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幼儿园大班班级管理

幼儿园大班班级管理

幼儿园大班班级管理淮安生态新城实验幼儿园汪妍开场思考:1.班级管理中谁是主导?(班主任)2.幼儿园的班主任和小学班主任一样吗?小学班主任:学校中全面负责一个班学生的思想、学习、健康和生活等工作的教师,是一个班的组织者、领导者和教育者,也是一个班中全体认可教师教学、教育工作的协调者。

幼儿园班主任:物质环境的创设者和组织者、是幼儿的榜样和示范者、幼儿生活的照料者、学习的支持者、与社会的沟通者、身心健康的保护者,行为的观察者、良好的倾听者、活动的组织者和参与者、问题的设计者和探索者、教室文化和课堂气氛的营造者、公共关系的调解人、幼儿的游戏伙伴、第二任母亲、知心朋友(画家、诗人、警察、消防队员、作家、舞蹈家、艺术家、播音员、健身教练、妇联主任-----)博学、多才、爱和情(满腔)、一日活动皆课程(自身意识不到,苏东坡:只缘身在此山中),每个环节幼儿教师的感性最具魅力(相由心生、由内而外、独特气质,显年轻)3.幼儿园大班的班主任干什么?时代在发生巨大的变化,它给班主任的作用赋予了新的内涵,对班主任的角色提出了前所未有的挑战。

幼儿园的班级就是一个小社会,它包含着教学和教学以外方方面面的内容。

而一个优秀班集体的建立更是来之不易,因为它需要班主任运用自己的智慧和才能去精心管理。

大班的班级管理应该抓住以下几个方面:一、了解和关爱班级孩子是做好大班班级管理工作的前提。

二、做好大班班级管理工作需要班级教师之间的团结协作。

三、加强家园沟通,有效促进大班班级管理工作的开展。

四、做好孩子的幼小衔接工作,让孩子顺利平稳地过渡到小学。

从毕业到现在,我在幼儿教师这个岗位上工作十三年了,担任班主任十年。

幼儿园的工作是错综复杂而琐碎的。

幼儿园的一日生活归类为:生活、游戏、运动、学习。

我们正是通过一个个环节的组织,促成幼儿良好的学习和生活习惯的养成。

因此,作为一个班级管理者,认真做好班级的管理工作,让班级工作井然有序就显得尤为重要了。

十年中,我有四年带的都是大班的孩子。

对于大班的班级管理有一些自己的思考和体会。

进入幼儿园大班,孩子们又长大了。

看看这些天天长,岁岁变的孩子,欣慰、自豪感充满教师的心怀。

再过一年的时间,孩子们即将进入金色童年的学龄期,带着一份自豪和喜悦跨进小学的校门。

那么幼儿园的最后一年,大班的班级管理应该怎么抓呢?一、了解和关爱班级孩子是做好大班班级管理工作的前提。

孩子是班级工作的主体,我们的一切工作都是为了孩子的成长与发展。

我们管理孩子不是为了限制孩子,而是在于给孩子更大的空间,掌握必要的规则,更好地去适应社会。

首先,我们要了解大班孩子的年龄特点,注重孩子的个性发展。

大班的孩子处于学前晚期,他们身体状况与3—4岁的孩子相比有了明显不同,精力旺盛,爆发力强,对体育活动充满兴趣;他们喜爱游戏,游戏活动的水平更高了;他们好学好问,学习能力有了显著提高,他们能较好地控制自己的行为;初步形成个性并表现出明显的个体差异。

身体发育:稳速发展,每年增长约4—7厘米,体重每年增加2千克骨骼的骨化过程较强,富于弹性(书写时间增加,特别注意良好的坐、书写姿势,一拳一尺一寸:眼睛离纸面一尺,胸口离桌子一拳,手指离笔尖一寸),易脱臼,习惯性脱臼;皮肤娇嫩(幼儿带霜),表皮层薄(安全教育)换牙阶段,注意口腔卫生,点心后,饭后要求漱口。

