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版六年级科学上册第三单元 9 静止和运动一、教材分析:静止和运动是生活中常见的现象。
他们对什么静止,什么是运动,什么是参照物,如何描述物体的运动与静止,等一系列问题都感到陌生。
本节课,从学生熟悉的生活中的现象入手,帮助学生认识静止和运动.二、教学目标:知识目标:知道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认识一个物体的位置变化是相对另一个物体来说。
知道物体运动的主要方式。
知道物体都具有保持运动状态的特性。
情感目标:认识到科学是不断发展的。
乐于用学到的科学知识改变生活。
科学价值观:1.能提出探究活动的大致思路,能倾听和尊重其他同学的不同观点和评议;能用简单器材作简单的模拟实验;能选择自己擅长的方式表述研究过程和结果。
2.想知道,爱提问,喜欢大胆想象;尊重证据;愿意合作与交流。
3.学会描述物体的运动和静止,知道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三、教学重难点知道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认识一个物体的位置变化是相对另一个物体来说。
知道物体运动的主要方式。
四:教学方法:讲解法实验法类比法等五、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1故事引入,激发兴趣师:同学们喜欢听故事吗?生:喜欢。
那今天我们一起来欣赏两个故事。
师:谁愿意起来讲一下?生讲故事。
2.请同学们仔细观看录像(播放录像:校园内学生活动录像和人们乘坐公共汽车情景录像)。
师问:你们都看到了什么?生:同学们有的在跑步,有的在玩耍。
生:公共汽车在奔跑生:公路边还有树师:那你都发现了什么呢?仔细观察画面中的各种事物,判断该情景中哪些物体是运动的,哪些物体是静止的。
(学生观察图片,纷纷发表自己的看法)生:汽车和人是动的,小树没有动……师小结:对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我们该如何判断呢?又如何描述呢?师:那这节课你最关注、最想探究的是哪个问题?(师引导学生提出问题)生:静止和运动师:今天我们就来探讨、研究如何判断一个物体是运动的还是静止的?3.揭示课题师:今天,我们就来研究“静止和运动”。
板书课题。
师:那我们就一起来看看我们本节课所要探究的学习目标吧请同学读一下我们的学习目标。
我们采用接力的形式,看谁读的最好,声音最响亮。
学生读。
师:在你的桌子上有一些朋友和我们一起进行探究。
他们是……我们先认识一下他们,你先不要乱动他们,等我们需要用到他们的时候你再用。
介绍小车等二.猜想假设活动一:谁是运动的,谁是静止的?1教师谈话,提出问题:刚才我们观看的录像中,谁在运动,谁是静止的?2学生尽情地发表自己的意见(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就物体“谁在运动,谁是静止的”展开激烈的争论)把时间交给学生3以人们乘坐公共汽车情景图为例,介绍运动、参照物的概念师问:刚才同学们也通过大屏幕看到了一些运动与静止的物体,请同学们找出它们的共同点。
运动的物体有什么特征呢?静止的物体又有什么特征呢?下面请同学们分别找出一个运动的物体和一个静止的物体,并说明这两个物体分别发生了什么变化?学生交流、讨论。
师:谁再来说说自己的看法?生1:车内的人都在运动生2:不,我认为车内只有一个人在运动师;说说你们的理由?生2:司机和乘客都坐在自己的座位上没动,只有一个人正在向车门处走,所以我认为车内只有一个人在运动。
生1:汽车在向前运动,人们都坐在汽车里,当然所有的人都在运动了。
其他同学纷纷参与争论,发表着自己的看法。
师生共同总结:我们所说的运动,是指一个物体相对于另一个物体来说,它的位置发生了变化。
师:那什么是静止呢?引导学生说。
我们所说的物体的静止,是指这一物体相对于另一物体来说,它的位置不发生了变化小结静止和运动的关系。
活动二:认识参照物教师出示多媒体课件:一个小朋友正坐在路旁的一棵大树下乘凉,此时一辆公共汽车从他身旁经过,车内的售票员正在走向车门。
教师提问:行驶的车内,谁是静止的?谁的位置发生了变化?学生自由发言,相互讨论:“车内的乘客都在运动”、“车内只有一人在运动”、、、、、、、、教师与学生总结:运动、静止因所选的标准不同,物体的运动情况也有所不同,刚才同学们在判断物体的静止和运动时,事先都不自觉地选择了一个标准,然后观察所要研究的对象相对于这个标准是否发生了位置的改变,最后做出判断。
这个事先被选定的标准物体,通常称为参照物。
出示参照物定义。
师:下面我们请一位同学上来为大家读一下什么是参照物?谁来读?生:我来读……师:谢谢这位同学活动三:描述物体的静止与运动。
教师提问:现在,我们再对刚才“公共汽车”中物体的运动情况进行分析,如果选择路旁的大树或树下乘凉的小男孩为参照物,那么公共汽车内那些人是运动的?学生交流、讨论:乘客、售票员和司机都是运动的。
教师提问:选择车内的座位为参照物,会怎样?生:坐在座位上的人,以座位维参照物,他就是静止的。
