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论体育越轨行为研究

论体育越轨行为研究

论体育越轨行为研究李继刚(广东教育学院体育系,广州510310)作者简介:李继刚(1973-),男,贵州贵阳人,广东教育学院体育系,硕士,讲师。

摘要:运用文献综述与逻辑分析的方法,对体育越轨行为的研究现状进行了综述,分析了已有研究的利与弊,并探讨了研究的可行方向。

关键词:体育越轨行为社会学心理学The study on sport devianceLI Ji-gang(Dept. of Physical Education, Guangdong Education Institute,Guangzhou, Guangdong, 510310, P.R.China)Abstract:With methods of overview and analysis,this paper conclude the present study on sport deviance;analyze the insufficiency in the present study;and set forth rational way on study sport deviance.Key words:sport deviance;sociology;psychology一、体育越轨行为的界定越轨行为,亦称偏离行为。

J.D.道格拉斯和F.C.瓦克斯勒给予越轨一个半开放式的定义:“把越轨规定为某一社会群体的成员判定是违反其准则或价值观念的任何思想、感受或行动”[1]。

因此,我们可以把体育越轨行为定义为与体育有关的人所产生的与体育活动有关的行为,这种行为被一般社会群体和(或)体育社会群体的成员判定是违反其准则和价值观念的。

“体育”的概念是指目前占主导地位的、高度组织的竞技运动。

由这一定义,我们可以看到,体育越轨行为具有判断上的相对性。

但是,无论在常识认识中,还是在体育社会科学的研究中,通常都把体育越轨行为狭义地认定为负面的、错误的行为。

在本研究中,因为我们的目的不是探讨体育越轨行为“是什么”的问题,而是探讨它“为什么”的问题。

因此,在这里,我们把体育越轨行为当作一个给定的概念,即在体育运动中已获得普遍定义的负面的、破坏性的行为,如运动员攻击与暴力、服用兴奋剂、球迷闹事、假球、黑哨等。

二、研究现状(一)研究分类学术界对体育运动中越轨行为的研究基本上是借鉴、引入社会学或心理学等母学科的理论和方法。

大致上,我们可以把目前的研究划分为三大类。

1、社会学角度的研究社会学是对有组织的人类群体的集体行为、相互作用、结构和发展的系统研究,关心的是社会行为。

因此,社会学家根据人类生活的社会条件和文化情景来研究行为。

换句话说,社会学角度的研究把体育越轨行为看作是一种社会现象,学者们运用社会学的工具去分析行为与历史、政治、经济和文化生活之间的联系。

以兴奋剂的研究为例,一些学者把兴奋剂使用的诱因归为科学技术的发展、体育政治化的影响[2];另有学者认为奥林匹克运动竞技本质的异化及竞技运动的职业化、商业化是使用兴奋剂的主要诱因[3];也有学者认为,社会失范是兴奋剂泛滥的主要原因[4];还有研究认为,兴奋剂检测的局限也导致兴奋剂禁而不绝[5]。

这样一些研究虽然内容不同,但它们都具有同一个特征,即“用其它社会事实来解释社会事实,而不是生理的、心理的来解释”[6]。

这正是社会学用以研究社会现象的方法。

2、心理学角度的研究除了社会环境因素,学者们还把视线投入在个人因素方面,从个体心理条件或心理活动规律出发分析体育越轨行为产生的诱因。

有的研究认为个体生理心理因素导致越轨行为产生,例如,有学者认为血液中的某些成分影响攻击行为[7];也有学者考虑兴奋剂所产生的生理效应,如降低疼痛、促进康复、调整能量域激活水平等[2]。

有的研究考虑个体心理活动规律,如挫折——攻击理论认为[8],攻击是一种对挫折的自然反应,攻击行为提供了和挫折有关的愤怒(如不合理事件)的宣泄或清除。

有的研究考虑社会心理因素,如社会学习理论认为[8],体育比赛中的暴力往往被儿童通过观察而被模仿和学习,由此学会攻击。

其它类似的越轨行为也会经参与者观察而习得,如榜样的影响导致兴奋剂的使用。

这一类研究的重心在于个体内在过程,我们把这一类研究称之为心理学角度的研究。

3、多因素分析还有一些研究没有进行单一方面的解释。

如有学者对运动员攻击与暴力行为进行多方面分析认为,攻击行为的产生包括心理上的因素、情景上的因素、物理上的因素等[9]。

以及有学者认为应从社会环境、生理心理和情绪动机三个方面分析运动员使用兴奋剂的原因等[2]。

这一类对体育越轨行为产生的相关因素进行分析的研究,我们称之为多因素分析的研究。

(二)存在的不足社会学研究能够从整体趋势方面说明社会、文化条件与体育越轨行为之间的关系。

但是,人不是社会条件的被动驱使物。

同样的体育社会及文化背景下的运动员,何以有的人产生越轨行为,而有些人却没有。

对此,社会学的研究难以给予合理的解释。

换言之,社会学研究没有把种种社会文化因素与个体条件挂钩,在这一重要环节上留下了缺口,从而无法解释同样环境下不同行为的发生原因[10]。

心理学研究使我们能够认识到个体内在因素对越轨行为所起的作用,但这也还是不足够的。

一方面,如果个体心理活动与行为学习有着普遍的规律,处在类似环境条件下的所有个体都应该学会同样的行为反应。

那么,我们怎么解释那些在同样环境下而没有产生偏离行为的个体呢?另一方面,个体如果以某种规律学会一种行为反应,那么他在大部分情况下都应该以这种行为方式产生反应。

但是,事实上,在不同的社会条件下,同一个体会选择不同的行为方式。

多因素分析为我们认识体育越轨行为提供了多方位的信息。

但是,就目前而言,这样的多因素研究还是存在着不足之处。

因为我们不知道是什么因素在行为产生中起着主要作用,也不知道这些因素对个体的作用机制,更不了解各种因素间的相互关系及相互影响,所以我们很难对行为产生进行真实的说明,也难以找到行之有效的解决办法。

