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煤矿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和新材料.答案
煤矿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和新材料.答案
(3)地面综合数据显示:显示工作面设备和皮带机 运输系统设备的运行状况,沿途电话状况,环境参 数情况,使矿井调度中心操作员及时直观掌握生产 状况,满足生产调度和安全指挥要求。 (4)语音报警:实现工作面设备和皮带机运输系统 设备的启停语音报警,实现环境参数超限、设备电 压、电流过载语音报警。 (5)采煤机定位:对采煤机在工作面位置进行监测, 通过对采煤机在工作面位置连续监测,可随时掌握 工作面的生产情况,以便合理调度生产。
矿井火灾束管监测系统、 地测地理信息系统、 采矿协同设计系统、 输配电地理信息系统、 智能化矿井通防系统、 给排水地理信息系统、 综合管线管理系统、 安全管理系统、 资产管理系统、 矿山生产成本管理系统、 矿山综合管理系统等;
某矿综合自动化系统实例 这个自动化系统还未将 综采工作面设备监控系 统和综掘设备监控系统 融入进来,目前还只为 网络化的语音信号传输 和管理以及工业电视组 成。在调度指挥控制中 心可以监控煤矿井上、 下安全生产全过程,并 通过网络将其传输到煤 矿各科室和上级调度中 心。 提升 风机 空压机 地面变 电所 皮带机 分站 固定 通讯 主排 水泵 变电所 移动 通讯 视频 监控 中央变 电所 洗煤
返回
提升机监控系统
提升机监控系统
煤矿安全监测、监控系统
煤矿安全监测、监控系统
地面中心站
信号传输网络:时分制系统、频分制系统、 码分制系统、复合复用方式 井下监控分站
传感器:CH4、CO、O2、CO2、风速、风量、气压、温度等
返回
摄像机
摄像机
摄像机
返 回
• PHS小灵通移动通信系统
• CDMA移动通信系统
“四化” 之二——自动化 “四化” 之二——自动化 主要通过中央控制系统与支架电页控制系统实 现成套设备的远程集中监控和自动采煤工艺
“四化”之三——极限化
“四化”之四——无人化
2.1采煤机上的新技术 2.1.1无链电牵引变频调速采煤机的特点 (1)取消了易出故障、维修困难的液压马达、液 压泵、阀组和大量易燃、易漏、易污染、价贵的液 压油,抗污染能力大大提高、从而提高了运行的可 靠性和经济的合理性; (2)电牵引部的调速、换向、过载保护和各种监 控部件都可以由电气系统实现。易于实现各种保护、 检测和显示,机械传动部分大为简化,因而可以缩 小采煤机的体积,采煤机总重量可比液压牵引采煤 机减轻1/3;
(6)皮带保护功能:可监测温度、堆煤、撕裂、速 度、跑偏、烟雾,实现开关量、模拟量的双输入和 就地显示。
压风机监控系统
返回
压风机监控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统
压风机监控系统接入
每台空压机配置有PLC自动控制装置,具有COM通讯接口。
井下主煤流运输集控系统
安全保护系统具有胶带机打滑、堆煤、满仓、煤位、超温洒水、烟雾、 温度、沿线急停、跑偏、断带、撕裂和语音系统等多种保护和装置。
1.2安全监控系统 对井下有毒、有害气体、工作环境温度、设备开停状 态等实行监控。 1.3人员定位系统 对井下人员进行下井次数、井下停留时间、位置等信 息进行监测、总分类统计,并自动生成考勤记录表。 同时也可以对地面人员的上下班实现考勤管理。 1.4综采工作面监控系统 可对工作面设备运行、环境参数进行远方监测和控制、 显示,并能对生产进行及时调度。
功 能: 对入井人员进行下井次数、井下停留时间、所在位置等信息总分类统计,并 自动生成考勤记录表。同时也可以对地面人员的上下班实现考勤管理。
返回
1.5煤矿电力监控系统
煤矿电力监控系统是针对煤矿供配电系统的特 点,采用地面电力系统自动化的最新技术、嵌入式 系统技术、分布式网络技术等,适用于煤矿井下或 地面严酷环境,对煤矿井下上10kV及以下供配电系 统实施一体化实时监控,可实现变电所无人值守或 少人值班,减少事故发生,缩短故障处理时间。 系统功能特点: 1、可监测电压、电流、有功功率、无功功率、功率 因数、电度、开关分闸/合闸状态等
二、采掘机械方面的新技术
1、集团公司综合机械化开采“四化” 2、采煤机上的新技术 3、久益煤机介绍 4、掘进机械化的步法加快 (1)液压钻车 (2)无极绳牵引车
综合机械化开采“四化”要求 综合机械化开采“四化”要求: 生产能力匹配; 几何机构匹配; 工作性能匹配; 使用寿命匹配; 地质条件匹配; 开采工艺匹配;
井下主煤流运输系统
返回
井下泵房监控系统
井下中央泵房
操作屏
1000M以太环网
KJD15控制站
1000M以太 网交换机
设备分布图
传感器:压力、 负压传感器;温 度传感器;超声 波流量、液位传 压力 感器。 ► 抽真空装置:真 空泵、射流泵、 电动球阀 ► 执行装置:就地 箱、电动闸阀
►
水泵前轴、后轴、 电机前轴、定子、 后轴温度传感器 负压 射流泵
