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年高三语文第五册第20讲孟子见梁襄王教案人教版教学目标及要求:1、解读常见文言词语的用法,注意词类活用、通假、文言句式等知识。
2、体会孟子论辩进的讲话艺术和有善于用比喻说理的方法。
3、学会比较阅读的方法:同中求异。
教材简析《孟子》一书是儒家经典之作,也是先秦诸子散文中的重要作品。
《孟子见梁襄王》同《齐桓晋文之事》、《庄暴见孟子》一样,都同时表现了孟子的“仁政”思想,但角度稍有不同。
《齐桓晋文之事》反映的是“保民而王”和“发政施仁”的思想;《庄暴见孟子》反映的是“与民同乐”的学说。
而《孟子见梁襄王》一文反映的是“施仁政来获民心”。
教学重点1、掌握文中“就”、“卒”、“之”、“孰”、“恶”等词语的用法。
2、理解孟子用设喻阐述“仁政”思想的特点。
教学难点1、对孟子“民本思想”的评论,论述其雄辩艺术。
2、引导学生学会运用比喻说理的方法。
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方法1、分角色朗读。
2、探究学习法。
教具多媒体教学平台教学步骤一、导入语:战国七雄争霸的时代,社会矛盾更趋激烈,兼并战争日益频繁。
“争地以战,杀人蕴野;争城以战,杀人蕴城”。
当时,孟子已经七十多岁了,先前游历过许多国家,思想成熟,经验丰富。
《孟子见梁襄王》以孟子见过梁襄王后,向他人转述他与梁襄王对答的情况。
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这篇文章。
二、朗读感知1、分角色朗读课文。
2、重点字词音、义梳理(放第一张幻灯片)。
卒然问曰cù通“猝”,突然。
恶乎定wū相当于“何于”从哪里。
嗜杀人shì喜好。
沛然pèi形容水势很大。
然bó通“勃”生机勃勃的样子。
孰能与之:孰:谁(哪一个)与:归附、跟随。
今夫天下之牧:“人牧”相当于“牧人者”统治人民的人(国君)。
引领而望之关:伸长脖子。
由水之就下:“由”通“犹”好比,“就”趋向。
出,语人曰:(省略句)“语”yù告诉。
三、学生自主翻译理解全文1、学生自译,教师巡回辅导。
2、抽查重点段落的翻译理解情况,提问2~3个学生口译最后一段,对理解不准确的地方教师加以订正。
四、分组讨论重点问题,交流订正。
1、出示问题孟子如何让自己的说话对象钻进设好的“圈套”中?又怎样引而不发?孟子怎样用设喻的方法阐述他的仁政思想?比较本文与《齐桓晋之事》、《庄暴见孟子》辩论风格和思想内容上的异同。
2、分组讨论以上三个问题,教师巡回辅导,将各组讨论的结果记录下来,各组选一个代表发言,阐述本组的观点。
3、教师明确(放第三张幻灯片)当襄王提出“天下恶夫定?”后,孟子巧妙地诱以“定于一”,襄王不知“孰能一之”,孟子又对以“不嗜杀人者能一之”,一步一步将襄王拉入自己和政治主张,作为一国之君,只有不嗜杀好战,实行仁政,才能得安民心,才能使人民归附,才能归于一统。
先用天旱时的“枯槁禾苗”以及风调雨顺时的“勃然禾苗”进行对比,暗喻出人君和暴君的不同。
最后说明如果君王实行仁政,那么“天下之民皆引领而望之”,“民归之,由水之就下”,比喻实行“仁政”的效果之明显。
论辩风格相同点:比喻、对比论证不同点:《齐》文:迂回诱导;《庄》文:转换话题;《孟》文:直接阐发。
思想内容相同点:仁政思想、民本思想不同点:《齐》文行王道,可王天下;《庄》文与民同乐:《孟》文不嗜杀人者能一也。
