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环境化学致癌物

环境化学致癌物

如苯并吖啶、二苯并吖啶 、咔唑
一、多环芳烃的来源 自然源:生物合成,火山爆发等 人为源: 1.家庭及生活炉灶,工业锅炉等产生烟灰,占51%。 2.各种产生和使用焦油的工业过程,如炼焦、石油
热裂、煤焦油提炼、柏油铺路等,占20%。 3.各种人为原因的露天焚烧和失火、抽烟等,占27
%。 4.各种机车车辆及内然机排出的废气,占0.9%。 ❖在日常生活中,多环芳烃进人人体的最直接的途
7.4 12.6~48.1
0.1~0.5 3.9~21.3
3.1 0.4~36
二、多环芳烃的致癌作用
1.结构与致癌活性
(1)K区理论
由法国科学家A.Pullman和B.Pullman提出。
研究了37个芳香烃致癌物的化学结构与致癌性 的关系,于1955年报道了K区理论。
Pullman等指出,多环芳香烃进行化学反应情 况与碳位域能(carben localizationenergy,CLE)、 键位定域能(bond localizntion energy ,BLE)和对 位定域能(para localization energy,PLE)有关。
2)不具有L区:K区活泼程度不太高
(2)湾区理论
湾区理论由Jerina等于七十年代提出。
多环芳香烃分子的末端环与分子的其 他环形成的凹形结构为分子的湾区。形 成湾区的末端环为湾区的角环。
苯并[a]芘
O
OH OH
+
OH OH
OH
二氢二醇环氧苯并(a)芘
❖湾区理论认为湾区的角环在代谢活化过程 中对致癌性能起关键作用。代谢活化过程 中湾区的角环形成的环氧化物是多环芳香 烃的最终致癌形式,由湾区的环氧化物进 一步形成湾区正碳离子。湾区正碳离子可 与细胞内大分子结合,使细胞癌变。
§12.2芳香胺类化合物
❖芳香胺类化合物(aromatic amino compound)
央视曝光的9种可致癌童装
➢圆领衫: 上海胜茂服饰有限公司 贝蒂 130/64 150/72 140/68 偶氮染料 ➢运动套装: 上海达悦妇幼用品有限公司 哈奇 90/56 偶氮染料、PH值、 标签1项 ➢儿童迷彩中裤:深圳市古特实业有限公司 古特 120/54 110/53 偶氮染料 、成份 ➢儿童套装:佛山南海衡星材料有限公司 雅丽贝柔 100-115 偶氮染料、成 份、标签4项(可致癌) ➢中国风福禄套装:福绩(惠州)纺织综合厂有限公司 e.Baby 90/52 80/48 100/52 偶氮染料、PH值(可致癌) ➢针织单衫:广州市荔湾区米娜童装行 MINA 12 18 偶氮染料、标签2项( 可致癌) ➢针织短袖T恤:石狮市苗杰儿服饰有限公司 苗杰儿 14 16 18 偶氮染料、 成份、标签4项(可致癌) ➢短袖T恤:汕头经济特区粤东海外贸易有限公司 D.D.Cat叮当猫 160/76 150/68 偶氮染料(可致癌) ➢儿童针织衫: 佛山市超发制衣有限公司 小方块 135 120 130 偶氮染料( 可致癌)
(3)用多环芳烃分子中两个活性区亲电正 碳原子的离域能作参数,提出了高精度的 结构致癌活性关系的定量公式:
❖双区理论认为:多环芳烃在体内致癌的关 键步骤应是DNA互补碱对间的横向交联。
❖此理论现已推广应用于烷基多环芳烃、非 交变烃、偶氮染料、芳香胺等有机化合物
