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识和评价叔本华的悲观主义根本原理杨嘉龙2021822031在西方哲学史上,叔本华以其悲观主义而闻名。
他的悲观主义常常不被视为严肃的哲学思想,但它却深刻地影响了此后西方哲学的开展。
罗素曾说叔本华的悲观主义改变了西方哲学的气质。
确实,正是在叔本华之后,西方传统的柏拉图主义和基督教所具有的那种自信和乐观精神,尤其是近代以来启蒙理想对于进步的信仰逐渐丧失,取而代之的是一种悲观、迷惘的思想和情绪 ,现代性的冲突与困惑日益突现出来。
霍克海默认为二十世纪的历史说明叔本华关于人类本性的悲观主义是恰当的。
要正确认识哲学史上这一显著的变化,就必须深入探讨叔本华的悲观主义的真实意义,弄清其根源和实质,并对其作出新的思考。
这不仅关系到如何理解叔本华哲学,而且也关系到人类自身当前的存在状态以及未来开展走向的问题。
一、关于叔本华的悲观主义的争论学术界对于叔本华的悲观主义存在着争论,一种观点是否认叔本华的哲学与悲观主义之间存在必然的联系,认为非悲观主义如同悲观主义一样与他的哲学是相容的。
例如,布莱恩·麦琪(BryanMagee认为叔本华的悲观主义在逻辑上独立于他的哲学,因为逻辑的一个根本点是没有真理的断言能够承担价值的判断,从“是〞(is推不出“是坏的〞(isbad。
“从现有的知识看,无疑,叔本华对于世界的绝望,尤其是他对于存在的可怕的一面如此地深信不疑,某种程度上是植根于他与母亲关系的神经质的表现。
〞同时,叔本华关于通过艺术审美、禁欲主义和宗教信仰可以使人获得解脱的观念说明他并未完全放弃希望。
与此相反,另一种观点肯定叔本华的哲学与悲观主义之间存在着必然的联系,强调悲观主义本身就植根于叔本华的哲学之中。
托马斯·曼就把叔本华的意志和悲观主义看作是同一的,认为叔本华作为一个深思意志的哲学家必然是一个悲观主义者,因为意志的世界只能是痛苦的世界。
克里斯托弗·詹纳威(ChristopherJanaway认为麦琪关于叔本华的悲观主义的看法从外表上看是正确的,但仅仅停留于此却是短视的。
他说:“我认为叔本华的悲观主义的根本内容确实是包含在他的形而上学的信条之中。
改变我们所是即本质上作为欲求的存在物并不在我们的权力之内,因而对于本质上作为欲求的存在物总是存在着遭受痛苦的可能性。
〞“虽然叔本华是一个明显的忧郁的神经过敏的人,但认为他的悲观主义只是源于他的个性却是不正确的。
勿宁说,这是他关于世界和自我的形而上学的整体的一局部。
这样一种形而上学将其自身建立在对有神论、泛神论、理性主义、康德、黑格尔和犹太——基督教传统关于实在本性理论化主流的批判之中。
〞二、叔本华的悲观主义的思考要弄清叔本华的哲学与悲观主义之间的关系,就需要弄清叔本华的人生观之间的关系,弄清他所谓的解脱观念以及他的哲学的影响。
正是在此根底上我们可以确认叔本华的哲学在本质上就具有悲观主义的性质。
首先,尽管叔本华本人并未自称其哲学是悲观主义,但他确实在其哲学中描绘了一幅关于人生的悲惨画面。
尼采就称叔本华著作中的每一页都充满着痛苦的气息和否认意志的呼声。
尤其是,叔本华并非偶然地谈到人生的痛苦,而是从其意志哲学出发论证了这一点的不可防止。
尽管我们可以从哲学或科学的角度将叔本华的意志和悲观主义区分开,把前者看成是一种本体论,把后者看成是一种人生观,但在叔本华那里两者实际上难以分开。
叔本华自己说他的哲学区别于以前的哲学的特点就是把形而上学和伦理学融为一体。
这就是说,叔本华的哲学本身是从人生出发的,企图由此到达对世界的本质的一个整体的理解,而其目的也仍在于效劳于人生。
