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音乐赏析期末论文

音乐赏析期末论文

海南大学
欧洲经典音乐作品赏析
题目:门德尔松《e小调小提琴协奏曲》赏析学院:经济与管理
专业: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2011级一班
学号:20110602310021
姓名:刘泽君
分数:
欧洲经典音乐作品赏析
——门德尔松《e小调小提琴协奏曲》赏析
摘要:《e小调小提琴协奏曲》凝聚了门德尔松多年的心血,该作品是门德尔松音乐创作风格的集中体。

本文从对作品《e小调小提琴协奏曲》各个乐章的赏析入手探究其变化的情感和音乐内涵,并对欧洲经典音乐作品赏析课做出一个心得体会。

关键词:门德尔松、e小调小提琴协奏曲、赏析、心得体会
《e小调小提琴协奏曲》时门德尔松最为著名的作品,优美抒情的旋律使它与贝多芬的《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勃拉姆斯的《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和柴可夫斯基的《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并称为世界四大小提琴协奏曲。

这首协奏曲并不深奥,但温柔纯净,也少有浓情,却刻骨铭心,它就像在洒满阳光的蓝色天空中缓缓掠过的白色云朵,明朗美丽而又带着淡淡愁绪。

一、创作的时代背景
门德尔松的在 1838年开始写作这首曲子,但一直到 1844年才完成。

它集中了作者最典型的创作特征——如歌的抒情诗,对大自然的浪漫主义态度,幻想的形象,以及光采焕发的戏谑气氛等;其中所有细节的表达具有非凡的美和表现力,乐队色彩精细多姿,而所有这些又都汇合在古典协奏曲的严格的形式之中。

这首小提琴协奏曲的产生,是贝多芬之后的器乐创作的一件大事,它在丰富现代小提琴演奏的辉煌灿烂的技巧手段方面起着很大的作用。

《e小调小提琴协奏曲》有种神奇的美丽,能令人对它一见钟情,并永不厌倦。

它是一部非常又创意的精美,其结构安排巧夺天工,其真切情感呼之欲出。

二、乐章赏析
协奏曲的第一乐章是热情的快板,它的基本主题充满动力,其高昂激越的情绪在乐章中起着主导的作用。

这一乐章没有像通常的那样以乐队为序,而是让独奏小提琴直接唱出轻柔但热情的主题,急速演奏的旋律扶摇直上,乐队的加入引出感情的激流。

有时乐队演奏这个主题,独奏小提琴则在它的音域范围之内疾驰
为之装饰;有时出现完整的旋律乐句;有时只听到它华丽的片断;有时只用独奏小提琴最高的银白清亮的几个音来表示对这个主题的追忆。

随着乐曲的展开,小提琴仿佛自天边飘然而至,引入由长笛和单簧管演奏的略含愁思的第二主题。

乐章的第二主题显得有点多愁善感,是一首幽静的抒情诗。

炫丽的小提琴华彩乐段非同寻常地出现在主题再现之前,并天衣无缝地与再现的主题相衔接,音乐从柔和而挚诚,到炽热而急切,在高潮处直接进入到安详的慢板乐章,小提琴演奏出质朴而深邃的旋律,一个略显激动的中间段落表现出感情的起伏波动,当小提琴的演奏降至迷人的最弱音时末乐章不间断地闯入,独奏小提琴演奏出舞蹈般的旋律,它轻盈回翔,并贯穿始终,欢乐和幸福的感觉萦绕在整个乐章中。

