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五年级语文第十二课伊索寓言

五年级语文第十二课伊索寓言

教学课题12、伊索寓言课型新授课本课题教时数: 3 本教时为第 1教时备课日期:8 月26日教学目标: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狐狸和葡萄》。

2、学会本课10个生字。

两条绿线内的4个只识不写。

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知道这则寓言的故事,能从寓意中获得教益。

教学重点、难点:能结合生活中的例子体会寓意。

教学方法与手段:读书指导法、讨论法,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一、导入,帮助学生了解寓言及《伊索寓言》的有关知识。

1、同学们都很喜欢看寓言故事,那你们知道寓言故事有什么特点吗?寓言,是通过一个小故事,用比喻、拟人等手法,来说明某个道理或教训的文学作品,往往带有讽刺和劝诫的性质。

2、简介《伊索寓言》及其作者。

伊索是公元前6世纪的希腊寓言家,曾经是一个奴隶。

他机智幽默,聪颖过人,在儿童心目中始终扮演一个故事大王的角色。

《伊索寓言集》是人类文明史上的一座丰碑。

它的内容十分在一定历史条件下,题材相当广泛,从不同角度反映了古希腊的社会现实和风土人情,尤其集中反映了下层社会里奴隶的思想感情。

《伊索寓言集》里的角色大都由动物担任。

这些动物和人一样,会思考,能说话,从本质上说仍是人的化身,代表着当时社会上的各色人物。

二、引入课题,初读寓言。

1、今天我们继续学习伊索的寓言,课文共有三个故事。

我们首先来学习《狐狸和葡萄》。

(板课题)学生齐读课题。

2、提出初读要求:想想这则寓言讲了什么故事,注意生字的读音,读通读顺句子。

一、了解寓言及《伊索寓言》的有关知识。

二、引入课题,初读寓言。

1、齐读课题。

2、朗读课文想想这则寓言讲了什么故事,注意生字的读音,读通读顺句子。

3、由学生汇报初读情况。

学生说说自己对寓言内容的理解。

提醒学生注意“狐狸”在一起连读时,“狸”读轻声,“谗”读翘舌音,“酸”读平舌音。

三、指导细读课文,领会寓意。

1、请学生齐读第一、二自然段。

2、布置自读每自然段。

思考:从哪些词句可以看出狐狸非常想吃葡萄?(馋得直流口水想尽各种办法自己先找出来读一读。

师生交流。

3、组织小组合作讨论:狐狸能想到哪些方法去够葡萄?4、提问:“白费劲”说明了什么?你能想象出此时狐狸的神情吗?5、安排自读第二段。

思考:从哪些句子可以看出狐狸在“白费劲”、“无望”的情况下,仍然对葡萄恋恋不舍?6、同学们吃过成熟的葡萄吗?是什么滋味?狐狸为什么说葡萄肯定是酸的,不好吃?7、安排默读第三自然段。

从上面的故事你能知道“无能为力”是什么意思吗?你怎么理解这段话?提示寓意对照前面的故事或生活中的事例把你所读懂的道理讲给同学听听。

四、积累迁移,指导写字。

狸、葡、萄、馋、酸三、细读课文,领会寓意1、齐读第一、二自然段。

2、自读每自然段。

思考:从哪些词句可以看出狐狸非常想吃葡萄?交流。

3、小组合作讨论:狐狸能想到哪些方法去够葡萄?自读第二段。

思考:从哪些句子可以看出狐狸在“白费劲”、“无望”的情况下,仍然对葡萄恋恋不舍?4、说说从这个寓言懂得了什么?四、积累迁移、写字。

狸、葡、萄、馋、酸狐狸为什么说葡萄肯定是酸的,不好吃?对这个问题的探讨是理解这则寓言的关键,所以要有层次的解决一个个小问题。

板书设计11、狐狸和葡萄无能为力授后小记:授课日期月日教学课题12、伊索寓言课型新授课本课题教时数: 3 本教时为第 2教时备课日期:8 月26 日教学目标: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知道这则寓言的故事,能从寓意中获得教益。

教学重点、难点:能结合生活中的例子体会寓意教学方法与手段:读书指导法、讨论法,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一、故事引入,提示课题。

1、大家还记得我们熟悉的那个《狼来了》的故事吗?谁来给同学们讲一讲。

2、这个故事也是选自《伊索寓言》,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个故事。

(板课题)齐读课题。

二、指导初读寓言,了解内容。

1、要求自读寓言,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读顺句子。

想想这则寓言讲了什么故事?2、指名读,说说讲了一件什么事?三、指导细读寓言,领会寓意。

1、安排默读第一和第二自然段,边读边想:在“好几次”和“后来”发生的事情中,牧童和村民们各有什么不同的表现?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词语,进一步读懂课文。

