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一例老年人幻听与恐惧经过治疗后基本康复的个案及后期心理辅导

一例老年人幻听与恐惧经过治疗后基本康复的个案及后期心理辅导

毕业论文课题名称一例老年人心理康复辅导个案报告学院教育学院专业年级应用心理学2010级学习形式、层次函授专升本学号 0008姓名何荟妍指导教师(签名) 2012年月日教研室主任(签名) 2012年月日摘要摘要:介绍了一例老年人经精神分裂药物治疗后转入心理康复阶段的心理辅导。

该个案运用心理社会治疗模式和技巧以及合理情绪疗法,帮助患者认清自己的状况,消除自卑感。

患者通过加强人际交往和心理辅导,有了较好的人际关系和合理认识。

达到了预期的治疗效果。

关键词:心理社会治疗模式合理情绪疗法幻听自卑社工介入摘要 01、相关概念介绍 (1)2、个案情况介绍 (2)3、案主资料收集与问题诊断: (2)4、制定辅导方案 (4)4.1、辅导目标的确立 (4)4.2、辅导方法的选择 (4)4.2.1、心理社会治疗模式。

(4)4.2.2、合理情绪疗法。

(5)5、辅导过程 (6)5.1、阶段一:(心理社会治疗模式)建立关系期 (6)5.2、阶段二:合理情绪疗法 (7)5.3、阶段三:强化巩固期 (8)5.4、阶段四:跟踪观察期 (8)6、辅导效果 (8)7、反思 (9)参考文献 (10)1、个案情况介绍周阿姨,1952年10月出生,离异。

年轻时在农村务农,后来在前夫的按排下到了照顾自己的子女。

因为前夫有钱,可以为其提供富裕的物质生活,所以自个不用再另找工作,而为了照顾自己的子女也没有想过要改嫁。

平时也就做做家务活,没有什么兴趣爱好,也不善交际。

为人善良、向,不善言谈。

三年前到市第五医院检查,确诊为精神分裂症的幻听,经过将近二年的住院药物治疗,基本康复。

出院后,医生说需要长期服药,但是患者继续服药下去,出现了动作缓慢、手脚或身体的其它部分的震颤现象。

到区医院检查,医生说有可能是帕金森。

但患者说,自己之所以这样,是因为继续服用于治疗幻听的药,才这样的。

所以她决定停止吃药。

后来的实事证明,患者停止吃药后,动作渐渐变得麻利了,手脚或身体其它部份的震颤现象也消失了。

之前是做不了家务活的,好了之后又开始帮家人操持起了家务活来。

家人担心患者的身体健康,又带患者去第五医院咨询及检查了一翻。

经检查患者除了有点轻微的小脑萎缩之外,其它生理一切正常。

患者虽说是因为服了药才会震颤的,但医生还是建议患者要继续服药,说后期的药除了有点抑制幻听的药力很轻的药之外,主要还是以益气、活血、健脑的药物为主,所以告知患者不用担心会再出现震颤现象。

但回家后,患者就再也没有吃过那些药。

而家人见她坚决不吃,也没有再逼她吃了。

治疗之后的一年,患者幻听又随病情好转而逐渐减少。

但是家人担心患者因为没有后期的药物巩固,幻听会重新出现,所以患者的儿女无奈之下只好找了社会工作心理咨询专业人士。

2、相关概念介绍幻听一种歪曲或奇特的听觉,并没有相应的外部声刺激作用于听觉器官。

病人有时会听到有人在喊救命,但这种声音在现实的外部声场中并未存在。

引起幻听的原因有心理因素,如过度精神紧;身体某部疾病,如听觉中枢障碍或精神病;药物作用,如吸食或注射过量麻醉剂,吸食大麻及错食致幻物质,药物过敏等。

幻听的生理机制亦未完全明了。

现代临床研究认为,幻听是大脑听觉中枢对信号错误加工的结果。

我们面对的并非无声的世界,正常人的听觉将外部的声音信号正确地向听觉中枢传输,幻听者由于听觉中枢出现障碍,将声音信号歪曲或夸,甚至按主观意图加以改造,因此是种听觉变态。

