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爱情 婚姻 经济学

爱情 婚姻 经济学

爱情婚姻经济学将近一个月没有更新博客,为了朋友们不至于忘了我,就想着再写点什么东西。

可问题是平淡的生活中,搜寻了半边竟没有什么好写的素材,而内心太隐秘的东西,又不想拿出来晒,所以想来想去,只好就写写爱情啊婚姻啊这些老掉牙的东西,权当是无聊。

不过这篇我不想再像一个文学青年一样去做感性的呻吟了,我要像一个数学家一样去做精确的计算,只有这样,我觉得这个题目才有写下去的理由。

当然,还有一个理由就是我的同学看了我的《大话爱情》,说是深刻,那我就真的深刻一回给她看看。

这个标题其实可以拆成两部分,爱情、婚姻和经济学,再说的透彻一点,就是用经济学的观点来分析爱情和婚姻。

关于什么是爱情婚姻,是人应该都知道(我说应该,是因为确实还有一些莫名其妙的人确实不知道),就不做什么解释了,唯一就简单说一下“经济学”。

当然,要说清楚“经济学”,那是很费口舌的一件事,而且讲的太长也没人愿意听,所以就说个大概意思。

经济学是一门社会科学,研究对象是人和人类社会。

在剔除一些复杂的公式和图表后,经济学还是一门很有趣的学问。

它能让我们从另一个角度去看去认识这个世界,一个客观的,可行的,正确的角度,而不是我们似是而非的直觉。

从而让我们能更好的理解人生,理解社会,活的更简单快乐!在展开讨论之前,我们先要进行一个假设,假设下面所讨论的男女双方都是独立而理性的正常行为人。

只有在这样的前提下,下面的论述才有意义。

这也符合一般科学规律,所有的真理都是在各种各样的假设下才成立的,如果有人告诉你一个不受任何限制的绝对真理,那只能说明他准备开始忽悠你了。

好了,下面言归正传,先说说爱情。

爱情---用经济学的观点来看,就是人的一种需求。

经济学最重要的三个概念就是:需求、供给、纳什均衡。

不管你是生理需求,还是心理需求,经济学统称为需求。

根据马斯洛的需求理论,生理需求是第一层次的,心理需求才在第三层次,生理需求比心理需求重要的多。

所以当性的需求没有被完全满足的情况下,人是没有情感问题的,当然也不会去考虑什么情感问题。

就像男女刚开始交往的时候,一切都是美好的,饥渴的。

随着性的需求被满足,情感的需求就被提到议事日程上来,而和相对简单的生理需求相比,情感的满足方式要更多样化和复杂,所以在这个阶段也就容易出现各种各样问题。

大概在恋爱的时候唯一的问题是---选择恋爱对象的问题。

爱他还是爱另一个他?从经济学的观点来说,在一定时期内,只有从事一个项目是有利润的,才能实现资源效用的最大化。

以此类推,对一个人来说,也许也只有唯一的一个人,才是他(她)的最佳婚恋对象。

经济学认为,当资源选择项目的时候,只有一种“机会成本”,当收益超过“机会成本”是,才有利润。

“机会成本”不同于我们脑中的成本概念,它可以简单分为三个部分:会计成本(就是投入的那些有形的、在会计本上能够算出的成本,这是我们平常所说的成本)、资金利息(投入的全部资金存银行带来的利息)、经营者的时间成本(就是你用相同的时间干其他事情的收益,比如打工)。