的致癌活性预测。
2.多环芳烃类物质的致癌机理
芳香胺是间接致癌物质,先需经过代谢 活化,其活化过程如下:
(1)氨基中的氮发生羟化,然后经重排形 成邻位羟基化衍生物;
(2)羟化后的活化产物发生酯化,主要是 硫酯化。酯化后的产物是水溶性的,此时 排到尿液中,活化产物与核酸中的碱基作 用,使细胞的DNA发生结构与功能的改变。
6)七环以上的芳香烃研究得较少
(2)芴、荧蒽及胆蒽类
芴本身无致癌性,但其某些衍生物具有致 癌性。
例如,1,2,5,6-二苯并芴、1,2,7, 8-二苯并芴和1,2,3,4-二苯并芴等已 被证实具有一定的致癌性,如可使小鼠发 生皮肤癌。2,3-苯并芴蒽和7,8-苯并芴 蒽具有强致癌作用,对小鼠皮肤的致癌作 用仅次于3,4-苯并芘。
二、芳香胺的致癌作用 1.芳香胺的化学结构与致癌活性 (1)氨基位于多环芳烃中相当于萘的2位和
联苯的对位上的化合物,均有较强致癌性; (2)氨基位于萘的1位或联苯的间位上的化
合物,有弱活性; (3)芳香环上氨基的对位或邻位上的氢被
甲基、甲氧基、氟或氯取代的化合物,致 癌性增强。
2.芳香胺的致癌机理
§12.3 N—亚硝基化合物
❖N—亚硝基化合物(N—nitroso—compound) 是一类很强的化学致癌物,其化学通式为:
第十二章 化学致癌物毒理学
§12.1多环芳烃类 §12.2芳香胺类化合物 §12.3 N—亚硝基化合物 §12.4烷化剂 §12.5黄曲霉毒素
§12.1 多环芳烃类
❖多环芳烃类(polycyclic aromatic hydrocarbons, PAH)是被认识最早的一类 化学致癌物。
❖PAH是指二个以上的六碳苯环稠合在一起 的一系列芳烃及气衍生物。
❖湾区正碳离子稳定性愈高,致癌性愈强。
(3)双区理论
我国学者戴乾圆总结分析了致癌机理的 “K区理论”和“湾区理论”后,用计算 机证明多环芳烃分子显示致癌活性的必要 和充分条件是分子中存在两个亲电活性区 域, 提出了“多环芳烃致癌性能的定量分 子轨道模型----双区理论”。
❖双区理论又称双官能亲电理论。用于阐明 或预言分子结构与致癌活性之间关系的一 种理论。
(1)多环芳香烃的代谢活化
英国Boyland从1930年起研究芳香烃代谢 与致癌作用问题,他认为芳香烃首先经过 环氧化过程才能有致癌能力。
(2)多环芳香烃与DNA、RNA及蛋白质的结合
3,4-苯并芘,经代谢活化后的终致癌 物为7,8-二氢二醇-9,10-环氧苯并(a) 芘,分子中的环氧环打开后,10位氧为亲 电子中心,可与DNA和RNA碱基的亲核部 位以共价键结合。根据研究得知3,4-苯 并芘的代谢活化终致癌物主要是与鸟嘌呤 的2-氨基结合。
K区
K区
苯并(a)芘
K区是发生致癌反应的关键区域,而L区是对 致癌反应起拮抗作用的区域。
有致癌作用的多环芳烃化合物:必须有比较 活泼的K区。L区,则可能,可能缺乏。
1)具有L区:L区必须不太活泼。这样在接触机体 后,不活泼的L区对K区具有保护意义,使多环 芳烃不致在尚未接触靶组织之前其K区已经发生 反应,或代谢失去活性,而有足够的机会与靶 组织或细胞发生反应,并有可能诱发肿瘤。如 果L区过于活泼,则情况相反,在多环芳烃接触 靶组织之前已发生反应,则不再具有致癌性。
径是香烟烟雾和食品的吸食。
香烟烟雾中多环芳香烃致癌物及其含量