五、拓展延伸:解释下列词语在句中的用法及意义(放第四张幻灯片)河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则苗勃然兴之矣就就能破之,尚不能可有也之吾欲之南海,何如民归之,水之就下石之铿然有声者卒然问曰:“天下恶乎定?”孰能一之卒未及见贼而士卒离散孰唯大王与群臣孰计议之鲁肃闻刘表卒我孰与城北徐公美卒成帝业2019-2020年高三语文第五册第21讲短文两篇齐人有一妻一妾教案人教版教学目的1、了解孟子散文依托寓言说理的特点。
2、掌握文中的通假字、古今异义词和宾语前置等特殊的语言现象。
3、揣摩寓意,指导现实生活。
4、培养自读文言文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1、《孟子》等先秦诸子散文中广泛使用寓言故事的意义。
2、中国古代寓言故事的特点。
3、《短文两篇》随时代的变化而带来的寓意的发展和演化。
教学设想1、采用朗读、讨论法组织教学。
2、由于本文比较浅显,可充分培养学生自读文言文的能力。
准备另外几篇寓言故事,让学生阅读,强化阅读。
教学时间一课时教具使用投影仪录音机教学内容和步骤一、导语:钱钟书先生在《伊索寓言》中写到:“我以为(对孩子而言)寓言要不得,因为它把淳朴的孩子教得愈简单了,愈幼稚了,以为人事里是非的分别、善恶的果报,也像在禽兽中间一样公平清楚。
”钱先生的话虽然偏激,却一语道破寓言的特性:寓言往往虚构一个浅显的或人或动物为主角的故事,传递较为深刻的人生行为准则、价值取向、事物因果关联等道理,对人事有着劝谏或讽喻的作用。
学习寓言故事就要剥离其虚托的故事成份,结合创作的时代背景,领悟其蕴含着的哲理和启迪意义,并能翻出新的寓意来指导我们的学习和生活。
章学诚在《文史通义·易教下》中说:“战国之交,深于比兴,即其深于取象者也。
”但《孟子》之“深于取象”又与各家之文不尽相同,其取譬设喻,多讲世俗故事,且富于形象。
二、朗读课文(放录音)三、落实字、词、句1、正音:餍(yàn)间(jiàn) 施(yí) 番(fán)讪(shàn) 弈(yì) 鹄(hú) 缴(zhuú)2、通假:反→返蚤→早施→迤为→谓3、古今异义词:处室:古:居家过日子,共同生活。
今:机关办公室。
仰望:古:指望。
今:抬头向上看。
饮食:古:吃、喝。
今:吃的喝的东西。
其余:古:他们剩下来的食物。
今:剩下的。
4、文言句式:①状语后置:而相泣于庭中。
②宾语前置:良人未之知也。
惟弈秋之为听。
四、快速阅读课文,疏通文字。
五、指名学生复述两寓言故事。
六、课堂讨论:1、找出两短文中的人物,看看重点写了哪几个?明确:《齐人有一妻一妾》中的人物有:齐人、妻、妾,重点人物是齐人(良人);《弈秋》中的人物有:弈秋、二人(专心致志者、思援弓缴而射鸿鹄者),重点人物是弈秋的后一个弟子。
2、作者是怎样层层深入地揭示齐人丑态的?明确:从五个方面来揭示的:①齐人对妻子夸口,树起一个极度膨胀的完美形象。
②妻子的怀疑和妻妾的商量,对齐人虚托的完美形象展开了第一次审视。
③妻子的追踪和齐人真面目的显露。
④妻子的羞愧和哭骂,对齐人行为的否定。
⑤齐人无耻得意另一种丑态。
先以齐人的言语夸张自己的正面形象,又以妻子的视线层层揭示出一个丑陋的真面目。
最后又一次描绘齐人:“骄”言时的洋洋得意,虽再次回到开篇的状态,却给予齐人最有力地一击。
以时间为序,将齐人反差强烈的两个现象作了三次铺垫,突出其虚伪的本质,有较强的讽刺意味。
3、探究《弈秋》四个句子间的内在逻辑顺序。
①、突出弈秋的善弈,提供良好的学习条件(背景);②、弈秋所教两弟子不同的专心程度(过程);③、两弟子不同的学习成绩(结果);④、探究学习成绩差异的主观原因。
