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藤野先生课前自学(一)读一读,尽量记住下列字词的读音、写法和意义绯红(fēi hóng):鲜红。
抑扬顿挫(yì yáng dùn cuò):形容声音高低起伏和停顿转折。
标致(biāozhì):漂亮。
课文是反语,用来讽刺。
落第(luòdì):原指科举时代应试不中。
课文指考试不及格。
不逊(bù xùn):无礼。
诘责(jié zé):质问并责备。
深恶痛疾(shēn wù tòng jí):非常痛恨和厌恶。
物以希为贵(wù yǐ xī wéi guì):物品因稀少而显得珍贵。
瞥见(piē jiàn):很快地看一下。
畸形(jī xíng):不正常的形状。
油光可鉴(yóu guāng kě jiàn):课文是说头发上抹油,梳得很光亮,像镜子一样可以照人。
鉴,照。
匿名(nì míng):不具名或不写真实姓名。
托辞(tuō cí):借口。
(二)知识积累《藤野先生》选自散文集《朝花夕拾》。
《朝花夕拾》是鲁迅于1926年2月至11月间写的十篇回忆散文。
这是鲁迅回忆青少年时代生活经历的一组文章。
这篇课文是回忆性散文。
1926年8月底,由于北洋军阀反动政府的迫害,鲁迅离开北京,到厦门大学任教。
这篇回忆自己早年在13本留学时期生活的文耄,就是在这时期写的。
这篇回忆性散文表达了作者对藤野先生的真挚怀念,赞扬了他正直热诚、治学严谨、没有狭隘的民族偏见的高尚品质。
作者追述了自己弃医从文的思想变化,文中洋溢着强烈的爱国主义感情。
本文依据时间的推移、地点的转换和事件发生的先后顺序来记叙。
课堂活动第一课时(一)基础练习鲁迅原名,浙江人,我国伟大的家、家、家。
1918年发表我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文小说《》。
(二)研习课文1.整体感知根据下列问题,请你跳读课文,写出下列问题的答案。
(1)文中“我”的活动变换了3个地点,它们是、、。
(2)“我”的这些活动是按照顺序来组织的。
(3)根据地点变化,将课文分成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第~段)写“我”在东京的见闻及感受以及转到仙台求学的原因。
这为与藤野先生的相识埋下了伏笔。
第二部分(第~段),写“我’’在仙台结识藤野先生,受先生教益,赞扬先生的崇高品质,以及“我”弃医学文的原因。
第三部分(第~段)写“我’’离开仙台后对藤野先生的怀念之情,以及先生的崇高精神品德对我的激励与鼓舞。
(4)本文写了作者与藤野先生交往的哪四件事?每一件事各表现出藤野先生的什么思想括。
课文描写了一个的藤野先生。
2.句段品读自由朗读第一部分,并思考下列问题:(1)“东京也无非是这样。
”“无非”对表达句子意思起了什么作用?(2)作者是怎样抓住人物的主要特征来描写清国留学生形象的?(3)这部分用了两个比喻和一个反语,把它们找出来,并分析其作用。
3、探究质疑第一部分内容与写藤野先生无关,是否可以删去,以求精练?(三)布置作业1.预习课文第二部分,思考:该部分可分为哪几个大层次?为什么这样分?试做好学习笔记。
2.阅读下面文段,按要求答题。
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的汉语方言有些已趋于萎缩和衰亡。
为了抢救和保护各地的方言,2008年10月,中国语言资源有声数据库启动。
对此决策,同学们有着自己的看法。
甲同学说:“我觉得我家乡的方言是世界上最动听的语言。