我认为,大脑错误从记忆中提取声音信息,并放大也会导致幻听。

精神分裂症的幻听多与其它症状,尤其是妄想同时存在。

如病人听到声音告诉他,有人要对他进行迫害,于是,病人就可能在幻听的基础上产生被害妄想;也有的病人先有被害妄想,在被害妄想的基础上产生幻听;也有的病人在疾病的某—阶段中,只有单一的幻听症状存在。

3、案主资料收集与问题诊断:来到案主家,就案主与三岁的小女在家,小女在一旁玩耍,而案主在看电视连续剧,很是开心。

通过了解,在三年前,也就是案主住院前,小女还没出世,也就是说,在还没有小女之前,案主基本上每天都是自己一个人在家,除了做点家务活,就是看电视。

后来渐渐的,电视也不看了,经常一个人坐着发呆。

现在有了小女的陪伴,案主表示,生活多了点事情要做,要不,每天就这么闲着,很是心烦。

现在案主每天做完家务活后就在家带小女,陪小女一起玩,一起看电视,小女的可爱,让她生活中多了很多乐趣。

但是患者还是很少与人交流,平时出去也就为了买菜,很难融入与她同龄的亲朋邻居生活圈中。

而案主的儿女们由于工作忙不能时刻陪在母亲身边,虽然物质生活上很富足,但精神生活上却极为匮乏。

与案主交流,当问到是否还有人在背后议论她时,她回答说大家都已经说开了,所以他们都不怎么说她坏话了,也不敢再害她了,但偶而楼下的二嫂还是有在议论她的。

问她都在议论些什么,她说她听着也不是很清楚,但肯定又在说她坏话。

问她为什么不到自家楼下或隔壁家跟亲朋邻居聊聊天或打打麻将时,她说,她是一个离异的人,别人都看不起她,怎么可能会跟她来往呢。

根据了解到的情况,工作者对案主的主要问题归纳如下:(1)由于早期离异,与儿女们又经常不在身边,导致案主长期处于孤独的生活中。

(2)虽然案主现在有了小女的陪伴,但案主因为不善于交际,与外界人际交往骤减,社会隔离使患者变得很越来越向。

(3)由于之前的生活环境、人生际遇不同,使得患者总以为别人看不起自己,存在很严重的自卑心理。

同时案主对自己各方面,如相貌,能力很不自信。

(4)经过药物治疗后基本康复,但因为停止吃药,复发的可能性还是非常之大。

4、制定辅导方案4.1、辅导目标的确立认识目标:要让患者意识到幻听是一种病,既然是个病,虽然基本康复了,但后期还需要吃药巩固。

行为目标:经常与患者聊天,逐步增强其沟通能力与人际交往能力。

情绪目标:帮助患者克服自卑感4.2、辅导方法的选择4.2.1、心理社会治疗模式。

心理社会治疗模式是个案工作中最基本的分析模式之一,该模式最早可以追溯到里士满的《社会诊断》一书,但是里士满当时并没有提供一个全面的理论柜架。

1930年,美国学者汉金斯,首先使用了“心理社会”这个概念。

1937年,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戈登.汉密尔顿在《社会工作基本概念》一文中,首次系统的阐明了该学派的有关理论,这也标志着心理社会治疗模式的正式形成(朱眉华、文军,2006:143)。

心理社会治疗模式对其他各种理论如心理学的精神分析理论、社会学的角色理论和互动理论、人类学的系统理论等采取歉收并容的方式,具有很强的开放性。

在个案工作运用过程中,“人在情境中”是心理社会治疗模式中的核心概念,强调人与环境的互动关系,其中“人”是指个人在的心理体系,“情境”指个人生活的社会网络及物质环境。

人、环境以及人与环境的互动的过程中,任何部分的改变都能引起其他部分的变化,在相互影响的过程中最终会达到一种相对平衡的状态,因此,该治疗模式的首要任务就在于调整个人的人格体系与环境体系,以增进人格的成长和适应。

(迎生,2004;147)。

对于老年人而言,他们的心理和社会功能如何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身体健康状况,但是在进入晚年以后,因离开工作岗位,社会活动的减少,人际关系的疏远,以及家庭中的地位改变和不睦等,均使老人的自尊心受到伤害,增加了戒备心,从而使老人总处于紧的防御状态。

