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国古代史试题

中国古代史试题

中国古代史试题一、单项选择题1.明代科举制与唐代科举制的最大差别是[ ]A.考试目的不同 B.考试内容不同C.考试方法不同 D.考试管理不同2.大运河中哪一段河道的地理位置接近于春秋时期已开通的运河?[ ]A.永济渠 B.通济渠 C.邗沟 D.江南河3.唐朝专设国家史馆,重视官修史书,主要是为了[ ]A.保存中国古代文化典籍B.重视学校的专业教育C.吸取历史上的经验教训D.美化唐朝历史以维护封建统治4.唐开元年间被认为是古代历史上前所未有的“盛世”,开元时期与贞观时期相比[ ]A.经济繁荣程度更高 B.社会秩序更加安定C.阶级矛盾更加缓和 D.国家政权更加巩固5.唐朝时,越州有个商人打算到外地去购进一些纸张和绫锦,下列何地距越州最近,可作为他的第一站?[ ]A.宣州 B.扬州C.洛阳 D.益州6.下列少数民族地区使用铁器的先后顺序是:[ ]①西域各族②越族③契丹族④吐蕃族A.①②③④ B.②①③④ C.②①④③ D.④②①③7.唐朝后期,吐蕃最西与之为邻的是[ ]A.波斯 B.大秦C.大食 D.天竺8.唐朝输往朝鲜的货物有[ ]①丝绸②茶叶③铁器④瓷器⑤人参⑥药材⑦书籍A.①②④⑥⑦ B.①③④⑤C.②③④⑥⑦ D.②③④⑥9.以表现人民生活风俗而著称的画家是[ ]A.阎立本 B.吴道子C.顾恺之 D.张择端10.下列制度中,属于隋朝开创的有[ ]①均田制②三省六部制③科举制④郡县制A.①③ B.②④ C.②③ D.①④11.元朝的时候,通惠河的起止点是[ ]A.杭州到大都 B.东平到临清C.直沽到大都 D.通州到大都12.下列我国古代纺织品中,属于宋元时期的有[ ]①敦煌发现的两面都有绘画的薄绢②马王堆墓出土的彩绘帛画③新疆吐鲁番发现的花鸟纹锦④松江的“乌泥泾被”⑤浙江墓中出土的棉毯A.①② B.①③C.②④ D.④⑤13.明朝时农业生产的特点中,哪一项对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有决定性的作用[ ]A.经济作物的广泛种植 B.水稻种植面积大、产量高C.外来农产品的引种 D.农业生产技术超过前代14.下列对古代四川地区经济发展状况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 A.三国时丝织业比较发达B.唐代有全国著名的麻纸产地C.北宋时丝织水平全国最高D.明朝时有全国著名的木材市场15.下列关于戚继光的评价,正确的是[ ]①为扫清倭寇做出重大贡献②是古代历史上的民族英雄③使明朝从此免除外来威胁④其斗争有利于社会经济发展A.①②④ B.①②③ C.①③④ D.②③④16.李自成起义中的下列事件按时间先后顺序排列应为[ ]①控制河南全境和湖北大片地区②提出“均田免粮”口号③山海关战役④建立大顺政权A.①②③④ B.②①③④C.②①④③ D.①②④③17.清朝康熙帝为了巩固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所作的贡献有[ ]①设置台湾府②设置乌里雅苏台将军府③粉碎噶尔丹的分裂势力④设置伊犁将军府A.②③ B.①③C.①④ D.③④18.下列画家按生活年代先后顺序排列,应为[ ]①顾恺之②吴道子③张择端④赵孟頫⑤郑燮⑥徐渭A.①②③④⑤⑥ B.①②④③⑤⑥C.①②③⑥④⑤ D.①②③④⑥⑤19.“今大道既隐,天下为家,各亲其亲,各子其子,货力为己,大人世及以为礼。

”对上述材料的正确理解是[ ]①世袭成为一种礼制②奴隶制度确立③虽有伦理道德上的沦丧感却又表明了历史的进步④奴隶制度崩溃A.①②③ B.①②④C.①③④ D.②③④20.“平城之下祸甚苦,七日不食不能变弓驽”,这次事件发生于[ ]A.公元前3世纪初 B.公元前2世纪末C.公元前2世纪初 D.公元前3世纪末21.《吕氏春秋》中记载“公作则迟,有所匿其力也,分地则速,无所匿其力也。