那如果套在恋爱上的话,恋爱的“机会成本”应该是:一,你额外为对方的付出,也就是爱情;二,你不谈恋爱也能得到的快乐;三,和其他人交往所收获的爱情。

如果有一个人能给予你的快乐,比上面三项加起来的总和还要多,那你一定要选择他(她),因为他(她)就是你的MR.RIGHT。

当爱情进行了一定的时间后,基本上大部分人都会进入婚姻阶段。

婚姻是社会的一种需要,社会需要这样一种相对稳定的方式来维持社会的稳定,虽然在一定程度上遏制了人的一些类如喜新厌旧的本性。

但从另一方面来说,婚姻可能又满足了某种人性,比如害怕变化,喜欢稳定。

害怕变化是人的普遍特征,变化意味着不确定性,当人面临不确定性的时候,就会紧张,行动失常。

人们买保险,其实就是花钱买稳定和确定。

下面我们就来重点说说婚姻。

相比爱情,婚姻要复杂的多。

原因是婚姻不再是两个人的事情,而是一群人社会关系的总和。

对于恋爱阶段的问题,解决起来可能相对简单,即使是很大的问题无解了,还可以消极的分手了之。

而婚姻就不同了,说分手不再是两个人的事情,即使能够把一群人的社会关系快刀斩乱麻的分开,还要必须经过政府的有关部门同意批准,这本身就是一个大问题了。

既然婚姻内的关系这么复杂,在讨论以前也必须要做个假设,那就是在这里我们只分析男女两个人的问题,就当其他所有的大人小人不存在,否则的话,也就没完没了了。

走入婚姻后,两个人的角色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在探讨角色问题之前,先要引入一个经济学的重要概念,那就是边际效用递减。

这个东西讲起来枯燥,就举个例子吧。

假定一个农民某年生产了五袋粮食,他要安排这五袋粮食的用途。

他一定是按照重要性从大到小的顺序安排。

第一袋,用于吃,这个对他最要紧;第二袋,用于增强体力和精力;第三袋,用于酿酒,因为他要喝酒;第四袋,用于养家禽,因为他要吃肉,但是吃肉没有喝酒重要;第五袋,用于养鹦鹉,因为他觉得他能想像的用途,都已经有了安排,实在找不到什么别的可以安排的了,想了很久,才想起这种用途。

我们买东西,不是为了获得商品本身,而是因为商品对我们有用,这种有用是主观上的有用。

经济学把商品能够满足人的主观愿望的东西,叫效用。

我们消费就是为了获得效用,而且是最大的效用。

以上边的例子来说,第二袋粮食的效用比第一袋小,第三袋比第二袋小,依此类推。

第五袋粮食的效用是最小的。

这叫“边际效用递减”。

边际效用递减也是个公理,不能证明,但可以说明。

如果边际效用不递减,那就是边际效用不变或者递增。

以吃馒头为例,假如边际效用不变,也就是后面一个馒头,永远跟前面一个一样好吃,那会发生什么?我们将永远吃下去,永远吃不饱!更不必说边际效用递增了。

回到婚姻角色中来,我们也举例,对于男方而言,女方的角色从重要往次要排列,大概也就是这个样子。

首先是爱人(满足生理心理需要);其次是企业的共同经营者(这里指家庭就像一个小型企业,两个人一起创收一起消费,存款就是企业利润);再往后是家务的分担者;…………排到最后,和农民一样,实在想不出妻子还有什么角色好扮演了,就只能想到磕瓜子的时候,有个人陪着会热闹些。

可关键是,根据边际效用的概念,一样物品的价格是由最边际的那个效用决定的,所以说在正常的情况下(也就是那种平稳的生活中),妻子对于丈夫的情感重要性(也就是效用或者价格)也就是一个可有可无的陪着一起磕瓜子的人。

