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复旦大学历年传播学考研真题10-00

复旦大学历年传播学考研真题10-00

复旦大学新闻学院新闻学2010真题新闻史论真题一、名词解释(30)1、编码解码2、大清报律3、每周评论4、热血日报5、汉斯希伯二、简答题(30)1、为什么说新闻媒介是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2、新闻生产研究的主要内容和路径?3、梁启超对新闻事业的贡献?三、论述题(90)1、什么是公民新闻?如何理解公民新闻是自由主义理论和社会责任理论的继承和发展?2、1956年新闻改革的过程意义?3、网络与舆论的关系?新闻实务题一、问答题(80)1、新闻采访的准备中平时准备要注意的内容是什么?2、新闻角度的定义和注意事项?2、网络用户的基本特征?4、网络评论的基本特征和优势?二、论述题(30)汪洋在南方日报视察,说:鼓励批评性报道。

结合实际,论述批评性报道的意义和作用三、实务操作题(40)长江大学的15学生在2009年10月19日被教育部授予“见义勇为、舍己救人优秀大学生集体”荣誉称号,牺牲的三人被授予“舍己救人优秀大学生”荣誉称号。

就决定和救人事迹写500字评论,并配标题。

2009年复旦大学新闻学考研试题基础理论试题:一、名词解释1、时务体2、《中国日报》香港3、每周评论4、《与大公报论国是》5、法兰克福学派二、简答题1、如何理解新闻选择对新闻工作的意义2、中华民国在国民党时期的新闻法制原则,简述之3、邹韬奋主编的7大主要报刊,具体时间地点。

三、论述题1、用“积极的受众”分析新媒介环境下,受众的媒介使用状况2、新闻媒介对现代民主的影响3、1942年整风运动后,延安《解放日报》的重大改革传播实务:一、名词解释1、意见调查员2、网上信息评估3、电子政府4、尼古拉斯.尼葛洛庞帝二、简答题1、因特网时代广播的优势和劣势2、互联网跨文化冲突的起因和对策3、企业或组织要聘用外部咨询公司的理由三、论述题1、在网络时代,人际传播的新趋势2、新媒体环境下,公司内部雇员的沟通方式和趋势四、综合:1、关于网络时代和公共关系的关系为题,自拟题目,1000字以内。

2、基于网络虚假信息和传言的恶劣影响的例子。

2008年复旦大学新闻传播学基础一、名词解释 5*61、新闻来源2、受众3、<中国文库>4、<实际应用新闻学>5、.<三家村札记>:二、简答题 2*101. 请叙述”两个环境”理论及含义2、”全党办报”是什么时候提出来的?”全党办报”的基本含义3. 谈谈你对“报纸是意见的自由市场”的理解三、论述题 3*301. 运用传播媒介技术相关原理,说说大众媒介对文化的影响2、论新闻宣传3、北洋军阀统治时期和国民党统治时期新闻法制的异同2008复旦大学新闻学院之传播实务名词解释1信息集成2消费者剩余3网络文化4危机5.市场失灵简答1网络广告的类型及特点2舆论及舆论的形成论述题1为什么在web2.0时代,信息的有效性变得越来越重要2结合实际案例,谈谈竞争在对于控制传媒市场操纵权过大的问题中所起的作用3结合案例,谈谈公关人员与媒介从业人员的“对手关系”综合题“第一次心动”被停了!用传媒经济学方面的理论,对材料进行分析,并发表自己看法材料的意思,主要是传媒产品的特性以及导致的负面外部性,然后政府管制市场失灵之类的2008年复旦大学新闻传播学基础一、名词解释 5*61、新闻来源2、受众3、<中国文库>4、<实际应用新闻学>5、.<三家村札记>:二、简答题 2*101. 请叙述”两个环境”理论及含义2、”全党办报”是什么时候提出来的?”全党办报”的基本含义3. 谈谈你对“报纸是意见的自由市场”的理解三、论述题 3*301. 运用传播媒介技术相关原理,说说大众媒介对文化的影响2、论新闻宣传3、北洋军阀统治时期和国民党统治时期新闻法制的异同2007年新闻传播学基础试题一、名词解释(5分*8)1. 新闻本源2.“第四种权利”3. 受众4. 新闻体制5. 创新扩散理论6.《知新报》7.《修正报纸条例》8.《大众生活》二、简答题(15分*3)1、新闻传媒与社会舆论之关系2、什么是客观性报道及所体现的客观性报道原则?说说它对目前中国新闻实践有什么意义?3、简述1956年《人民日报》改版的三个重点。

