闽台区域文化提纲一、名词解释1、东山陆桥------“东山陆桥”是闽台地缘关系的见证,在碧波万顷的台湾海峡上,有一道浅滩发端于福建东山岛,经澎湖列岛,抵达台湾。
这道浅滩平均水深不超过40 米,最浅的地方只有10 米。
这道浅滩曾经在过去的冰川时期,因海退而变成陆地,成为连接闽台两地的陆桥。
大约在距今32000 年,福建沿海的部分陆地是与台湾陆地相连的,但到了12000 年前,于气候逐渐变暖,“东山陆桥”逐渐被海水覆盖。
在多次冰期,反复出现的海退与海浸现象时,“东山陆桥”曾经多次露出海面。
“东山陆桥”的存在说明闽台有着不可分割的地缘关系。
2、左镇人-----1971 年,台湾学者在台南县左镇乡菜寮溪发现旧石器时代晚期的人类化石,其年代距今约3 万至2 万年。
“左镇人”是已知台湾最早的住民,与北京周口店“山顶洞人”的时代大体相同,同属晚期智人。
“左镇人”就是从大陆经由福建长途跋涉,移居台湾的。
“左镇人”的发现,把人类开发台湾的历史至少提前了1 万多年。
3、台湾文化------台湾文化是中华文明的延伸,文明同源、祖地文化体系的传承、民间信仰是叶与根的关系、以儒学“开化”台湾、在习俗生活方式方面保留和延续大陆的传统;其地域特征是糅合各种文化的多元性特征和传统文化因台湾的自然、社会环境形成适应性发展与选择性传承。
4、闽南文化-----闽南文化是古越文化和中原文化的延伸,具有浓厚的中华传统文化的色彩;它来源于中原的河洛文化,是中华文化中有自身特色的地域文化,是台湾文化的主要影响源,只有了解闽南文化才能全面认识闽台文化。
闽台移民往来,闽南文化与台湾文化的交融,形成闽台文化共同的地域属性。
闽南文化内涵丰富,主要包括:闽南方言、口传文学、民俗、生活文化、民间艺术(音乐、舞蹈、美术、戏曲、曲艺)、民间信仰习俗、民间工艺,以及闽南学术著述和闽南人的思想性格。
5、打尾牙----是闽台方言,意为当年最后一次打牙祭。
闽台方言称正月初二的牙祭为“头牙”,腊月十六的最后一次牙祭为“打尾牙”。
打尾牙是一年中最后一次牙祭,便格外隆重。
这一天黄昏,闽台两地各家各户都摆出香案,陈列鸡鸭肉,点燃香烛、冥币,祭祀土地公。
这一天,闽台两地街市上各家商店门口都香烟缭绕,店主向土地公叩头作揖,祈求财运亨通。
晚上,老板经理要宴请伙伴朋友,欢庆一年的劳动业绩,以示酬谢,并祝愿来年有更大的成果。
从打尾牙开始,便进入年关,人们开始准备过年了。
6、婚嫁六礼------早在周代就确立了婚嫁程序中的“六礼”:纳彩(送礼求婚)、问名(询问姓名和生辰)、纳青(送礼订婚)、纳征(送聘礼)、请期(议定婚期)、亲迎(新郎亲自迎娶),设有一套繁文缛节。
明清以后,福建婚嫁风俗虽有变化,不尽相同,但仍旧习难改,总体上仍取六礼之意,从议婚到成婚,通常要经过提亲、合婚、相亲、定亲、送聘、送日子、送嫁、迎亲、婚礼、归宁等程序。
7、放王船------王船多半有福建沿海一带放出,通常置三尊王爷神像于船上,并在各神像上写上王爷名字,船上载有一切日常用具、粮食和白羊一只,放行海上任其漂流沉没,寓意瘟疫葬身大海,即可保健康平安。
8、诗钟----诗钟是一种具有竞技性质的集体活动,活动中又有关于时、体、题、韵的严格规定和各种颇具趣味性和刺激性的项目,限时咏作,分等奖励。
诗钟有笼纱、嵌珠二格,嵌珠即折枝之异名,但当时人们往往不称嵌珠,而更经常使用折枝之名称。
9、地方传说----地方传说包括地方山川风景、地名古刹、特产工艺、风俗民情等内容,大多有所寄托,乃当时社会生活的折射。
10、南音----福建南音,亦称“弦管”。
为中原古乐,原名…五音‟,又称南乐。
其乐风承袭隋唐之清乐,大曲,有高雅,敦厚的文士风格。