这个乍听起来好像不可思议,但规律就是规律,实际情况就是这样的,当然,对于女方而言,丈夫的效用也可以此类推。

这也就可以解释,为什么双方在相处一段时间后,都觉得对方变了,到底哪儿变了,又不能准确的说上来。

其实人没有变,只是对方的效用被边际递减了。

婚姻还有一个很普遍的问题,就是七年之痒,也就是说随着时间的推移,感觉爱情在逐渐的消失,也正因为如此,才有了文学家口中“婚姻是爱情的坟墓”的论调。

这其实也一种边际效用递减现象。

如果我们假设每一次爱的表达的方式和强度都是相同的,那么进入婚姻后,两个人每天都在一起,这种表达变成了很频繁的事,几乎每天都进行。

那么如果我们把每一次的表达当成一个单位的话,那每一个最后的表达就是一个边际单位。

于是效用递减。

因为我们的主观感受,来自于我们脑细胞中的神经元对外界刺激的应激反应。

一个力度相等的外界刺激,随着刺激次数的增加,神经元对其所作的反应会越来越弱。

好比你住在铁路旁边,开始的时候,火车经过的噪音,一定令你辗转难眠,但是,经过一段时间后,你对这种噪声就根本没有感觉了,它不再影响你的睡眠了。

所以说,要想避免这个现象,就必须经常改变爱的表达方式。

你对火车麻木了,我就改飞机,哪怕是敲木鱼,只要是不同的声音,不同的节奏,声音大小倒不是最关键的。

不过这不是说爱的次数越多,效用就越差。

其实虽然边际效用随着边际次数的增多出现减弱现象,但从总效用上来说,是增加的,不管最后一次增加的量是多么微不足道,总数总是增加的。

虽然总数的增加对当下好像没有什么意义,但对整个人生来说,是有意义的。

这个总效用增加的道理,同样也适用于上面的婚姻的角色的问题。

婚姻还有一个问题,两个人生活在一起,才发现性格爱好不同,于是就感觉痛苦了。

其实这是一个假象,不会有完全匹配的人,或者说的更直白点,不会有对对方完全满意的人。

因为人的欲望是无穷的,你满足了他这样,他还有那样,谁也无法完全满足对方。

因为欲望得不到满足,又不能到婚姻外找寻,于是,痛苦就产生了。

在经济学上,把满足人的欲望的手段,叫“资源”,资源的特点跟欲望相反,跟人的无穷的欲望比起来,资源总是显得不够,经济学把资源的这个特点叫作“稀缺”。

为了解决“资源”“稀缺”的矛盾,我们有两个办法,一是发展生产,缓解稀缺;二是是压抑人的欲望,让欲望和资源相接近,比如各种宗教对人的教育。

同理,要想相处的不那么痛苦,要么要求对方改变性格培养更多的兴趣爱好,要么降低要求,让自己顺应他人。

当然,这些东西说来简单,做起来就不那么容易了。

“江山易改禀性难移”,要改变一个人是多么困难;那个克制自己的欲望,看来也不容易,凡在这方面稍有成就的,都是得道高僧,也就说和尚中都没几个的。

所以说,如果你就得痛苦,那是正常的,不要奢望痛苦有朝一日能彻底消除,不过想方设法减轻点,到是有点可能,方法就是上边说的两点。

既然边际效用是不断减少的,那婚姻的相处对两个人来说,是不是就没有任何意义了呢,没有什么是增加了呢?也不是,有一样是增加的。

男女双方的相处,随着时间的推移,会产生一种另外的情感,有的说是“亲情”,在这里我也不去下明确的定义,总之这份又像兄妹又像朋友的情感会越来越深厚。

这个可以用经济学中的价格论来解释。

在十九世纪初期的时候,经济学家认为价格是由价值决定的,而价值是由事物所包含的劳动所决定的。

然而有趣的是,在一次演讲中,有个听众问了经济学家一个问题。

这个问题是,有两瓶葡萄酒,一瓶生产出来后,马上拿到市场上出售,可以卖一个价钱,比如10英镑;另一瓶呢,没有马上出售,而是窖藏起来了。

过了一段时间,再去卖,卖价是100英镑。

这多出来的90英镑,是谁创造的呢,是劳动吗?经济学家当时被难倒了。

这个问题中多出来的90英镑就像是婚姻中男女之间逐渐产生的亲情。

这个90英镑可能比当初创造它的爱情还要多,它也是婚姻中男女关系中不可忽略的一大部分。

后来经济学就不去纠结什么价值了,直接就讲价格,价格既包含了劳动等一切有价值的因素,又与与主客观情感体验为基础的边际效用有关。

反正什么因素都放在一起,一搅合,直接讲价钱。

所以说婚姻中的男女不用太过于和爱情较真了,即使当下爱情很少了,但爱的总效用还是增加的,而且我们还多出了那个90英镑,从更大范围的效用来说,更是增加了很多,效用增加,幸福感就增加,婚姻的意义不就来了么。

不过需要注意的一点是,增加的这份情感毕竟只是一份情感,最多只能和爱情排在相同的第三层次上,可能细分的话,还会在爱情后面,它替代不了人对爱情的需求,更无法替代第一层次的生理需求。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