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第7讲-电磁干扰隔离及抑制技术
第7讲-电磁干扰隔离及抑制技术
u
电磁干扰隔离及抑制技术
Ø
这在核测试时常常采用
Ø
瞬时干扰的出现时间无确定的规律,采用被动的时间 回避方法
u
u
在瞬时干扰前期征兆出现时,利用高速电子开关将信号通道、电源 切断,暂时停止工作。将存贮的信息迅速转移至存贮器中,待瞬时 干扰过去后,再重新恢复工作 对卫星、航天飞行器、飞行中的导弹的电子系统的防护特别有用, 因为很难采用屏蔽隔离等防护方法来有效减弱核辐射或者电磁脉冲
电磁兼容 Advanced EMC
电磁干扰隔离及抑制技术 7.
何金良 H 清华大学电机系高压研究所 电磁环境技术研究室 ( +62784709,13601024327 * hejl@
第6讲电磁干扰滤波技术
Ø
滤波和屏蔽对于一个设备而言相当于自行车的两 个轮子,只有同时存在,才能起作用 电源线滤波器的主要作用不仅是消除传导干扰, 对于辐射干扰发射也是必要的 信号线滤波器的主要作用是消除辐射干扰,同时 也消除传导干扰 电磁兼容设计中使用最多的是低通滤波器 根据所要求的插入损耗和滤波器两端电路的阻抗 确定滤波器的电路结构
7.
电磁干扰隔离及抑制技术
37
气体放电管
Ø
主要电气参数
直流击穿电压
电磁干扰隔离及抑制技术 7.
在放电管极间施加缓慢上升的致使放电管击穿 时刻的直流电压,亦称“ 直流点火电压” 冲击击穿电压 对放电管施加一定上升速率的单次冲击电压, 致使放电管击穿时刻的电压值
38
放电管主要电气参数
Ø
电磁干扰隔离及抑制技术 7.
基于场的 计算方法
1.网格法 2.特征线法 3.频域法
1. 有限元法 2.差分法 3.边界元法 4.模拟电荷法
瞬态干扰对设备的威胁
静电放电 静电放电
信号端口 电源端口
静电放电
电磁干扰隔离及抑制技术
浪涌
电快速脉冲
电快速脉冲
浪涌
7.
9
几种主要电磁暂态
骚扰类型 脉冲上升时间 能量 电压(负载阻抗高) 电流(负载阻抗低) 电快速脉冲 5ns 中等(单个) 10kV 以下 几十安 电涌 µs 级 高 10kV 以下 kA 级 静电放电 <1ns 低 15kV 以上 人体放电电流几十安 装置放电可达数百安
ü
ü
7.
7.
电磁干扰隔离及抑制技术
不平衡电路转换为平衡电路
扭绞线平衡结构减小感性耦合
电磁干扰隔离及抑制技术
MK =
µ 0 l a14 a23 ln 2π a13 a 24
7.
平衡电路用于差分放大器
电磁干扰隔离及抑制技术
双端输入
单端输入
7.
差分放大器
辅助电源-VC和射极电阻RE都是为了稳定差分放大器的工作 电流,改善差分放大器性能而设置的 电磁干扰隔离及抑制技术 7. RE对共模EMI信号有很强的电流负反馈左用,RE阻值越大, 对共模EMI信号的抑制能力便越强 对要放大的差分信号VS没有影响
u
电路单元间传输的信号电流只在变压器绕组连线中流过,不流经地 线,因此也可以避免对其他电路的干扰
7.
隔离变压器
UR = UG 1 1 1+ 2πfCR L
2
7.
电磁干扰隔离及抑制技术
中和变压器
Ø
采用变压器断开接地环路的方法,对直流电路和频率很低 (如低于50Hz)的电路不适用的 可以采用中和变压器。将变压器采取这种连接后,它对电流 信号的阻抗是很低的,且不会切断直流通路,但对存在的共 模噪声信号却具有很高的阻抗 中和变压器也用作数据线EMI滤波器,或称为磁性滤波
电磁干扰隔离及抑制技术
墨子《修身》
7.
6
第7讲 电磁干扰隔离及抑制技术
内容:
u 电磁干扰隔离及抑制技术 u u u u u
平衡电路 隔离元件 光电隔离 保护器件、保护电路 多极保护效果分析 触点开关噪声及其抑制
7.
电磁干扰隔离及抑制技术
电 磁 兼 容 研 究 体 系
7.
电磁骚扰源
1.直击雷防护 2.电磁屏蔽 3.接地及搭接 4.滤波 1.直击雷防护 电磁屏蔽 5.隔离 2. 3.接地及搭接 4.滤波 6.保护设备 5.隔离 6.保护设备 7.电气安全 7.电气安全
3
Ø
Ø
Ø
第6讲电磁干扰滤波技术
Ø
使用三端电容或穿心电容可以大幅度改进电容的 高频特性 使用穿心电容是最理想的选择,但要注意穿心电 容的安装方法 任何电感都有寄生电容,高频时,寄生电容导致 电感的阻抗减小 通过分组绕制、电感串联等方式可以减小电感的 寄生电容 尽量使用闭合磁路的磁芯做电感,防止产生二次 泄漏
电磁干扰隔离
Ø Ø
抗干扰变压器 平衡变压器 中和变压器 光电耦合
电磁干扰隔离及抑制技术
Ø Ø
7.
