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论第一代港口(20C50Y以前)海运货物的转运、临时储存场所、发货等。
第二代港口(50——80Y)增添了使货物增值的工业、商业活动。
港口是装卸和服务中心。
第三代港口(80Y以后)一方面,港口商业化,政企分开;另一方面加强了港口与用户、港口与城市经济间的联系,服务范围扩大,增添了数据收集和处理的综合系统(信息设施)。
第二章1、港口的作用①实现各种运输方式之间的衔接②货物、旅客的集散及其在不同运输方式之间的换装、转乘③货物的临时存储④为车、船、货、客等提供技术服务活动⑤仓储加工------现代物流中心2、港口的组成①港口水域包括航道、锚地、港池②港口陆域包括码头岸线、泊位、仓库、堆场等陆上一切建筑所占据的陆地面积,即自港口岸线至陆上港界③港口工程建筑,包括陆上工程建筑:仓库房屋、道路、客运站等;水上工程建筑:航道、防波堤、护岸、码头(包括引桥)、浮筒、航标等等④港口装卸、起重、搬运机械及其为装卸生产服务的各种配套设施⑤港口管理与装卸生产组织机构3、港口的基本任务①实现各种运输方式的衔接,加速车、船、货的周转②完成货物在不同运输方式之间的装卸、换装作业③为货物的集散、存储,为旅客的食、宿、上下船等需要提供必要条件和服务④为船舶提供技术供应服务,如引航、装卸、航修、燃料、淡水、食品供应和其他补给等⑤恶劣天气时为船舶提供隐蔽场所⑥海难救助⑦为开展国际间的文化、科技、经济、贸易、旅游等往来与交流活动提供服务4、港口的功能①运输中转的功能船舶的运输能力一般用吨海里表示f (q .l )=∑q i L i =n q L n =T营/t 航次式中: q i ,q---第 i 航次载货量、平均载货量L i ,L ---第 i 航次运输距离、平均运输距离n ---营运期航次数T 营---营运期t 航次---一个航次时间t航次= t航行+ t 技+ t装卸+t 非 t装卸=q /mp式中: t航行---船舶航行时间t 技---船舶的技术作业时间t装卸---船舶的装卸作业时间t 非---船舶的非生产性停泊时间m ---同时作业线数p---每条作业线的小时生产率(吨/小时)②服务的功能③商业贸易功能④工业的功能⑤国防军事的功能5、港口生产的基本过程港口生产包括:①货物的装卸、储存和港内运输生产②以船舶为主要对象的服务性生产对船舶的技术服务,如:引航、移泊、航修;燃料、淡水、食品、船用备品的供应、船舶污水处理等。
③为装卸生产服务的辅助性生产这一类生产是指:港口装卸机械设备的修理;库场、码头道路等工程建筑设施的维护、修理;装卸工属具的加工、制造、保养、维修等。
三者之间的关系:存在着互为依存的关系。
港口以装卸生产为其主要生产任务,同时,它也是确定服务性生产和辅助性生产规模的依据。
服务性生产和辅助性生产是保证装卸生产连续进行的技术基础和物质保证。
6、港口生产的主要特征①港口生产能力的超前性------产品特征②港口生产的不平衡性与储备性------生产周期特征③港口生产的复杂性------生产过程特征a、输入信息量大、构成复杂b、多重的约束条件c、多环节的复杂作业过程d、生产过程的随机特征第三章第三节港口生产力因素的组合方式一、质态组合1、定义:质态组合,亦称属性组合,指港口生产力诸因素在构成通过能力时,在物质属性上互相适应的联系状态。
