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笑话里的语言学》PPT课件

《笑话里的语言学》PPT课件



高了没用的。 句末:畀三蚊添—再给三块钱吧。
c反序构词:“秋千” —“千秋”、 “夜宵”—“宵夜”、“拥
挤”——“挤拥”,“要紧”— —“紧要”。
“有”+动词:表示强调。 我有睇—我确实看过了
量词特别用法 :
量词用作定冠词 :部车正啊!——车棒

极了! 量词替代指属助词 “的”“之”等:

“卵”(蛋)。“目”(眼睛)、“涂” (泥土)、“曝”(晒)、“拍”

(打)等等,

借自外语——印度尼西亚-马来语, 厦门话"雪文"(肥皂)来自sabon,"道
郎"(帮助)来自tolong,"洞葛"(手杖)
来自tongkat,"斟"(接吻)来自chium。
也有一些来历不易判明的方言词,例
如"扬"(抽打)等。
其它句末语气助词,如:“啊”、 “嚜”、“喉”、“噢”、“个啦”
粤方言
(1)保留较多古汉语用词
粤语用“系”而不用“是”来代表
正面答覆,“系”是明清小说中常
用字,其粤音(hai)与日本人正面

答覆时的单字发音(はい)基本相 近。

“走” :“行”就是步行,而“走”

则保留了古汉语中“奔跑”的意思。
官话用“吃(吃)/喝”,粤语用更古
老的“食/饮”(粤北也有用“吃”,
或写成“吔”),用法与《论语·学
而》中“君子食无求饱”一致。
动词“来”,粤语会用“莅”(常 写作“嚟”),即“欢迎莅临”的
(2)语法
倒装
a形容词后置:“公鸡” —“鸡公”
b状语后置:

动词之后:食多啲—多吃一些

形容词之后 :高过头冇用嘅—太
(2)童贯“三十六髻” 髻——计 (3)钱谦益“倾国倾城帽”
2.谐 声有 方言 字音
2.谐声有方言字音
(1)之——猪
子路问强。子曰:“南方之强与? 北方之强与?抑而强与?宽柔以教, 不报无道,南方之强也,君子居之。 (《中庸》)
译文:子路问孔子怎样才算是真正 的强。孔子说:“是南方人的那种 强吗?是北方人的那种强吗?或者 是你所认为的(中原人士的)那种 强吗?用宽容柔顺之道教化人,不 去报复无道的人和事,这是南方人 的那种强,君子平时可以立足于此。
一、笑话里的修辞学 李可及调弄三教



叔 湘




(一) 谐声
(一)谐声
1.(1)程子宵
上德不德,是以有德。(《老 子》38章)
具备上德的人,因任自然,不 表现为形式上的德,因此,实 际上是有德。
玄之又玄,众眇之门。(《老 子》第1章)
眇通“妙”。玄妙又玄妙、深 远又深远,是宇宙天地万物奥 妙的总门径。
(4)宾语提前 :如“苹果买两 斤”(买两斤苹果) 我共汝讲 “(我告诉你)。
方言区:
中国一共分7大方言区
分别是北方方言区(以北京话 为代表)、吴方言区(吴语, 具体包括江苏、浙江和上海)、 粤方言区(广东、香港地区和 澳门地区通用)、闽方言区 (福建和台湾省)、湘鄂方言 区(湖南话和湖北话)、蜀方 言区(四川话)、赣方言区 (江西话) ,相对成了以地域 为区分的作定冠词 :本书交关好看— —(所讨论的或眼前见到的某本) 书很好看
量词替代指属助词 :我支笔——我 的笔
语气助词
疑问语气助词,如:“了”、 “啊”、“勿啦”、“呢”
命令语气助词,如:“嚡”、“好唻”
感叹语气助词,如:“嚡”、 “嘢”、“个嘢”、“哩”、 “哇”、“嗗”
吴语语音和北方官话差别大,词汇 和语法独特,吴语强迫式的在句子 中连读变调的发音特征是另一个与 官话的显著差别。
吴语
量词简单,“只”用得很多, 如:一只牛、一只电脑、一只 石头。
保留较多古汉语用词:不—弗、 勿;那—许;洗—汏(dà)、净; 站——立
日常词汇 :小孩:小囡;新郎:
新官人;新娘:新娘子;傻子: 戇大;小偷:贼骨头;男流氓 (有不良行为的青年):阿飞; 女流氓(有不良行为的青年): 赖三;妈妈:姆妈;继父:晚 爷;继母:晚娘 ;伯母:大妈 妈 ;哥哥:阿哥

我支笔——我的笔

语气助词
“啦”、“喎”、“咩”、“得
啦。”“系咩?”、“系啩。” “罗 噃”、“嘅啫”、“呀嘛” 、“唔
系呀嘛?”“嚟啦喂!”“系咯 喎!” “嘅罗噃”、“㗎啦吓”等:
“一于系咁话嘅罗噃。” 多
闽方言 :
词汇方面 方言词有两个特点:一是继承古代的 语词多,二是单音节词多。
语法方面 :
(1)数词“一”和指示词“这”、
“那”的省略——潮州话:“张画雅绝”
(这张画很漂亮),“只鸡肥死”(这只鸡
很肥)。

(2)形容词-量词-名词的结构形式

在闽方言各地普遍存在,最常用的

是“大”和“细”(小)。例如厦门 话“大只牛”、“细泡灯”等。
(3)动词"有" 的特殊用法——动词 前面,表示完成时态。:"我有买" (我买了),潮州话"你有睇电影阿 无?"(你看了电影没有)。
笑话里的语言学
吕叔湘

吕叔湘: 1904年12月24日生,江苏省丹阳市。
1926年毕业于国立东南大学外国语文

系。
1936年赴英国留学,先后在牛津大学人
类学系、伦敦大学图书馆学科学习。


1938年回国后任云南大学文史 系副教授,后又任华西协和大 学中国文化研究所研究员、金 陵大学中国文化研究所研究员 兼中央大学中文系教授以及开 明书店编辑等职。
解放后,1952年起任中国科学院语言研 究所(1977年起改属中国社会科学院)研 究员、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学部委 员、语言研究所副所长、所长、名誉所 长。
1978年至1985年任《中国语文》杂志 主编,
1980年至1985年任中国语言学 会会长。
1980年起为美国语言学会荣誉 会员。1987年获香港中文大学 荣誉文学博士学位。1994年4 月被聘为俄罗斯科学院外籍院 士。
吴语
吴语,又称吴方言、江南话、江 浙话。在中国分布于浙江、江苏、 上海、安徽、江西、福建,使用人 口约八千万。
在国际语言排名中,吴语在中国排 第二位,在全球排第十位,是世界 上最大的非官方语言。
通常认为苏州话具有吴语的代表性; 也有人因上海话在国内外影响力较 大而将其当作代表。
和普通话相比,吴语保留了更多的 古音因素。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