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越轨社会学

越轨社会学

第一讲越轨社会学概述一、什么是越轨社会学越轨社会学是研究越轨现象的各种表现形式,产生的原因以及对社会的影响的一门学科,是社会学的一个分支,又称为异常行为社会学。

越轨社会学的研究对象是社会上各种各样的越轨现象,包括越轨的思想、情感和行为。

越轨的现象非常普遍,每个人或多或少都有越轨,因此研究越轨不是研究“他人”而是研究“自己”。

社会学从某种程度上是对人类生活的反思。

越轨社会学引导我们去发现、理解被我们的日常经验所忽视了的东西——发生在我们周围和自己身上的越轨行为。

什么是越轨一、常识性理解:社会应加以禁止或纠正、个人应避免的不良行为。

二、关于越轨的传统理论观点传统的越轨社会学理论将越轨行为理解为违反普遍公认的社会规则(法律和道德)的行为。

实际上,他们把违法行为、不道德行为和越轨行为看成是一样的东西理论前提:绝对主义的价值观——即认为在社会层次上存在着或应该存在着一套稳定而一致的、被社会成员广泛认可的社会规范。

传统观点对越轨的认识:关于越轨的绝对主义思想——即认为社会生活中越轨和非越轨的界线是清晰和明确的、显而易见的;越轨就是违法的、不道德的行为,因而是社会必须加以禁止的不好的、坏的行为;而非越轨则是好的、对的、值得社会提倡的行为。

三、关于越轨的新的理论观点越轨的相对性:自杀日本:切腹自杀是道义的行为西方:自杀是一种不良行为。

在澳大利亚自杀未遂着受到法律的制裁中国:不确定越轨相对性的表现:1.不同社会文化背景对同一行为有不同看法2.同一社会对不同群体对同一行为有不同认识3.同一社会的不同时期对同一行为不同认识4.同一行为因动机不同有不同评价5.同一行为因结果不同而有不同评价新观点对越轨的认识:把越轨理解为某些人或团体用来描述他人行为的一种社会定义。

越轨与非越轨的界线是不确定的、模糊的;越轨并非某种行为固有的性质,而是社会行为者对它的一种创构或建构(即认为一个行为本身并没有某种固定的意义,这种意义是被人们创构的)。

因此,决定某一行为是否被当作越轨取决于人们根据什么准则来判定,取决于这一行为的意义行为者的动机。

四、关于越轨的定义1.几种不同的定义西方社会学家的定义:戴维.波普诺:社会越轨是指那些违反群体或社会重要规范的行为吉登斯:越轨可以被定义为对某一团体或社会中被绝大多数人所接受的一系列的特定规范的不遵从。

道格拉斯:被某一个社会群体的成员判定为违反其行为准则或价值观念的任何思想、感受或行为。

2.国内的定义3.我们对越轨的定义:越轨是被社会集团成员们判断为违反他们的行为准则或价值观的任何思想、情感和行为。

对越轨定义的理解:1.越轨是相对于某一个评价群体而言2.越轨是对社会规范或准则的背离3.越轨是越轨者通过其行为表现出来的和社会规范的现实冲突,因而也是越轨者与社会的现实冲突。

对越轨概念的进一步澄清:1.越轨行为不一定是坏的行为或者是不可接受的行为2.越过行为的发生不一定是处于越轨者的主观意愿3.越轨行为未必是犯罪行为4.越轨行为虽然往往不被社会成员所赞同,但它却是一种普遍的社会现象5.越轨行为的主体既可以是个体,也可以使集体或组织,后者被称为集体越轨行为3.越轨社会学的几种研究思路3.1传统的研究思路:1.为什么会出现我们所关注的越轨现象(原因解释)?2.如何避免或减少越轨现象的发生(对策研究)?3.2现代的研究思路:3.21人们为什么要把这种现象称作越轨?3.22这种认定是否合理?——对越轨者是否公正?(对越轨的认定或评判本身进行正当性审查)3.221如果这种认定是合理的,那么,人们为什么要越轨?回到传统的一般思维。