有严格的组织形式、传承方式和演唱规则,是属于高雅的古老乐种。
它由指、谱、曲三部分组成。
南音在台湾称为“南管”。
既指乐曲,也指戏曲。
南音传入台湾的第一站是鹿港,由泉州人带到鹿港。
现在不但还在演唱、演奏,而且还深入到中小学教育中,在台湾文化生活中占有一席之地。
11、“车鼓舞”----“车鼓舞” 以双人舞形态表演的舞蹈。
两人互相逗趣,一边敲出响声,也叫“车鼓弄”或“弄车鼓”。
“弄”,即“表演戏弄”的意思。
“车倒”有“翻倒”的意思,“车鼓”有“翻倒鼓”之意。
自闽南传入台湾已有两百多年的历史,是节庆、庙会时不可缺少的节目。
表演是边歌边舞,丑角动作难度较高,旦角动作娇柔与丑角互相逗趣表演。
12、台湾林本源邸宅------位于台北县板桥市西北的林本源邸宅及花园,为台湾最大的私人住宅,面积达5 万多平方米,分为“三落旧大厝”、“五落新大厝”及“白花厅”和花园等三大部分,分别落成于清道光二十七年(1847 年)、清光绪十四年(1888 年)、清光绪十九年(1893 年)。
13、府县儒学----儒学即由政府举办的与科举制度相适应的以学习儒家经典为主课的官立学校,是古代学制系统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也是施行教化,培养人才的重要场所。
14、熟语------是一种独特的口语形式,它包括成语、谚语、歇后语等15、无效婚姻-----即不具有法律效力的婚姻,是指男女两性的结合因违反了法律规定的结婚要件而不具有法律效力的违法结合。
16、区际司法协助-----是指同一主权国家内部不同法域或特定地区的司法机关之间的司法协助行为。
二、简答1、简述闽台地缘上的密切关系。
答:闽台在史前就存在着十分密切的关系。
“福州鸡鸣,基隆可听”这句谚语,说明了台湾和福州与大陆有“不可分离,难舍同枕”的地理位置。
台湾是我国第一大岛,西隔台湾海峡和福建遥遥相对,相距宽度不到200 千米,狭处只有130 千米,离福州最近。
台湾海峡,平均水深只有50 米至100 米。
台湾和台湾海峡,本来就是和福建相连的华夏古陆的一部分。
台湾是以大陆为根生成的一个岛屿,在地缘上与大陆是不可分的。
在1.5 万年以前,东海海面比现在低130 米左右,这在地质上说明两岸原来是一个板块,台湾、澎湖等岛屿就在祖国东南沿海的大陆架上,与福建省相连接。
台湾被称为“浮福建”,表示台湾是福建省漂浮在海上的部分。
在碧波万顷的台湾海峡上,有一道浅滩发端于福建东山岛,经澎湖列岛,抵达台湾。
这道浅滩平均水深不超过40 米,最浅的地方只有10 米。
这道浅滩曾经在过去的冰川时期,因海退而变成陆地,成为连接闽台两地的陆桥。
大约在距今32000 年,福建沿海的部分陆地是与台湾陆地相连的,但到了12000 年前,由于气候逐渐变暖,“东山陆桥”逐渐被海水覆盖。
在多次冰期,反复出现的海退与海浸现象时,“东山陆桥”曾经多次露出海面。
“东山陆桥”的存在说明闽台有着不可分割的地缘关系。
2、您认为闽南人与台湾人有哪些共同的文化心理特征?答:闽南人与台湾人共同的文化心理特征:1、闽台人均有族群迁徙为主,以地缘、血缘关系聚居,较为完整地保持了祖籍的风俗习惯、语言的传统。
2、闽台人有共同的宗教信仰、戏曲、生活习俗,对人生价值的总的、根本的看法近似,乐于在拚搏中体会人生存在的价值和意义,不安土重迁,认为改造命运的主动权在自己,不惜以生命作代价,换取财富与新境界。
3、闽台人的情感敏感外露、重情意、讲义气。
4、闽台人在认知、思维、情感、行为方面有共同之处。
如在认知、行为上具有矛盾性独立与依赖的矛盾对客观世界和自我的认知多以实际行动来检验,不容易受他人的暗示,有较强的独立自主性,但是在务实的同时,往往又听命于神灵,这从闽台两地神灵庙宇之多,闽台人热衷算命当数全国第一。