师:选择乘凉的大树作为参照物,会怎样?生:选择路边的大叔为参照物,乘客是运动的,汽车也是运动的。
师:如果选择其他物体为参照,又会怎样?生:以正在走向车门的人为参照物,那些坐在座位上的人就是运动的。
学生小组讨论,并分析应该如何描述物体的静止与运动情况。
师生共同总结:通过以上的讨论,同学们都已经明白了描述物体的静止或运动状态时,首先需要选好参照物;所选的参照物不同,则物体的运动和静止的情况就可能不同。
三:制定方案:模拟实验,体验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1设计模拟实验,验证猜想与认识师:模拟”乘客与行人“的实验,进一步体验并描述运动和静止。
1)引导学生根据材料,设计实验方案。
(2)交流方案。
做好探究活动前的有效指导。
实验:在课桌上缓缓推动书本,书本上放上一块橡皮,使橡皮与书本的相对位置不发生变化(3)引导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实验。
教师提问:请你确定研究对象和参照物,并判断哪些物体是运动的,哪些物体是静止的?(4)汇报交流。
(让他们充分发表各自的看法:以橡皮为参照物,书本是静止的,课桌和旁边的同学都是运动的;以课桌为参照物,书本和橡皮都是运动的,桌旁的同学是静止、、、、、由此,学生进一步体会到描述物体的运动与静止时选择参照物的重要性,从而加深学生对参照物、运动和静止相对性的理解。
)小结:运动、静止、参照物(可以是运动的,也可以是静止的)归纳概念,参照物的选择2描述运动和静止。
(1)出示课件:游人坐过山车图,商场内顾客乘电梯上下楼图,小船在河里顺流而下图,太阳、地球、月亮的运行轨道图。
(2)仔细观察图中的物体,谁是运动的?谁是静止的?(3)学生讨论、交流。
教师可鼓励学生交流,组织学生在班内发表自己的见解四.实施探究:(以游人做过山车为例)师:谁来发表自己的看法?生:在游人坐过山车图中,以路边的树为参照物,游人是运动的。
生:过山车也是运动的。
师:如果选择不同的参照物,物体的运动情况有什么不同?生:如果以车上人为参照物,那过山车就是静止的。
生:以车上人为参照物,路边的树和房子就变成运动的了。
生:如果以过山车为参照物也是这样,车上人是静止的,路边的树和房子也都是运动的。
师:同学们真善于动脑筋,说的可真棒!看来,选择的参照物不同,物体的运动状态就不同啊。
五拓展应用,理解相对静止1出示飞机空中加油场景图师生讨论交流谁是运动的,谁是静止的?在什么条件下进行?师小结:保持相对静止2请你运用今天所学的知识来解释刚开始的那个法国飞行员的故事让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师及时总结。
3教师谈话:生活中,你们还见过类似的运动和静止的例子吗?(学生彼此交流自己的看法。
)师:我们来交流一下,看谁的发现最多。
生:比如我课桌上的课本,以课桌为参照物,它是静止的;以从桌边走过的同学为参照物,它就是运动的。
生:老师,也可以这么说,以太阳为参照物,它也是运动的。
师:对!地球以每秒30千米的速率绕着太阳运动,地球上的一切物体,都以这个速率在运行!在这里,地球和太阳是不同的参照物。
生:我做过火车。
坐在火车上,以自己为参照物,路边的房子啊,树啊,田地啊,全是运动的!生:如果以你自己为参照物,那你坐的座位就是静止的,火车也是静止的。
……师:是啊,描述物体运动或静止时,首先要选择好参照物,相对于不同的参照物,物体的运动静止情况也会不同。
同学们如果感兴趣,课下可以继续探究生活中有关运动和静止的问题。
4、用多媒体播放动画:太阳、地球、月球的运动情况。
请同学们根据刚才的画面,选择合适的参照物描述这些星球的运动情况。
学生讨论交流,纷纷发表自己的看法。
5生活实践与应用教师提问:在指南针发明之前,为什么船在茫茫大海中经常会迷失方向?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推理得出:因为在茫茫的大海上找不到合适的参照物,所以很难把握物体的运动方向、相对位置和运动情况。
教师总结:世间没有不运动的物体,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时相对的。
六、课堂训练学生完成后共同订正。
七、回顾全课,评价总结。
谈话:这节课同学们对运动和静止进行了认真研究,真不简单!你们能不能说说这节课的收获?(学生纷纷谈这节课自己的感受。
)八、拓展创新谈话:课下请同学们查阅资料,了解同步卫星的运行情况?九达标测试附:板书设计9、静止与运动参照物不同——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教学总结: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发现学生对于简单的静止和运动的理解比较间接,通过学生做类比实验,能更清楚的感受到什么才算静止和运动.通过学生参与实验探究,加深了学生对于运动和静止的认识.提高了学生的应用能力.但由于部分学生预习不充分,感觉学习这些知识后,在应用的时候有点力不从心.在今后的教学中,一定要加强对学生预习的充分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