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2021部编语文小升初文言文阅读及专项练习50篇含答案(全)小升初文言文阅读理解1:虎丘予初十日到郡,连夜游虎丘①,月色甚美,游人尚稀.,风亭月榭间②,以红粉笙歌③一两队点缀,亦复不恶。
然终不若山空人静,独往会心④。
尝.秋夜坐钓月矶⑤,昏黑无往来,时闻风铎⑥,及佛灯隐现林梢而已。
(节选自《游虎丘小记》)【注】①虎丘:苏州名胜。
②风亭月榭间:风吹过亭子月光酒落在树间。
③红粉笙歌:指歌女奏乐唱歌。
④独往会心:一人前往要合我意。
⑤钓月矶:在虎丘山顶。
⑥风铎:悬于檐下的风铃。
1.解释文中加点的词。
(1)稀()(2)尝()2.下列句子朗读节奏的划分不正确的一项是()A.予/初十日到郡B.月色/甚美C.终不若山空人静D.尝秋夜坐/钓月矶3.作者调动了视觉和听觉来写景,请说说文中从视觉和听觉写了哪些景物。
4.作者喜爱的虎丘的特点是什么?译文我在初十到了郡中,当晚就游览了虎丘。
月色非常美好,游人也还不多,风吹过亭子月光酒落在树间,偶尔有一两队歌女吹笙点级,并不扫兴。
但还是不如山林空寂之时,一人前往要合我意。
我曾经在秋夜坐在虎丘山顶的钓月矶上,天色昏暗,无人往来,不时听到悬于檐下的风铃声,还看到佛灯在林间树梢若隐若现。
1.(1)少(2)曾经2.D3.视觉:月色、佛灯。
听觉:笙歌、风铎。
4.月色美好;幽静。
小升初文言文阅读理解2:揠[yà]苗助长宋人有闵[mǐn]①其苗之不长②而揠③之者,芒芒然归④,谓其人⑤曰:“今日病⑥矣,予⑦助苗长矣!”其子趋⑧而⑨往视之,苗则槁[ɡǎo]⑩矣。
天下之不助苗长者寡矣!以为无益而舍之者,不耘苗⑾者也;助之长者,揠苗者也;非徒⑿无(13)益,而又害之。
[注释]①闵(mǐn)——同“悯”,担心,忧虑。
②长(zhǎng)——生长,成长。
③揠(yà)——拔。
④芒芒然——疲倦的样子。
⑤其人——他家里的人。
⑥病——精疲力尽,是引申义。
⑦予——我,第一人称代词. ⑧趋——快走。
⑨往——去,到..去。
⑩槁(ɡǎo)——草木干枯。
⑾耘苗:给苗锄草⑿非徒——非但。
徒,只是。
(13)益:好处。
【阅读训练】1.文中“芒芒然归”中“归”的意思是:(返回)2.宋人疲倦的原因是什么?(拔苗所致)3.通过这个故事,你能从中悟出怎样的道理?答:说明了违反事物的发展规律,急于求成,反而坏事。
小升初文言文阅读理解3:七步诗文帝尝令东阿王①七步中作诗,不成者行大法。
应声便为诗曰:“煮豆持作羹[ɡēng],漉[lù]菽[shū]以为汁。
萁[qí]在釜下然,豆在釜中泣:‘本自同根生,相煎何太急!’”帝深有惭色。
导读:古人说“兄弟如手足”,但兄弟之间为了争王位、争财物而互相残杀的从古到今却屡见不鲜,这不是太可悲了吗!【注释】①文帝:曹操之子曹丕。
东阿王,曹操第三子,曹丕之弟曹植,大诗人。
【阅读精练】一、解释加点的词1.不成者行大法..(死刑) 2.萁在釜下然.(同“燃”字)3.漉菽..以为汁( 过滤)(豆类)二、“萁在釜下然”的“釜”解释为锅,写出一个同义的成语破釜沉舟三、《七步诗》一般写作: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
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四、写出出自本文的成语。
(相煎何急)(七步成章)小升初文言文阅读理解4:李贺作诗李长吉①细瘦,通眉②长指爪,能苦吟疾书。
每旦日出,与诸公交,未尝得题③,然后为诗,如他人思量牵合,以及程限为意。
恒从小奚奴④,骑距⑤驴,背一破锦囊,遇有所得,即书投囊中。
及暮归,太夫人⑥使婢女受囊出之,见所书多,辄曰:“是儿要呕出心始已耳。
”上灯与食,长吉从婢取书,研墨叠纸,足⑦成之,投他囊中。