脑发育的第一个明显的加速期,脑重1250—1300千克,基本接近成人水平(1400千克)。

兴奋和抑制仍然不平衡,兴奋过程强于抑制过程,睡眠时间逐渐减少,只需睡11个小时。

条件反射形成起来比较稳定(如控制大小便等)。

动作的发展:走(20—30分钟,远足)、跑(跑中停、躲、闪,抓尾巴游戏)、跳(立定跳、单脚跳、跨跳)、钻爬、攀登、投掷(走动拍球,投掷方向不稳定),平衡(能接受舞蹈和体操的练习)心理发展:1、自我意识逐步发展5岁以后,儿童的个性特征有了较明显的表现,其中最突出的是儿童自我意识的发展。

大班幼儿的自我意识已经从“主观自我”向“社会自我”转化,从对自己的关注、认识发展到对他人、对自己社会角色和所属集体的认知。

这一时期儿童自我意识的发展主要体现在自我评价的能力上。

儿童的自我评价从依从性评价向独立性评价发展,他们不再轻信成人的评价,当成人的评价与儿童的自我评价不一致时,他们会提出申辩。

同时,儿童的自我评价开始从个别性评价向多面性评价发展,例如;大班儿童在评价自己时会说:“我会唱歌跳舞,但画画不行。

”2、情感的发展高级道德情感明显发展。

是非感、集体感、友谊感、爱周围的人、爱家乡,对智力活动、智力游戏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集体感的产生和发展可以促进幼儿进一步摆脱自我中心的束缚。

(点名环节让幼儿自己点、值日生、照顾班级的植物角、亲子运动会、小组竞赛夹玻璃球)5、6岁儿童的情感虽然仍会因外界事物的影响而发生变化,但他们情感的稳定性开始增强,大多数儿童在班上有了相对稳定的好朋友。

儿童开始能够有意识地控制自己情感的外部表现,例如,摔痛了能忍着不哭。

此时,由社会需要而产生的情感也开始发展;例如当自己的表现或作品被忽视时会感到不安。

而当让他们照顾比自己小的孩子时会表现得很尽职。

3、自理能力和劳动能力明显提高这一阶段的儿童在生活自理方面较前更独立了,他们能选择喜欢的、适合自己的衣服,能用筷子吃饭、夹菜,也能不影响别人安静地入睡。

学前后期的儿童已能将劳动与游戏分开,对劳动持认真态度,关心劳动结果,也能初步理解一些劳动的社会意义:他们喜欢参与成人的劳动,在家里会扫地、擦桌子、整理自己的用品。

在幼儿园里能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劳动(晨间劳动时间)等,照顾植物角,在劳动中表现出一定的责任感。

4、合作意识逐渐增强在相互交往中,该年龄段的儿童开始有了合作意识。

他们会选择自己喜欢的玩伴,也能与三五个小朋友一起开展合作性游戏。

比如,在小舞台表演游戏中几个小朋友能一起分配角色、道具,能以语言、动作等进行表现。

在建筑区游戏时,能互相分工,讨论搭建内容,有一定的合作水平。

同伴间互动、合作多了,开始注意向同伴学习大班幼儿的注意的广度提高了,交往的能力也增强了,他们不仅注意自己的互动,而且还注意同伴的活动.如果有共同的兴趣或目标,幼儿相互之间会有很好的分工、合作、协作等。

他们还会向同伴学习,一起讨论问题等。

5、规则意识逐步形成大班儿童的规则意识逐步形成,他们开始学习着控制自己的行为,遵守集体的一些共同规则,他们逐渐明白公平的原则和需要服从集体约定的意见,也能向其他伙伴介绍、解释游戏规则。

例如,游戏结束了要把玩具整理好放回原处,上课发言要举手等等。

大班后期的儿童特别喜欢有规则的游戏,像体育游戏、棋类游戏等。

对在活动中违背规则的行为,儿童常常会“群起而攻之”。

但这一时期的儿童对于规则的认识还没有达到自律。

规则对儿童来说还是外在的,因此,儿童在规则的实践方面还会表现出自我中心。

(各个区域规则的制定、班级公约的制定)6、动作灵活、控制能力明显增强大班幼儿的神经系统比中班的幼儿成熟许多,大班幼儿的自我控制能力明显提高。

表现在他们对动作的准确性的控制上,又表现在他们自己行为的控制上,有一定的自我的约束能力。

手指小肌肉快速发展,已能自如地控制手腕;运用手指活动,例如,灵活地使用剪刀,会用橡皮泥等材料捏出各种造型,喜欢折纸、等,还能正确地使用画笔、剪刀、压花机进行简单的美工活动。

