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前言1.1本作业指导书适用于盘管式换热器及冷媒系统管路所有火焰钎焊接(含零部件)的焊接操作规程,从事此岗位操作员工必须持有焊工证或岗位任职资格证书。
2定义2.1火焰钎焊接:利用熔点比母材低的填充金属(称为钎料),经过加热熔化后,利用液态钎料润滑母材,填充接头间隙并与母材相互扩散,实现连接的焊接方法。
3火焰钎焊常用的装置及应用要求3.1燃烧气体及使用要求3.2助焊剂的应用要求3.2.1建议使用美国GASFLUX品牌或经评估合格的同等质量品牌。
3.2.2助焊剂的使用时的灌注量为液面在视镜的1/2处为准,调整依据为:●观察火焰应为淡绿色为最佳,火焰颜色呈淡绿带有红色时,判定助焊剂过少,火焰颜色呈特刺眼的绿色时,判定助焊剂过多;●观察焊接短U时,短U出现直接发黑或焊料的流动性越来越差时,或者短U表面很易产生氧化皮,判定助焊剂过少;焊接完成短U冷却后,其表面呈现白色粉末状时,判定助焊剂过多。
3.3焊粉的应用要求3.3.1建议使用以下品牌或经评估合格的同等质量品牌。
●黄铜焊粉:美国HARRIS WELCO品牌或上海斯米克品牌。
●紫铜焊粉:英国JM品牌。
3.3.2焊粉使用要求●当施焊时焊口外出现有较多杂质导致焊料流动性不好,应适量加焊粉进行排除杂质,避免焊口形成砂眼。
●当焊料流动性和附着性满足焊接要求时可不加焊粉。
3.4焊料分类及应用要求3.4.1建议使用中山乐华、广东志高品牌或经评估合格的同等质量品牌的焊料4焊接前焊件工艺制作要求4.1汇管制作工艺制作要求4.1.1汇管焊接处不能有油污及锈渍,加工铁汇管时应对每个焊口及焊料覆盖的区域用进行打磨处理。
4.1.2汇管所有焊接孔加工后必需对每个孔进行去毛刺,并对焊口侧圆孔倒角。
4.1.3焊接汇管前必须除去汇管内残余的铜屑,确保汇管无铜屑后方能焊接。
汇管焊接后必须敲汇管两端,看汇管内是否有残留焊渣,如有必须把焊渣去除,并用压缩空气吹扫干净氧化皮、焊粉等杂质.4.2盘管焊口接管清洁处理4.2.1用干燥压缩空气将盘管铜管内的杂质吹扫干净,对于有油渍的管口可用清洗剂清洗,然后再用干燥压缩空气吹干。
4.3焊口接管间隙控制4.3.1汇管所有分流孔在符合车间设备加工要求前题下,不能在汇管上加工长U型扩孔,分流孔和分流管配合间隙不能过大。
4.3.2汇管进出接管的R口必需与汇管紧密配合,不能有过大间隙。
5焊接过程注意事项及施焊技巧5.1焊前准备5.1.1当焊体积较大的盘管时,盘管中间必须用铁连前后端板拉紧,座底的边板两侧与中间都必须垫木方;同时加冷水降温焊接防止端板变形,焊接后去除铁连加强件。
5.1.2当焊接走冷媒盘管时,焊接前必须对盘管回路进行充氮气进行保护焊,焊接过程中严禁采用浇水降温方式冷却边板,只能采用散热风扇方式降温防止边板变型。
5.1.3对于体积较小的盘管可将工件立起(喇叭口朝上),可选用石油气焊枪进行焊接,对于不符合立起的工件可采用卧式(喇叭口水平方向),可采用乙炔枪焊接,并要求两人配合焊接。
5.1.4对于焊接各种带阀体或密封件的焊件时,应用散热装置降温。
如果难以用散热装置,可以用湿布或湿海面包裹需保护的区域。
5.1.5依项目生产图纸及《空调机组盘管式换热器结构工艺标准》进行管路布置。