意志来自我们对自己的身体的直观,意志具有形而上学的本性,正是意志作为一种盲目的无尽的欲求使人生陷入痛苦和绝望。
弗雷德里克·科普莱斯顿(Frederick说.:“叔本华的悲观主义,在其呈现为一种形而上学的意志的本性的结果的意义上是形而上学的。
这位哲学家并非只是关注着世界上存在着很多邪恶和痛苦的经验事实,而是指出他相信作为这些经验事实的原因。
自在之物正是这一原因,现象的实在必定具有我们实际观察到的黑暗特征。
其次,叔本华确实在其哲学中通过肯定由审美或禁欲获得解脱而为人生保存了一丝希望。
然而,他的这一希望本身是建立在对于现实人生的否认即认为人的现实生活毫无意义之上的。
众所周知,信仰解脱的佛教认为人人都有佛性,皆能成佛,从而主张积极地度化世人,而叔本华强调的那么是人有着与生俱来的原罪,人从来源就是黑暗的,这是一种终极的黑暗,人自身无法改变它,这就注定了人在现实世界中只能改变痛苦的形态,而不能改变痛苦本身。
所以,即使我们退一步成认叔本华哲学中存在着关于解脱的希望,这也缺乏以推翻其悲观主义的实质。
“即使是叔本华的拯救概念本身也必须在一种明确的意义上被称作悲观主义的,如果我们考虑到在他关于事物的解释中这一概念的唯一价值就依赖于自我放弃。
〞尤其是,叔本华关于通过审美和禁欲否认意志获得解脱并未给出令人信服的论证。
他本人清醒地意识到人通过审美否认意志只是暂时的,人并不能由此摆脱意志的主宰。
再次,叔本华的哲学中影响深远的并不是他关于否认意志的解脱 ,而是他的悲观主义。
正如答复康德的自在之物构成叔本华意志哲学的开端和核心一样,克服叔本华的悲观主义构成了尼采哲学的开端和核心。
正是叔本华所描绘的人生悲惨的画面激发了尼采对人生意义和价值的寻求和思考。
从最初的?悲剧的诞生?直到最后的?权力意志?,尼采一直都在与叔本华的悲观主义和虚无主义作着不懈的斗争。
可以说,没有叔本华的悲观主义,就没有尼采的哲学。
叔本华的悲观主义还深刻地影响着维特根斯坦。
后者在?逻辑哲学论?和?哲学研究?中所流露的悲观绝望正是来自叔本华。
维特根斯坦把自己生活的时代看作是“黑暗的〞,认为自己的哲学并不能改变世界。
从中不难看到叔本华的影子。
弗洛伊德同样继承了叔本华的悲观主义, 他将叔本华关于意志的自相矛盾开展为人身上生的本能与死的本能之间的斗争,认为人时时面临着死的本能的威胁,人能否掌握自己的命运是一个未知数。
从哲学上看,叔本华的悲观主义根源于他对康德哲学的批判,也就是他用意志取代了康德的自在之物。
只要分析一下自在之物与意志的性质就可以看出叔本华何以与西方的乐观主义哲学传统相决裂而提出一种悲观主义哲学。
自在之物在康德哲学中是隐而不显的,因为在康德看来,自在之物超过了我们的认识能力,不为我们所认识。
自在之物纯粹是一个消极的概念,但它同时却又是说明康德哲学性质的一个关键的范畴:正是自在之物作为现象的根底和原因保证了我们的认识的客观性和信仰的可能性。
康德正是在这一概念的根底上批判了纯粹的唯心主义,重新假定出上帝、灵魂和宇宙等信仰的范畴来。
这说明康德仍是一个西方传统意义上的理性主义者,一个二元论者,一个基督教信徒,一个近代意义上的目的论者和进步论者。
与自在之物不同,意志作为叔本华哲学中的一个核心范畴,它在本质上是一种盲目的无尽的追求。
意志的这一本性说明叔本华已经成为一个现代意义上的非理性主义者,一个意志的一元论者,一个宗教无神论者,一个目的论和进步论的批判者。
因此,尽管叔本华白视为康德的继承者,但他与康德已经有了实质性的分歧——尼采认为叔本华把自在之物归结为意志是迈出了具有决定性的一步。
从自在之物到意志就是从理性主义转向非理性主义,从基督教转向宗教无神论,这是导致叔本华的悲观主义形成的关键。
