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八年级上册地理教案:2.3 河流之黄河

八年级上册地理教案:2.3 河流之黄河

《黄河的治理和开发》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黄河的治理和开发》是人教版地理八年级上册第二章《中国的自然环境》第三节《河流》的第三课时的教学内容,上承中国自然环境的位置、地形、气候,下启中国生态环境问题突出的黄土高原。

在学习了我国的河湖概况之后,教材将河流的水文特征结合到黄河的学习中,既明确了黄河的主要学习内容,又以黄河为例巩固学习了河流的水文特征。

教材主要从两个方面展开教学内容:第一,在大致了解黄河源流概况的基础上,明确黄河上、中、下游的划分;第二从河流与人类活动关系的角度,分析黄河不同河段的水文特征及其影响,开发或防治问题,突出了黄河水患的自然、人为原因及人类如何治理黄河,从而使学生明确人与环境是相互作用的,人类必须保护和合理利用环境。

例如,黄河上游将流量、流速、水位(落差)等水文特征与多峡谷的河谷特征结合起来,从水能资源丰富及其开发利用的角度讲。

学习本节内容,不但可以帮助学生树立爱国主义情感,而且对培养学生从小养成节约用水的良好习惯是有益的,与学生的实际生活联系很密切。

真正可以做到从生活中学习地理,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

三、学情分析学生经过一学期的初中学习,已经掌握了一定的读图方法和分析问题的能力,并且在日常的生活和学习中掌握了一些关于中国自然环境的知识,具备了这些知识和能力、方法之后再来学习中国的河流就简单多了。

但由于地理内容有的问题很抽象,因此,在教学中需要充分利用各种活动来增加学生的间接体验。

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摇篮,我国第二长河,也是世界著名大河之一,在我国国民经济发展中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

了解黄河的有关知识,是学生必需具备的基础知识。

而且本节富含智能培养因素和国情教育因素,体现着地理课程标准中的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和学习对终身发展有用地理的基本理念。

本节课与前面所学的地形、气候等知识联系紧密,为中国区域地理的学习打下基础。

2.课程标准分析本节课涉及到的标准是“运用地图说出黄河的概况”。

对于本条标准的把握应注意以下几点:(1)“标准”中的“说出”属于了解性的知识层次水平。

(2)教学中运用地形、气候、河流等多种地图的对照,综合分析黄河的特征,提出有针对性的开发与整治措施。

3.教材处理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用课程标准取代教学大纲,实际上就隐含着教师要用教材而非教教材。

教师不仅是教材的使用者,更是教材的开发者和研究者。

因此,教师在教材处理时,必须冲破教材的束缚,根据学生情况和教学实际,创造性地使用教材。

(1)开放教学内容。

在教学中注意联系学生的实际、实事热点,如黄河的断流等。

在教材之外找“教材”,引进必要的素材与知识,带领学生走向自然、家庭和社会,走向学生的内心世界。

(2)精心设计活动。

在教学中,要善于把教材内容转化为教学内容,活动的设计以探究和发现为核心,注重启发性和趣味性,增强教材的实践性和探索性,着力体现课改纲要中的“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重视学生的学习过程”这一理念。

(3)充分利用图像。

充分利用中国地形图、中国政区图、黄河流域水系图等,使地理图像成为学生学习的重要工具,发展智能的重要载体。

学情分析地理课程标准指出“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学习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初中生学习地理的兴趣表现出稳定性差和可塑性大的特点,易接受以感性材料为主的富于情感色彩的地理内容,因此,在教材中适当增加风土人情、奇闻趣事、名胜古迹等内容。

注意培养和维持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

在实施教学的过程中,适当的增加“乡土地理知识”(身边的地理)。

如在学习完本节内容后,我要求学生调查阿克苏地区的河流现状并提出合理建议。

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目标:读图说出黄河的发源地、流经省区、注入的海洋、长度和上中下游的分界点。

过程和方法目标:1、培养学生读图用图能力,学会用地图等资料,说明黄河的基本概况;2、能解释黄河各河段产生灾害的原因以及治理的基本方法,从而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提高学生收集整理分析地理信息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分析黄河作为我国的“母亲河”为中华民族的发展作出的贡献,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民族自信心,唤起学生对治理黄河、保护黄河的责任感,并逐步树立人地协调观念及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二、教学重点:1、分析黄河为中华民族所做出的贡献及带来的灾难。

2、了解黄河当前所面临的问题,探究黄河治理方案。

三、教学难点:运用有关资料和已有知识储备,探究黄河所产生问题的原因和治理的措施。

四、教学方法:讲授法、读图分析法、列表对比法、合作探究法学习方法:“亲身体验,在探究中学习”五、教学准备:黄河多媒体课件、黄河壶口瀑布等景观图片及“地上河形成动态演示”等材料。

六、课时安排:1课时七、教学过程:一、创设情景,引入新课内初班的孩子远离亲人来到内初班求学,十分想念亲人,同时亲人也时刻挂念着我们,尤其是我们的母亲,请同学们谈谈自己的母亲。

设计理念:创设情境,吸引学生注意力,引出母亲河——黄河。

讲授新课:在我国众多河流当中,有一条河流就像母亲哺育了我们,她就是——黄河。

今天,就让我们一同走进这位母亲——黄河。

二、黄河的概况教师展示资料:“黄河流域图”教师提出问题:黄河发源于哪里?注入那个海洋?上、中、下又游是如何划分的?主要支流有哪些?全长是多少千米?流经的省区有哪些?学生活动:读“黄河水系图”回答问题,黄河发源于青藏高原上的巴颜喀拉山;东流注入渤海;上、中游以河口为界;中、下游以桃花峪为界;主要支流渭河、汾河等。