由表及里地揭示了学习态度与学习成绩之间必然的因果关系4、两则寓言故事的寓意分别是什么?明确:《齐人在一妻一妾》中的引文末尾省略了一句表现作者观点的话:“由君子观之,则人之所以求富贵利达者,其妻妾不羞也,而不相泣者,几稀矣!”从作者的说理意图看,本文讽刺了那些无耻的钻营富贵利达而抛弃人格尊严的人们。
《弈秋》则讽刺了那些修学和做事没有恒心、不够专业的人们。
七、分析本文艺术特色1、对比手法的运用《齐人有一妻一妾》中有两重对比。
一是齐人自身行为的对比:坟场的“乞”与妻妾面前的“骄”。
真相与表相的对比,人物内在品格的委琐与外表的庄重自足形成强烈反差,达到了美学上的滑稽效果,形成了尖锐的讽刺。
二是妻妾与齐人在人生准则上的对比:齐人在坟场乞食而没有丝毫的羞耻感,甚至在足不出户的妻妾面前大吹大擂;两个妇道人家能明大理,强调在追求“利”的同时能注意采用正当的手段,要“行丈夫之道”,不能苟且,不能诡谲。
具有讽刺意味的,是为人不齿行“妻妾之道”的却恰恰是大“丈夫”。
两种道德标准的对比和冲撞,从更深的层次上揭露了齐人的丑态,表现了作者鲜明的立场和观点。
《弈秋》的对比集中体现在弈秋两个弟子学习专心程度与学习结果的差异上,揭示了作者关于态度与结果必然因果联系的观点。
2、繁简得宜问:《齐人在一妻一妾》中妻对妾有两次转述齐人情况的语句,方式有什么不同?为什么要这么处理?明确:第一次为直接引用,所引的为作者前文所叙述的语言。
这不是简单的重复,而是为了强调妻子对丈夫“餍酒肉”而无显者来的怀疑,也强化了齐人洋洋自得、虚伪做作与真相对比后产生的讽刺力度。
第二次转述,以“告其妾”省略所有内容,一者所见内容庞杂,不宜近距离大段重复;二者为了与上文相区别,使表现手法更具多样性。
八、试分析中国寓言故事叙述性语言的特点明确:《齐人有一妻一妾》不仅有相对完整的故事情节,而且描绘了人物的动作、情态和对白。
人物性格鲜明,形象丰满。
《弈秋》采用概述的语言方式,突出了事件发展变化的因果照应关系。
《齐》有《孟子》的寓言故事中是个例外,被后人称为小说之“滥觞”。
《弈》是孟子寓言故事中的典型代表,篇幅较短,人物形象或性格不甚鲜明,这样的处理方式与中国古代的寓言故事的特点密切相关。
寓言往往在浅显的语言和简单的故事情节中蕴含深刻的道理,是一种高级的比喻说理方式。
在先秦诸了散文中保存了较多的寓言故事,常被说客用作阐述道理的方式。
借用寓言故事说理,抽象的思想依托了形象思维的拐杖,使说理更有艺术表现力。
九、拓展训练阅读下面三则寓言,说出它的意思,明白它的寓意。
(出示胶片)1、宋人有闵其苗之不长而揠之者。
芒芒然归,谓其人曰:“今日病矣,予助苗长矣!”其子趋而往视之,苗则槁矣。
2、今有人日攘其邻之鸡者。
或告之曰:“是非君子之道。
”曰:“请损之,月攘一鸡,以待来年,然后已。
”寓意提示:《揠苗助长》:办任何事情都不能违反客观事物的发展规律,如果违反了,尽管是出于好心,结果还是会把事情办坏,受到客观规律的惩罚。
《攘鸡》:当我们发现自己的缺点和错误时,应该力求尽快改正,而不应该以任何理由为借口,姑息错误。
十、小结同学们,先秦诸子散文中包含了丰富的寓言故事,与古希腊的寓言故事自成篇章不同,它们多附着在说理性的语段中,承担着将抽象转化为形象,将深奥转化为通俗的任务,为咄咄逼人的锐气披上一件温情而美丽的衣衫。
这种说理方式与被游说的对象多为帝王将相有关,寓言给忠言包裹了顺耳的糖衣,更易于被听者接受。
十一、作业1、课后练习第二题2、阅读其它孟子寓言故事。
并选择一篇写一则读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