3、简述保护妈祖文化的意义?(参看辅教材《闽台文化探略》)答:江泽民同志在党的十六大报告中指出:要“坚持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要深刻认识文化建设的战略意义”。
海峡两岸应该扩大交流交往,共同弘扬中华文化的优良传统。
福建和台湾,地缘相近,人缘相亲,自古以来就有着深厚的文化联系;民间信仰、民俗文化同根同源。
许多台湾的妈祖信众冲破重重障碍,辗转到福建莆田祖祠和祖庙来朝拜。
今天,台湾妈祖信众占台湾人口的三分之二,妈祖文化联系、滋养、影响着两岸同胞,成为两岸文化交流的一座桥梁和精神纽带。
深入研究妈祖文化,保护妈祖文化遗产,对于继承民族优秀文化,弘扬民族精神,对于加强文化交流,促进祖国统一,具有积极意义。
4.简述闽台主要民间禁忌。
禁忌,即“忌讳”,在民俗学中也称为“塔布”(caboo 或tabu 的译音)。
简单地说,心理上以为忌讳的和言行上规定为不能说和不能做的便是禁忌。
完整地表述就应该是:由对不洁事物的憎恶和对危险事物的畏惮以及对于神圣事物的崇敬所产生的禁制便是所谓禁忌。
人们相信,触犯和接触到任何一条宗教规则和社会惯例中的禁忌,都将遭到不同形式和程度的自然、社会及自身的惩罚。
禁忌产生于原始民族由于知识的贫乏,对于一种超自然力的崇信。
在古代的社会生活中占有很重要的位置,每一个人都要受到各种禁忌的约束。
民间禁忌大多是荒诞的、迷信的、迂腐不堪的,是建立在错误观念上的,缺乏科学依据,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很多负面影响,甚至是严重危害。
但是为稳定社会秩序、维护婚姻制度、保障人的生命财产安全起到了一定作用。
禁忌的类型与产生的原因:类型-禁忌就其性质可分为宗教信仰的和社会习惯的两类,而就其规定的形式则可分为法律的、礼仪的和土俗的,它们彼此之间也有相交叉的。
产生原因:(1)源于宗教信仰的禁忌,产生得很早,是先民出于对大自然的敬畏而自发地遵从的。
所以,这种禁忌可以称为蒙昧型的禁忌。
(2)源于社会习惯的禁忌,产生得较晚,是古人受生活经验及心理等因素的影响所自觉地恪守的。
所以,这种禁忌也可以称之为理性型的禁忌。
5传入台湾的闽南民歌大致可分为几类?福佬系民歌,多为民间小调,一般为七字句,每段四句,有褒歌、茶歌等。
客家系民歌“九腔十八调”分为老山歌,山歌仔,平板、其他小调。
依歌词分为爱情类、劳动类、家庭类、相骂类、祭祀类、爱国类、歌颂自然类等6、为什么说福建是“戏曲之乡”?福建戏曲十分丰富,剧种有四、五十种之多,剧目数以万计,均为全国之冠,故有“戏剧之乡”的美称;福建戏曲源远流长,梨园戏、莆仙戏在宋代就形成,与温州杂剧一样是最早的南戏,被称为中国古代戏曲的“活化石”。
福建戏曲在明、清时期逐渐定型,并随着移民传到台湾,成为闽台民间文化生活的重要内容。
7、简述台湾当代佛教的特点。
(参看辅教材《闽台文化探略》)台湾当代佛教具有以下几个显著特点:第一、信众多,具有广泛的民众基础,台湾佛教在近一、二十年发展较快,突出表现就是信仰佛教的人数有较大的增长。
佛教在台湾具有广泛的民众基础,真可谓家家弥陀佛,户户观世音。
台湾虽有种宗教,但就信众而言,佛教无疑处于首位。
第二、新建寺院多,且具有实用性,第三、都市道场星罗棋布,为城市信众开了方便之门,第四、重视佛教人才培养,弘法手段现代化,第五、与时俱进,发挥佛教利益众生的社会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