三、研究方向的思考如前所述,目前的各类研究虽然为我们认识体育越轨行为提供了一些途径和资料,但还是无法使我们对体育越轨行为得出完整的认识。

最重要的一点是,我们无法获得“为什么”的答案,即究竟为什么有些人产生这样的越轨行为。

体育越轨行为不是一种简单的生物本能反射行为;也不是由外界刺激促成的简单反应联结。

因此,我们不能仅仅针对与行为有关的一些外界的或内部的因素进行简单归因。

体育越轨行为由个体不断地产生,那么,它们必然对个体具有特殊的意义,是为了回答个体某些需要而产生的。

例如,有一项问卷调查表明[11],在明知道使用兴奋剂会带来身体危害甚至导致死亡的情况下,大多数的运动员仍然会选择使用兴奋剂。

这样的行为明显是有违常理、非理性的。

运动员为什么会选择这样一种非理性的行为呢?如果把原因归纳为运动员无法抵抗巨大的金钱诱惑,可金钱难道比生命更可贵吗?这背后肯定存在着另一种推动力,这种推动力甚至连当事者本人都难以说明。

其它的体育越轨行为,如运动员暴力行为、球迷闹事等,也都存在着这种非理性特征。

因此,我们必须去找寻这类行为产生的复杂过程,探查体育越轨行为产生的“动机”。

并且,这种“动机”的找寻不应仅仅停留在“刺激——行为”的单一模式上,而是应该进一步深入到“刺激——人——行为”的复合模式中。

因为,从根本上讲,“人”是“行为”的产生者。

无论是外部因素,还是内部规律,它们必须先作用于人才会作用于行为。

因此,我们必须把研究焦点从“行为”回归到“人”,通过对“人”的整体研究来说明各种因素对“人”的作用机制,以及“人”对这些因素影响作用的复杂反应,最终理解“行为”的产生缘由。

四、可行的研究方向(一)建立以体育越轨行为为中心的主题模式为了完善体育越轨行为的研究,我们必须调整目前的研究观念。

一方面,应该抛弃学科观念,使用多学科方法研究体育越轨行为,弥补单线研究的不足。

另一方面,这种系统研究不应仅仅把已有的学科进行交叉和综合,得出某些边缘研究领域或交叉学科,而是应该以体育越轨行为为中心建立主题研究模式,寻找一条合理的研究主线,围绕着这条主线进行多学科综合研究,这样,就可以完善目前多因素分析的不足之处。

(二)以“整体人”作为研究对象,以“动机”作为研究主线为了寻找一条合理的研究主线,我们的研究应从“行为表现”回归到产生行为的“人”,把“行为”和“人”作为一个整体来考虑。

以“整体人”作为我们的研究对象,考察行为动机在心理内部的形成过程。

以动机的形成过程为研究主线,考察生物因素、心理因素、社会因素对“人”的影响机制,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联系、相互作用。

在此基础上,不仅考察意识层面的因素,也考察潜意识层面的因素;不仅关心社会决定的作用,也关心个体自主意志的作用。

以此,我们搭建起一个关于“人”的行为动力的立体框架,建立起一个行为动力来源的有机系统,为多学科系统研究提供指引,帮助我们科学认识体育越轨行为。

五、结语人类的行为总是为了回答自身的某种渴求,体育越轨行为也是如此。

生物因素、社会因素、心理因素交互作用在人身上,由此产生行为的动机。

如何探明动机的发生历程,就成为了我们理解行为的关键。

参考文献[1]J.D.道格拉斯,F.C.瓦克斯勒(张宁等译). 越轨社会学概论[M] . 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1987.[2] 姒刚彦等. 使用兴奋剂的心理学问题,见张力为、任未多(主编):体育运动心理学研究进展[M] .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3]易剑东,王会寨. 兴奋剂——透视奥林匹克运动的多棱镜[J] . 南京体育学院学报,1997,(3):55-57.[4]赵炳璞. 对兴奋剂问题的认识和分析[J] . 体育文史,1996,(1):8-9.[5]曾凡星. 回顾与反思:兴奋剂的使用与禁用[J] . 天津体育学院学报,2002,(1):62-63.[6]斯迪虎,王胜利. 体育社会学研究中的因果关系本质——数理统计与逻辑实证关系的辩证思考[J] . 体育学刊,2002,(4):127-129.[7]邓铭一,季浏,常波. 运动攻击性行为的理论发展及控制方法[J] . 武汉体育学院学报,1998,(3):55-59.[8] Richard.H.Cox(张力为等译). 运动心理学——概念与应用[M] . 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P394-396.[9]王润平. 运动员的攻击性行为,见张力为、任未多(主编):体育运动心理学研究进展[M] .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10]乐国安. 越轨行为诱因辨析[J] . 社会学研究,1994,(5):104-112.[11]王革,魏源,卓莉,郭秀文. 竞技体育运动面临的兴奋剂问题及对策[J] . 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03,(5):80-82.[12]姜达维. 体育科研方法他说[J] .天津体育学院学报,2001,(2):27-31.[13]李伟民等. 体育科学研究认识论探析[J] . 体育科学,1998,(1):11-13.。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