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旅游的审美本质

旅游的审美本质


1980年代后美学原理著作的大量产生
美作为“学”的历史(中国)2
各 类 美学原理著作数量1980年代以来发展变化表(单位:册) 时间 类别 标准型 原理 新方法 型原理 普及型 原理 专题性 著作 总计 1980-1985 15 0 7 6 1986-1990 39 7 3 16 1991-1995 37 7 4 19 1996— 2002 36 21 7 17 总计 127 35 21 58
埃 及 文 化 最 早 的 女 神
实际上,审美现象究竟是怎样的?
第一章 旅游的审美本质
第一节什么是美学
一 二 三 四 五 美≠美学 美如何成“学” 美作为“学”的历史(西方) 美作为“学”的历史(中国) 美学理论基本框架
第二节什么是美
一 柏拉图之问 二 美的本质最求历史
第三节旅游活动的本质是审美
一 旅游的定义 二 旅游美学的生成 三 旅游美学研究的根本范围 四 旅游审美活动的意义
二 美的本质追求历史
追求美的本质的句式是:“美是……”
西方发展路线
柏拉图(理式) 亚里士多德(形式) 普罗提诺(一的光辉) 阿奎那(完整、形式、光辉) 文艺复兴(形式) 英国经验主义(感官快适) 夏夫兹伯里(内在感官)休谟(心理构造) 柏克(物的感性) 狄德罗(关系) 康德(合目的的形式)
黑格尔(理念的感性显现)
志 情
心 性 意
美何以不成学(3)
在中国各门艺术是不平等的
书 法 建 筑
戏 曲
绘 画
音 乐
三 美作为“学”的历史(西方)
柏拉图 鲍姆加登 黑格尔
四 美作为“学”的历史(中国)
张之洞《奏定大学堂章程》(1904) 王国维发表《奏定经学科大学文学科 大学章程书后》(1906)
王国维 朱光潜
1950-60年代大讨论
家族相似的特征: 1,没有一个固定 的本质; 2,没有一个固定 的外延。
成员E
2 3 4
克 里 木 特 画 三 幅
一旦你要追求存在,结果只能是, 存在者在而存在不在。 一旦你要追求美,结果只能是,美的 具体规定在,而美不在。
To
美存在,但不可言说
be To be something Was, is,will be… Is, are…
1,图像论与美的 本质的无意义
2,美的词性与美 的本质的迷误 3,美的句型与美 的本质的迷误
《 上 梯 》
埃 舍 尔 画
图像论与美的本质的无意义
命题=陈述=图像
这 是 圆 盆
图像与事物(世界)的
对应性,可证实性 有对应物则可证实,无 对应物则不可证实 可证命题有意义,无证 命题无意义。 关于美的本质的命题都 是不可证实的,从而是无 意义的
心灵
言不尽意
中国人对事物 最微妙处的把握, 是超语言的心的体 悟,因此,对美的 把握和体验,不在 语言公理、定义的 把握和表达上下功 夫 , 不表现为对美的 本质的追求。
语言
老子 孔子
事物
言不尽物
美何以不成学(2)
中国古人对主体心理 的划分,不像西人的 几何式划分,知、情、 意分得清清楚楚,而 是把心理看作一个整 体进行整体功能把握。
第三节旅游活动的本质是审美
一 旅游的定义 二 旅游美学的生成 三 旅游美学研究的根本范围 四 旅游审美活动的意义
三 “美的本质”是一个假问题 四 言说“美”的三种新方式
五 美如何在
一 柏拉图之问
这些美的事物后面共同的本质是什么?
柏拉图之问的结果
1、使西方文化产生了美 学 2、改变了关于美的观念
3、呈现了追求美的悖论
现象二
各文化都有艺术,但几乎都没美学。
美 洲
中国
美学之难(1)
这朵花是圆的
这朵花是红的
这朵花是美的 花之美,在何处? 瓣?蕊?茎?叶? 形?色?声?味?
美学之难(2)
美学的命名 calleology(calleo是 “美”logy是“学”) philocaly (爱philo, 美caly) 来命名美学。正如哲学 (philosophy)是爱(philo)智 sophy)一样。 Calleoaesthetics(美的 感性)calleopgily(爱美)
旅游美学
主讲:童牧林
教 材 使 用
第一章 旅游的审美本质 第二章旅游审美的原理与方法
第三章自然景观审美
第四章 中国古典建筑艺术审美 第五章 中国传统表演艺术审美 第六章中国古典绘画艺术审美 第七章中国书法艺术审美
第一章 旅游的审美本质
第一节什么是美学
一 二 三 四 五 美≠美学 美如何成“学” 美作为“学”的历史(西方) 美作为“学”的历史(中国) 美学理论基本框架
• 王朝闻:“看来人们的旅游目的不是有力无处使, 有钱无处花,而是为了丰富自己的精神生活。”
• 叶朗 :“旅游,从本质上说,就是一种审美 活动。离开了审美,还谈什么旅游?”。
二、旅游美学的生成
• (一)、旅游美学研究的理论基础 • (二)、旅游美学研究的主要对象 • 审美主体,即作为观赏者的旅游者的审美 心理; • 审美对象,即旅游者游览、观赏的对象; • 旅游中的诸多审美关系,包括人与人之间 的关系。
美学之难(3)
中江肇民1847-1901
Aisttesis 希腊文 Aesthetica 德文
Aesthetics 英文
解 司 芬 克 斯 之 谜
Aesthetics不是美之 学是感受之学
中文之“美学”古 代汉语与现代汉语
二 美如何成“学”
(一)本体论基础:对事物本质的追求
事物各不同都被称为美,后面一定有一个 东西决定他们为美,这就是美的本质。
28
65
67
81
241
五 美学理论基本框架
(一),美的哲学 (二),审美心理学 (三),艺术社会学 (四),审美教育学
第一章 旅游的审美本质
第一节什么是美学
一 二 三 四 五 美≠美学 美如何成“学” 美作为“学”的历史(西方) 美作为“学”的历史(中国) 美学理论基本框架
第二节什么是美
一 柏拉图之问 二 美的本质最求历史
being
美是一种相遇
美的本质在于上帝,但它具 体化地体现为现实中的人 (主体)与对象(客体)互 动中与上帝的相遇。
基 督 受 洗
1,热情参与 2,与之合一 3,情感升华
陶 醉
五 美如何在
美被用于如下四种方式
美的本质 审 美 对 象