第二乐章从前一乐章不间断直接转入,它像一首抒情的间奏曲,也有摇篮曲的韵味。

乐章采用三段体形式,它的基本主题由独奏小提琴奏出,其宽广的咏唱近似前一乐章的抒情主题,甜蜜而又神伤:。

这个主题同《苏格兰》交响曲第二乐章的主题也颇相似,其陈述方式则有《无词歌》的特色。

在这里,门德尔松充分表明他是多么善于创作出类此娴雅温柔的旋律来的。

乐章的中段是一个庄重的新主题,独奏小提琴始终处于主导的地位,它大量使用的双音和八度音,也很引人注意,与此同时,乐队的作用也比以前任何时候都更显目。

第三乐章同前一乐章形成鲜明的对比,其中的诗意形象和表达的感情,同作者为莎士比亚的喜剧《仲夏夜之梦》所写的配乐十分相近。

这一乐章也用奏鸣曲形式写成,开始时有一小段引子,主题的形貌很像第二乐章中段的主题,在两个对比性乐章之间它正好起着一种缓冲的作用。

乐章的第一主题热情而富于动力,它的进行轻盈、飘逸,令人想起《仲夏夜之梦》那些小精灵的飞翔。

乐章的节奏基础出自一首古老的民歌或民间舞曲的简单而粗野的音型,但是在此之上建立起来的音乐楼阁却又多么优美文雅。

一个小提琴竟能发出如此生动而有力的声音,竟能达到如此多样而灿烂的色彩效果,听者从这一乐章中、特别是从这个基本主题中都不难发现这一点。

乐章的第二主题同前一主题不无关联,它移在B大调上,先由全乐队奏出,效果强健有力,也有喧闹情绪的一面,它的曲调接近于《仲夏夜之梦》中的《婚礼进行曲》。

最后乐章中,所有的主题都充满着向前发展的动力,音乐的进行急速,形象鲜明,色彩清澈而富有细微变化,所有这些,都是这首协奏曲的魅力所在。

三、音乐内涵和情感分析
门德尔松在短暂而辉煌的创作生涯中为世人留下了众多脍炙的传世佳作。

《e 小调小提琴协奏曲》就是一部凝聚了门德尔松多年心血并闻名遐迩的力作,也是他音乐创作风格的集中体现。

如果说柴可夫斯基的钢琴协奏曲充满阳刚之气的话,那么E小调小提琴协奏曲则主要是体现阴柔之美了。

其表现手法精妙绝伦,旋律优美,技巧华丽,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境界,该作品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浪漫主义的气息。

门德尔松曾对有关音乐与语言的美学观做了如下阐述:“人们常抱怨说音乐可以从多方面来理解,当他们听音乐时,很难描述他们听到的内容,但是每个人都能明白听到的语言。

但对我而言,情况刚好相反。

无论是整段话还是单个单词,我都觉得它们意思太模糊,太主观而容易形成歧意,而真正的音乐会比语言给心灵带来更多美好的东西,我所喜爱的音乐表达的一切,对我来说不是在语言中那种难以捉摸的,不明确的思想,而是一种明确的思想。

我尝试用语言恰当地表达这些想法,但总是不够。

如果你问我当我写无词歌时我在想些什么,我会说,就是歌曲所表达的。

如果有时在我脑海里对某些歌曲闪现出某个确定的语言,我也从来不会把它告诉任何人。

因为同样的词对不同的人来说所指的事也不同,只有音乐能表达同一件事,能在不同的人之间激发出同样的情感,而这种情感无法用同样的语言来表达。

”显然门德尔松认为,在音乐中必须有感情上的具体性,而音乐比语言更能明确地传达用语言难以描述的微妙的情感。

正因为如此,门德尔松常常用音乐本身来代替文字表明他的思想感情状况。

在门德尔松看来,通过音乐使人在思想上达到成功的交流的标志是让心灵充满明确而深厚的情感,我们在评价门德尔松的音乐时必须考虑到这一点,将瓦格纳式、勃拉姆斯式、舒曼式或贝多芬式的风格用来形容门德尔松的音乐并不合适,门德尔松的作品有着明确的目的,在个人主观情感中激发出普遍性的意义,门德尔松《e小调小提琴协奏曲》充分展示了音乐的语言内涵。

柴科夫斯基曾评论门德尔松的作品永远是无懈可击的风格纯洁的典范,称其作品个性在贝多芬这样的天才的光芒之前或许有些黯然失色,但在德国乐派的音乐家中间却是鹤立鸡群,鲁宾斯坦对于门德尔松的创作也曾下过精辟的评语,称他的创作是形式和技巧完美的典范,是美好悦耳的典范。

四、心得体会
我本身会弹钢琴,爱好小提琴,并且对欧洲古典音乐有着浓厚的兴趣,所以将欧洲经典音乐作品赏析作为我第一个选修课。

我知道很多作曲家及其代表作品,上课时所展示的作品大部分都听过,并且能理解作品表达的情感,但是我对欧洲古典音乐的认识是分散的,对于欧洲古典音乐的发展过程毫不了解,通过上此课,我学到了很多。

我最大的收获是知道了欧洲古典音乐的四个阶段:以巴赫、维瓦尔第为代表的巴洛克时期,以格鲁克为代表的古典音乐时期,以贝多芬、海顿、莫扎特为代表的浪漫主义时期,以及以柴可夫斯基为代表的近代主义乐派。

我最喜欢的,也是最熟悉的是浪漫主义时期的贝多芬的作品,也本来想要写他的《第五钢琴协奏曲》。

然而从交响曲《英雄》、《田园》、《命运》、《欢乐颂》到奏鸣曲《月光》、《热情》、《悲怆》、《暴风雨》,贝多芬的作品里总是充斥着对命运的呐喊与抗争,也是他对于残酷现实的反抗。

门德尔松和贝多芬不同,他是一位鲜花铺路、一帆风顺的音乐家。

他出身名门,生活条件优裕,所处的时代也是欧洲政治气候相对安稳的时期。

富裕的经济条件和平静的社会政治背景为他铺就了一条幸福、平坦的生活道路,同时也为他的音乐创作铸就了独特、鲜明的音乐创作特征。

在听了太多贝多芬的作品后,门德尔松的这部《e小调小提琴协奏曲》让人顿时眼前一亮:优美如歌的抒情旋律,充满阳光般温暖的优雅气息,富于浪漫主义幻想的形象,渲染光彩焕发的戏谑气氛……这是一部神奇美妙的作品,相信任何听过它的人都会爱上它,我也希望本门选修课能够提供对于世界四大协奏曲的讲解。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