋之的的《雾重庆》、《群猴》;老舍的《残雾》;丁西林的《三块钱国币》、《等太太回来的时候》、《妙峰山》等。

杨绛的"喜剧双璧"《称心如意》和《弄假成真》。

虽都带有嘲讽,然而面对世事参差与愚谬,杨绛给予更多的是原宥和理解,取得是微笑的否定。

40年代散文
1)报告文学作为一种迅速反映时代面影的散文次文体,在抗战初期异常发达,甚至一跃而成为当时文学创作的主流。

此类文学最初盛行在国统区,大多描写前方将士浴血奋战和敌人的凶残横暴。

其主要任务:给战士们传递战斗经验和教训。

(二)、"野草"派
"野草"派是围绕着文学杂志《野草》形成的以聂绀弩、秦似、夏衍等人为代表的杂文作家群,活跃在抗日战争时期的大后方和解放时期的香港,在国内外有较大的影响。

《野草》1940年创刊于桂林,出过"野草丛书"13种,坚持到1943年6月,遭当局勒令停刊后,1946年10月迁往香港改月刊为旬刊,郭沫若、茅盾等都为它写过文章,秦牧、周而复等青年作者则在此崭露头角。

野草作家在反抗日寇,反对投降,在批判周作人,战国策方便较为集中的发表了犀利的文章。

代表作家:
夏衍:擅长写政论,《论”晚娘”作风》
聂绀弩:《历史的奥秘》《蛇与塔》
常常将历史与现实相互错综,在开阔的视野中显示纵横恣肆、雄辩幽默的风格。

三、小品散文的多样风致
这一时期新进的散文作者并不多,多是已成名的作家在写散文,运笔更加圆熟,有更多样的风致,如靳以的《红烛》;缪崇群的《夏虫集》、《石屏随笔》、《眷眷草》;萧红的《回忆鲁迅先生》;何其芳的《星火集》、《星火集续编》;巴金《梦与醉》、《龙.虎.狗》;李广田的《灌木集》;冯至的《山水》;梁实秋的《雅舍小品》;沈从文的《湘西》;钱钟书的《写在人生边上》;王了一(王力)的《龙虫并雕斋琐语》;张爱玲的《流言》;丰子恺的《率真集》;叶圣陶的《未厌居习作》等,各有其独特风格和阅读魅力。

1)巴金、茅盾、李广田、冯至、梁实秋等风格不同的叙事、抒情散文真实的描画了动荡时世的面影,忠实的抒写了自己的现实感兴。

2)在沦陷区,以张爱玲、苏青为代表的新进青年作家,则大多以日常人生为题材写一些自己的人生感悟,并在散文艺术上作些打磨。

3)在中共抗日根据地和解放区,出现了像孙犁、吴伯箫这样的比较注重艺术锤炼的叙事、抒情散文作家。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