三、论述题(第一道30分,第二道35分)1、简要叙述《申报》的发展史,并评述它在新闻史上的地位?2、什么是新闻事业的双重属性?说说新闻传媒业的资本运作对中国新闻事业的影响?2006年新闻传播学基础试题一、名词解释(4题×5分,共20分)1、《钦定报律》2、新闻选择3、传播模式4、奥斯邦二、简答题(3题×20分,共60分)1、简述我国新闻媒介的运行模式及其理论依据。

2、试论美国“议程设置”和我国“舆论导向”之不同。

3、简述二十世纪四十年代确立的中共党报理论的基本内容。

三、论述题(2题×35分,共70分)1、“食品安全”是近年来的报道热点,比如金华毒火腿事件、阜阳婴儿奶粉事件、“苏丹红”事件、啤酒甲醛事件等等。

请选择其中两个(或两个以上)个案,运用新闻传播学理论对媒介报道做对比分析,并阐述你对大众媒介的社会角色、社会责任的认识。

2、试述中国近代报业(自1815年至1911年)发展的基本脉络,并举出各个发展阶段具有代表性的重要报刊。

2005年新闻传播学基础试题一、名词解释(每题6分,共30分)1、信息2、舆论3、《大清报律》4、《中国报学史》5、《我们关于新闻学的基本观点》二、简答题(每题10分,共30分)1、谈谈你对新闻娱乐化的理解。

2、分析新闻传播的社会控制。

3、写出5份中共中央机关报的名称,并简述之。

三、论述题(每题30分,共90分)1、论作为社会现象的新闻。

2、阅读以下材料,以《论媒体》为题作文。

我国首次全国国民阅读倾向调查显示,从闲暇时间对媒介的利用看,人数最多的是电视,其次是报纸、杂志、图书和广播,对录音制品、录像制品及计算机的利用,也有相当多的人。

休息日人们对各种媒介的接触机会小于工作日,但长时间利用媒介的人增多。

虽然上网的人数不多,但是上网的时间却远远高于对书报刊的使用时间。

绝大多数人认为,在当代社会中,读书的作用对于个人的生存和发展越来越重要。

从读书的目的看,男性偏重实用性和开阔眼界、满足兴趣爱好,女性偏重提高个人修养、满足与人交往和应付考试。

此次调查的内容涉及各阶层人员对各种媒体的购买、使用情况和趋势。

3、试述梁启超对中国新闻事业的贡献。

复旦大学2005年新闻传播学基础试题与参考答案一、名词解释(每题6分,共30分)1、信息【参考答案】作为一个科学概念,信息最早出现于通信领域。

信息科学认为,信息是物质的普遍属性,是一种客观存在的物质运动形式。

它既不是物质,也不是能量,而是对物质系统运动状态的表述。

信息能够有效地消除熵,通过掌握信息,人们可以减少或消除对某事物的不确定性。

一般而言,信息可以分为三类,即物理信息、生物信息和社会信息。

其中的社会信息,是指余人的社会活动相关的一切信息。

新闻传播的信息属于社会信息的范畴。

2、舆论【参考答案】舆论是公众关于现实社会以及社会中的各种现象、问题所表达的信念、态度、意见和情绪表现的总和,具有相对的一致性、强烈程度和持续性,对社会发展及有关事态的进程产生影响,其中混杂着理智和非理智的成分。

