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人口社会学:是社会学的一个分支领域,是一门用社会学的概念理论和方法分析人口社会问题的学科.2. 人口 :原含义:具有一定数量规模的人。
现含义:人口是指生活在特定生活制度,特定地域,具有一定数量和质量的人的总称,是一个社会各种文化、经济和政治活动的基础。
3. 粗出生率又称一般出生率,是指某地某年平均每千人口中的出生(活产)人数。
计算公式为:CBR=某地某年活产数/同期该地区人口×1000‟界标:30‟粗出生率>30‟高出生率粗出生率<30‟低出生率1.优点:粗出生率是人口度量中最基本的指标之一,它具有计算简便、所需资料易得等优点,能比较准确地反映生育对人口总量增长的影响,是计算人口自然增长率的重要组成部分。
2.局限性:首先,出生率的高低受两方面因素影响:一是生育水平,二是人口年龄结构。
同一生育水平下,年龄结构不同,出生率有很大不同。
因而常常无法直接反应生育水平。
其次,作为分母的人口数不全都与出生人数之间有必然的内在联系。
4.一般生育率GFR又称总生育率,是指一年内每1000名育龄妇女(15-49所生孩子数)计算公式为:GFR=一年内出生人数/同期育龄妇女×1000‟①优点:出生率因受性别、年龄及其他人口特征的结构影响,难以充分反映人口的生育水平。
而一般生育率将生育量与人口中同它关系最密切的育龄妇女数相比,就摆脱了上述结构影响,相对可靠地反映出人口的生育水平。
②局限:一般生育率受各年龄妇女生育水平、已婚比例、育龄群年龄结构等因素的影响,需分清各因素在生育率变动中的作用。
5. 年龄别生育率ASFR又称分年龄生育率,是指某年龄组妇女平均每千人生育的活婴数。
计算公式为:ASFR=某年龄组妇女活产婴儿人数 / 该年龄组妇女年平均人数 * 1000‟注:年龄组可以是一岁一组,通常是五岁一组。
优点与局限:该指标消除了年龄结构对生育率的影响,但仍会受到结婚人数的影响,可以采用已婚妇女年龄别生育率来度量。
这个指标的最大优点是可以反映许多相互作用的变量对生育率的影响,这些变量中最重要的是,结婚年龄,各年龄妇女性生活、绝育的年龄分布,不同年龄及不同胎次妇女使用避孕方法的分布等6. 总和生育率TFR :是指一定时期(如一年)年龄别生育率总和。
计算公式为:TFR=年龄别生育率之和×年龄组距特点:总和生育率是一个标准化的生育率度量指标,它消除了育龄妇女年龄结构的影响。
但总和生育率并不反映任何一个实际妇女队列渡过生育期的生育水平,反映的只是一个假定妇女队列的生育经历。
并且也没有考虑妇女在育龄期内的死亡情况。
由于总和生育率指标的特殊涵义和作用,加之计算简单,表达直观,涵义明确,使它得到了非常广泛的应用总合生育率在2.1—2.2左右称为生育率的更替水平7.粗死亡率又称总死亡率,简称死亡率。
是指一定地区在特定时期(一般为一年)每1000人口中的死亡人数。
反映了该人口的总体死亡水平,以千分数表示。
计算公式为:粗死亡率=该地该年死亡人数/该地该年评均人口数×1000‟注:粗死亡率> 20‟为高死亡率8.婴儿死亡率和新生儿死亡率婴儿死亡率是指一定地区在某年内未满周岁婴儿死亡人数与活产婴儿数之比率.以千分数表示。
新生儿死亡率=该年该地未满28天或一个月的婴儿死亡人数/该年该地同期活产婴儿数×1000‟。
9.标准化死亡率:(年龄别死亡率×标准年龄结构)之和9.生命表和平均预期寿命生命表是由一系列相关的指标构成的统计表,是根据一定时期的分年龄死亡率放映出的同期出生的一批人自出生后陆续死亡的全部过程。
平均预期寿命是指同批人出生后平均每人一生可存活的年数。
9.人口迁移测量指标测量人口迁移的指标有迁移的数量、方向和距离三个层次。
10.迁入率:是指某一地区一年内每1000人口中迁入该地区的人数。
