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黑格尔《美学》

黑格尔《美学》

黑格尔《美学》黑格尔(Hegel1770-1831)是德国古典哲学、美学的集大成者。

主要著述有《精神现象学》、《逻辑学》、《哲学全书》、《历史哲学》、《宗教哲学》、《美学》等。

(一)哲学思想:黑格尔哲学体系的核心是“绝对理念”(绝对精神)。

它是超自然、超人类的一种“宇宙精神”,是整个宇宙的,而非个人、非人类的,在人与自然出现之前就已经存在。

它是宇宙之源,自然、人类及人的各种思维现象都是由它派生出来的--也就是说它是先于自然和社会而独立存在的客观普遍的思维,它是世界之源,又是世界的主宰。

世界的历史就是宇宙精神自我生成、自我运动的历史。

这个“宇宙精神”(绝对精神、理念)经历三个发展阶段:逻辑阶段:绝对精神以抽象纯粹的逻辑概念存在。

自然阶段:绝对精神以自然形式、外在的物质形式存在。

精神阶段:“绝对理念”以人类精神的形式存在。

黑格尔又进一步把人类精神分为:主观精神、客观精神、绝对精神三个层次。

主观精神:人的内在精神、个人意识。

客观精神:人的内在精神的外化,体现为各种制度、法律、道德、伦理等普遍力量。

绝对精神:主观精神与客观精神的统一,宇宙精神的最高发展阶段,回复到自身,这时它才是自由的、独立自足的。

绝对精神包括:艺术、宗教、哲学。

艺术以直观的形式体现绝对精神。

宗教以想象象征的形式体现绝对精神。

哲学以思想的形式、自由思考的形式体现绝对精神。

黑格尔的哲学思想体系是客观唯心主义的,假设了超自然的宇宙理念的存在,并将其作为世界之源,颠倒了物质与精神的关系。

但他的哲学包含着辩证法的合理内容。

(二)《美学》的基本内容:黑格尔在《美学》中指出:美学的正当名称是“艺术哲学”,或确切说是“美的艺术的哲学”。

美学的研究范围就是艺术、美的艺术。

1、美的本质的定义:“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艺术的任务在于用感性形象来表现理念,以供直接观照,而不是用思想和纯粹心灵性的形式来表现。

因为艺术表现的价值和意义在于理念和形象两个方面的协调和统一,所以艺术去符合艺术概念的实际作品中所达到的高度和优点,就要取决于理念与形象能互相融合而成为统一体的程度。

”黑格尔由此得出结论:“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

这个定义包括两种因素、一层关系:一是理念,这是内容、目的、意蕴、内在精神(主要因素)二是表现,内容的外观、表现形式、外在表现三是两者的关系:融会贯通的关系①理念是美的内核、美的本质。

黑格尔的理念不是抽象的,而是抽象概念与具体实在的统一,只有出现在实在里面而且与这实在结成统一体的概念才是理念。

这里的“理念”不同于柏拉图的理念。

柏拉图的理念是抽象的不要求任何实在性。

黑格尔的理念既有抽象性,又要求实在性。

柏拉图的理念是永恒的、不变的(不生不灭),黑格尔的理念是运动、发展变化的。

艺术的理念与哲学中的概念不同(美与真不同),理念不等于概念,艺术美与哲学逻辑中的真都可视作理念,真作为理念,作为事物的本质、普遍性存在,不呈现于意识;美作为理念,要有指定的存在形式,要在外在世界中实现自己,直接呈现于意识。

