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幼师的舞蹈教学
【内容提要】幼儿师范中的舞蹈课,应该是一门独特结构的舞蹈教学。
独特性:不同于专业舞蹈学校舞蹈课;系统性:产生兴趣,提高认识基本动作训练组合,掌握各门类基本风格,创编儿童舞蹈。
科学性:训练中要符合儿童生理,心理特点。
幼儿师范中的舞蹈课应联系幼儿舞蹈教学的实际,避免幼儿园舞蹈教学和舞蹈创作的成人化。
【关键词】幼师舞蹈教学创编特殊性
喜欢歌舞是儿童的天性,儿童用舞蹈不仅可以对自己、对别人说什么是“美”什么是“乐”?而且,在舞蹈中还能找到传达情感的最生动、最直接的方式。
因此,舞蹈对儿童心灵的开发和审美的熏陶,有着其它任何艺术形式不可替代的作用和价值。
由以上可以推知,幼儿师范中的舞蹈课,应该是一门独特结构的舞蹈教学。
尽管在目前幼儿教育中,幼儿舞蹈教育的这种独特性还不能充分地表现出来,但相信随着众多从事幼师舞蹈教育的同行们不断努力探索和创造,幼儿师范教育体系中的舞蹈教学的独特性、系列性和科学性定会逐步确立和完善。
一、幼儿师范舞蹈教学的特点:
所谓幼师教育中舞蹈教学的独特性、系列性和科学性,是与其它学校,其它课程相对而言。
幼师的舞蹈课同专业学校的舞蹈课无论是在教学对象、教学目的、教学手段和方法上都迥然不同的。
幼师的舞蹈课不是培养专业演员,幼师学生之所以接受舞蹈训练,完全是为了今后从事幼儿教育时,能够用舞蹈对儿童进行初步的审美教育。
因此,幼儿教育的舞蹈课应突出儿童心理特征和思维特征,无论是内容还是教学方法,应始终贯穿对儿童直观性和想象力的培养,展现天真无邪的童心。
幼师学生在五年内接受舞蹈训练的过程,这是一个进入童心世界的过程,学生应该把学到的各种舞蹈知识转化成一种能通过舞蹈对儿童身心进行美的耕耘、美的培育、美的熏陶的能力。
对学龄前儿童,通过舞蹈陶冶个性,开发智慧促进儿童身心的健康发展。
有了这种独特性认识之后,我们在制定教学大纲,选择和调整教材以及在教学过程中如何发挥灵活性和创造性,就有了明确的目的,就不至于再去生搬硬套别人的东西,而有可能整理出一套适合幼师舞蹈教学的具有独特个性的教学大纲和教学方法。
有人说幼师舞蹈课没什么系列可言,这是不对的。
幼师的舞蹈教学,既不可能把每一个学生培养成专业舞蹈人才,又不可能让学生在校五年间对舞蹈是门门通,门门松的万金油。
通过舞蹈教学,我们侧重培养的应该是一个合格的称职的幼儿艺术美育教师,她们的中心任务就是使自己的教育对象的心灵智慧不断地产生火花,激发其对美的兴趣,启迪其对美的向往与追求。
因此,幼儿舞蹈教学在内容选择上要依据幼儿的生理,心理特征和接受能力,要不拘一格,不局限于某些舞蹈的种类和风格,应服从于幼儿教育的总体目标,从幼儿的认识规律和性格特点上去探寻它的规律。
学习舞蹈时,找出些起支配作用的主干动律,哪些是连接动力,哪些是静态,哪些是动态,哪些是起式,哪些是落式。
然后,从它们中间理出一个又一个的点,找出之间的线,对这些点和线进行规范,再根据音乐的情感、节奏,对规范出来的动作进行各种组合,这种系列化的组合与分析,使动作原来的个性淡化,然后人为地让它们向着幼儿鲜明的特性上倾斜。
这是一种创造性的艺术实践,经过这种反复的创造性实践,幼师舞蹈教学不再是生吞活剥“四大民族”和“四大秧歌”,而是从中理出自己的教材,自己的方法,整个教学上以对舞蹈产生兴趣,提高认识基本动作训练组合,掌握各门类基本风格,创编儿童舞蹈等完整的教学思路系列化地进行。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侧重教授如何使幼儿身体各部位正常发育,使她们通过舞蹈增强身体弹性和韧性,提高反应和应变能力,懂得如何用舞蹈宣泄自己的感情,表达自己的意愿,在教学中切实贯彻身体各部位各关节韧带的张弛,各部位之间的对抗与协调。
没有系列性,则体现不出训练性,没有训练价值的系列性等于零。
二、幼儿舞蹈创作的特殊性:
因为幼师的舞蹈教学是为幼儿园培养合格的、称职的舞蹈教师的,而幼儿园的舞蹈作品多数都是由教师自己创作,所以在幼师的舞蹈教学中幼儿舞蹈创编教
学又显得更为重要。
经过多年的教学和幼儿舞蹈的创作,我发现,要想让学生学好创编,除了学习创编的技法之外,最关键的是树立一个正确的创作观念。
我们不难发现,在目前的许多舞蹈作品中呈现出来一种越来越明显的成人化的取向。
众所周知,舞蹈是以形体语汇为手段的心灵外化的表现,优秀的舞蹈应是灵魂与形体的完美融合而重新流淌出的一种特殊的心灵语言,任何将情感与形体分裂开来的作品都将是失败的。
而所谓幼儿舞蹈,是指以表演者的年龄划分出的舞蹈体系中的一个分支。
舞蹈的本质和内涵没变,重要的是表演者,是他们的内心世界和情感空间,是他们的目光和情趣,是他们对这个世界的认识和对未来的想象,这就给少儿舞蹈界定了一个相对的范围。
