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三相四线及三相三线错误接线向量图分析及更正

三相四线及三相三线错误接线向量图分析及更正

三相四线测量常识———————————————第一步:测三相电压测量U1n接线图如下:测量U2n、U3n方法与上面图类似,移动红线到第二、第三元件电压端,零线不动。

(注意选择交流500)不带电压互感器时220V为正常,且三相电压数值相接近为正常。

如果有某相为0,说明该相电压断线。

能够测出U1=_____V U2=_____V U3=_____V第二步:测量各元件对参考点Ua的电压测量方法如下图:测量方法与上类似,移动红线到第二、第三元件电压端,接参考点的连线不动。

目的:测出对参考点电压为0的该相确定为A相能够测出U1a=_____V U2a=_____V U3a=_____V第三步:测量三个元件的相电流测量I1的方法如下图:测量其它相与上图类似,移动黑线到第二、第三元件电流进线端。

目的:判断各元件电流是否正常,正常是三相相电流相接近,如果有某相为0,说明该相电流开路或短路。

能测出I1=_____A I2=_____A I3=_____A第四步:测量第一元件电压与各元件电流的相位角测量<U1I1的方法如下图:测量第一元件电压与其它相电流的相位角相类似,电压线可以不动,逐相移动钳子到第二元件、第三元件电流进线端。

目的:根据测出的角度来画相量图及功率表达式可以测出<U1I1 = 度<U1I2 = 度<U1I3 = 度第五步:测量第一元件与第二元件电压间的相位角按照上图可以测出<U 1 U 2 = 度 然后根据目的:用来判断接线是正相序还是逆相序,一般来说测出的角度为120为正相序,240度为逆相序。

可以直接判断顺逆相序。

其实推荐直接测出U ·2I ·1= ______o 然后根据判断正逆相序:(如果电压某相断线,则不能用此方法)U ·1I ·1-U ·2I ·1=120o 或者U ·2I ·1-U ·1I ·1=240o 则为正相序(本题U ·1I ·1-U ·2I ·1=120o ) U ·1I ·1-U ·2I ·1=240o 或者U ·2I ·1-U ·1I ·1=120o 则为逆相序例题1————————————————————三相四线错误接线分析(红色为分析不写入)一、测量数据电压电流:U1=220V U2=220V U3=220V I1=1.5A I2=1.5A I3=1.5A参考点电压:U2a=0(因为参考点U a=0说明U2为A相)相位角:U·1I·1=260o U·1I·2=140o U·1I·3=200o U·2I·1=140o然后根据判断正逆相序:(如果电压某相断线,则不能用此方法)U·1I·1-U·2I·1=120o或者U·2I·1-U·1I·1=240o则为正相序(本题U·1I·1-U·2I·1=120o)U·1I·1-U·2I·1=240o或者U·2I·1-U·1I·1=120o则为逆相序二、画向量图三、三元件(按下面红字找图抄下来)第一元件:U ·1 I ·1 U ·c I ·b 第二元件:U ·2 I ·2 U ·a I ·a 第三元件:U ·3 I ·3 U ·b -I ·c四、错误功率(下面不带点,不带负号) P 1=U c I b cos(120o -φ) P 2=U a I a cos φ P 3=U b I c (60o -φ) 考虑负荷对称 则P= P 1+ P 2+ P 3= UIcos(120o -φ)+ UI cos φ+ UI cos (60o -φ) =UI[cos(120o -φ)+ cos φ+cos (60o -φ)]=UI(cos120 o cos φ+sina120o sin φ+cos φ+cos60o cos φ+sina60o sin φ) = UI(-12cos φ+32sin φ+ cos φ+12cos φ+32sin φ) = UI(32sin φ+ cos φ+32sin φ) = UIcos φ+3UIsin φ 五、更正系数 K= P 0 /P X =3 UI cos UIcos UIsin ϕϕϕ+ (这里需要同除以UI cos φ)=313tg ϕ+六、更正接线左边是模板不要写在卷子上下图需要写得到实际接线后由于本题测量时候U2为A所以现在还要保持U2为A 因为是正相序所以为CAB得下图9 2 7 4 5 6 1 8 3 10 就是更正接线感性负荷时电压超前电流电流与电压角度为φU1 U2 U3可以分正逆相序但电源ABC永远是正相序。

sinφ/ cosφ= tgφcosφ/sinφ= ctgφ(非电压断线情况)三相三线错误接线分析(红色为分析不写入)一、测量数据电压电流:U12=100V U13=100V U32=100V U10=0V U20=100V U30=100V I1=1.5A I2=1.5A (U10=0V说明U1为B相)相位角:U·12I·1=290o U·12I·2=350o U·32I·1=350o判断正逆相序:(如果电压断线,不能用此方法。