”这种现象反映的实质是当时[ ]A.生产工具进步 B.私田开垦增多C.奴隶厌恶井田 D.封建制度优越22.以下各项,对商鞅变法所造成的结果表述不正确的是[ ]A.确立了私有土地的法律地位B.建立起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体系C.促进了地主阶级力量的壮大D.建立了取代分封制的行政区制度23.“绝圣弃智,民利百倍;绝仁弃义,民复孝慈;绝巧弃利,盗贼无有。

”这一思想反映了春秋战国时期[ ]A.儒家实行仁政的思想 B.墨家主张节约的思想C.道家消极倒退的思想 D.法家实行法制的思想24.《史记》中写道:“使孔子名布扬天下者,子贡先后之也。

此所谓得势而益彰乎?”子贡是孔子的学生,在今山东、河南一带经商,“结驷连骑,……所至,国君无不分庭与之抗礼。

”以上的材料说明[ ]A.商业活动具有传播思想文化的功能B.孔子只是依仗权势来扩大自己的影响C.孔子得到了各诸侯国国君的尊重和礼遇D.有财力的富商能够操纵诸侯国的行政大权25.我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农民起义爆发于[ ]A.公元前3世纪初 B.公元前3世纪末C.公元前2世纪初 D.公元前2世纪末26.中国历史上最早建立农民政权的地点是在今天的[ ]A.河南荥阳 B.河南安阳 C.安徽阜阳 D.河南淮阳27.汉高祖采取的措施中,有利于扩大西汉统治阶层力量的是[ ]A.兵皆罢归家B.各归其县,复故爵田宅C.民以饥荒自卖为人奴婢者,皆免为庶人D.轻田租,什五而税一28.西域都护的最初设置是在[ ]A.西汉前期 B.汉武帝在位时期C.西汉中后期 D.东汉前期29.下列哪项是南朝和北朝的明显不同点?[ ]A.南方农业发达,北方农业落后B.南方是汉族政权,北方是少数民族的政权C.南方以农业为主,北朝以畜牧业为主D.南朝盛行道教,北朝盛行佛教30.派使者到西域求佛法,使佛教在我国逐渐传播开来的皇帝是[ ]A.汉武帝 B.光武帝 C.汉明帝 D.汉桓帝31.赤壁之战打败曹操的决定因素是[ ]A.诸葛亮的计谋 B.周瑜的水军C.孙刘的联盟 D.地理上的优势32.东晋的都城建在[ ]A.建业 B.建康 C.洛阳 D.临安33.淝水之战的结果说明[ ]A.东晋国力强盛 B.前秦统治腐败C.东晋军队能征善战 D.统一的历史条件不成熟34.北朝起止时间是[ ]A.386年至581年 B.439年至581年C.439年至589年 D.420年至589年35.北魏解体后,控制江淮以北沿海地区的政权是[ ]A.东魏和北齐 B.西魏和北周C.东魏和北周 D.西魏和北齐二、材料解析题36.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阿保机,异不知其何部人也,为人多智勇而善骑射。