举一部优秀作品为例,幼儿舞蹈作品《包饺子》就相对成功地接近了儿童的思维特点和想象空间。
这是一部充满童心童趣的作品。
过年是孩子们最向往的事情之一,而包饺子又是孩子们感到最有趣、最热闹因而总想跃跃欲试的劳动。
几乎所有家里的孩子们都有过这样想“凑热闹”的经历。
编导者成功地捕捉到了这个特点又加以发挥和想象,把孩子们的心里情趣极为形象地外化成由他们自己参与的现实氛围。
其放大了的稚嫩动作和独特的服装造型及节奏鲜明的音乐加之齐声朗诵都恰到好处,幼儿的天真质朴和将“玩”融于劳动之中的一丝不苟的动人情趣令成人看了也忍俊不禁。
这样的作品就是从内容到形式都从儿童特点出发,没有偏离方向。
假如换一个角度看,即以成人的目光,那么没有多少成人会对包饺子这样的事情感兴趣,那只不过是一种日常的劳动而已。
可儿童就不同,他们对此充满新鲜和好奇,由此发生了一系列既合理又可笑的行为和动作。
这就是幼儿与成人的区别,或者更极端一点说,这样的舞蹈它只属于幼儿,成人是无法进入的。
纵然在创作方向上是准确的、有生命力的优秀作品有许多,在此我就不一一列举,但大量的幼儿作品都存在着诸多的问题。
有的空洞不知所云;有的追求华丽的造型;有的追求高超的专业技巧,使孩子们成了完成动作和技巧的机器;有的赋予孩子以成人的感情,试图让幼儿舞蹈也深刻起来,给孩子披上沉重的外衣,如此等等。
我认为其中最为严重的,对幼儿舞蹈的发展最具伤害性的就是成人化的问题。
试举一部作品为例,大家都知道,少儿舞蹈《常回家看看》是一部在创作观念和表演观念上都存在一定问题的作品。
作品取材于一首流行歌曲。
且不说这首
流行歌曲的艺术价值有多高,单就它所表达的情感以及歌词意义,就及不适合用幼儿舞蹈来表现。
歌词的立意无非是劝慰(或说劝诫)已经离家的儿女要对父母尽一些孝心。
如果再牵强一点的深入,则其中包含着生活的沉重和无奈,并无更新鲜和积极的东西,而且音乐上也不是那种适合于儿童舞蹈的清新和明快。
也许用于成人舞蹈会是一个不错的选择,但让儿童去表现就显得负载过重。
孩子们生活在无忧无虑的世界里,他们还不是曾体验这种需要“常回家看看”的生活经历,还不能从内心读懂歌词的真正涵义,所以只能机械地糊里糊涂地按老师编排的动作去做,这给他们心理上及表演上都带来了相当的困难,再加之表演上的一些难度较大的新奇动作,现代语汇等等,都使这部作品较大程度超越了幼儿年龄特点,较远偏离了幼儿舞蹈的方向,使人看上去会产生严重的距离感,既不能进入歌词的意境,也不能进入表演者的意境,作品便失去了全部的意义。
这部作品是个比较典型例子,类似的作品在幼儿舞蹈作品中大量存在,所以已经形成了一种倾向。
我觉得有许多作品从创作之初就偏离了儿童特点而进入误区,从主题立意,从结构到情节,从语汇风格到服装设计指导表演,完全是成人舞蹈的模式,使天真活泼的孩子都变成了“小大人”或者说用孩子来演成人的舞蹈,这就像用成人来演孩子的舞蹈一样令人不舒服,这就是许多儿童舞蹈不好看的重要原因。
由此我们可以得出一个启示,即幼儿舞蹈的编导者要解决的一个重要的问题就是:儿童舞蹈为何舞蹈?儿童舞蹈舞什么?这是创作观念问题。
即如前所述要真正进入儿童的内心世界,寻找和发现幼儿与成人的真正区别所在。
儿童有理想却是天真的,有感性却是单纯的。
他们有大胆的想象从而有惊人的创造力,却往往与现实不符,这也正是这种想象和创造的珍贵可爱之处,这也正是编导者需要潜心研究的问题。
没有这种寻找和发现,就很难走出创作误区,另外还有表演的问题。
许多指导教师不是从孩子的心理特点出发去指导他们对舞蹈和音乐的理解,引导他们真实、准确、自然地表现童心和童趣的世界,而是机械地要求他们向成人看齐,举手投足,一颦一笑,不用问为什么,只按照要求做就是,有的教师竟然到了告诉孩子们必须把牙齿露出来的地步,使孩子们成“呲牙咧嘴”状,动作也由于只注意牙露没露出来而变得呆板和倔硬,全无生气,令人啼笑皆非。
有的教师则要求孩子们完成一些芭蕾舞的、民族舞的甚至现代舞的难度很大的动作,认为这是高人一筹,岂不知这种忽视年龄感的、忽视以内心带形体的表演观念,
同样也是对幼儿舞蹈取得成功的一大障碍。
综上所述,都是我们的幼师舞蹈教学中应注意的并不断向学生反复强调的观念。
不少人对幼师舞蹈教学有着一种偏见,认为培养出来的学生能哄孩子蹦蹦跳跳就行了,这是错误的。
幼师舞蹈教育是崇高事业,它不仅关系着千千万万的儿童茁壮成长,而且也是我们舞蹈工作者的一种骄傲和自豪!世界上一切美好的事业,都需要智慧和汗水才能完成。
让我们为幼师舞蹈教学早日实现规范化、具体化、实用化而努力,共同把幼教事业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
【参考文献】
1.《艺术概论》王宏建主编文化艺术出版社 2000年1月版
2.《舞蹈教育学》吕艺生中国戏剧出版社 1994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