选自唐.李商隐《樊南文集》)注释]①李长吉:李贺。
唐朝著名诗人。
②通眉:两眉通连。
③得题:意为事前确定题目。
④小奚奴:小僮仆。
⑤距:同“巨”。
⑥太夫人:指李贺的母亲。
⑦足:补充。
[文言知识]说“从”。
“从”指跟随,但到底“谁跟从谁”在句中要认真研究,否则容易搞错。
上文“恒从小奚奴”,是指小奚奴跟随主人李贺,因此这个“从”要按使动词理解,即“使小奚奴跟随”。
又,“大将军从百余骑西征”,这“从”也应理解为“使……跟从”,即带领。
又,《鸿门宴》:“沛公旦日从百余骑至鸿门”,这“从”也指“使……跟随”。
至于“二狼仍从屠而不舍”那当然要理解为两只狼仍跟随屠夫而不放弃。
另外,上文“长吉从婢取书”中的“从”是指“向”。
[思考与练习]1.解释:①旦②囊③辄2.翻译:①能苦吟疾书②如他人思量牵合,以及程限为意.理解:后人从“是儿要呕出心始已耳”中引申出一个成语,即是【参考译文】李贺,字长吉,为唐宗室郑王李亮的后裔,七岁就能写出好的辞章,韩愈、皇甫湜开始听说还不相信,就去造访他家,让他写诗,提笔一挥而就,就象预先构思、草拟过的,自己取名字叫《高轩过》,他们两个大吃一惊,从此李贺出了名。
李贺长得纤瘦,两个眉毛相连,手指细长,能运笔如风。
每天早晨出门,骑着瘦小的马,跟着一个小男仆,背着古锦囊,一有好的作品,写好放到锦囊里。
李贺没有先想好题目再去做诗的,就象赴会别人的任务题目。
到了傍晚回家,积累而成。
只要不是喝得大醉或者吊丧这样特殊的日子,他每天都这样,等过去也就不怎么理。
母亲让丫鬟看他的锦囊,见他写的诗很多,就生气地说:“这孩子啊,要呕出心了才罢休啊”【参考答案】1.①天②布袋③总是2.①能苦心吟哦觅句然后迅速写下来;②像别人那样苦思冥想牵强附会,以及按一定格式写作。
3.呕心沥血。
小升初文言文阅读理解5:里社祈晴文①!树艺②畜牧之所得,将以厚其家,而吏实夺之。
既夺于吏,不敢怨怒,而庶几偿前之失者,望今岁之有秋③也,而神复罚之。
嘉谷垂熟,被乎原隰④,淫雨暴风,旬月唯作,尽扑而捋⑥之。
今虽已无可奈何,然遗粒委穗不当风水冲者,犹有百十之可冀,神曷不亟诉于帝而遏之?吏贪肆而昏冥⑧,视民之穷而不恤。
民以其不足罪,固⑨莫之罪也。
神聪明而仁悯,何乃效吏之为而不思拯且活之?民虽蠢愚,不能媚顺于神,然春秋报谢⑩以答神贶⑾者,苟岁之半,未尝敢怠;使其靡所得食,则神亦有不利焉。
夫胡为而察之?民之命悬于神,非若吏之暂而居,忽而代者之不相属也。
隐而不言,民则有罪;知而不恤,其可与否,神尚决⑿之!(选自明•方孝孺《逊志斋集》)[注释]①这是一篇祈求神灵使天放晴的文章。
里社,古时村镇祭祀土地神的地方。
②树艺:种植。
⑧秋:好收成。
④原隰(xí):广平而低湿的土地。
⑥旬月:一月。
⑥捋(lǚ):本指手指弄顺某物,此指暴风雨打掉了谷穗。
⑦委:剩下的。
⑧昏冥:昏庸。
⑨固:同“故”。
⑩春秋报谢:指春季、秋季村民祭祀土地神。
⑧贶(k uàn g):赐。
⑥尚:希望。
[文言知识]冀",其中“百十"是指百分之十,而不是一百或几十。
它不需要用分母、分子表示。
又,“死者十九”,意为死亡的人十分之九。
又,“年赋十三”,意为每年交纳赋税十分之三。
[思考与练习]1.解释:①于②庶几③垂④淫⑤冀⑥苟⑧恤2.翻译:①将以厚其家②神曷不亟诉于帝而遏之??【译文】百姓困窘到极点了!植树和畜牧的所得,会使他们的家庭富裕,但被官吏们夺了。
百姓还不敢怨,希望今年有个好收成,也许可以补偿去年的损失。
但神明又处罚我们。
好的谷物成熟了,倒伏在田垅,淫雨暴风,连月不断,打掉了谷粒。
现在,虽然无可奈何,但还有百分之十的谷子没被水冲掉,神明为什么不向天帝申明而遏止它?官吏又贪又昏,看着百姓困窘而不体恤。
百姓没有罪,所以就不要加罪于他们了。