由此看来,叔本华的悲观主义代表着西方哲学开展史上的一个独特阶段,它是西方哲学以往神圣的价值(理性和信仰走向贬值甚至被颠覆的一个必然结果。
三、叔本华的悲观主义的启示重新评价叔本华的悲观主义要求我们正确认识其中存在的问题,思考它对于我们的启示。
叔本华的悲观主义存在的主要问题在于它有能力提出问题,却没有能力解决问题。
这表现在叔本华一方面确立了一种意志作为其形而上学的核心,贬低了理性的价值,使人沦为意志的奴仆,另一方面,由于对意志的不满意,最后又提出否认意志的圣人作为一种人生理想。
这两个方面不仅存在着相瓦矛盾,而且也都存在着盲从的问题。
叔本华曾指责康德的自在之物留下了一个空白,使人感到迷惑和无所依从,但他自己用以填补这一空白的意志却最终陷入虚无主义,走向了自我否认。
这说明叔本华在失去了传统基督教所赋予人的价值之后,却未能找到新的价值,他最后依然否认了人的现实生活的价值。
叔本华虽然开创了西方哲学在现代的一次重要转折,但他却未能指出一条新的出路,或者说他指出的所谓出路是有问题的。
不管对于盲目的意志还是对于否认意志的圣人的信仰,在本质上都不仅是悲观主义的,而且是可疑的。
叔本华在将自在之物归结为意志时清醒地意识到自在之物在严格意义上说仍是不可知的,即我们对意志本身是什么一无所知,也不可能知,意志只是在近似的意义即只是由于我们自身生存的需要和有限的认识能力而提出来的一种我们关于自在之物的知识。
从这一点上看,西方的理性和信仰传统并未像通常所认为的那样因叔本华的意志而被完全否认,后者只是提供了一个重新审视前者的时机。
就本质七说,意志确实立类似于康德关于上帝的假设,两者都不是也不可能是一种严格意义的知识,而只是一种范导性的东西,这就需要我们对它们始终保持着一种警惕性,防止它们的越界。
与自在之物的不同之处在于意志被认为是来自我们对于自己的身体的一种直观,在此意义上它又不仅是“假设〞,而且是“显现〞,从而使得它能够躲避理性的审视和批判而被盲目地当成“真理〞。
如果说自在之物让我们无所依从,那么,意志那么让我们盲从,在这一点上我们与意志的关系就如同我们过去与上帝的关系。
这样,叔本华在使我们摆脱康德的自在之物的无所依从的同时将我们带入到一种对意志的盲从之中。
剩下的问题是:我们能够既防止康德的无所是从,同时又防止传统基督教或叔本华、尼采的盲从吗?这就需要我们认真思考叔本华从理性主义和基督教到意志主义的转变中的得失。
可以明显看出,随着这一转变,叔本华失掉了基督教中关于个人的独挣|生和有限性的意识(与信仰上帝相关,人与人的平等的意识(在上帝面前,同时也失去了理性主义关于理性优于意志的信条以及理性主义对于客观真理的信仰和追求。
另一方面,他在这一转变中得到的是关于人的一种意志主义认识,是人与人的不平等(差异,是悲观主义、虚无主义和圣人信仰。
继承叔本华哲学的尼采一生所思考的主要是人的类型和人的培养问题。
罗素认为尼采在哲学上除了对伦理学之外对本体论和认识论等都没有什么奉献。
由此可见,叔本华的转变使得其所开辟的现代哲学脱离了传统的轨道,变得惊人的狭窄。
这一转变可以概括为:从外部转向内部,从理性、道德、信仰转向意志、身体、无意识、性等,其后继者尼采、弗洛伊德、海德格尔、福柯等莫不如此。
可见,在叔本华的转变中,其所得是有价值的,其所失无疑也是巨大的。
从后来者的角度看,我们能够综合两者的优点而克服各自的缺陷吗?也就是说,我们能够将理性主义、信仰主义和意志主义这些相互之间本来存在着差异和对立的体系加以调和吗?要走出无所适从和盲从的困境,我们就必须去做这样的尝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