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南市二模历史试卷分析
淮南市二模是在距离高考还有不到两个月的时间进行的。
二模试题的命制以19年考试大纲和说明为依据,体现了“重视基础,考查能力,关注热点,材料灵活”的特点。
试卷坚持基础知识与基本能力相结合,同时又侧重对分析和解读材料信息能力、运用理论知识来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的考查,命题设计注重历史学科素养的培养,理性而科学。
较好地起到了模拟检测的效果。
从考试结果看,单科最高分95分,模拟一本线81分,本科线75 分,平均分 65.03 分,与2018年高考有较高的契合度。
一、考情分析
1.总体数据:
2.选择题数据:
3.非选择题数据:
4、考生答题分析
第一选择题。
选择题总分48分,学生平均得分为40.08分。
其中,得分较低的26、27、28、33、35题。
问题总体呈现以下几种情况:一是审题思路不清楚,对题干中出现的关键信息把握不准,二是对题肢的重视程度不够,题肢关键词审读不清。
三是主干知识、核心考点掌握不够,知识迁移能力严重不足。
四是材料阅读能力有限,很难准确全面提取材料信息。
第二材料题分析。
第41题总分25分,学生平均得分16.11分。
答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问题:一是审题不清,尤其是行为动词关注不到位。
如本题第3问材料中明确指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既要搞好“自转”,又要搞好“公转”,这就要求在回答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意义时,应该冲中国和世界两个方面来入手,很多同学没有关注到这一细节,单纯的从某一方面入手,失分不少。
二是提取材料信息能力比较有限。
概括能力差,对材料信息进行原文照抄,对同类具体的信息不能归结,依旧做罗列性的具体陈述。
三是答题规范性差,多数学生不能做到分要点、分层次,而是写成一片;有的要点重复,即几个要点答的是同一个方面。
第42题总分12份,学生平均得分4.35分,区分度0.39属于难度较高、区分度较大题目。
此题以巴尔扎克的小说集《人间喜剧》切入,很好的体现了“一定时期的文化是一定时期政治经济发展在意识形态领域的反映”的唯物史观的立意要求,意在考查学生对西方近现代史的理解,要求学生精准审清题意,解读材料信息,调动知识对所拟论题加以探讨论证的能力。
试题涵盖史实宏富,时间跨度大,学生可选角度多。
本题做题步骤如下:
1、通过审题,明确该题要求学生拟定论题,而论题需要探讨近代资本主义的发展史系。
2、回到材料,了解材料关于资本主义发展史的论述。
3、选取一个自已熟悉的论点,拟定论题,调动世界近现代史的相关知识进行探讨。
4、答案组织尽量条理规范,最后得出一定的结论。
学生失分情况一是审题不清,个别学生甚至离题万里。
二是材料阅读能力差或者基本不看材料。
三是史实运用不够熟练,迁移能力有限。
四是成文表述的能力较差,答案缺乏逻辑性。
甚至有的答案不能自圆其说。
第三选修部分总分15分,均分分别为45题8.03分,46题8.09分、47题12.82分。
三道选做题中47题选做的同学最多,平均分也最高。
第一问考查“严凤英成为一代宗师”的原因,答案点较多,在材料中基本有呈现,学生一般是直接摘取,简要归纳。
甚至有部分学生创造性的答出了建国后“双百方针”的影响,
超出答案的范围但合情合理。
第二问考查“严凤英的优秀品质”,易于学生发挥,得分相对容易。
但也有部分答案答题规范性差,笼统作答,写成一片,毫无层次逻辑;要点重复,大网捞鱼,侥幸心理。
语言表述能力极差,缺少逻辑,遣词造句粗野生硬。
二、试题分析
1、抓纲守本,重视主干知识,基础性强。
本次二模历史试题抓纲守本,坚持以历史主干知识为中心,将立德树人的目标和历史学核心素养渗透其中,较全面地考查了学生的学科知识和基本能力。
试题强调了书本知识的重要性(如31、33、34题),这对高三历史冲刺复习思路的定位具有指导意义。
第29题则把五四运动和抗日战争两个热点结合起来,这样既体现了家国情怀的核心素养,又切中了学生学习缺乏迁移的“软肋”。
第35题题以漫画的形式,从美国最近的两任总统对待地区局势时的不同态度入手,考查学生对美国史及世界格局多极化趋势的的复习和理解情况,现实感强烈。
2、立足教材,注重能力考查的和核心素养的渗透。
试题除了抓纲守本、立足基础知识之外,更多的则是指向学生对基础主干知识的理解和运用能力的考查,历史学的核心素养的渗透也在其中。
如41题第1、2问,考查学生归纳和概括、提炼和运用材料信息的能力;第47题,以黄梅戏表演艺术家严凤英为切入点,很好的体现了家国情怀的基本理念。