它反映了人口向该地区迁入的强度。
11.迁出率:是指某一地区一年内每1000人口中迁出该地区的人数.它反映了人口向该地区迁出的强度。
12.总迁移率:是指某地区一定时间(通常为一年)内迁入人数与迁出人数之和。
7、净迁移率:是指某一地区一定时间(通常为一年)内每1000人口中迁入与迁出该地区的人数之差。
它反映的是该地区人口的迁入与迁出这两种同时发生的事件对这一地区人口数量变动的综合作用的强度。
13. 人口转变:指人口再生产模式由高水平的人口均衡向低水平的人口均衡的转变,即人口由很高的出生率死亡率转变为很低的水平的这种过程。
14. 人口集中数:反映人口相对于土地的分布均匀程度的指标。
15. 抚养系数=(0—14岁以上人口数 + 65岁及以上人口数)/15—64岁人口16. 人口分布:是一定时间内人口在地理空间上的结构17. 绝对贫困:是指在一定环境条件下长期无法获得足够的劳动收入来维持一种生理上需求,社会文化接受、社会公认的基本生活水准状态,即社会基本生活没有保障,没有解决温饱,缺乏维持生存的基本生活必需品18. 相对贫困:是指与其他社会成员的生活水平相对而言,处于最低生活标准,低于社会平均生活水平。
19.年龄中位数:年龄中位数又称中位年龄。
是将全体人口按年龄大小排列,位于中点的那个人的年龄。
年龄在这个人以上的人数和以下的人数相等。
年龄中位数指将全体人口按年龄大小的自然顺序排列时居于中间位置的人的年龄数值。
也称中位年龄或中数年龄。
年龄中位数是一种位置的平均数,它将总人口分成两半,一半在中位数以上,一半在中位数以下,反映了人口年龄的分布状况和集中趋势。
20.人口老龄化:21.年龄分组:年代学分组生物学分组心理学分组社会学分组22.基尼系数:23.五分位法:24.恩格尔系数:恩格尔系数是食品支出总额占个人消费支出总额的比重。
19世纪德国统计学家恩格尔根据统计资料,对消费结构的变化得出一个规律:一个家庭收入越少,家庭收入中(或总支出中)用来购买食物的支出所占的比例就越大,随着家庭收入的增加,家庭收入中(或总支出中)用来购买食物的支出比例则会下降。
推而广之,一个国家越穷,每个国民的平均收入中(或平均支出中)用于购买食物的支出所占比例就越大,随着国家的富裕,这个比例呈下降趋势。
25. 生态系统生态系统(ecosystem)指由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构成的统一整体。
生态系统的范围可大可小,相互交错,最大的生态系统是生物圈;最为复杂的生态系统是热带雨林生态系统,人类主要生活在以城市和农田为主的人工生态系统中。
生态系统是开放系统,为了维系自身的稳定,生态系统需要不断输入能量,否则就有崩溃的危险;许多基础物质在生态系统中不断循环,其中碳循环与全球温室效应密切相关,生态系统是生态学领域的一个主要结构和功能单位,属于生态学研究的最高层次。
26.生态承载力:即在某一特定环境条件下(主要指生存空间、营养物质、阳光等生态因子的组合),某种个体存在数量的最高极限。
一.马尔萨斯的《人口原理》(背景评论)内容两个前提:食物是人类生存所必需.两性间的性欲是必然的.两个级数:人口是以几何级数增长、生活资料只能以算术级数增长三个抑制:积极性抑制:战争、瘟疫、饥荒等;预防性抑制:晚婚、避孕、流产、杀婴和节育;道德性抑制三个命题:1.人口增加必然地要受到生活资料的限制;2.当生活资料增加的时候,人口总是增加;3.抑制人口增长的力量使现实人口与生活资料相平衡二.马克思、恩格斯的人口理论1、资本主义的“相对过剩人口”的根源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