在同一工件中,短U或跨管的安装应相对整齐一致;在每件盘管的焊接前,必须认真核对每一个回路布置,确认无错时,组长或岗位负责人标题气焊焊接作业指导书文件编号:文件版本:A生效日期:页数:4/17要校对工艺单、生产图纸与《空调机组盘管式换热器结构工艺标准》的要求(若项目图纸有特殊要求须按项目图纸要求制作)相符,无误后作签名认可才允许焊接;在同型号,台数较多都必须作首检检验后方可批量生产,批量生产过程中,岗位操作工要对生产的产品自行检查;5.2焊接火焰的调节5.2.1打开乙炔阀(乙炔焊枪)或石油气节阀(石油气焊枪);5.2.2点燃火焰;5.2.3打开氧气调节阀直至得到中性或还原焰;5.2.4调节氧气和乙炔得到正确的火焰,淡兰色的中性焰适于紫铜和黄铜的及紫铜和紫铜的焊接;淡兰焰心的亮兰色的还原焰适于所有的钢焊接;过少的氧气会导致燃烧不足,产生烟尘,过多的氧气会导致过热或过度氧化。
5.3加温要求5.3.1当焊接黄铜或铁接管时,先用外焰离外件12~25毫米处加热外件,如图1。
但是,当铁管在黄铜或紫铜接头中钎焊时,应先加热外件;因黄铜和紫铜是优于铁的导热体,应施加更多的热量。
焊件加热示意图15.3.2如果管件较小,焊枪火焰可以同时包容内件和外件,以尽可能均匀的速度加热两件至钎焊温度。
前后和左右摆动钎炬,保持两件于钎焊温度和均匀的加热。
这样可以防止热斑的出现及接头过热或加热不足如图2。
加热运动方向图25.3.3焊接加热时,应加热焊接区域而不可加热焊料,当焊料开始流动后,持续添加直至接头充满。
一旦焊料开始流动,沿接头前后移动钎炬,使内件和外件均匀加热。
这样可确保良好的毛细作用,如图3。
标题气焊焊接作业指导书文件编号:文件版本:A生效日期:页数:5/17焊枪及焊料移动示意图35.4加热温度的控制5.4.1当紫铜变得暗红时,表明已达到钎焊温度;如变得鲜红,则金属已过热。
5.4.2当黄铜变得深红时,表明已达到钎焊温度;当黄铜变亮红时,已过热,即将熔化。
在此温度钎焊,将有很高的漏率。
5.4.3当铁变暗红时,表明已达到钎焊温度。
5.5焊接过程中施焊技巧5.5.1下焊料前必须保持焊料及焊口的清洁,脏或受腐蚀的钎料会在接头区域产生夹杂,焊料熔化会向高温区域流动,注意在紧挨接头处添加钎料。
5.5.2当达到钎焊温度才可加焊料,如添加焊料时,焊料只是附于钎件表面而不熔化,表明尚未达到钎焊温度,需继续加热。
钎焊小直径管时,应在一点添加焊料并绕接头移动之,如图4。
钎焊大直径管时,沿接头同时在两点添加钎料以免过热;加钎料时,不可超出外件否则的钎料会流到接头之外。
加焊料示意图45.5.3加焊料时适量添加,焊料应熔于焊件填满间隙即可。
不用堆积,如果钎焊后焊料堆于焊口外,既浪费材料、影响成形,还会削弱接头的强度。
6单元机系统管路焊接工艺要求6.1系统管路焊接及注意事项6.1.1管路焊接前须检查铜管接头一定要清洁光亮,不可有油污、涂料、氧化层,不可有毛刺、绣蚀或凹凸不平等现象;如有应及时用锉刀或打磨机清理管口的毛刺,且用高压氮气吹扫干净管内的铜碎等杂质。
6.1.2冷凝器与蒸发器之汇管的分流管孔或垂直插入管件应使用直角立焊方式,必须使用时,应用拔口形式(即起翻边孔),尽量避免平口立焊(即垂直铜管管身直接钻孔,直接插入且用银钎焊料焊接方式);若焊接针阀或信号管接管要求平口立焊时,必须用黄铜焊料焊接;6.1.3系统管路弯制完成并检验尺寸无错后须用清洗剂去除弯管时残留的油污方可进行焊接。
6.1.4管路件在焊接过程中,若条件符合时必须加氮气保护焊,减少焊接时产生的氧化物,焊渣、焊料掉在铜管内,并要求焊接后须用干燥的氮气对管路件内的氧化物或杂物进行吹扫,且对焊口残留的焊渣、焊料、焊粉进行处理刮扫干净,最后喷上光漆,做好防护措施。
6.1.5焊口焊接要求饱满、光滑、无气泡及砂眼等现象,铜管不能出现过烧现象。
6.1.6铜管插入式焊接的插入深度必须大于或等于8MM。