多环芳香烃 3,4-苯并芘 苯并(b)荧蒽 苯并(j)荧蒽 二苯并(a,h)蒽
二苯并(a,h)吖啶 二苯并(a,j)吖淀 7-H-二苯并(c,g)咔唑 苯并(e)芘 二苯并(a,i)芘 二苯并(a,h)芘 屈 茚并芘
含量(μg/10支) 0.12~0.04 0.01~0.02 0.06 0.005~0.04
❖目前已经发现的致癌性多环芳烃及其致癌 性衍生物的数目已超过400以上
❖按其化学结构特点可以分为三类: (1)苯环类 (2)芴、荧蒽及胆蒽类; (3)杂环类 其中,(1)、(2)类为苯环类多环芳烃
(1)苯环类 1)二环芳香烃不致癌 2)三环以上的多环芳香烃有致癌性。三环芳烃的
两异构体蒽和菲都无致癌性。但它们的某些甲 基衍生物有致癌性。 3)四环芳香烃有六个异构体,实验证明只有3, 4-苯并菲有中等强度的致癌性,1,2-苯并蒽和 屈有极弱的致癌性。它们的甲基衍生物中2-甲 基-3,4-苯并菲是强致癌物。1,2-苯并蒽的许 多甲基、烷基及多种其他取代基的衍生物都有 一定的致癌性,如9,10-二甲基-1,2-苯并蒽 是目前已知致癌性多环芳香烃中作用最快、活 性最大的皮肤致癌物之一。
❖我国学者戴乾圜等人于1979年提出
❖对已有致癌活性数据的全部多环芳烃母体, 系统地进行了微扰分子轨道(PMO)计算, 包括湾区碳原子和K区碳原子的离域能, 多环芳烃各个位置上的活性指数等,根据 近代多环芳烃代谢研究资料,通过数据处 理得出。
双区理论要点:
(1)多环芳烃致癌作用的必要条件是其结 构中要有两个,且只需两个活性区域(即 双区),也即是致癌剂在代谢过程中产生 的两个亲电活性中心。
(2)有利于致癌潜力的两个亲电烷化中心 的最优距离为0.28一0.30nm,若两个中心 远远偏离这一距离,则该多环芳烃将丧失 致癌活性。由于DIVA互补碱对间以氢键结 合的成对负性原子间的距离,正好为0.28 一0.30nm,因此,戴乾圆指出:DNA互补碱 对间的共价交联,是启动细胞癌变的关键 步骤,并将此种认识定名为双区理论。
一、芳香胺类化合物的污染来源 芳香胺类化合物在工业上应用广泛,从事有
关化学工业(如芳香胺燃料工业、橡胶工业、 电缆电线制造业)的工人,实验室使用芳香胺 的实验人员,使用“安妥”(1—萘基硫尿)的 专业灭鼠人员等,如防护不当,均有可能接触 芳香胺;此外,含有氨基酸的化学物质在700℃ 以上温度燃烧时,也有可能产生芳香胺,因此, 在焦化、煤气、沥青等作业中均有接触芳香胺 的机会;许多实用色素、香精、糖精等都是以 芳香胺为原料的产物,其致癌性也应引起注意。
4)五环芳香烃
五环芳香烃有十五个异构体,其中五 个有致癌性。3,4-苯并芘为特强致癌物, 1,2,5,6-二苯并蒽为强致癌物,1,2, 3,4-二苯并菲为中强致癌物,1,2,7, 8-二苯并蒽和1,2,5,6-二苯并菲为弱 致癌物。
5)六环芳香烃
六环芳香烃的异构体比五环芳香烃的更多, 但进行过致癌实验的仅十多种。其中3,4, 8,9-二苯并芘是强致癌物,1,2,3,4二苯并芘致癌性很强,3,4,9,10-二苯 并芘及1,2,3,4-二苯并芘的7-甲基衍 生物也有明显致癌作用,其余六环芳香烃 无致癌作用或仅有弱的致癌性。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