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上册科学教案姓名:付信刚全册备课一、教材特点:1、以小学生生活经验的发展为主线,以科学探究、情感态度价值观为辅线进行构建,使整套教科书形成综合化、立体化和序列化的结构体系。
2、以科学探究为核心,结构模块化,过程活动化,更具整体性、结构性和探究性。
3、目标弹性化,内容综合化,评价多元化。
4、以学生的自主体验学习为手段,落实“学生是科学学习的主体”的基本理念,力求使教科书成为“学材”。
5、突出以培养小学生的科学素养为宗旨。
6、背景和空间广阔,教科书更具开放性和发展性。
7、科学、技术与社会有机结合,教科书更具人文性。
二、教学内容:本册教材以主题单元的形式编排了“微小的生物”、“物质的变化”、“物体的运动”、“太阳、地球和月亮”、“生物与环境”、“研究与实践”六个单元。
每个单元围绕主题安排了4~6课文,以学生的生活经验为主要线索,以生物的外部表象及内部结构、生成新物质的变化和不生成新物质的变化、物体的运动状态和运动方式、生物与环境及其适应性等为主要内容展开科学探究活动,将“科学探究、科学知识和情感态度价值观”有机地整合。
促使学生在“事物宏观的外部表象与微观的内部特征”之间建立联系,进行以“逻辑推理”为主的思维技能训练。
第一单元微小生物第一课病毒一、学习目标:1.通过学生对病毒资料的搜集学习活动,使学生学会查阅、整理从各种途径获得的科学资料;能用自己擅长的方式表达与交流研究结果。
2.通过学生学习活动,使学生愿意合作交流,愿意参与和科学有关的社会问题的讨论与活动,尊重他人意见,能积极地参与评议,敢于提出不同见解,知道对别人提出的问题进行质疑也认识科学探究的一部分。
3.通过学生学习活动,使学生知道病毒是一类特殊的生物,了解有关病毒传染性传染病的防治措施。
二、学习重点:学生认识搜集整理资料认识病毒病了解病毒传染性疾病的防治措施的学习活动。
三、学习难点:学生知道病毒是一类特殊的生物的认识学习活动,并在学习中对评议的理解。
四、学习准备:学生准备:小组合作学习材料:课前搜集病毒相关的知识图片资料、调查、了解由病毒感染的引起的疾病及其预防措施资料、科学记录表。
教师准备:病毒相关的知识图片资料(如形态结构、生命活动特点、繁殖特点等)、由病毒感染的引起的疾病及其预防措施资料。
第二课细菌一、学习目标:1.通过学生对有关细菌资料的搜集整理学习活动,提高学生整理资料和辩证地分析事物能力,并会会用自己擅长的方式对事物进行描述。
2.通过学生学习活动,使学生愿意合作交流,能主动交流自己的资料和观点,关心生活中的科学,关注科学技术的发展给人类生活带来的改变。
3.通过学生学习活动,使学生了解细菌的主要特点,正确认识细菌与人类的关系。
二、学习重点:学生认识细菌以及细菌与人类的关系的学习活动。
三、学习难点:学生对细菌的学习活动中资料的整理、完善学习方法的学习活动。
四、学习准备:学生准备:小组合作学习材料:相关细菌知识的图片文字等资料、科学记录表、橡皮泥。
教师准备:学生分组实验材料:显微镜、三种形态细菌玻片标本、相关细菌知识的图片文字等资料。
第三课馒头发霉了一、学习目标:1.通过学生学习活动,指导学生能提出进行探究活动的大致思路;能设计对比实验探究食品、衣服等物品发生霉变的条件;并能对实验现象作出详细地记录和分析;愿意合作学习,能对研究过程和结果进行评议并与他人交换意见。
2.通过引导学生学习,使学生亲历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设计实验的能力。
3.通过学生学习活动,使学生体会到与人合作的愉快和科学探究的乐趣,产生愿意合作交流和乐于从事科学探究活动的愿望;乐于用所学到的知识改善生活。
