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一名真正的名中医--熊继柏中医真谛访谈录读书心得

一名真正的名中医--熊继柏中医真谛访谈录读书心得

《一名真正的名中医--熊继柏中医真谛访谈录》读书心得
在图书馆这个书海中,我有幸遇到了《一名真正的名中医--熊继柏中医真谛访谈录》这本书,被它的标题和封面所吸引,迫不及待地将它读完了,越读越深入,越读越吸引人,让我感悟颇多。

首先,这是一本访谈录,受访者是著名的中医大家,熊继柏老先生,从医50余年从未间断,从一名学徒成长为一位名老中医,他的经历富有传奇色彩,引人入胜。

他的言论观点字字珠玑,让人赞不绝口。

相见恨晚,如果能早点遇到这本书,对我学习中医一定能有很大的帮助。

熊老在书中说到三点:第一,一个人要成功,必须得聪明和勤奋结合,这句话也许耳熟能详了,但熊老强调,学中医,就得发狠,不要命的去学,要不然是不会有很大的成就的。

熊老13开始当学徒学习中医,熟背许多中医经典书籍,比如《伤寒论》、《温病条辨》等,并且能够熟练的运用经典理论知识来指导临床,熊老的确是发了狠学习了中医,即使在后来成名之后,熊老也坚持在学习,不仅学习中医方面的知识,对西医知识也认真地学习了,并且每天门诊和在校教学后,仍坚持晚上撰写文章,熊老真是应了那句话“活到老、学到老”。

第二,要想搞好知识,一定得静下心来。

熊老认为,现在的大学生,注重全面发展,有时候更加重视对外语的学习,而专业知识却没搞好。

这句话对我来说特别受益,我觉得自己就是一个特别静不下心来的学生,往往在学习的时候,还想着玩手机,想着其他各种各样的事情,导致自己的学业不精,半生不熟。

在最近的日子里,每当我烦躁困惑的时候,我总是用这句话来勉励自己,让自己学会静下心来,好好学术,好好奋斗。

第三,中医必须实践。

熊老17岁开始行医,50多年来,从来没有在临床上间断过,熊老认为中医的灵魂和魅力就在于临床,不搞临床是搞不好中医的。

对于大三的我来说,现在有幸能有机会去江苏省中医院抄方,但心理也曾动摇过自己抄方到底有多大作用,对自己到底有多少好处。

熊老告诉我,中医光学书本是不行的,很多东西,书上讲了,记不住也记不清,唯有临床接触了,才能深深印在脑子里。

熊老就脉诊说道,中医诊断书上的脉诊描述的再详细,再生动,也不如你亲自在病人身上摸到来得真实。

另外熊老也认为中医临床的实践积累是长时间的,三年五年的临床经验完全是不够的,也许要十年甚至更久的积累。

熊老的告诫,让我做好了吃苦的准备,也许将来刚上临床的时期是艰苦的,但坚持下来,就是不断成长。

熊老让我看到了中医的魅力,让我看到了中医的强大。

熊老在书中的几个观点,让我赞不绝口,回味无穷:1、中医越老越吃香是错误的观念。

大众一般认为中医越老,经验越丰富,看病能力也就越强。

所以老中医也往往得到大众的青睐,而年轻的中医生有时更多的是坐冷板凳,我其实一直反感这种现象,我觉得年轻医生也有很多优点,而且如果大家都排斥年轻医生,将来就没有名老中医了,不可否认,所有的老中医都是从年轻医生一步步走出来的,一个医家曾说过,一个好医生,身上肯定背负着几条人命。

熊老也这么认为,而且熊老也是从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医生做起的,熊老感叹,人老了,虽然经验丰富,但不如年轻时候思维灵敏,用药也不如年轻时候果敢、大胆。

所有,熊老坦言,自己年轻时候能治好的病人放到现在,也不一定能治得好。

2、中医专治慢性病、专门搞调理这个错误观念。

熊老认为这是一个极大的误区,许多中医包括熊老在临床上常常碰到病人来了要求调理调理,但熊老尖锐的说:“我是治病的,不是搞调理的”。

我非常喜欢熊老的这个观点,有时候自己听到调理调理这种话,感觉中医也挺屈辱的,但熊老用事实和经验告诉我,中医也可以治疗急性病,而且古有记载,调理只是中医的一个小部分。

3、中医治病要注重方而不是药。

以前我学习中药后,觉得自己只要熟练掌握中药的知识,就完全可以开方救人了,方剂学似乎并不是很重要,我们完全可以自己组方。

但熊老强烈的批评了我这种想法,熊老认为,中医的奥妙就在于方剂的配伍,前人的经验流传这么多年,不是没有道理的。

我们如果随意的自己去组配药物,就像西医一样重视单味药,那就是大杂烩。


黄配石膏、麻黄配桂枝、麻黄配连翘和赤小豆,都是有特殊的作用的,这种配伍的奥妙是中医的精华啊。

熊老认为,学习中医,必须要有一定数量的方剂积累,他对学生的要求是这样的:背500首可以,背1000首更好。

当然不纯粹是背诵,还要用的熟,最好是不要歌诀,说到一首方子,就立马能把药物说出来。

这些要求可能有些高,但也让我在学习中医的道路上有了方向。

看完这本书,让我对中医产生了极大的兴趣,熊老就像是一个偶像一下,让我无比崇敬。

我对自己未来的学习也有了许多规划和构想。

第一,重视中医经典的学习,并用中医的理论来指导临床。

熊老很重视中医经典的学习,甚至提出了中医院校就应该招收文科生,因为文科生有一定的古文功底,才能看得懂中医那些晦涩难懂的古文,才能学好中医。

同时也要重视方剂的积累和运用,扎扎实实做好基本功。

第二,坚持临床,把握省中跟随导师抄方的机会,在临床中不断积累经验,通过临床来检验自己的理论知识,并不断督促自己的学习。

第三,坚持不懈,持之以恒。

选择了中医,就选择了一条艰难而又漫长的道路,只有在这条道路行坚持下去,才能成功。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