)U·32I·1-U·12I·1=60o或者U·12I·1-U·32I·1=300o则为正相序(本题U·32I·1-U·12I·1=60o)U·12I·1-U·32I·1=60o或者U·12I·1-U·32I·1=300o则为逆相序二、画向量图记得U·12表示箭头朝向U·1,也就是说前面是谁,箭头朝向谁。

线电压与电压角为30度计算角度:当电流方向为反向时,需要做产生这个电流的电压的反向延长线。

三、两元件(按下面红字找图抄下来)第一元件:U·12 I·1U·bc I·a第二元件:U·32 I·2U·ac -I·c四、错误功率(下面不带点,不带负号)P1=U bc I a cos(90o-φ)P2=U ac I c cos(30o+φ)考虑负荷对称则P= P1+ P2= UIcos(90o-φ)+ UI cos (30o+φ)=UI[cos(90o-φ)+ UI cos (30o+φ)]=UI(sinaφ+cos30o cosφ-sina30o sinφ)= UI(sinaφ+2cosφ-12sinaφ)= UI(12sinaφcosφ)= 12UI sinaφφ五、更正系数K= P0 /P X=12cosUI sina cosϕϕϕ(这里需要同除以UI cosφ)=23tgϕ+3六、更正接线更正的时候需要短接后换表接线位置图片上半部分是模板不要写在卷子上下图需要写得下图1 6 32 7 4 5 就是更正接线例题3————————————————————(电压断线情况)三相三线错误接线分析(红色为分析不写入)一、测量数据电压电流:U12=50V U13=100V U32=50V U10=0V U20=50V U30=100VI1=1.5A I2=1.5A (U10=0V说明U1为B相)(U12 U32每个牵扯到2的电压都为50V不正常电压,说明U2断线)相位角:U·13I·1=230o U·13I·2=110o(正常情况下都要量U·12U·32相关的角,但本题因为2异常,所以不能量2相关的角。

)(但无论怎么量,必须得到U·12U·32和随意一个电流的相位角。

)U·12I·1=230o U·32I·1=50o二、画向量图判断正逆相序:(电压短线,不能用U·32I·1-U·12I·1=60o或者U·12I·1-U·32I·1=300o则为正相序U·12I·1-U·32I·1=60o或者U·12I·1-U·32I·1=300o则为逆相序的方法)电压短线需要画图测试相序,看正逆相序哪个满足条件。

正常情况先按正相序画图,如果错误,则按逆相序画图。

记得U·12表示箭头朝向U·1,也就是说前面是谁,箭头朝向谁。

线电压与电压角为30度计算角度:当电流方向为反向时,需要做产生这个电流的电压的反向延长线。

记得U·12表示箭头朝向U·1,也就是说前面是谁,箭头朝向谁。

线电压与电压角为30度计算角度:当电流方向为反向时,需要做产生这个电流的电压的反向延长线。

三、两元件(按下面红字找图抄下来)第一元件:U·12 I·112U·ba I·a第二元件:U·32 I·2-12U·ba I·c四、错误功率(下面不带点,不带负号)P1=12U ba I a cos(120o-φ)P2=-12U ba I c cos(90o-φ)考虑负荷对称则P= P1+ P2=12UIcos(150o-φ)+ 12UI cos (90o-φ)=12UI[cos(150o-φ)+ UI sinaφ]=12UI(cos150o cos φ+sin150o sina φ+sin φ) =12UI(-32cos φ+12sina φ+ sin φ) =12UI(-32cos φ+32sina φ) = 34UIsina φ-34UIcos φ 五、更正系数K= P 0 /P X =33443 UI cos UIsina UIcos ϕϕϕ- (这里需要同除以UI cos φ) =33443tg ϕ-六、更正接线 更正的时候需要短接后换表接线位置 图1是模板不要写在卷子上根据图1中符号U I 符号,写出本题实际接线图2如下根据图3上电压电流顺序,抄出图2中相对应的数字。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