4.通过学生实验学习活动,使学生认识食品、衣服等物品发生霉变的条件,认识霉变对于人类生活的影响;知道真菌是既不属于动物也不属于植物的一类生物。
二、学习重点:学生设计对比实验进行探究发生霉变的条件学习活动。
三、学习难点:学生对设计实验变量的控制掌握。
四、学习准备:学生准备:课前几天将馒头、橘子放入塑料袋之中,封口并注意观察发生的现象;食品发霉原因的实验材料:面包、馒头、橘子、西红柿、少量米饭、擦手的纸巾、科学记录表、相关霉变、真菌知识资料等。
教师准备:学生分组实验工具:放大镜、镊子、小刀、滴管、水、胶带、塑料袋;相关霉变、真菌知识图片资料等。
第四课食用菌一、学习目标:1.通过学生学习活动,指导学生能用各种感官直接感知自然事物并能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描述所观察的实物形态特征;引导学生亲身经历科学调查、观察、查阅和整理资料等科学探究的过程。
2.通过学生学习活动,使学生体会到与人合作的愉快,学会分享、欣赏他人的研究成果;并乐于从事科学探究活动。
3.通过学生查阅书刊等信息资源学习活动,使学生了解食用菌的种类,能通过观察指导蘑菇的特点。
二、学习重点:学生观察认识了解食用菌的学习活动。
三、学习难点:学生对蘑菇的孢子传播的认知理解。
四、学习准备:学生准备:课前从市场获得以及自然界中采集的各种蘑菇(注意安全,采集蘑菇一定不要用手直接接触,更不许随便食用,采集完后要洗手)、科学记录表、相关食用菌的知识资料等。
教师准备:学生分组实验工具:放大镜、镊子、小刀、水盆、各种食用菌:如木耳、银耳、各种蘑菇等;相关食用菌知识图片资料等。
第二单元物质的变化第五课蜡烛的变化一、学习目标:1.通过学生学习活动,指导学生能用简单的器材做简单的观察实验,探究物质的变化并做实验记录;学生能尝试用归纳的方法对观察到的现象作合理;能提出探究活动的大致思路。
2.通过学生学习活动,使学生愿意合作交流并乐于用所学到的科学知识改善生活。
3.通过学生学习活动,使学生认识物质的变化有两大类,一类仅仅是形态的变化,另一类会产生新的物质。
二、学习重点:学生认识物质的变化有两大类,一类仅仅是形态的变化,另一类会产生新的物质的学习活动。
三、学习难点:学生认识物质变化是不同的学习活动。
四、学习准备:学生准备:小组合作探究实验材料:蜡烛、火柴、镊子、白糖、橡皮泥、纸、面粉、小刀、科学记录表。
教师准备:泡在醋中的鸡蛋,相关物质变化、面塑作品的图片等资料。
第六课食盐和水泥一、学习目标:1.通过学生学习活动,指导学生能用简单的器材做简单的观察实验,探究物质的变化并做实验记录;学生能提出探究活动的大致思路,并应用已有知识和经验对所观察的现象做假设性解释。
2.通过学生学习活动,使学生愿意合作交流并乐于用所学到的科学知识改善生活。
在学习中意识到科学技术会给人类带来的好处,也可能会产生负面影响。
3.通过学生学习活动,使学生认识物质的变化有的可逆,有的不可逆,认识可逆变化与不可逆变化对人类生产、生活的影响。
二、学习重点:学生对物质的可逆变化和不可逆变化的认识学习活动。
三、学习难点:学生认识物质不可逆变化的认识学习活动。
四、学习准备:学生准备:小组合作探究实验材料:滴管、杯子、筷子、食盐、火柴、水泥、盘子、小铁勺、小锤子、松香、石膏粉等;自制胶水材料:牛奶、纱布、醋、小苏打、科学记录表。
教师准备:铁架台(带铁圈、石棉网)、酒精灯、水泥块、砖块相关物质变化的图片等资料。
第七课铁生锈(两课时)一、学习目标:1.通过学生学习活动,指导学生能提出探究活动的大致思路;并能做控制变量的简单探究性实验,探究铁生锈的条件。
2.通过学生学习活动,引导学生学会能利用简单表格整理有关铁生锈的资料;能用自己所擅长的方式表述研究过程和结果。
3.通过学生学习活动,使学生愿意合作交流并乐于用所学到的科学知识改善生活,关系日常生活中与科学有关的社会问题。
