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白皮书内容摘要随着信息时代的来临,人类生产生活的数据基础和信息环境有了大幅提升,人工智能正从学术驱动转变为应用驱动,从专用智能迈向通用智能,比历史上任何一个时期都要更加接近于人类智能水平,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
全球各国均围绕新一代人工智能技术及产业发展进行前瞻布局,我国也已将其提升到了国家战略层面。
基于此,本白皮书重点围绕新一代人工智能面临的新形势、驱动的新因素、呈现的新特征,对架构、算法、系统等技术演进方向作出研判,详细梳理了包括云计算、大数据两大基础平台和机器学习、模式识别、人机交互三大通用技术的技术体系,深入论证了新一代人工智能产业边界和范围,划分了基础层、技术层、应用层三大产业化领域,研究了智能传感器、智能芯片、算法模型、语音识别、图像视频识别、文本识别、智能机器人、智能制造系统、智能安防、智能驾驶等具体产业化方向的产业规模、核心技术、主要产品、典型企业,归纳了近年来全球和我国在人工智能领域的投融资特征趋势,并对国内外人工智能的技术及产业发展状况进行了系统对比和趋势展望,最后提出了发展理念、治理体系、创新能力、发展基础、资本环境、行业组织、全球统筹共七项措施建议,进一步推动我国人工智能相关的前沿新兴产业持续健康快速发展,有力支撑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迈上新台阶。
目录一、编制概要 (1)(一)编制背景 (1)(二)编制目标 (2)(三)编制方法 (2)(四)特别声明 (3)1、研究主题充分考虑了与国家规划的互动和呼应 (3)2、研究范围聚焦技术和产业发展 (4)3、研究内容仍有待进一步丰富完善 (4)二、新一代人工智能研究综述 (5)(一)人工智能简要发展历程 (5)1、第一次浪潮:人工智能诞生并快速发展,但技术瓶颈难以突破..62、第二次浪潮:模型突破带动初步产业化,但推广应用存在成本障碍 (7)3、第三次浪潮:信息时代催生新一代人工智能,但未来发展存在诸多隐忧 (8)(二)新一代人工智能的主要驱动因素 (9)1、人机物互联互通成趋势,数据量呈现爆炸性增长 (10)2、数据处理技术加速演进,运算能力实现大幅提升 (10)3、深度学习研究成果卓著,带动算法模型持续优化 (11)4、资本与技术深度耦合,助推行业应用快速兴起 (11)(三)新一代人工智能主要发展特征 (12)1、大数据成为人工智能持续快速发展的基石 (13)2、文本、图像、语音等信息实现跨媒体交互 (13)3、基于网络的群体智能技术开始萌芽 (14)4、自主智能系统成为新兴发展方向 (14)5、人机协同正在催生新型混合智能形态 (15)三、新一代人工智能技术框架 (15)(一)新一代人工智能的技术演进 (16)1、从原有的CPU 架构,转变为GPU 并行运算架构 (16)2、从单一算法驱动,转变为数据、运算力、算法复合驱动 (17)3、从封闭的单机系统,转变为快捷灵活的开源框架 (18)4、从学术研究探索导向,转变为快速迭代的实践应用导向 (18)目 录(二)新一代人工智能技术体系 (20)1、云计算:基础的资源整合交互平台 (20)2、大数据:提供丰富的分析、训练与应用资源 (21)3、机器学习:持续引导机器智能水平提升 (23)4、模式识别:从感知环境和行为到基于认知的决策 (23)5、人机交互:支撑实现人机物交叉融合与协同互动 (24)(三)国内外技术对比分析 (26)1、发达国家基础平台布局完善,国内仍缺乏自主核心技术 (26)2、发达国家在机器学习和人机交互领域具备先发优势,国内企业存在技术差距与人才短板 (27)3、国内外模式识别研究水平基本处于同一起跑线,重点聚焦于语音识别与图像识别 (28)四、新一代人工智能的产业化应用 (29)(一)新一代人工智能的产业边界 (29)(二)基础层 (32)1、智能传感器:智能转型引领行业发展 (33)2、智能芯片:初创企业蓄势待发 (36)3、算法模型:通过开源构建生态已是大势所趋 (38)(三)技术层 (40)1、语音识别:正在步入应用拉动的快速增长阶段 (41)2、图像视频识别:在安防监控市场具有巨大增长潜力 (44)3、文本识别:全面进入云端互联时代 (47)(四)应用层 (50)1、智能机器人 (51)2、智能金融 (54)3、智能医疗 (57)4、智能安防 (60)5、智能驾驶 (62)6、智能搜索 (65)7、智能教育 (68)8、智能人居 (70)(五)国内外产业对比分析 (72)1、基础层产业国外多点布局产品种类丰富,国内技术相对薄弱但初创企业表现活跃 (72)2、技术层产业国外业已打通应用端,国内围绕特定领域实施产品精准目 录投放 (73)3、应用层产业国外较多依赖技术内生发展驱动,国内较为注重商业模式创新 (74)五、投融资特征及趋势 (75)(一)全球人工智能领域融资总额持续增长但增速放缓 (75)(二)国内人工智能投资规模有望出现 V 型反转且大额项目频发 (76)(三)深度学习、图像视频识别和文本识别是资本市场当前力捧的热点 78(四)全球科技巨头通过投资并购围绕人工智能构筑差异化竞争力 (79)六、新一代人工智能中长期技术及产业发展趋势 (81)(一)技术趋势 (81)1、既有架构面临挑战,新型人工智能芯片呼之欲出 (81)2、经济社会发展存在迫切需求,专用智能向通用智能升级 (82)3、技术平台开源化已成趋势,围绕超级智能生态系统的竞争即将展开 (83)(二)产业趋势 (84)1、人工智能产业仍将保持爆发式增长 (84)2、我国将成为全球人工智能产业发展的重要推动者 (85)3、智能芯片、智能机器人及智能驾驶等热点应用将持续受到关注 .864、“平台+场景应用”主导的新型商业模式即将出现 (87)5、科技巨头企业的优势地位将受到初创公司的挑战 (87)6、行业监管问题迫切需要引起各方重视 (88)七、推动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的措施建议 (89)(一)引导树立正确发展理念 (89)(二)构建政府新型治理体系 (90)(三)持续加强核心创新能力 (90)(四)着力夯实关键发展基础 (91)(五)完善资本市场支撑环境 (92)(六)充分发挥行业组织作用 (93)(七)实现全球统筹协调发展 (94)参考文献 (95)致 谢 (96)图表目录图1 人工智能发展历程示意图 (6)图2 新一代人工智能主要驱动因素示意图 (10)图3 新一代人工智能主要发展特征 (12)图4 新一代人工智能当前核心产业链 (30)图5 全球人工智能核心产业规模及年增长率 (31)图6 我国人工智能核心产业规模及年增长率 (31)图7 2020 年全球及我国人工智能基础层各产业规模占比 (32)图8 2020 年全球及我国人工智能技术层各产业规模占比 (41)图9 2020 年全球及我国人工智能应用层各产业规模占比 (50)图10 全球人工智能企业投融资金额总量及增长率(2015-2020 年) (76)图11 中国人工智能企业投融资金额总量(2015-2020 年) (77)表1 云计算主要共性技术 (20)表2 大数据主要共性技术 (22)表3 机器学习主要共性技术 (23)表4 模式识别主要共性技术 (24)表5 人机交互主要共性技术 (25)表6 主要智能传感器及生产企业 (35)表7 主要智能芯片及生产企业 (38)表8 主要算法模型及相关机构 (40)表9 语音识别主要产品及典型企业 (44)表10 图像视频识别主要产品及典型企业 (47)表11 文本识别主要产品及典型企业 (49)表12 智能机器人主要产品及典型企业 (54)表13 智能金融主要产品及典型企业 (57)表14 智能医疗主要产品及典型企业 (59)表15 智能安防主要产品及典型企业 (62)表16 智能驾驶主要产品及典型企业 (65)表17 智能搜索主要产品及典型企业 (67)表18 智能教育主要产品及典型企业 (70)表20 智能人居主要产品及典型企业 (72)表21 全球各领域人工智能企业融资额前五名 (78)表22 全球科技巨头主要收购企业 (80)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白皮书(2017 年)一、编制概要(一)编制背景自1956 年概念得以确立以来,人工智能发展至今已逾60 年,随着所处信息环境和数据基础的深刻变革,开始迈进新一轮发展阶段,呈现出大数据、跨媒体、群体性、自主化、人机融合的发展新特征,从学术牵引式发展迅速转变为需求牵引式发展,相比历史上的任何时刻,都要更加接近于人类智能,既能为进一步掌握城市发展、生态保护、经济管理、金融风险等宏观系统提供指导,也能为设计制造、健康医疗、交通管理、能源节约等微观领域提供解决方案。
我国正值工业化、城镇化、信息化、农业现代化的攻坚阶段,迫切需要加快推动人工智能在国民经济社会各行业、各领域的创新应用,促进产业提质增效,改善人民生活水平,切实解决经济运行的重大结构性失衡。
针对于此,有必要研究编制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白皮书,明确人工智能在新时期、新形势下的技术框架、关键环节、应用前景,为推动人工智能关键技术进步和产业化应用推广提供措施建议,进一步推动我国智能相关的前沿新兴产业持续健康快速发展,有力支撑我国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迈上新台阶。
(二)编制目标一是明确新一代人工智能的主要发展方向,系统归纳其主要驱动因素及最具典型意义的特征。
二是研究新一代人工智能的技术框架,梳理技术演进轨迹,提出基础性、通用性技术体系。
三是探索新一代人工智能的产业边界,划分产业类别和应用场景,研判相关的投融资特征及趋势。
四是提出促进新一代人工智能及相关技术及产业发展的可行性措施建议,为相关行业主管部门提供决策参考,为行业健康有序发展提供指导依据。
(三)编制方法一是研究学习国内外相关战略政策文件,充分借鉴参考国内外主要研究动态和成果。
主要包括:美国白宫发布的《为人工智能的未来做好准备》、《国家人工智能研究与发展战略规划》;英国下议院科学和技术委员会发布的《机器人和人工智能》、英国政府科学办公室发布的《人工智能对未来决策的机会和影响》,以及英国政府在2017 年1 月宣布的《现代工业战略》和3 月公布的《数字战略》;日本政府制定的《人工智能产业化路线图》;我国出台的《国务院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和《“十三五”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中关于人工智能的部分。
同时,针对欧盟的“人脑项目”、德国的“智慧数据项目”、日本的“超智能社会”和“高级综合智能平台计划”进行了学习了解。
二是访谈国内知名专家学者,围绕新一代人工智能的内涵、外延及特征趋势展开充分研讨。
新一代人工智能既有创新性又有继承性,与过往所谈论的人工智能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在研究内容上既要有突破又要有充分吸收和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