3.222如果这种认定是不合理的?那么导致不合理的原因又是什么?A. 规范不合理?新旧规范并存的时候(是谁制定社会规范?为什么要制定这样的规范?它旨在实现什么样的社会目标?没有这样的规范又会有什么样的社会后果?社会制度本身是否公正?强者统治弱者?冲突论视角?)B.认定过程不合理?标志论?人们带着偏见去看待他人,被贴着标签3.3传统现代共有的研究思路:3.31我们队越轨现象应持什么样的态度?非法化3.31.1越轨现象是个别的?普遍的?A.若是个别的,A1.是正常的,还是不正常的?a.正常的(不可避免地,或有正功能的),是否可以放任它?a1.如果我们放任这种越轨将会对社会带来什么样的后果?a2.如果不能放任,应如何控制以及控制在什么范围内?b.不正常的,b1.能消除吗?如何消除?b2.不能消除,如何控制?B.若是普遍的,肯定是不正常的,社会应及时采取有效措施改变现状(即原因对策研究)B1.导致这种普遍越轨现象的原因是什么?a.若规范不合理?原因是什么?a1.规范形成机制不合理,如何确立合理的社会规范?a2.新旧规范交替,如何重建规范?b.若规范是合理的,规范不背遵循的原因是什么?如何建立有效机制使规范背社会成员内化?总之,越轨社会学的内容包括二部分:一是解释各种社会越轨现象(事实研究或实证研究,目的是更好地认识越轨现象,来加深对社会的认识),二是就如何控制越轨现象提供对策性研究(规范研究,目的是为了建构更好,更规范的社会)。

二、为什么要学习、研究越轨社会?A.个人角度1.认识意义通过对越轨的认识使我们对社会的认识更为深入和全面。

越轨社会学引导我们去发现、理解被我们的日常经验所忽视了东西——那发生在我们周围身边的和我们身上的越轨现象,从而使我们对社会的认识更深入和全面。

2.实践意义通过获得关于越轨的较为全面的知识,使我们对现实生活中的越轨现象有更为公正、客观的态度,对发生在身边的越轨行为会有更理性的反应。

如果你肩负管理社会的职责,你能更好的履行自己的职责。

B.社会角度(一)理论意义越轨社会学的理论意义在于:在充分认识、理解各种社会越轨现象的基础上为社会生活安排解决这样一个问题:越轨应保持在怎样一个适度的范围内(理论意义)?从而为社会管理就应在何种程度上控制越轨现象或如何将越轨控制在适度的范围内提供一种理论知识,进而为社会决策和法律、法规的制定提供理论依据,同时也为创造一个最具人性、最适合人类发展的理想社会提供理论基础。

在一定范围内控制自由和规范,潘绥铭(二)现实意义越轨社会学的现实意义在于:通过对社会上各种越轨现象的具体表形式一起对社会所带来的影响的研究,确定哪些越轨是改革开放无法避免的正常的、合理的或不可缺少的越轨现象,哪些是破坏社会基本稳定因而阻碍改革顺利进行的、不正常的、应加以控制的越轨现象爱那个,从中鉴别出合理的越轨,从而为我国对在改革开放进程中所出现的各种越轨现象应采取何种程度的控制提供理论论证,以确保我国的现代化事业在既有足够的发展动力又有良好的社会秩序的良性的社会环境下顺利进行。

转型时期的特点:新旧规范并存(涂尔干研究所处的历史背景也是这样一个情况)在社会层次上并不存在一个明确的社会规范,即会出现失范现象。

规范已没有约束力了,失去了传统的约束能力,而新的规范还未形成其约束力,因此越轨现象大量增加。

导致的结果是社会基本的规范都被破坏了,没有遭到人们的认同和遵守。

道德的底线受到了冲击。

三、怎样研究越轨社会学(一)研究方法越轨的社会学研究必须基于常识(不系统的,逻辑上有问题),基于人们的日常经验,但同时又必须超越于常识(表述有逻辑性,经验有依据性)。