通过意见评价的方式,以特定的价值观念、意愿和理想这些主体的“内在尺度”干预现实,影响社会生活,是舆论的基本功能。

3、《大清报律》【参考答案】光绪三十三年(1907)十二月十三日,清政府颁布《大清报律》。

该报律是由清商部、民政部、巡警部和法部共同起草,经宪政编查馆议复后,奉旨颁行的。

早在光绪三十二年(1906),清商部、巡警部等部门就曾拟定了《大清印刷物专律》和《报章应守规则》,对有反清倾向的报纸、杂志的出版加以限制。

《大清报律》共有四十五款,其中主要规定为:报纸创办前必须向有关机关办理登记手续,并交纳保证金;每期出版前必须送交地方行政机关或警察机关审查;禁止刊载“诋毁宫庭”、“淆乱政休”、“扰乱公安”的言论,违者“永远禁止发行”;禁止刊载“未经官报、阁钞发布的谕旨章奏”,违者处两年以下徒刑及二百元以下罚款;国外出版的报刊违反上述规定者禁止入境,出海关没收后入官销毁。

4、《中国报学史》【参考答案】我国著名报学家、杰出的新闻工作者戈公振先生的《中国报学史》,是一部研究新闻学和我国新闻事业发展史的开山名著,国内外新闻界誉之为中国首部新闻史学权威著作。

该书于1927年11月由上海商务印书馆出版,曾多次重印,日本学者小林保将该书译成日文在日本出版。

《中国报学史》首次全面、系统地叙述了中国新闻事业发展的历史,被公认为中国新闻史研究的奠基之作,对后世新闻研究产生了深远影响。

5、《我们关于新闻学的基本观点》【参考答案】1943年9月1日,陆定一在《解放日报》上发表《我们对于新闻学的基本观点》。

这篇文献论述了两个方面的问题,即“新闻的本源”和“新闻如何能真实”。

《我们对于新闻学的基本观点》从哲学根本观点上划清了唯物主义新闻观和唯心主义新闻观的界限,明确指出:“新闻的定义,就是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新闻的本源是事实”。

事实是第一性的,新闻是第二性的。

因此,唯物主义的新闻工作者必须尊重事实。

该文对其后的中国新闻理论和实践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二、简答题(每题10分,共30分)1、谈谈你对新闻娱乐化的理解。

【参考答案】(1)新闻娱乐化的表现:在内容上偏向软新闻或尽力使硬性新闻软化,即所谓“硬新闻软着陆”。

娱乐性节目比例大量增加,严肃新闻节目的比例下降,竭力从严肃的政治、经济变动中挖掘其娱乐价值;在表现形式上,强调故事性、情节性,走新闻故事化、新闻文学化道路。

三点特征:一是内容上注重软性新闻,二是着力挖掘硬新闻中的娱乐性因素,三是形式上强调吸引力。

(2)成因:社会转型期的躁动、激烈的市场竞争、利润最大化的追求、媒体职业道德的缺失、受众的心理需求、跨文化传播的冲击。

(3)评价:从新闻的传播功能角度来看,新闻娱乐化是对新闻娱乐功能的异化,即:它扩张了娱乐性在整个媒介新闻中的地位,放大了新闻的人情味、趣味性因素,因而偏离了新闻娱乐功能的初衷。

从传播学的角度看,新闻娱乐化充分迎合受众的心理需求,它是以受众为中心的传播机制的产物。

但是新闻的主要功能是提供与人类生存关系密切的信息。

这并不排斥新闻事业的其他功能,比如教育功能、娱乐功能,但它们不是主要功能。

新闻娱乐化如果过分地强调了新闻的娱乐功能,那么娱乐功能的过分张显必然会影响到其他功能的发挥,如果新闻仅仅成为人们娱乐的工具的话,新闻无疑就走入了歧途。

应该承认,市场经济初期新闻娱乐化的某些作法有其合理性,它在一定程度上使新闻媒介走向市场、走向大众,贴近生活,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大众”传媒。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