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老年人的生理特点与合理用药

老年人的生理特点与合理用药

执业药师继续教育网上自修项目(第三期)- 2 -
老年人的生理特点与合理用药
随着社会老龄化问题的日益突出,老年人的合理用药备受关注。

老年人由于年龄的增长,导致机体对于药物的吸收、分布、生物转化和排泄能力都在下降,对药物处置能力及药物的反应性也相应降低,在用药过程中存在多病共存、一病多症或一症多病的现象,联合应用药物治疗的情况非常普遍,由此产生的药物相互作用可能严重影响老年人药物治疗效果,同时增加药物的不良反应。

老年人的生理特点
1.老年人消化器官的生理变化及对药物吸收的影响老年人胃壁功能降低,胃酸分泌比年轻人减少25%-35%。

胃酸的减少可使弱酸性药物如苯巴比妥类药物的离
子化程度增大,减少了药物吸收;65岁以上的老年人,心输出量减少,致使消化道血流量减少约40%,也造成了药物的吸收量减少;老年人胃肠蠕动减慢,药物进入小肠延迟,药物在小肠中吸收减慢,使某些如对乙酰氨基酚等药物的达峰时间延长,血药峰浓度降低,也可使某些在胃中代谢的药物如左旋多巴因胃排空减慢而有效吸收减少,并且造成药物在胃肠道滞留时间延长,增加胃肠道的刺激。

2. 老年人血浆蛋白量、脂肪等的变化对药物分布的影响老年人血浆蛋白量较低,体内水分较少、脂肪较多,故药物血浆蛋白结合率偏低,水溶性药物分布容积较小而脂溶性药物分布容积较大,一些水溶性药物如水杨酸类、乙醇、吗啡、青霉素、钾盐等的分布容积下降,而脂溶性药物如安定、利多卡因、巴比妥盐等的分布容积增加。

造成这些脂溶性药物的半衰期延长,易在体内蓄积中毒。

3. 老年人肝脏功能的生理变化及对药物代谢的影响肝脏是药物代谢的主要器官,随着年龄的增长,功能性肝细胞、肝血流量都相应减少,肝微粒体酶活性也
相对下降。

这些因素可以使某些药物代谢减慢,半衰期延长,血药浓度升高,药物的作用和不良反应增加,如氨基比林、保泰松、苯妥英钠、巴比妥、眠尔通、四环素等药物,在血液及组织中的浓度上升,在体内滞留的时间延长20%~50%。

特别是如安定等药物在体内滞留的时间老年人比年轻人可延长4-5倍。

4. 老年人肾脏功能的生理变化及对药物排泄的影响大多数药物及其代谢产物都经肾脏排泄,65岁的老年人肾血流量约为年轻人的40%~50%,由此导致肾小球
的滤过率下降,经肾脏排泄的药物易在体内蓄积造成不良反应或中毒。

如氨基糖苷类抗生素在体内蓄积,易出现不良反应,
老年人合理用药的原则
1. 药物的选择
正确掌握药物适应症,尽量减少使用药物的种类,避免使用老人禁用或慎用的药物,不可轻信广告随意使用药物或滋补产品。

2. 剂量的掌握
老年患者用药量应该为成人的3/4,一般开始用成人量的1/2~3/4即见效果,应从小剂量开始逐步增加到有效剂量,严格遵守剂量个体化原则,这对于主要经肾脏原形排泄或及其代谢产物由肾脏排泄而治疗指数又较小的药物尤为重要。

3. 使用原则的掌握
3.1 简化给药方案大部分老年人多病共存,应视病情轻重缓急先后论治,用药种类尽量简单,注意药物间潜在的相互作用。

3.2 选择适宜的剂型老年患者需要长期用药时,尽可能口服给药,对部分吞咽困难的,可改用液体剂型,必要时注射给药,急性病患者可选用静滴、静注。

3.3 选择最佳服药时间选择最合适的用药时间进行治疗,可以提高疗效和减少副作用。

如降血压药宜在早晨血压上升前半小时服用最佳;皮质激素类药物现在主张长期用药者在控制病情后,采取隔日1次给药法。

3.4 加强用药指导依从性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患者对药物的了解,开展合理的药学服务可避免老年患者因药物使用不当造成的身体损害。

老年人常用药物及注意事项
老年患者在使用青霉素类抗生素时,应减小剂量或延长给药间隔时间;对确需使用氨基糖苷类抗生素的老年患者应采用每日一次的给药方案,以减小耳、肾毒性;喹诺酮类抗生素具有脂溶性,组织渗透力强,加之老年患者的肾清除能力下降,以致此类药物在老年人中的不良反应发生率较高。

在选用喹诺酮类药物时,要注意给药途径,用药剂量,加强用药监护。

心血管疾病是老年患者的常见病,心血管药物的合理使用可以减少心血管的发病率和死亡率,胺碘酮脂溶性高,在肝脏代谢,应小剂量使用;较低剂量钙拮抗剂用于治疗高血压、心绞痛、心律失常、脑血管疾病等相对比较安全;现代高血压治疗中,推荐使用小剂量的双氢克尿噻 6.25~25mg/d利尿降压。

长期或经常服用解热镇痛类药物,可引起多种不良反应和药源性疾病,合适剂量的阿司匹林是唯一公认没有心血管副作用且具备心血管保护作用的非淄体抗炎
药。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