哲学的真可以作为抽象概念存在,艺术美则不能,只能是理念的感性显现。

再高明的艺术家也不能离开具体形象单凭概念去进行艺术创造。

理念不等于客观实在。

理念的感性显现,更接近概念所体现的本质,“是从一大堆个别偶然的东西中捡回来的现实”。

②“感性显现”是美的形式、美的外观(指理念的感性化、具体化)。

美是理念的外观、放射,只有当理念转化为具体可感的形象、样式时,艺术美才得以实现。

“感性显现”同感性事物相联系。

理念完满地贯通于感性形象,感性形象无处不表现理念,达到水乳交融的一致。

③“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的命题包含着丰富的思想内容。

“艺术的内容就是理念,艺术的形式就是诉诸感官的形象。

艺术要把这两个方面调和成一种自由的统一的整体。

”它的深刻性在于论述了艺术的辩证统一关系,充满辩证的艺术思维。

艺术是感性与理性的统一。

艺术作品一方面作为感性形象,可以见闻感知的;一方面作为理性内容,要诉之于心灵。

二者是统一的。

“在艺术里,这些感性的形状和声音之所以显现出来,并不是为着他们本身或是它们直接现于感官的那种形状、模样;而是为着要用那种模样去满足更高的心灵的旨趣,因为它们有力量从人的心灵深处唤起反应和回响。

这样,在艺术里,感性的东西是经过心灵化了,而心灵的东西也借感性化显现出来。

”艺术是个别与普遍的统一,内容与形式的统一,主观与客观的统一。

“艺术作品所提供的观照(思考)的内容,不应只以普遍性出现,这普遍性必须经过明晰的个性化,化成个别的、感性的东西。

”一件艺术作品,我们能接触到、见到的是它直接显现给我们的样子,然后再追究它的意蕴或内容。

前者是形式、外在因素。

它之所以对我们有价值,不是它直接显现的形态,而是指引我们进入内在的意蕴。

没有无形式的内容,也没有无内容的形式。

“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的命题,包涵着理性的辩证的艺术思维,强调理念与感性显现的统一,内容与形式、主体与客体、个别与一般的统一,是西方文论史上对艺术本质、美的本质探讨的总结。