2、这里主要的适应关系有:(1)人力因素同物力因素的适应例如:港口的每一个生产力发展阶段都必然有相应的劳动者类型与之配合,否则,港口生产力的持续发展便不可能(2)物力因素内部各组成部分之间的适应如:不同种类的货物适应不同种类的机械(3)人力因素内部各部分劳动者之间的适应如:上层领导与下层技术人员间的适应等3、制约港口结构经济的因素:(1)自然因素:地理位置、经济腹地以及自然条件(气象、水文、地质等)(2)技术因素:筑港技术、造船技术等(3)经济因素:影响运输需求二、量态组合1、定义:指生产力因素在构成港口生产力系统时的数量配比。
例如:1台机械 1人/次 8小时工作制则机械:人=1:32、影响港口规模的因素:(1)自然条件(2)科学技术条件(3)经济条件(4)社会政治条件三、空间组合1、定义:港口生产力因素在构成生产力系统时在地域空间的分布和关联状态。
例如:船舶——泊位——库场——集疏运2、港口布局要解决的问题:(1)港区水、陆域布局规划的方向性(2)港区布局规划与城市总体规划的协调(3)港口生产力系统的“乘数效应”问题(4)港口生产力系统的比较利益(5)港口基础设施与生产力系统相适应的原则(6)港区平面布置规划合理性四、时间组合1、定义:港口生产力诸因素在构成生产力系统时,其进入或退出生产力运行过程时的先后顺序以及它们各自在运行中所持续的时间长短。
2、生产力因素时间组合的现实形态就是时序经济。
时序经济的基础在于港口生产力因素经济寿命的相对延长。
港口在实际经营中如果能充分运用时序经济的思想,则可减少排队、提高经济效益等。
第四章港口指标第一节一、指标的分类1、从性质可分为数量指标和质量指标数量指标:反映港口生产力规模及生产经营活动的规模和应达到的数量水平,他们通常是用绝对数表示的。
质量指标:反映港口生产经营活动所应达到的或已经达到的效果和工作质量的水平。
他们通常是用相对数表示的。
数量指标是计算质量指标的基础。
2、从作用可分为统计指标、计划指标、考核指标统计指标是企业对生产经营活动实行全面控制所设立的基本指标体系,统计指标包括计划指标和考核指标,它的统计范围最广。
计划指标是企业生产计划中规定必须达到或完成的生产目标。
考核指标是对企业或各部门的生产、经营、管理工作好坏进行评比、奖惩的衡量标准。
统计指标包括考核指标和计划指标第二节吞吐量吞吐量是港口指标体系中重要的产量指标,它分为旅客吞吐量和货物吞吐量1、旅客吞吐量:指水运乘船进出港区范围的旅客人数,其计量单位为人次。
2、货物吞吐量:指经水运运进、运出港区范围并经装卸的货物数量,包括邮件及办理托运手续的行李、包裹,以及补给船舶的燃料、物料和淡水。
由出口吞吐量和进口吞吐量两部分组成。
3、货物吞吐量的计算方法:①自本港装船运出港口的货物,计算为出口吞吐量;②由水运运进本港卸下的货物,计算为进口吞吐量;③由水运运进港口,经卸下后又装船运出的转口货物,分别按进口和出口各计算一次吞吐量;④货物吞吐量必须以该船需要在本港装卸的货物全部装妥并办完交接手续后一次进行统计。
上述货物中包括邮件、办理托运手续的行李、包裹,以及补给运输船舶的燃料、物料和淡水。
4、不能计算为货物吞吐量的情况:①由同一船舶运载进港、未经装卸又运载出港的货物(包括原驳换拖);②自同一船上卸下随后又装到同一船上的货物,或装船后未出又卸回本港的货物;③本港港区范围内的轮渡、短途运输行货物以及运输船舶装卸服务的驳运量和各码头之间的驳运量;④港口进行疏浚运至港外抛弃的泥沙及其他废弃物;⑤在同一市区港与港之间的货物运输;⑥路过的竹、木排,在港进行原排加固、小排该大排,或大排改小排等加工处理;⑦渔船或其他船舶直接资江、海、湖泊中捞进港口的水产品及挖掘的河泥。
5、吞吐量的统计范围包括港区范围内所有从事运输生产的码头、浮筒、锚地等泊位。