这种情况就需要社会工作者尽可能建立防卫机制,加强老年人的人际交往、体育锻炼,培养他们的兴趣爱好,融合周围社会支持网络,帮助他们尽快的融入社会,能以一种积极向上的心态、正确的态度来面对遇到的问题。

心理社会治疗模式一般分为两大类:直接治疗和间接治疗。

直接治疗主要是指社会工作者直接对案主直接进行辅导和治疗:间接治疗是社会工作者借助第三方或者是通过改善外部的环境来达到间接影响、帮助案主的目的。

在社会工作的开展中,往往不是单独的采用直接治疗或者间接治疗,更多表现为直接治疗和间接治疗这二者的综合运用。

4.2.2、合理情绪疗法。

合理情绪疗法是美国心理学家艾利斯在上世纪50年代创立的,后经过不断的完善,成为一种很有影响的心理治疗和咨询的方法。

合理情绪疗法主:以理性治疗非理性,帮助患者以合理的思维方式代替不合理的思维方式,以合理的信念代替不合理的信念,最大限度减少不合理信念带来的情感困扰。

合理情绪疗法的过程是很复杂的。

首先,强调治疗者积极主动的引导被治疗者诉说自己的不幸及不良情绪,充分宣泄本身就能减轻患者的精神压力,其次,向患者指出其思维方式是不合理的,帮助她弄清楚为什么会这样;接着要指出患者的困扰是由于自身的不合理信念与想法导致的,对于这一点自己应当负责任;最后通过与不合理信念置辩的治疗技术,帮助患者认清信念的不合理,进而放弃这种不合理的信念。

5、辅导过程5.1、阶段一:(心理社会治疗模式)建立关系期本阶段以建立信任关系为重点。

1.社会工作者陪案主散步,为案主提供一个轻松的交流环境,找一些轻松的话题介入,鼓励案主多交流,积极倾听案主的诉说,降低案主接触社会工作者所带来的焦虑和不安,与案主建立相互信任的关系。

2.运用怀旧的治疗技巧,与案主一起探讨过去的生活,生活中的一些成就,聊案主引以自豪的子女和辈,以及案主对他们的成功教育,协助案主找回失落的尊严和荣耀,重新认识自我。

3.逐渐地增加散步时间,趁机与案主多交流。

社会工作者在交流过程中收集有用的资料,了解案主心的真实想法,给案主支持和信心。

4.由案主的的二儿子、二儿媳陪同,带案主回到第五医院做全面体检及咨询。

体检结果出来后,工作者给医生介绍了案主的情况,让心理医生告诉案主幻听是一种病,既然是个病,虽然基本康复了,但后期还需要吃药巩固。

5.与案主的子女进行交流,让他们尽量多抽时间陪母亲。

在工作者的鼓励下,患者对儿子说出了她想去看看的想法。

案主的想法得到了家人的支持,在国庆期间,案主的二儿子带着她去玩了5天。

回来之后老人很开心,主动与工作者分享她的快乐。

在散步中还与一些同龄老年同伴分享在拍的照片。

6.社会工作者带患者多参与一些老年活动,让患者逐渐融入他们的老年活动圈。

5.2、阶段二:合理情绪疗法本阶段以克服患者的自卑为重点1.引导患者倾诉有关离婚的事,从中了解患者的情绪和认知困扰,主要是存在自卑心理。

2.仍以倾听为主,帮助其分析产生自卑心理的原因,给她布置作业。

让她查找已离婚人士。

3.患者带来了自己的作业,她共找到了10位,已离婚人士,与她探讨这些人除了离婚之外的共同特点。

4.与患者原有的不合理思维方式和信念进行格拉底的“产婆式”谈话置辩。

5.3、阶段三:强化巩固期1.继续运用反应性技巧、怀旧技巧帮助患者表达心的感觉,认识自我。

患者很喜欢跟社会工作者讲自己以前在农村务农的事情,讲自己对子女的教育,并且很喜欢通过一些例子给工作者讲人生哲理。

2.案主早上开始主动喊隔壁的大姐大妈一些去买菜,空闲时就跟同一条街或同一栋楼的老人们一起打打麻将,甚至还一起逛街。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