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高一语文(必修三)-杜甫诗三首

高一语文(必修三)-杜甫诗三首

实用文档
律诗是近体诗(与唐代以前的古体 诗相对而言)的一种。格律严密,故名。 起源于南北朝,成熟于唐初。八句,分五 言、七言两体,简称五律、七律。律诗中, 凡两句相配,称为一“联”。五律、七律 的第一联(一、二句)称“首联”,第二 联(三、四句)称“颔联”,第三联(五、 六句)称“颈联”,第四联(七、八句) 称“尾联”。每联的上句称“出句”,下 句称“对句”。
五绝
七绝
实用文档
第二式:五言仄起,七言平起
平平仄仄平平仄
如首句押韵,应作:
仄仄平平仄仄平(韵) 平平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
五绝
平平仄仄仄平平(韵)
七绝
五绝 七绝
上述二式单用为绝句,双 用为律诗,律诗第五句只能用左 边的定式。
实用文档
(二)作者简介
杜甫 (712—770)唐代诗人。字子美。祖籍 襄阳(今属湖北),生于河南巩县。因曾居长安城南 少陵,自称“少陵野老”,后在成都被严武荐为节度 参谋,检校工部员外郎;后世称之为杜少陵,杜工部。 其诗深刻反映社会现实,因此被称为“诗史”,他亦 被称为“诗圣”。
实用文档
(五)层次结构
这是一首七律,两句一联,可以分为四个层次
第一层次:玉露凋伤枫树林,巫山巫峡气萧森。
写出了夔地露冷枫丹、万物萧森的景象。 凋伤本来寓衰飒之气,但露是玉露,树是枫树,反而在萧索中见 到了富丽景象,格调颇为劲健。 言“气萧森”则非但指草木摇落,亦且涵盖江山万象,为第二联 蓄势。
第二层次: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
意思是两句诗的平仄相同,而邻句则是指下一联的 上句和上一联的下句。 • 与“失粘”类似的规则,还有“失对”,也就是同 一联的上下两句没有平仄相对
实用文档
近代诗的两种常见格式
第一式:五言平起,七言仄起
仄仄平平平仄仄 平平仄仄仄平平(韵) 平平仄仄平平仄 仄仄平平仄仄平(韵)
五绝 七绝
如复句押韵,应作: 仄仄平平仄仄平
实用文档
(四)写作背景
公元759年,杜甫为避“安史之乱”,携妻儿由陕 西入四川,寓居成都,依靠四川节度使严武等亲友的接 济维持生活。765年四月,严武病逝,杜甫失去依凭, 于是离开成都,经重庆等地到了夔州(今四川奉节), 住了两年左右的时间。《秋兴》既是他旅居夔州时写下 的一组诗,共有八首,“玉露凋伤枫树林”是其中的第 一首。
实用文档
• 律诗必须符合以下三个基本条件: • 1. 押韵:第二、四、六、八句押韵,首句可押可
不押,通常要求押平声, 且一韵到底。 • 2. 对仗:律诗中间两联(颔联和颈联)必须对仗。 • 3. 平仄:律诗和绝句的每句平仄都有规定,误用
者谓之“失粘”。 • 所谓“失粘”,应该是指邻句不相粘——“粘”的
实用文档
3. 陷贼与为官时期
肃宗至德元年(756)至乾元二年 (759),安史之乱最盛。杜甫也尽历艰危, 但创作成就很大,现实主义创作达到高峰—— 高度的人民性和爱国主义精神。
4. 漂泊西南时期
肃宗上元元年(760)至代宗大历五 年(770)11年内,杜甫在蜀中八年,荆、 湘三年,思想更深邃、诗风更沉郁。带有更 多的抒情性质。
旧诗有古体、近体之分,此诗始于唐代。唐人把当 时新出现的格律诗称为近体诗,把产生于唐以前较少受 格律限制的诗称为古体诗。
古体诗又称:“古诗”“古风”“往体诗”。按每 行诗字数可分为四言、八言、七言、六言、杂言等。每 首诗不拘字数,不求对仗,不讲究平仄和押韵,节奏也 较自由。
近体诗,又称“今体诗”“格律诗”,使唐代形成 的格律诗和绝句的统称。每诗句数固定(排律诗除外); 每句字数固定;押平声韵,不换韵,位置固定;讲究平 仄对仗。
实用文档
在寓居四川的近十年里,杜甫历经流离,备尝艰辛, 身心憔悴不堪。“布衾多年冷似铁”(《茅屋为秋风所破 歌》)、“过懒从衣结,频游任屐穿”(《春日江游》)、 “牙齿半落左耳聋”(《复阴》)、“缓步仍须竹杖扶” (《寒雨朝行视园树》)、“穷愁但有骨”(《王阆州筵 酬十一舅》)等诗句,即是他在此期间处境穷困和心境凄 惨的真实写照。他日夜想回归故乡,却始终无法实现愿望。 写此《秋兴》时,他已五十五岁,已处在人生之秋,眼看 来日无多,叶落归根之想更为迫切。正是在此种悲人生之 秋和国运之秋的心境下,他写下了《秋兴》这首诗。
实用文档
《秋兴八首》
玉露凋伤枫树林,巫山巫峡气萧森。 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 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 寒衣处处催刀尺,白帝城高急暮砧。
实用文档
三、知识点梳理
(1)玉露:白露。 (2)凋伤:使草木凋零衰败。 (3)萧森:萧瑟阴森。 (4)兼天:连天。“兼”,连的意思。 (5)塞上:这里指夔州的山。 (6)两开:第二次开放。这里是指第二次看到。
·
杜 甫 甫唐 诗 杜三 首
实用文档
一、教学目标
1.赏析品味作品触景感怀、情景交融 的写作手法。 2.感受诗人深沉的苦痛与忧思。 领会 诗人感时伤世,忧国忧民的爱国情怀。
实用文档
二、教学重难点
把握诗歌意象和诗歌情感的有机 联系,品作品触景感怀、情景交融的写作 手法。
实文档
四、教学内容
(一)关于古体诗与近体诗
杜甫去年秋天在云安,今年秋天在夔州,从 离开成都算起,已历两秋。“开”字双关, 一谓菊花开,又言时光流走。
实用文档
(7)接地阴:风云盖地。 (8)他日:往日。指多年来的艰难岁月。 (9)系(jì):系舟上岸。 (10)寒衣:冬天的衣服。 (11)催刀尺:赶裁新冬衣。 (12)急暮砧:黄昏时急促的捣衣声。 砧(zhēn),捣衣石。
承上展开:江间,写巫峡;塞上,写巫山。 波浪在地,却说兼天而涌;风云在天,却言接地而阴。 诗人极目驰骋,自下而上,自上而下,生动地写出了巫山巫峡 的萧森气象。
杜甫出生在“奉儒守官”并有文学传统的家庭 中,是著名诗人杜审言之孙。7岁学诗,15岁扬名。20 岁以后可分四个时期。
实用文档
1. 读书壮游时期
玄宗开元十九年(731)至天宝四年 (745),杜甫过着“裘马清狂”的浪漫生活, 流露了诗人对一切事业的雄心壮志。
2. 困守长安时期
天宝五年至十四年,杜甫困守长安,穷困 潦倒。他不断投献权贵,以求仕进,但均无结果。 直到天宝十四年十月,安史之乱前一个月,才得 到小小的参军之职。他逐渐成为一个忧国忧民的 诗人,确立了现实主义创作方向。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