流经地形区主要是青藏高原、内蒙古高原、黄土高原和华北平原。

设计理念:通过读“黄河流域图”,让学生学会分层读图和提取有效信息的基本技能。

教师展示资料:“宁夏平原、河套平原,龙羊峡水电站、壶口瀑布等景观图片。

学生活动交流发言:从教师提供的资料中,感性认识黄河功能、灌溉、塑造、旅游资源等方面为中华民族做出了巨大贡献。

小结黄河的奉献:提供灌溉水源、提供水能、塑造平原等。

设计理念:通过了解黄河的奉献,激发学生对黄河的感恩之情,为下面“母亲病了”做进一步的感情铺垫。

教师讲述:黄河是世界上含沙量最大的河流之一,这是母亲河的病,而且病的很严重,急需治疗。

二、黄河忧患教师讲述:黄河母亲的“病情”到底严重到什么程度?“病因”是怎么产生的呢?让同学们扮演医生,一起来探究。

环节1:教师提供资料:“黄河干流泥沙沿途变化图”黄河干流泥沙沿途变化图问题1:黄河各河段泥沙含量有什么变化?学生活动:读图“黄河干流泥沙沿途变化图”,讨论分析数据的变化认识黄河各河段的泥沙有“上游较小、中游剧增、下游略减”的特点。

问题2:黄河上游和下游情况怎样呢?黄河母亲还有哪些“病症”?环节2:给学生发学案,把集中讨论的问题记录下来。

环节3:学生活动:在读“黄河的忧患”图,及教材P50-52活动中的相关资料,简单了解黄河沿途的土地荒漠化、凌汛等问题。

设计理念:本环节采用了探究模式,将知识问题化,问题情境化,情景生活化,让学生在运用知识的过程中学会学习。

由于内容较多,课堂时间有限,在内容处理上要注意突出重点,详略得当。

三、根治黄河河段开发利用与治理措施上游梯级开发。

修水库、建立水利枢纽工程。

中游陡坡植树造林、缓坡修梯田,沟壑打坝淤地等。

关键是做好水土保持工作。

下游加固大堤,修建分洪、蓄洪工程。

教师讲述:通过同学们治理办法的提出,那我们希望母亲河——黄河变成什么样的呢?设计理念:本环节重在让学生形成科学的人地观,选择新的热点素材对知识进行重组。

目的有三:一、启发学生积极发散思维。

二、不拘泥于具体的知识框架,突出重点。

三、拉近学生与陌生知识之间的距离,是学生亲知善学。

课堂小结:黄河是我们的母亲河,当她“生病”的时候,我们对她进行了医治,在大家共同努力下,母亲河又重新焕发了光彩。

作业布置:设计以“保护黄河”为题的公益广告板书设计:黄河的治理和开发一、概况二、开发三、治理教学反思:这是我上过的一节示范课,选用了八年级上册第二章第三节《河流和湖泊》的第二课时,本节正是侧重讲述了黄河对人类的功与过,突出了黄河水患的自然、人为原因及人类如何治理黄河,从而使学生明确人与环境是相互作用的,人类必须保护和合理利用。

初中生学习地理的兴趣表现出稳定性差和可塑性大的特点,易接受以感性材料为主的富于情感色彩的地理内容,因此,在教材中适当增加风土人情、奇闻趣事、名胜古迹等内容。

注意培养和维持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

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不仅解决了教学中的难点,帮助学生掌握了教学中的重点,更重要的是激发了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有效地培养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并且在学习本节时,用板书把重点写在了黑板上,思路清楚,主线明确,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有效地掌握了知识,也得到了众多听课老师和专家的好评,认为这是一节很成功的公开课。

唯一感到不足的是,这节课安排紧凑,学生练习不够,抄板书的时间也相对紧张。

教学反思:黄河的治理一课围绕黄河治理的措施时,教师让学生进行讨论发言,有的学生说黄河的治理要全流域多植树造林,有的说应不断加固黄河大堤,有的说应充分利用黄河水来灌溉西北干旱地区,还有的说应建更多的水库防止黄河泛滥等等。

教师对这些同学一律给予肯定的表扬,反思之后认识到没有给予深入评价。

师生互动教学要体现师生之间的民主、平等,上面师生互动活动似乎体现了教师对学生回答的理解尊重、平等对待的原则,其实并未做到:学生的回答都有不足之处,教师在肯定学生回答的同时也要进一步提出问题与学生进行探讨,这才体现教师在知识,同时教师又画龙点睛又凸显出教师的权威性。

如上针对有的同学提出将黄河水用于充分灌溉西北地区,师可以表扬其点子不错,同时又要指出黄河水量有限,目前黄河上中下游河段时常断流,因而盲目发展灌溉不好也要合理。

从而使学生认识到黄河灌溉也要有度合理,使学生的认识又向前迈出一大步。

(七)点评: 1、教师的教学设计应贴近学生知识水平和生活实际,学生能有内容可回答。

2、教师在教学设计中注重发挥地理学科的特色,在指导学生读图、用图的过程中培养他们的地理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

3、教师在教学设计中紧紧抓住学生的兴奋点,较好地将“学为主、教为导”课程理念落到了实处。

, 4、这节课也可能会出现不足之处:一是教学节奏出现了不够协调的现象,显得前松后紧;二是对小组合作学习的效果还没有进行充分的预见。

对学生学习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没有进行详细的分析,对教师如何进行讨论过程的引导关注不够。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