是时刘守光暴虐,幽、涿之人多亡入契丹。

阿保机乘间入塞,攻陷城邑,俘其人民,依唐州县置城以居之。

……汉城在炭山东南滦河上,有盐铁之利,乃后魏滑盐县也。

其地可植五谷,阿保机率汉人耕种,为治城郭邑屋廛市如幽州制度,汉人安之,不复思归。

《新五代史·四夷附录》材料二:至阿保机,稍并服旁诸小国,而多用汉人,汉人教之以隶书之半增损之,作文字数千,以代刻木之约。

……《新五代史》材料三:辽有北面朝官矣,既得燕代十有六州,乃用唐制,复设南面三省、六部、台、院、寺、监、诸卫、东宫之官。

诚有帝王之盛制,亦以招徕中国之人也。

《辽史·百官志》材料四:北朝(辽朝)之政,宽契丹,虐燕人(汉人),盖已久矣。

然臣等访闻山前诸州祗候公人(衙门中的低线衙役),止是小民争斗杀伤之狱则有此弊,至于燕人强家富族,似不至如此。

契丹之人,每冬月多避寒于燕地牧放住坐,亦止在天荒地上,不敢侵犯税土。

兼赋役颇轻,汉人易于供应。

……若其朝廷郡县,盖粗有法度,上下维持,未有离析之势也。

苏辙《栾城集》卷41根据以上材料,把辽历代统治者的民族政策和作用逐条概括列出(不得摘抄原句),并简单评价。

37.阅读下列材料材料1:李斯议曰:“周文、武所封子弟同姓甚众,然后疏远,相攻击如仇雠,诸侯更相诛伐。

周天子弗能禁止。

今海内赖陛下神灵,一统皆为郡县,诸功臣,以公赋税重赏之,甚足削制,天下无异意,则安宁之术也,置诸侯不便。

”--引自《史记·秦始皇本纪》材料2:汉兴之初,海内新定,同姓寡少,惩戒亡秦孤立之败,于是剖裂疆土,立二等爵。

--引自《汉书》材料3:贞观十一年,太宗以周封子弟八百余年,秦罢诸侯,二世而亡,乃定制以子弟二十一人,又以功臣一十四人为世袭刺史。

礼部侍郎李百药奏论驳世封事……中书舍人马周又上书……太宗嘉纳其言,于是竟罢子弟及功臣世袭刺史。

--引自《贞观政要》材料4:高祖、太宗之制,……兵者,将之事也,使得以用,而得以有之,及其晚也,土地之广,人民之众,城池之固,器甲之利,举而予之……。

方镇之患始也。

各专其地而自世,继则迫于利害之谋,故喜则边衡(横)以叛上,怒则以力而相并,又其甚则而王室。

唐自中叶以后,收功弥乱,虽常倚镇兵,而其亡也,亦终于此,可不戒哉!--引自《新唐书·方镇表序》回答:①比较材料1李斯和材料3太宗对分封制认识的差异,太宗是否坚持了这一观点?试用材料3加以说明。

②比较材料2与材料3,他们对秦亡原因的认识是否相同?他们的认识与客观事实是否一致?试简单说明之。

③材料4反映的是什么历史现象?它的产生是否与材料3有直接的联系?它产生的根本原因是什么?④综合材料1、2、3,他们讨论分封制的根本目的是什么?由此可见,中国古代封建统治者决策的一个重要依据是什么?三、问答题38.唐朝以后在我国江南出现了一批大的商业城市和港口,试说明其原因、现象及影响。

39.春秋、战国时期,我国政治、经济方面出现了哪些社会发展趋势?结合史实说明这些趋势产生的原因。

用历史唯物主义理论说明政治、经济发展趋势之间关系。

【答案】=========================================一、单项选择题1.B2.C3.C4.A5.A6.C7.C8.A9.D 10.C 11.D 12.D 13.A 14.D 15.A 16.C 17.B 18.D 19.A 20.D 21.D 22.B 23.C 24.A 25.B 26.D 27.B 28.C 29.B 30.C 31.C32.B 33.D 34.B 35.A二、材料解析题36.政策:建城池屋舍,发展农业;用中原的制度管理辖区内的汉人;使契丹人不能随意侵犯汉人的利益;汉人的赋税徭役较轻;任用汉人,注意吸收汉文化。

作用:使契丹辖区的汉人生活较安定,契丹的统治稳定。

评价:这些政策有益于民族间的融合,反映了各民族之间的友好交往是我国历史发展的主流。

37.①李斯认为周分封制造成了诸侯纷争,天下大乱;而唐太宗则认为周分封制保持了较长时间的统治。

唐太宗没有坚持这一观点,他“竟罢子弟及功臣世袭刺史”说明他也认识到了分封制的弊端。

②相同。

他们的认识和客观事实不一致。

秦的灭亡主要是由于实行暴政,并非由于没有实行分封。

③藩镇割据。

没有。

封建经济的独立性和地主阶级政治上的割据性。

④为了维护自己的长久的统治。

历史的经验教训。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