有效保护,将使她永远年轻。
”乙同学说:“应当大力推广普通话,‘抢救方言’没有必要。
”丙同学说:“都什么时代了,还讲方言?太土气了!”(1)用简要的语言概括以上材料的主要信息。
(2)在经济快速发展的今天,你觉得“方言”应该保护,还是应该摒弃呢?请发表你的看法,并说说理由。
第二课时(一)检查作业按照下面的提示,划分第二部分的层次:第一层(第~段):写“我”到仙台的途中所见所闻和初到仙台受到的优待。
第二层(第~段):写“我”与藤野先生的相识,并通过写藤野先生四个典型事例赞扬他的高贵品质。
第三层(第~段):写匿名信事件和看电影事件,它们激发了“我”的爱国热情。
第四层(第~段):写作者离开仙台与藤野先生依依惜别。
(二)研习课文1、旬段品读默读第4、5两段,思考下列问题:(1)从东京到仙台途中,要写的内容是很多的,作者为什么只写“日暮里”和“水户”两个地方?用意何在?(2)“大概是物以希为贵罢。
’’句子中“大概”对表达句子的意思有什么作用?(3)鲁迅到仙台后,受到了哪些优待?这说明什么问题?2.探究质疑仔细阅读课文的第24~31段,小组讨论后作答:作者在仙台受到了优待,又遇到了好先生,为什么还要离开仙台,并弃医学文?(三)布置作业1.根据课文内容回答问题。
文中运用了许多反语,如“实在标致极了”“问问精通时事的人”“再继续写些为‘正人君子’之流所深恶痛疾的文字”几句中加点的词语都是反语,请你说说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这些词的含义是什么?标致:精通时事:正人君子:2.完成课后“研讨与练习”第四题。
第三课时(一)检查作业查看课后“研讨与练习”第四题的完成情况。
(二)研习课文1.句段品读朗读第36~38段,思考下列问题:(1)第36段中,作者“难以下笔”的原因是什么?对藤野先生怀有什么样的感情?(2)找出第36段中作者对藤野先生高度评价的句子,并说说用了什么表达方式。
(3)全文结尾一段,具体写了哪三件事?你对文章最后一句是怎样理解的?2、合作探究小组合作讨论课后研讨与练习二,综合大家的意见,自己将答案写出来,以理解文章的重点语句。
第1小题:第2小题:(三)应用迁移阅读下面文章,回答问题。
华老师,你在哪里王蒙二年级时,我们班换了一位老师叫华霞菱,女,刚从北平师范学校(简称北师)毕业,20岁左右,个子比较高,脸挺大,还长了些麻子,校长介绍说,她是“北师”的高材生,将担任我们的级任(犹今之班主任)老师。
华老师对学生非常严格,尤其对一些“坏学生”特别严厉,我们都认为这个老师很厉害,怕她。
但她教课、改作业实在是认真极了,所以,包括被处罚得哭了个死去活来的同学,也一致认为这是一个非常好的老师。
谁说小孩子不会判断呢?小学二年级,平生第一次做造句,第一题是“因为”。
我造了一个大长句,其中有些字不会写,是用注音符号拼写的。
那句子是:放学以后,看到妹妹正在浇花呢,我很高兴,因为她从小就不懒惰。
华老师在全班念了我这个句子,从此,我受到了华老师的“激赏”。
但是,有一次我出了个“难题”实在有负华老师的希望。
华老师规定,“写字”课必须携带毛笔、墨盒和红模字纸,但经常有同学忘带致使“写字”课无法进行,华老师火了,宣布说再有人不带上述文具来上写字课,便到教室外面站壁角去。
偏偏刚宣布完我就犯了规,等想起这一节是“写字”课时,课前预备铃已经响了,回家再取已经不可能。
我心乱跳,面如土色。
华老师来到讲台上,先问:“都带了笔墨纸了吗?”我和一个瘦小贫苦的女生低着头站了起来。
华老师皱着眉看着我们,她问:“你们说怎么办?”我流出了眼泪。