3、关注热点问题,渗透时代精神。
试题在突出学科特色的同时,又非常关心热点问题,较好地发挥了历史教育的社会功能。
今年是五四运动100周年,二模考试时又恰逢五四临近,第41题着眼于五四运动,以五四时期国人应对外交危机为切入点,具有鲜明的时代感和现实意义。
关注重大国策,如第41题第3问直接考察中国积极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意义,很好的体现了对时代精神的渗透和对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
4、重视知识内在联系,强调学科知识综合
试卷充分体现了历史学科的综合特点,如12道选择题中,中国古代史4道,中国近现代史4道,世界史4道,共三大,块每一大块又分别侧重于政治、经济和文化不等,无不体现综合特点,对引导学生在复习时注意专题的贯通,以构建起比较完整的知识网络和知识体系方面,都有着积极的导向作用。
5.情景创设新颖,试卷赏心悦目
试卷中除了文字叙述外,还使用了漫画、表格等形式。
如选择题第35题的漫画,第41题和42题的表格。
这种形式,既充分展现了历史学科的鲜明特色,又以形象直观的图片、表格作为背景材料和切入点,多角度地考查材料中蕴含和折射出的历史现象和因果关系,新颖别致。
三、复习建议
1、重视研究考纲、真题
科学高效地使用考试大纲和说明,深入研究历年的高考真题尤其是全国卷和海南卷。
考试大纲和说明是命题、复习的依据;教科书是命题、复习的依托和蓝本。
考试大纲和说明中规定的内容是需要认真复习的,因为这些内容是形成学生能力的“载体”,是命题的“载体”。
要学习钻研考试大纲和说明,按考试大纲和说明要求复习备考,把握要求,明确方向。
要把考试大纲和说明与高考试题、教材、相结合,重在发现高考内容的必考点,把握和领会高考试题特点及其
变化规律,发现高考考查方向的知识点。
2、夯实基础
高考历史学科测试命题的指导思想是考查考生所学相关课程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掌握程度和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而这些能力的培养,都以基础知识为本源。
没有基础知识作依托,能力的考查和培养就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建议后期复习回归课本,查缺补漏,强化对相关细节知识的理解。
3、加强能力的培养
能力培养就是授之以渔,主要是思维方法和知识运用(解题能力)的培养。
对高三学生来说,主要是应考能力的培养。
应考能力主要包括:①基本技能:包括阅读、判断、归纳、分析、比较、评价等能力。
②思维能力:包括知识迁移、知识发散、知识创新等能力,简单说就是对知识的演绎能力。
③解题能力:包括审题方法、解题思路、答题技巧等能力。
如何培养应考能力,建议从以下途径入手:①典型示范:教师在讲课的过程中,要有目的的针对各种能力要求,进行典型示范,使学生形成定势思维,构建起思维模式,提高各种应考能力。
②引导提高:在典型示范的基础上,教师要选典型问题引导学生解决,通过反复训练,逐步使学生能够自主运用所学知识。
③练习巩固:通过示范和引导两个阶段的教学,教师在以后的教学中,就要求学生自己来梳理知识,教师通过检查,发现问题,再示范、引导,达到学生能熟练运用所学知识的目的。
4、关注学术前沿与社会热点。
历史学科考热点问题主要是通过历史事件辐射出来的。
因此,要注意历史学科主干知识与热点问题相结合的程度,对热点要多角度多层次地去分析。
所以,在高三复习过程中,必须联系现实,关注热点,寻找现实与历史的关联处,努力做到学以致用。
历史学科的能力测试目标之一就是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当今社会的热点问题常常被用来作为命题的背景材料,同时,与现实生活密切关联的重大社会问题也常是命题的取材之处。
5、加强解题技巧的指导
本次考试反映出,缺乏解题技巧是一个制约成绩提高的瓶颈。
建议加强解题指导,审题要仔细、题目提示信息和要求要看清、答题要先理清思路再落笔、答题要完整。
另外,文科综合如何分配和把握好答题时间、对于三科的时间分配和做题的先后顺序、选修题目如何选择等也是需要加以指导的。
有些同学将大量时间花费在前面的选择题上或者是某一个学科上,是很不明智的做法。
另外后期规范化训练很有必要。
所谓规范,就是答题的规范,包括卷面的整洁、答题程序的规范、表述的规范、解题思路的严谨、字词表达的规范。
“规范出成绩”是有一定道理的。
阅卷中发现许多学生不能比较规范地使用历史术语答题,条理混乱,字迹潦草,无法辨认,很有必要加强学法指导,否则高考失分较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