美感

语言上,美是怎样被使用的?
( 审 美 对 象 之 一 )
(二)西人的心理结构






对 主 体 心 理 作 几 何 学 式 的 截 然 划 分
(三)艺术统一性
各门艺术(建筑、 雕刻、绘画、音乐、舞 蹈、戏剧、诗歌)在文 艺复兴被看成与技术和 科学相区别的具有共同 特点的美的艺术(fine art),艺术的目的就是 追求美。
音 乐
雕塑
美何以不成学(1)
西方追求的五大趋向
一,两个根本:唯心与唯物
二,走向主客观统一
三,从一般逻辑到辩证关系 四,从一般客体到个人主体 五,三大定点的确立
理 念
形 式
快 感
苏联美学:
一,是按照苏 联的世界史观 重写美的本质 历史;二,是 建立一个马克 思主义的美的 本质理论。
黑格尔(唯心)
美学三派
1自然(自然属性)
2社会(社会属性) 3主客观统一
氦是什么(科学型本质)有 解 氦是一种化学元素,气态, 惰性,无色,原子序数2, 原子量4.003。
伊 斯 兰 书 法
四 言说“美”的三种新方 式
维 特 根 斯 坦 巴 尔 塔 萨 海 德 格 尔
美是一种家族相似
美在相遇
美存在,但不可言说
美是一种家族相似
特 眼 鼻 嘴脸 身 征 睛 子 巴型 材 家族 3 4 成员A 1 2 4 5 成员B 成员C 1 2 成员D 2 3 5 5
苏联发展路线
费尔巴哈(唯物)
车尔尼雪夫斯基 (唯物发展)
期本质大讨论
美学四派 1客观派(蔡仪)
改革时期走出本质
李 泽 厚
2主观派(高尔泰)
3主客统一派(朱光潜) 4社会派(李泽厚)
生产
朱 光 潜
实践活动 事的属性 客 观 主客观统一 艺术 主 心理感受 观
三 “美的本质”是一个假问题
三 “美的本质”是一个假问题 四 言说“美”的三种新方式
五 美如何在
第三节 旅游活动的本质是审美
• 一、旅游的定义 • 世界旅游组织(WTO)给予旅游 的定义:“旅游是指出于度假、公 务或其他目的,在连续不超过一年 的时间内,人们离开通常居住的生 活环境前往某地的旅行或在该地停 留期间的活动。”
三、旅游美学研究的根本范围

李泽厚《艺术杂谈》:“把美学仅 仅规定为艺术理论,似乎就太局限了。 人们要游历,要观赏自然美,要游玩 到大自然中,人们要美化生活,从外 表到内心,都希望符合美的要求,美 学能不管吗?”
• 四、旅游审美活动的意义
• 一、 提高审美鉴赏能力
• 二、发展审美创造能力
维特根斯坦
1889-1951
美的词性与美的本质的迷误
维纳斯是美的。形容词
维纳斯,真美!感叹词 维纳斯,啊!
感叹词的本质
印 度 药 叉 女
《渭城曲》 王维
渭城朝雨浥轻尘, 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 西出阳关无故人。
美的句型与美的本质的迷误
中 国 书 法
关于本质的句型:X是什么
美是什么(哲学型本质)无 解
第二节什么是美
一 柏拉图之问 二 美的本质最求历史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