6.1.7在铜管对扩喇叭口铜管插入式焊口的焊接,首先将焊接处加热到一定温度(暗红色或红色),加入焊料时用点划式或压入式使焊料渗入焊口焊缝,紧跟着将焊料填满焊口。
6.1.8焊高低压表及控制开关时,注意毛细管的接口焊接,为避免发生焊堵,焊后必须通氮气检查是否通路。
6.2系统配件焊接注意事项。
6.2.1电磁阀:焊接前必须把线圈、阀芯密封件等可拆件拆除,只留阀座;若不可拆的电磁阀,焊接时必须用湿布将阀体包裹降温,操作时火焰方向不能正对着阀体。
6.2.2压缩机:焊接排气及吸气口时,注意用湿布将靠近焊口的部位遮盖,同时用钣金件遮挡火焰,避免烧焦压缩机机体。
6.2.3过滤器:若过滤器为可换滤芯,且为焊口连接的,焊接时须将内部的密封件拆除,并用湿布包裹焊口周围方可进行焊接。
6.2.4膨胀阀:焊接膨胀阀接口时,对于可拆式的膨胀阀须将阀座以外的,易熔的零部件拆卸;对于不可拆的膨胀阀,焊接时必须用湿布包裹降温,且操作时火焰方向不能正对着阀体。
6.2.5以上所有焊接前可拆卸的制冷配件,在拆卸部分零部件时必须妥善保管,不能有遗失或损伤现象,焊好接口后若没及时安装拆卸部分零部件时必须要将阀座用胶布封密,防止有杂物掉入系统管路中,安装拆卸部分的零部件时要注意吹净阀体内的杂质,正确安装;对于螺丝、拧紧密封的配件要在密封圈上涂少量冷冻机油,提高密封性能,如膨胀阀、过滤器等。
7焊后焊口处理工艺要求7.1钎焊完成后,可将焊件置于净水中淬水,使焊件的温度降低,以免钎件在高温状态下被氧化;对接组中无法分离淬水的钎件,钎焊后用湿布或湿海绵包附钎焊接头降温。
7.2黄铜焊件焊完后不能马上浇水冷却,应采用自然风冷,防止黄铜件表面产生裂纹。
7.3汇管焊接完成后应清除焊口处多余的焊渣及焊粉,检查是否有漏焊或砂眼现象,对于符合条件的黄铜焊件应放入净水中泡浸,铜管焊件应放入酸水中泡浸以去除因焊粉附粘形成的焊口砂眼或虚焊。
7.4所有冷媒盘管的焊接经浸泡后必须进行烘干吹气处理方可进行下一工序的装配,防止管内有残留的水份。
7.5对于符合条件的焊件,在装配前尽量利用胶锤敲击焊口,对焊口施加振动,防止未泡走的焊粉经振动后形成砂眼。
7.6每个焊工焊好一件工件后必须自检确认无错后贴上焊工工号标识(工号标签应贴在盘管排汽阀操作端且显而易见的边护板上)才能流到下一工序。
8合格与不合格焊口对比及产生原因8.1焊接后要求焊口饱满、光滑、无虚焊、漏焊、焊瘤、砂眼孔(气孔)、裂纹、烧穿、咬边及焊堵回路、不能出现倒片、烧焦翅片、烧黑端板、端板变形、短U管过烧及回路不正确等现象;8.1.1虚焊。
外观判断:焊缝区域形成夹层,部分焊料呈滴状分布在焊缝表面。
产生的原因:a)操作不孰练或不细心。
b)焊前没有将管件装配间隙边缘的毛刺或污垢清除干净;c)焊时氧气压力不够或不纯造成火焰温度不足;d)管件装配间隙过小;e)温度控制不均匀。
8.1.2过烧。
外观判断:焊缝区域表面出现粗糙的麻点,管件氧化皮严重脱落,紫铜管颜色呈水白色等。
产生原因:a)焊接次数过多;b)焊接时控制温度过高;c)调节火过大;d)焊接时间过长。
8.1.3气孔。
外观判断:焊缝表面上分布有孔眼。
产生原因:a)件装配间隙有赃物;b)焊接速度过快或过慢。
8.1.4裂纹。
外观判断:焊缝表面出现裂缝;产生原因:a)焊条质量问题(或许较脆的磷元素含量过多);b)焊接时中断;c)焊后焊缝未完全凝固就搬动焊件。
8.1.5烧穿。
外观判断:焊件靠近焊缝处被烧损穿洞。
产生原因:a)操作不熟练,动作慢,不细心;b)焊接时未摆动火焰;c)火焰调节不当;d)氧气压力过大;e)温度控制不均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