最可怕的是我姐姐也在这个学校,如果我在教室外面站了壁角,这种奇耻大辱就会被她报告给父母……天啊,我完了。
全班都沉默着,大家感到了问题的严重性。
那个瘦小的女同学说话了:“我出去站着吧,王蒙就甭去了,他是好学生,从来没犯过规。
”听了这个话我真是绝处逢生,我喊道:“同意!”华老师看了我一眼,摇摇头,叹了口气,厉声说了句:“坐下!”事后她把我找到她的宿舍,问道:“当×××(那个女生的名字)说她出去站而你不用去的时候,你说了什么来着?”我脸一下子就红了,我无地自容。
这是我平生受到的第一次最深刻的品德教育,我现在写到这儿的时候,心仍然怦怦然,不受教育,一个人会成为什么样呢?华老师有一次带我去先农坛参加全市中小学生运动会,会前,还带我去一个糕点铺吃了一碗油茶,一块点心,这是我平生第一次“下馆子”了,这种在糕点铺吃油茶的经验,我借用了写到《青春万岁》里苏君和杨蔷云身上了。
运动会开完了,天黑了,挤有轨电车时,我与华老师失散了,真挤呀,挤得我脚不沾地。
结果,我上错了车,我家本来在“西四牌楼”附近,却坐了去“东四牌楼”的车,到东四,仍然下不来车,一直坐到了北新桥终点……后来我还是找回了家,从此,我反而与华老师更亲了。
我们上三年级,级任老师就要换的,因此,华老师就不再教我们了,此后也有许多好老师,但没有一个像华老师那样细致地教育过我。
1.本文叙事详略得当,哪一件事详写?哪几件事略写?这样处理详略有什么好处?2、“我脸一下子就红了,我无地自容”,“脸红”和“无地自容”的原因是什么?3、综观全文,说说华老师具有哪些优秀品质?请用简洁的语言进行概括。
4、你认为本文语言的突出特色是什么?请结合文中的具体语句略加分析。
参考答案:1 藤野先生第一课时(一)周树人绍兴文学思想革命狂人日记(二)1.(1)东京仙台离开仙台后 (2)时间(3)1~3 4~35 36~38 (4)①添改讲义—一认真负责,一丝不苟;②纠正解剖图——热情关心,严格要求;⑧关心解剖实习——正直无私,真挚诚恳;④了解女人裹脚——探索研究,实事求是。
(5)热诚、治学严谨、毫无民族偏见2.(1)“无非”是“只不过”的意思,表达了作者对东京“清国留学生”的恶浊生活的憎恶、失望和不满(2)作者抓住清国留学生的主要特征——将长辫盘在头顶,来描写他们的不男不女、不伦不类的丑恶形象(3)用两个贴切的比喻:“形成一座富士山”和“宛如小姑娘的发髻”,加上“油光可鉴”,生动形象地描绘与讽刺了清国留学生的奇特打扮。
“实在标致极了”是反语。
说思想腐朽的清国留学生“实在标致极了”,强有力地讽刺了这些顽固维护清王朝统治的“遗少”,强烈表达了作者对他们的极端憎恶的感情3.不能删。
第一部分内容看似与写藤野先生无关,实际上从侧面反映了鲁迅不愿与清国留学生同流合污的爱国主义思想。
他离开了东京,前往仙台,这为与藤野先生的相识埋下了伏笔。
(三)(1)蓝叠攥僵(2)A②B①C④D③(3)D第二课时(一)4~5 6~23 24~31 32~35(二)1.(1)因为“日暮”会使作者想到“日暮途穷”,从而触发他对社会黑暗的忧愤之情;“水户”则是反清志士客死的地方,作者自然会产生仰慕之情,因而记得。
这样写是为了表达作者爱国主义的思想感情。
(2)“大概”有猜测、估计之意。
作者用“大概”一词诙谐而含蓄地猜测其根本原因大概是出于日本人民的善良心地和对中国留学生的友好之情。
(3)受到的优待是“不收学费”,“几个职员还为我的食宿操心”。
这段描写反映了中日人民的友好情谊,又隐约’让人感受到弱国国民的辛酸,这是作者强烈的民族自尊心的反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