抗干扰变压器
Ø
传输低电平信号的变压器容易受外界磁场的干扰作用。 抗干扰变压器一般指变压器采用环形磁路和对称绕组, 以提高抗磁场干扰的能力 在环形磁芯的两边各绕初级绕组的一半和次级绕组的一 半,两个绕组的绕向相同,其中一对同名端相接,另一 对同名端作为引出端 外磁场的干扰不呈现在引出端
电磁干扰隔离及抑制技术 7.
Ø
Ø
7.
电磁干扰隔离及抑制技术
光电耦合器
光电耦合装置
电磁干扰隔离及抑制技术
输入输出间耦合电容 电容量 (pF)
C1C 0.7
C2C 0.6
C1B 0.7
C2B 0.7
C1E 0.6
C2E 0.7
7.
光电传输系统
Ø
信号线经过电磁环境比较恶劣的地区,采用光电传输 是保证传输的信号不是环境影响的最为有效的方法 光电传输系统由三部分组成:电光转换元件,光缆, 光电转换元件 光电传输系统不受环境电磁场(包括雷电、和电磁脉 冲)的影响;另外光纤系统本身不辐射干扰
电磁干扰隔离及抑制技术
VG RC2 / L VN = jω + R C 2 / L VN RC 2 / L = VG jω + R C 2 / L
要减小共模干扰影响,应尽可能减小 RC2,中和变压器的电感应为
L >>
RC 2 ω
7.
光电耦合器
Ø Ø
切断地环路的最有效的方法是采用光电耦合器 电路1的信号电流通过发光二极管后,发光二极管发光的 强弱随通过它的电流变化,这样就把电路1的信号电流变 成强弱不同的光信号 由光电三极管将强弱不同的光转换成相应的电流,从而实 现了电路间的信号传输 通常发光二极管和光电三极管封装在一起,构成一个光电 耦合器
1.测试方法 2.测试系统 3.测试标准
1. 雷电 2. 网络结构及参数变化 3. 核电磁脉冲 4. 静电 5. 辐射 5. 电源质量
传播途径
1. 电磁辐射:电耦合 磁耦合 电磁耦合 2. 波传导:传导耦合
电磁干扰防护
电磁兼容设计
1. 电磁干扰危害
电磁干扰分析 电磁干扰测试
基于路的 计算方法
RL>>RC 2,插入中和变压器对信号的衰减可以忽略
7.
中和变压器
加装了中和变压器后,RL 两端的共模噪声电压: I1 环路:VG = jω L1 I 1 + jωMI 2 + I 1 R L I2 环路:V G = j ωL2 I 2 + jωMI 1 + I 2 R C 2 因为 L1 = L2 = M 设 VN=I1RL,且 RC2<<RL:
Ø
电磁干扰隔离及抑制技术 7.
Ø
中和变压器
根据电缆屏蔽分析知道,当频率ω≥5RC 2/L2 时,信号电流 IS 的全部 会经过 RC 2, L2 的路径返回信号源 VS, 而不经地线环流返回信号源。 假设工作频率ω>5RC2/L2,IC=0:
电磁干扰隔离及抑制技术
因为
V S = jω ( L1 + L2 ) I S − 2 jωMI S + ( R L + RC 2 ) I S L1 = L2 = M VS VS IS = ≈ R L + RC 2 R L
Ø
电磁干扰隔离及抑制技术 7.
Ø
3.瞬时干扰的时间回避防护方法
Ø 瞬变干扰的保护有如下三类方法
电磁干扰隔离及抑制技术
电压甄别 ü 频率甄别 ü 状态甄别
ü
ü电路的正常工作状态 ü出现瞬变干扰状态
7.
3.瞬时干扰的时间回避防护方法
Ø
瞬时干扰出现时暂时中止工作,以使瞬时干扰对系统 不产生直接的作用,待瞬时干扰过去后,系统再恢复 正常工作 信号和干扰的出现时间有确定的关系时,可以采用主 动的时间回避方法
7.
电磁干扰隔离及抑制技术
平衡电路
Ø
采用平衡电路的原理能减小共模干扰信号对电路的 影响 VL = I S ( RL1 + RL 2 ) + I N 1 RL1 − I N 2 RL 2
VL = I S ( RL1 + RL 2 )
7.
电磁干扰隔离及抑制技术
平衡电路实例平衡电路条件,例如用扭绞线来连接信号源和负载, 就能实现对EMI信号的抑制 在工程实际中,完美的平衡是很难实现的,因此平衡电路对EMI信号的抑制有 限。要得到抑制EMI信号的满意效果,还要采用屏蔽措施
Ø
Ø
Ø
冲击放电电流:通过放电管的冲击电流峰值,亦称“ 脉 冲放电电流” 或“ 浪涌放电电流” 。国际电报电话咨询 委员会CCITT要求放电管能通过8/20 μs波形时相隔3 分钟的该放电电流共10次 交流放电电流:通过放电管放电间隙的交流电流(有 效值)。CCITT要求放电管能通过持续时间为1秒时相 隔3分钟的该交流放电电流共10次 绝缘电阻:指放电管未放电时的极间电阻(一般为100 V直流偏置下测得的数值) 电容:在一定频率下(一般为1MHz)下测得的极间电 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