KJF88矿用一般型电力监控站
是井下矿用一般型变电所内所有供、 配电设备的就地集控装置。该电力 监控站内嵌视频监控装置,可实现 井下矿用一般型变电所的无人值守。 (1)矿用一般型, 标志为“KY‘’。 (2)监测容量为32回路。
(3)通信接口 与上级设备通信接口为RS485/以太网;
与下级设备通信接口为RS485/CAN~总线; 视频控制通信接口为RS485串口。 (4)视频输入最多2路。 (5)以太网光接口类型为SC型,传输速率≤lOOMbps。 (6)工作电压AC220/127V,功耗小于300W。 (7)带备用电池,系统断电后,监控主站能继续正常工 作2小时以上。 (8)外形尺寸(L×b×h)mm:700×600×1600。 (9)重量:100kg。
KJF99隔爆兼本安型电力监控站
主要功能是完成电力参数 的采集、存储、分析和统计, 并能和上位机进行数据交换。 可在地面对该电力监控站进 行远程控制或者就地实施红 外遥控,从而实现井下变电 所的就地集控,达到无人值 守的目的。
(1)防爆型式为隔爆兼本安型,防爆标志为“Exd[ib]I。 (2)监测容量为32回路。 (3)通信接口:4个RS485,1个CAN。 (4)以太网电接口传输速率为10/100Mbps。 (5)以太网光接口类型为SC型,传输速率≤100Mbps。 (6)视频输入最多2路,为模拟光信号。 (7)工作电压ACl27/220/660V可选,功耗小于200W。 (8)带备用电池,系统断电后,能继续正常工作2小时以上。 (9) 外形尺寸(L×b×h)mm: 600×460×745。 (10)重量:175kg。
WiFi
井下人员定位及考勤管理系统
多线程并发式轮询机制:光纤工业以太环网的应用使整个系统的传输速 率可高达100M/1000M,利用多线程并发式轮询机制,配合高速数据传输通 道,极大的缩短了轮询时间,从而极大的提高了实时性,最高可以实现2 秒钟内将无线数据采集器采集的数据写入数据库。
井下人员定位及考勤管理系统
数字矿山建设的基本内容有(21个): 安全监测监控系统、 井下人员定位和管理系统、 工业电视监视系统、 井下皮带监控系统、 主付井提升监控系统、 采区变电所监控系统、 主要扇风机房监测系统、 系统集成平台建设、 矿压观测与分析系统、 水文监测与分析系统、
综采工作面监控系统构架图
耦合电源箱
综采工作面 监控系统
多功能电话机
矿用隔爆并本安型组合开关
综采工作面 监控系统实现: (1)对工作面设备的控制(矿用隔爆并本安型组合开关): 实现对工作面破碎机、转载机、刮板输送机、采煤机等的 逆煤流启动、顺煤流停车及单控、点动逻辑闭锁;实现对 工作面设备的近端和远端启停控制,监测工作面破碎机、 转载机、刮板输送机、采煤机前后运输机等设备的工作电 流、电压、功率等数据的动态变化。 (2)对环境参数的监测(安全监控系统):监测顶板矿压、 瓦斯浓度、空气温度、环境风速,在控制系统上可进行实 时数据显示,并可同步数据上传到地面。
电力参数; 2、可在地面监控主机上对井下智能隔爆开关进行分 /合闸控制、参数整定、故障诊断等; 具有过载、短路、断相、漏电、绝缘监视等综合保护 功能; 3、可生成按用户要求定制的各种报表、图形和曲线; 4、具有自动报警和预测分析功能,方便用户安全、 合理用电; 5、配备网络视频监控设备,可实现井下变电所无人 值守或少人值班;
煤矿CDMA系统构成如图所示,主要由地面局端机(包括服务器、操作维护子系统、 无线交换机、基站控制器、基站、功率分配器、功率合成器、近端光模块)、井下 覆盖网(包括光分线盒、光合路/分路器、矿用无线信号变换器、无线 耦合器、无 线功分器、漏泄电缆、定向天线)及相应的终端设备(包括数据终端、视频终端、 无 线手机等)等组成。
6、对660V到10kV各电压 等级、各厂家的新旧馈 电开关有全盘解决方案,从而实现全矿井的电力监 测与控制; 7、数据共享,支持信息网络发布; 8、系统结构灵活,具有多种联网方式,适合大中 小各类煤矿。 9、系统主要技术参数 系统容量:256个电力监控站/电力分站 主站容量:32个回路 分站容量:8个回路
综采历史 试验阶段:潘一矿 发展阶段:谢桥矿、潘三矿 成熟阶段:张集矿 高潮阶段:顾桥、丁集、顾北 反哺阶段:新庄孜、谢一、潘二 壮大阶段:李嘴孜矿
经过多年的发展,集团公司形成了具有淮南矿 业集团公司特色的“三机”配套一体化标准。 分以下四个系列: 采高2.5米以下; 采高3.5米以下; 采高4.5米以下; 采高5米以上。
煤矿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和 新材料
时间:2016年12月8日
一、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和新材料 1、现代化矿山信息集成(数字矿山) 2、采掘机械方面的新技术 3、变频技术的应用 4、ZBT系列(智能)斩波调速控制器在 电机车上的应用 5、集团公司其他“四新”技术介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