它克服了经验派只重个别感性事物而忽视理性、理性派只注意普遍概念而忽视个别感性事物的弱点,强调二者的统一,在美的本质的探讨上向前迈进了一大步。

值得注意的是在统一中,黑格尔注重的仍是理念的作用,理念是美的基础。

“美的事物除了理念外,没有别的内容。

”在美的本质的认识上,黑格尔颠倒了物质与精神、感性与理性的关系,犯了首足颠倒的错误。

2、自然美与艺术美(1)自然美:黑格尔认为,自然是纯感性物质的、自在的,无美可言,谈不上精神理念。

出现了人,生命才有美可言。

自然美是因人而美,只有在自然形象附合某种概念(精神),体现出精神的灌注与精神相统一时才显出美。

“有生命的自然物之所以美,既不是为了它本身,也不是由于它本身为了要显现美创造出来的。

自然美只是为其他对象而美,就是说为我们、为审美意识而美。

”自然美的几种情况都是为人而美的。

如自然物的外在和谐具有愉悦动人的效果,体现一种内在情感或精神意蕴而显得美。

自然景象感发、契合某种心情、与人的情绪相对应、契合。

自然物显出某种精神的特点。

(2)艺术美:艺术美是内在精神心灵的自由体现在外在事物中。

艺术是主体心灵的外观体现。

它主要把生气、精神灌注于生命形象,要对外在事物进行“清洗”,抛却偶然不符合心灵要求的东西,把本质特征显示出来。

艺术家在“想象”中把意蕴与形式、情感熔于一炉。

因此,艺术是对自然的征服,表现更高的理想、更严肃的目的,是有目的的精神劳动。

艺术美是人的实践与创造,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

只有在人把他心灵的定性纳入自然事物里,把他的意志贯彻到外在世界里的时候,自然事物才达到了一种博大的完整性。

因此人把他的环境人化了,使那环境可以使他得到满足。

艺术正是按照人的心灵需要来人化自然,人化环境的实践活动。

通过这种实践活动,在外在世界留下人心灵的烙印,复现人自身的人性化世界。

美的创造是人类改造世界的一种独特的实践方式。

在自然美与艺术美的关系上,黑格尔强调艺术美高于自然美:“艺术美是由心灵产生和再现的美,心灵及其产品比自然现象高多少,艺术就比自然要高多少。

”(3)艺术美的实现:艺术美作为理想,不能体现为普遍概念,而是要转化为有定性的存在,这就涉及创作中的人物形象、环境情节、矛盾冲突。

①理想性格:理想性格是包含、体现内在精神的人物性格,是普遍精神灌注的生命个体。

黑格尔认为理想性格应该有三种品性:丰富性(整体性)。

性格的多方面性。

它是丰富的、多样的,不是单一的。

“每一个人都是一个整体,本身就是一个世界,每个人都是一个完满的有生气的人,而不是某种孤立性格寓言式的抽象品。

”“人不只具有一个神来形成他的情致;人的心胸是广大的,一个真正的人就同时具有许多神,许多神各代表一种力量,而人却把这些力量全包罗在他的心里,全体奥林匹斯神都要聚集在他的胸里。

”明确性(特殊性)。

在诸多性格特征中必须有一个主要的、占主导地位的性格。

否则,性格就无重点,无确定性。

“要显出更大的明确性,就需有某种特殊的情致,作为基本的突出的性格特征来引起某种确定的目的、决定和动作。

但如果把这界限定得过分死板,以至使人物仅仅成为某种情致的完全抽象的形式,那么一切生气和主体性也就会完全消失了,而这种艺术表现也就会因此枯燥乏味。

......所以性格的特殊性中应该有一个主要的方面作为统治方面。

但尽管有这个定性,性格仍必须保持生动性和完满性,使个别人物有余地可以向多方面流露他的性格。

......”坚定性。

人物始终一贯忠实于自己的特点、忠实于自己的“情致”,具有独立自主性。

它有自己的性格发展逻辑,根据自己的意志发出动作。

在性格发展的每个阶段,虽然有矛盾的对立和转化,但人物始终保持自己的统一性和内在发展的必然性。

理想性格需具有以上三个特征,艺术表现出这样的性格,才真正实现了艺术的理想,创造出艺术的美。

理想的性格的“主要原则就是要有一个丰富充实的心胸,而这心胸中要有一种本身得到定性的有关本质的情致,完全渗透到整个内心世界里。

艺术不仅要把这情致本身,而且要把这种渗透过程都表现出来。

”②理想环境:黑格尔论环境时,涉及这样几个概念:一般世界状况、情境、情致。

一般世界状况指一般背景,时代背景或社会背景,精神文化生活。

如法律、道德伦理、宗教、习俗等信条、理想。

它们是绝对精神的外化,又称普遍力量。

一般世界状况包括自然、现实的物质关系、精神关系的总和。

人与这个总和发生联系,并在其中活动着,这个总和也是性格形成、展开的基础、背景条件。

情境是指一般世界状况的具体化,引起人物动作、展示性格的“机缘”,人物性格产生活动的具体背景。

是一般世界状况具体化、特殊化,更特殊具体的前提,环境的个性化表现,导致冲突,引起动作。

情致是普遍力量或一般世界状况在人的个性中的体现。

一般世界状况内化为人的主观情绪、人生态度、价值尺度、渗透在人的内心世界当中。

这种内在的情绪力量即情致。

它既是理性的,又是意志的。

一般世界状况具体化为客观情境,同时也内化为主观方面的“情致”,外在“情境”引起内在情致的矛盾冲突,艺术形象、艺术典型是性格与社会力量的统一。

理想的环境:包括理想的一般世界状况和理想的情境两方面。

理想的世界状况、社会时代不是原始时代,也不是现代,而是古希腊的英雄时代。

这个时代人和社会的关系不是对立的,人有独立自足的个性,社会道德观念没有僵化为刻板的法律秩序,个人就是法律,人可以凭借自己的判断、意志、选择去行事,充分自主的。

英雄时代人与自然的关系是协调的。

劳动带来自给自足,带来创造的欢乐。

因此,随处都可以见出新发明所产生的快乐,占领了新事物的新鲜感,欣赏事物的胜利感。

在这些事物上面看到人的心智的结果、自身本质力量的实现。

理想的情境是冲突的情境,普遍性转为个别具体的事物,与其它事物处于对立状态,本质上的差异、对立,导致冲突,这样的情境才具有严肃性和重要性。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