狼没来牧童:几次大叫(说谎)不禁哈哈大(捉弄村民)村民:闻声赶来(上当)惊慌失措(气愤)狼来了牧童:吓坏大叫(真话)村民:没人帮忙(不相信)一、讲一讲《狼来了》的故事。

齐读课题。

二、初读寓言,了解内容。

1、自读寓言,读准字音,读通读顺句子。

想想这则寓言讲了什么故事?2、说说讲了一件什么事?三、细读寓言,领会寓意。

1、默读第一和第二自然段,边读边想:在“好几次”和“后来”发生的事情中,牧童和村民们各有什么不同的表现?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词语,进一步读懂课文。

利用学生已有知识进入学习减少了学习的难度。

,2、引导学生体会:牧童两次“大叫”时的不同情感,村民两次听到“大叫”的不同情感。

3、提问:生活中你有经历过或见过听过类似的例子吗?4、组织齐读最后一个自然段,说说自己对寓意的理解。

四、迁移积累,指导写字。

慌、贯、谎、粪、戒2、体会:牧童两次“大叫”时的不同情感,村民两次听到“大叫”的不同情感。

3、说说生活中经历过或见过听过类似的例子。

4、齐读最后一个自然段,说说自己对寓意的理解。

四、迁移积累,指导写字。

慌、贯、谎、粪、戒这里可培养学生的想象力,以及对课文的理解能力。

用生活中经历过或见过听过类似的例子来对照课文,布置学生理解寓意。

板书设计狼没来牧童:几次大叫(说谎)不禁哈哈大(捉弄村民)村民:闻声赶来(上当)惊慌失措(气愤)狼来了牧童:吓坏大叫(真话)村民:没人帮忙(不相信)授后小记:授课日期月日教学课题12、伊索寓言课型新授课本课题教时数: 3 本教时为第 3教时备课日期:8 月26 日教学目标: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知道这则寓言的故事,能从寓意中获得教益。

教学重点、难点:能结合生活中的例子体会寓意。

教学方法与手段:读书指导法、讨论法,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一、故事引入,提示课题。

1、同学们还记得我们学过的《狐狸和乌鸦》的故事吗?谁来给大家讲一讲。

2、狐狸是非常狡猾的,今天我们学习的这个故事也与狐狸有关,它也使出了同样的手法又来欺骗别人了,不过,这回它的计策可是失败了,是谁这么聪明呢?(板课题)齐读课题。

二、指导初读寓言。

1、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读顺句子。

想一想这篇寓言说了一件什么事?2、自读反馈。

三、指导细读寓言,体会寓意。

1、请学生想想《狐狸和乌鸦》和《蝉和狐狸》这两个故事有什么相似之处,又有什么不同之处?2、相似的是狐狸为了达到自己不可告人的目的,都在说奉承话。

“故意”点出狐狸的假心假意,“赞叹”是为吃蝉而设下的“圈套”。

不同之处是乌鸦上当了,而蝉没有上当。

3、组织学生读第三、四自然段,思考:蝉为什么没有上当?蝉:“察觉……有诈”“摘下……扔下来”一、讲一讲《狐狸和乌鸦》的故事二、初读寓言。

1、读准字音,读通读顺句子。

想一想这篇寓言说了一件什么事?三、细读寓言,体会寓意。

1、想想《狐狸和乌鸦》和《蝉和狐狸》这两个故事有什么相似之处,又有什么不同之处?2、读第三、四自然段,思考:蝉为什么没有上当?俗话说“不怕不识货,只怕货比货”,学生的经验可以在比较中获得。

在比较中学习,在比较中成长。

(头脑很清醒,保持警觉,进行试探。

)理解“有诈”。

狐狸:“以为是蝉”“猛扑过去”(露出了真面目)4、安排学生读第五自然段,说说自己对寓意的理解。

5、引导学生体会蝉不仅有智慧,更重要的是它能从同伴的灾难中吸取教训。

(生活中有没有类似的例子)四、帮助学生积累迁移。

选一两个你喜欢的寓言故事,讲给别人听。

3、读第五自然段,说说自己对寓意的理解。

4、生活中有没有类似的例子吗?四、积累迁移。

选一两个你喜欢的寓言故事,讲给别人听。

联系生活、联系实际,学以致用。

板书设计蝉和狐狸保持警觉授后小记:授课日期月日。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