不论隶属关系而全部统计的吞吐量,叫全港吞吐量,包括港务局码头、货主码头的吞吐量。
6、统计截至时间:一律以统计期末的最后一天的18时整为截止时间。
二、换算吨换算吨就是以某一种货种(如石油)为基数,即以装卸1吨石油为1个换算吨,其他货种则依照其难易程度比例换算为相当于装卸石油的吨数,这个比例就是换算系数。
换算吨就是各种货种的实际吨数与换算系数的乘积。
例1:某万吨轮满载20000吨货物抵达A港,在锚泊时卸1000吨至驳船运往B港,卸1000吨货至另一驳船运往A港区内的某货主码头,靠码头后卸下18000吨货物,其中有3000吨卸下后直接由汽车运出A港区,5000吨货卸下后堆在A港区的仓库中,4000吨货物卸下后由火车运至A港区的某港务局码头,余下的6000吨货卸下后又装回该轮,同时,该轮还在A港装货7000吨,补充燃油、淡水1000吨,问进出口吞吐量及总的吞吐量。
解:进口=1000+1000+3000+5000+4000 =14000出口=1000+7000+1000=9000吞吐量=14000+9000=23000第三节、装卸工作量指标与装卸效率指标一、装卸自然吨1、定义:指进出港区并经装卸的货物数量,一吨货物从进港到出港(包括进港后不再出港,在港内消耗的物资等),不论经过几次操作,均只计算为一个装卸自然吨。
2、装卸自然吨与吞吐量之间的关系定义不同;水水换装时,2吞吐吨=1自然吨Q 自=Q 吞/(2-α) Q 吞=Q 自*(2- α)式中: Q 吞------吞吐量Q 自------装卸自然吨α------货物水陆换装比重3、统计装卸自然吨时的注意点:除进港后不再出港(即在港内消耗的建港物资)的货物在进港时统计外,其余一律在装船或装车出港时统计。
这样统计首先是符合港口生产活动的特点,即当货物装运出港时才完成港口的生产过程,才是完成一个完整的产品。
其次也可以促进港口不仅重视卸货,而且更重视装货,有利于提早实现商品的使用价值,同时,也有利于减少货物在库场的积压,保持港口的畅通 问题:同一统计期内,吞吐量与自然吨的大小。
1、1吨货物由汽车运至港区内在港内消耗,则Q 自=?, Q 吞=?2、某港口在某营运期内,货物都是经由水运,其中水水换装比重为20%,在营运期内Q 吞=600万吨,求Q 自解:20% Q 自*2+80% Q 自= Q 吞 则Q 自=500万吨或者:水水换装比重=20% 则水陆换装比重=80%Q 自=Q 吞/(2-α)=500万吨二、操作量吞吐量、装卸自然吨只能反映港口装卸工作的社会效果,并不能完全反映港口的装卸工作量。
1、定义:指通过一个完整的操作过程所装卸、搬运的货物数量,计量单位是操作量。
2、完整的操作过程,是指货物由某一运输工具(船或车)到另一运输工具(车或船)或库场,即货物在船、车、库场之间每两个环节所完成的一个完整的装卸搬运过程。
它是由舱内、起落舱、水平运输、库场(或车内)等若干道工序组成。
3、操作过程一般划分为: 船——船;船——车;船——库场;车——库场;库场——库场4、装卸自然吨、货物吞吐量和操作量之间的关系:见书P56表4-2第四节 装卸效率指标1、装卸工时效率定义:装卸工人(包括机械司机及其助手)每人每小时所完成的操作量(即完整的操作过程)。
公式:)工时操作吨(工时操工时N Q =P式中: Q 操——与装卸工时数相对应的操作量N 工时——装卸工时数2、装卸工日产量定义:装卸工人(包括机械司机及其助手)平均每个装卸工日所完成的操作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