神灵耳聪目明,为什么效法官吏们的所为而不想着救民活命?百姓虽然愚蠢,不能向神灵献媚,但能在祭祀之时报答神灵的恩赐,即使是没到一年,也不怠慢。
如果让百姓不能得到粮食,对神灵也不利呀。
【参考答案】1.①被②希望③将④过分⑤希望⑥如果⑦无⑧体谅2.①将用它来使家庭富裕;②神为什么不马上向天帝报告而阻止它?③百姓认为他们(昏庸)不值得怪罪,所以不去怪罪他们。
④神耳聪目明而且仁慈,为什么要效法昏庸官吏的行为而不想拯救百姓并使他们活下去?⑤不像官吏暂在位置上,不久就有人代替他而不连续做下去。
小升初文言文阅读理解6:李西涯与程篁墩直隶④贡蟹至焉。
帝即出一对试之云:“螃蟹浑身甲胄。
”程对曰:“凤凰遍体文章。
”李对曰:“蜘蛛满腹经纶。
”后西涯入相而经济天下,程则终于学士,以文章名世。
然偶尔一对,而终身事业见之也。
(选自明•郎瑛《七修类稿》)[注释]①阁老:指文渊阁大学士。
②学士:指翰林学士。
③成化:明宪宗年号。
④直隶:京城地区。
[文言知识]说“举”。
一、指“推荐”。
上文“举于京”,意为推荐到京城。
二、指“举起”。
《赤壁之战》:“中江举帆。
”三、指“攻占”。
《阿房宫赋》:“戍卒叫,函谷举。
”四、指“全”。
《六国论》:“举以予人,如弃草芥。
”成语有“举国上下”。
它还作“发动”、“聚合”、“行动”等解释。
[思考与练习]1.解释:①方②适③对④胄⑤名2.翻译:西涯入相而经济天下3.“文章”在原对子中的意思是4.“经纶”在原对子中的意思是;它跟李西涯后来的官职有什么关系?【译文】阁老李西涯、学士程篁墩,都是成化年间闻名京城的神童。
他们上朝面见皇上的时候,正好直隶省上贡的螃蟹到了,英宗就出了上联考考他们二位:“螃蟹浑身甲胄”,程篁墩对道:“凤凰遍体文章”。
李西涯对道:“蜘蛛满腹经纶”。
后来李西涯官至承相掌管天下大事,程篁墩则终身作学士,以文章天下闻名。
偶然的一个对联,就能看出他们的终身事业。
【参考答案】1.①正当②恰巧③对子④武士的头盔⑤著名2.李西涯做了宰相而管理国家大事。
3.美丽的花纹4.丝缕;引申为管理政事。
小升初文言文阅读理解7:及之而后知?披五岳之图以为知山,不如樵夫之一足①;谈沧溟之广以为知海,不如估客②之一瞥;疏八珍之谱以为知味,不如庖丁之一啜③。
(选自《魏源集》)[注释] ①一足:走一步。
②估客:此指来往于海上的商人。
③一啜(chu ò):尝一口。
[文言知识]说“及”。
“及”是个会意字,本指后面的人伸出手抓住前面的人,因此它有“接触到”、“达到”、“够得上”的意思。
上文“及之而后知”中的“及”,就解为“接触”,句意为接触它之后才能知道(它的情况)。
成语“望尘莫及”,意为看着车后卷起的尘土而追赶不上,比喻比不上别人。
科举考试中的“及第”,从字面上解释是指达到名次,意为及格、录取。
[思考与练习]1.解释:①乌_________②披__________2.“五岳”是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五座高山。
3.翻译:①履之而后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疏八珍之谱以为知味,不如庖丁之一啜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理解:本段文字的中心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译文】接触了实际然后才知道真相,实地做了然后才晓得困难,哪有不实践就能够知道的呢?翻阅五岳的地图,以为了解山了,实际不如打柴的人上山走一趟;谈论大海的广阔,以为懂得海了,实际不如做买卖的人在海上望一眼;讲说各种珍品的食谱,以为知道美味了,实际不如厨师尝一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