比如“延迟满足”实验:20世纪60年代,美国斯坦福大学心理学教授沃尔特·米歇尔(Walter Mischel)设计了一个著名的关于“延迟满足”的实验,这个实验是在斯坦福大学校园里的一间幼儿园开始的。

研究人员找来数十名儿童,让他们每个人单独呆在一个只有一张桌子和一把椅子的小房间里,桌子上的托盘里有这些儿童爱吃的东西——棉花糖、曲奇或是饼干棒。

研究人员告诉他们可以马上吃掉棉花糖,他们还可以按响桌子上的铃,研究人员听到铃声会马上返回,或者等研究人员回来时再吃还可以再得到一颗棉花糖做为奖励。

对这些孩子们来说,实验的过程颇为难熬。

有的孩子为了不去看那诱惑人的棉花糖而捂住眼睛或是背转身体,还有一些孩子开始做一些小动作——踢桌子,拉自己的辫子,有的甚至用手去打棉花糖。

结果,大多数的孩子坚持不到三分钟就放弃了。

“一些孩子没有按铃就直接把糖吃掉了,另一些则盯着桌上的棉花糖,半分钟后按了铃”。

大约三分之一的孩子成功延迟了自己对棉花糖的欲望,他们等到研究人员回来兑现了奖励,差不多有15分钟的时间。

米歇尔追踪研究这些孩子到高中,在分析问卷结果时发现,这些孩子的学习成绩与他们小时候“延迟满足”的能力存在某种联系。

当年马上按玲的孩子无论是在家还是在学校,都更容易出现行为上的问题,成绩分数也较低,他们通常难以面对压力、注意力不集中,而且很难维持与他人的友谊,而那些可以等到15分钟以上再吃糖的孩子在学习成绩上比那些马上吃糖的孩子平均高出210分。

实验说明:那些能够延迟满足的孩子自我控制能力更强,他们能够在没有外界监督的情况下适当的控制、调节自己的行为,抑制冲动,抵制诱惑,坚持不懈的保证目标的实现。

7、爱学、好问,有极强的求知欲望学前后期的儿童对周围世界有着积极的求知探索态度,他们不但爱问:“是什么?”还想知道:“怎么来的?”“什么做的?”儿童还常常会提出这样的问题:“为什么月亮会跟着我走?鱼儿为什么能在水里游?”“电视机里的人怎么会走路、说话?”有的儿童喜欢把玩具拆开探索其中的奥秘。

儿童开始对自然现象的起源和机械运动的原理等产生兴趣,渴望得到科学的答案。

(闹闹探索八音盒)8、初步理解周围世界中比较隐蔽的因果关系5、6岁的儿童开始能从内在的隐蔽的原因来理解各种现象的产生。

例如,在解释乒乓球从倾斜的积木上滚落时说:“乒乓球是圆的。

积木是斜的,球放上去就会滚。

”说明儿童已能从客体的形状与客体的位置之间的关系,即“圆”与斜”的关系中寻找乒乓球滚落的原因。

但由于周围现象中的因果关系比较复杂,即使到了5、6岁,儿童对不同现象中因果关系的理解水平也不可能一致,而且对日常生活中所不熟悉的复杂的因果关系也还很难理解。

(科学区域探索图片)9、能根据周围事物的属性进行概括和分类根据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大班幼儿属于前运算阶段的直觉思维阶段,而直觉思维阶段是知觉活动阶段向运算思维阶段转化的过度阶段。

也就是说,大班幼儿思维仍然是具体的,但明显出现了抽象逻辑思维。

如能根据颜色、大小、形状三维特征给物体分类。

能区分动物的过冬方式,冬眠、储粮、南飞等。

还有一定的分析、推理能力,如在看图说话时能根据人物的服装进行季节的推理,能按事件的顺序排列图片的顺序(起床、穿衣、刷牙、洗脸、吃饭),数图形数量时能按从上到下,或从左到右依次扫视掌握左右概念,不用再说“拿勺子的那只手”了,到了下学期,还能以对方为主体分辨左右。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