(二)研究的态度——价值中立态度事实研究:在研究过程中尽量清楚个人的价值观、情感以及各种纠葛所带来的偏见。

社会学家在从事越轨社会学研究时,在以下三个方面很容易带入自己的价值观念,从而影响价值中立:选择课题。

搜集和分析资料。

理论解释。

规范研究:研究结论应基于事实依据和理论依据,而非个人的主观价值判断。

第二讲关于越轨的自然科学方面的解释一、关于越轨的自然环境理论1.用星相状态解释越轨行为莫塞利2.用气候解释越轨行为自杀在气候适中的北欧社会里比在炎热的南欧社会里更为常见;而在南欧社会里凶杀却较为多见皮梯里姆·索罗金现在社会学理论已不大再采用环境论,原因有二方面:1).很多看起来显得很重要的关系,经过统计学分析却发现毫无意义2).理论家们始终不能对环境因素发挥作用的方式做出满意的解释二、关于越轨的生物学理论1.龙勃洛梭的天生犯罪理论意大利犯罪学家,犯罪学之父,《犯罪人论》(开创了实证研究的先河,在大量研究基础上作出论证)他认为存在一种独立的“犯罪人”人种。

犯罪的原因并非由于犯罪人的自由意志,而是由于存在天生的犯罪人。

理论依据:进化论实证依据:意大利囚犯和意大利军官的对比研究后人对天生犯罪理论的修正。

美国体质人类学家胡顿,他认为罪犯是生物学上的劣等人,由于他们的遗传机制存在着缺陷,注定要从事犯罪行为。

“生物学意义上的退化”和社会环境都是犯罪的原因,但生物学因素是最重要的原因;同平民相比,罪犯属于道德上、智力上、形态学上、遗传学上退化的群体。

罪犯的生理器官是低劣的。

犯罪时社会环境冲击劣等人的机体的结果。

因此,随之而来的结论是,要使杜绝犯罪的努力奏效,只能靠根除肉体的、精神的和道德的不健全,或者在一种无菌的社会环境中使之得到绝对的隔离。

2.犯罪的体格类型学理论德国精神病学者 E·克里切默1925提出了体格类型学。

他把人体结构分为四种类型,并试图将其与特有的心理机能失调现象相联系。

矮胖型,犯罪规模小,再犯比例低,容易重返社会,诈骗犯中占有很大比例瘦长型,盗窃诈骗犯罪三角型,暴力犯罪方面特别多,多是财产和性方面混合型,主要是性犯罪美国心理学家和医生威廉·谢尔登他在克里切默所提出的体型说基础上,从体型与个性特征和犯罪之间的关心,提出了一种更全面的犯罪的体型学理论。

他将胚胎学和发生机理学移植于体格类型学,提出了一种不同的体型分类法。

他提出了三种基本体型:内胚层体型(肥胖而性软)、外胚层体型(细瘦而虚弱)、中胚层体型(强健而结实)。

他还进一步阐明发展人格与体型之间的关系。

内胚层人的个性表现为:爱好舒适、喜爱食物,他们有一种和谐的感情生活,爱国爱乡,待人宽容。

中胚层人的个性通常表现为:积极、活跃,喜欢冒险而且有好斗倾向的人,他善于自我保护并控制环境。

很可能淡于痛感和进取性差、感情冷漠、甚至于在与他人的关系上残忍直至。

这一组人的个性被称为“身体紧张型”。

外胚层人的个性特征一般表现为:爱动脑筋,与人接触时审慎、胆怯、拘束,情感不外露、性格孤僻、神经过敏,被称为“大脑紧张型”格卢克夫妇中胚层体型在违法群体中的比例被以往的研究者过分夸大了。

他们得出的结论是:在违法群体中有60%的是中胚层体型的,而在非违法犯罪群体中只有30%是中胚层体型的。

3.关于越轨的生物学解释的其他理论染色体理论、内分泌理论4.对越轨的生物学理论的简单评述:关于越轨的生物学理论也存在着一个从绝对主义到相对主义的发展过程贡献:解释了某些特定个体犯罪的原因局限性:忽视了社会环境的因素,仅仅从生理学角度解释。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