4.通过学生学习活动,使学生认识铁生锈的条件,认识铁生锈对于人们生活的影响。
二、学习重点:学生认识铁生锈的条件,铁生锈对于人们生活的影响物质的认识学习活动。
三、学习难点:学生通过控制变量认识铁生锈的条件学习活动。
四、学习准备:学生准备:小组合作探究实验材料:瓶子、油、醋、铁钉、生锈的铁钉、生锈的铝勺或其他金属、脱脂牛奶、杯子、小苏打、纱布、筷子等、科学记录表。
教师准备:各种生锈的物品以及相关的图片等资料。
第八课牛奶的变化(两课时)一、学习目标:1.通过学生学习活动,指导学生能提出探究活动的大致思路;并能做控制变量的简单探究性实验,探究铁生锈的条件。
2.通过学生学习活动,引导学生学会能利用简单表格整理有关铁生锈的资料;能用自己所擅长的方式表述研究过程和结果。
3.通过学生学习活动,使学生愿意合作交流并乐于用所学到的科学知识改善生活,关系日常生活中与科学有关的社会问题。
4.通过学生学习活动,使学生认识铁生锈的条件,认识铁生锈对于人们生活的影响。
二、学习重点:学生认识铁生锈的条件,铁生锈对于人们生活的影响物质的认识学习活动。
三、学习难点:学生通过控制变量认识铁生锈的条件学习活动。
四、学习准备:学生准备:小组合作探究实验材料:瓶子、油、醋、铁钉、生锈的铁钉、生锈的铝勺或其他金属、脱脂牛奶、杯子、小苏打、纱布、筷子等、科学记录表。
教师准备:各种生锈的物品以及相关的图片等资料。
第三单元物体的运动第九课静止和运动一、学习目标:1.通过学生小组学习活动,使学生能提出探究活动的大致思路,能用简单器材作简单的模拟实验;并能选择自己擅长的方式表述研究过程和结果。
2.通过学生合作学习活动,使学生愿意合作与交流,能倾听和尊重其他的不同观点和评议,向指导,爱提问,喜欢大胆想象;尊重证据。
3.通过学生小组合作学习活动,使学生学会描述物体的运动和静止,知道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能够理解参照物的含义。
4.通过学生小组合作学习活动,学生能够初步感知没有绝对的静止。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设计实验的能力。
二、学习重点:学生能够理解运动的含义的小组合作学习活动。
三、学习难点:学生对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的理解认识。
四、学习准备:学生准备:相关运动和静止的知识图片资料。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玩具小汽车、相关的知识图片资料。
第十课时距离和时间一、学习目标:1.通过学生学习活动,使学生能提出探究活动的大致思路,并在制定计划的过程中倾听和尊重其他同学的不同观点和评议;能用简单的测量工具对物体进行定量观察,采集数据,并做简单的记录,能选择自己擅长的方式表述研究过程和结果;并与他人交换意见。
2.通过学生小组合作学习活动,使学生想知道、爱提问,愿意合作交流,喜欢大胆想象;关心新科技等社会问题。
3.通过学生小组合作学习活动,使学生能测量并记录一个沿直线运动的物体在不同时刻的位置,并能用简单的图表或图形来表示距离和时间的关系;指导描述物体的运动需要用位置、方向和快慢等概念。
二、学习重点:学生用简单的测量工具对物体进行定量观察,采集数据模拟实验学习活动。
三、学习难点:学生模拟实验结果的整理、分析认识距离、时间、位置的学习活动。
四、学习准备:学生准备:小组合作实验学习材料:相关时间、距离方面的图片文字等资料、科学记录表、玩具小车、秒表、钢卷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