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反思:聚焦问题设计,促进深度学习
一、教材内容在教材编排中的逻辑分析
七下第四章三角形第一节“认识三角形”的第二课时里学习了等腰三角形和等边三角形的概念;第五章生活中的轴对称的第三节简单的轴对称图形1中学习等腰三角形的轴对称性和相关性质;八下第一章三角形的证明的第一节学习等腰三角形性质和判定的证明和应用。
由此可见,本节内容教材意图是学生通过观察、折纸、画图等操作,利用轴对称性合情推理出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并能利用全等三角形对结论正确性进行说理,但重在利用轴对称性对其性质的探究。
演绎推理能力的初步训练为后面八年级学习证明打下基础,也体现了教材编排上对学生推理能力训练的螺旋式上升。
二、重难点的确定
课标要求:
1、探索等腰三角形的轴对称性,探索并证明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定理:等腰三角形的两个底角相等;底边上的高线、中线及顶角平分线重合。
2、探索等边三角形的轴对称性,探索等边三角形的性质定理:等边三角形的各个内角都等于600。
把课标要求细化成本课时的学习目标:
1、能通过折叠观察等活动探索出等腰三角形是轴对称图形。
2、能通过折叠观察等活动得到等腰三角形的两个底角相等、“三线合一”的性质,并通过轴对称性质说明原因;通过全等三角形知识说明结论的正确性,验证猜想。
3、能探索出等边三角形的对称轴和特征,并说明结论的正确性。
4、能用等腰三角形和等边三角形的知识进行简单的计算和推理。
确定出本课时的教学重点是探究等腰三角形、等边三角形的轴对称性和“三线合一”性质,难点是等腰三角形“三线合一”性质的探究和理由的说明。
原因是“三线合一”的性质较抽象,学生空间观念和推理能力较弱。
三、重难点突破策略
设置了两大主问题:1、等腰三角形是否是轴对称图形?性质有哪些?2、等边三角形是否是轴对称图形?性质有哪些?,和13个层层递进的探究结论的子问题和9个应用结论的子问题来对重难点进行突破。
首先回顾等腰三角形和等边三角形的概念,引导学生对前后知识进行整体构建;接着设计出建筑工人测量房梁是否水平的现实问题激发学生的求知热情;通过对等腰三角形纸片进行折叠、观察、画图等操作活动,观察折叠过程中重合部分:从点到线段到角到三角形,引导学生通过轴对称性去得到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并通过几何画板让学生观察一般三角形到等腰三角形到等边三角形三边三线的变化情况,得到等边三角形的相关性质,把抽象的几何知识通过操作活动具体化,培养了学生的空间观念和一般到特殊的思想;通过利用全等三角形知识从理论上验证结论的正确性,培养学生的研究推理能力和特殊到一般的研究方法;最后通过9个问题对知识进行应用和迁移,利用所学知识对课前实际问题的解决,既对知识进行了迁移应用,又前后呼应,让学生思维得到了较完整的体验。
四、本课时的深度学习点
本课时的深度学习点主要有:
1、利用轴对称性对等腰三角形的性质进行探究,需要用到应用、推理、归纳、反思等高阶思维。
2、对等腰三角形性质进行归纳提炼,需要用到抽象、归纳、总结等高阶思维。
3、利用全等三角形知识对性质进行证明,需要用到分析、推理等高阶思维。
4、解释建筑工人测量房梁水平问题,需要用到迁移、应用、抽象、推理等高阶思维。
五、本课时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符号意识、空间观念、推理能力、应用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