2、“两种生产”的原理:生活资料生产(物质生产是根本性的)人自身的生产(人口生产)3、人口的阶级观(人口的本质属性是社会性,表现为人口的阶级属性)三.中国人口思想史(一)传统人口思想1、增殖人口观(农业社会)(儒家):孔子、孟子、墨子,管仲2、适度人口思想(法家):商鞅、韩非3、限制人口思想: 杜佑(唐朝):《户口人丁论》,力劝朝廷吸取晋隋的经验,不可盲目增加人口,特别指出统治者的行为影响人口的多寡。
开明的统治者应该扶植人民的经济实力,不可横征暴敛洪亮吉(清):比马尔萨斯早五年揭示了中国所面临的人口压力和人口与生活资料按两种级数增长的观点。
是第一个明确提出要注意人口增殖的学者。
《治平篇》:天下太平人口具有增长的巨大潜能 《生计篇》:人口增长和土地、商品等资源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提出人口多的种种危害:生活水平下降、劳动力贬值、工资水平下降、大量的失业人口 没有提出可行的控制人口的方法汪士铎(清):人口增长的两大危害:社会动乱、素质下降减少人口的办法:1、严刑峻法,扩大死刑的执行范围2、加重多子女的赋税3、提倡男女独身,鼓励出家4、提倡晚婚5、推行避孕、绝育方法缺乏严格、详细的论证,只是建立在感性观察的基础上。
四.马寅初的《新人口论》基本思想:中国人口繁殖太快,人口多,资金少,影响工业化的进程,影响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应该控制人口。
明确地把中国人口增长与工业化进程联系在一起,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控制人口增长的思想。
主要观点:1.掌握人口数据是制定政策的关键,的出发点和立足点是要求客观地估计中国人口增长的情况2.人口与社会发展之间的五大矛盾:人口与加速资金积累之间的矛盾 人口与提高劳动生产率之间的矛盾 人口与工业原料方面的矛盾 人口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之间的矛盾 人口与科学事业发展之间的矛盾3.解决中国人口问题的建议:A要进行新的人口普查B 大力宣传,破除“不孝有三,无后为大”和“五世其昌”等封建传统观念实行晚婚C 节育的具体办法上,主张避孕,反对人工流产。
1)积极发展生产2)控制人口数量:人口普查,建立人口动态统计计划生育,控制人口的宣传工作,提倡晚婚晚育(男25,女23),经济手段推行计划生育,行政手段控制人口,避孕以达到降低人口出生率的目的3)提高人口质量传统农业生育模式和工业生育模式区别和各自特点六.传统农业社会生育模式农业社会的生育模式是一种死亡率导向的多育模式,其特点如下:1.传统农业社会,人类与自然的关系紧密,生育行为直接受到生物因素的影响。
所谓死亡率导向是指死亡水平控制生育水平,妇女能否活到和活过生育期直接影响到生育率的高低。
2.农业社会的各种经济因素影响着生育模式。
低下的农业生产力水平使物质资料的生产仅维持着人类的生存,每次生产力水平的增长都会带来的人口可能维持的人口数量时,自然的和人为的死亡率就会增加,生育率再次会到死亡率的控制。
3.农业社会的生产组织方式是以家庭为单位的、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组织生产的方式深入地影响着人们的生育观念,男性偏好成为农业社会普遍的生育观念。
家庭对男性劳动力需求决定了人们的男孩偏好。
4.农业社会的政治制度普遍地具有封建专制的特征,存在着阶级间生存境遇的巨大差别和极度的不平等。
比较而言,平民们的生育模式更多地受到死亡率的控制,更多地以高出生率来替代高死亡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