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你的情绪我在乎许昌市商委幼儿园心理健康教育课题组心灵对话Part 1 懂得情绪管理的孩子才幸福世上的父母,无一例外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过得好。
所以在生活中,也是惦念孩子先于家长自己,他们的生活总是围绕着孩子来安排。
一旦孩子出现问题,家长就显得一筹莫展,很困惑迷茫。
果真是那样吗?家长的行为一点毛病也没有,纯粹是孩子自身有问题,才会发生这样或那样的问题?如果单看孩子的行为,也许会片面的以为是这样吧。
但如果父母不能读懂孩子的情绪(内心),只将关注的焦点停留在孩子的行为上,那孩子往往会认为自己不被父母理解,于是哭闹、耍赖,甚至做出更偏激的行为,希望借此引起父母对他的关注和理解。
然而父母往往不能敏感地读懂孩子的内心需求,只是针对孩子的行为做出反应。
这只能让孩子认为,就连自己的父母都讨厌、拒绝或漠视自己。
要知道,孩子经常是通过与父母的相互作用,来逐渐认识自我存在、自我价值及学会如何应对各种情绪的方法。
只要认真观察一下孩子的行为倾向就能发现,很多时候这些都是在与父母之间的相互作用中形成的。
不妨重新回顾一下孩子的语言和行为。
凡是父母,必定都会为自己的孩子全力以赴。
但他们往往忽略了1最重要的一点,那就是读懂孩子的情绪,学会包容孩子。
从现在开始,我们有必要改变一种提问方式。
在你问“孩子到底怎么了”之前,有必要扪心自问:“作为父母,我到底有没有真正感受他的内心?”只有这样,才可能针对“孩子到底怎么了”得出正确的答案。
也通过与孩子的真心交流,双方积累信赖,增强联系纽带,进而变得更加亲密。
根据丹尼尔·戈尔曼博士的长期研究结果表明,那些感到幸福且事业成功的人,并不是智商高、成绩优秀或家境富裕的人,而是情商高的人。
而这种情商可以通过后天努力,人为的提高。
情绪越不被重视,就会越缺乏自信,经不起压力。
孩子往往用自己的行为来表达情绪。
孩子的苦恼、发脾气或大声喊叫等各种形式的情绪表达,其实都是为了让他人读懂自己内心的挣扎和努力。
孩子时时刻刻都在用自己的情绪来面对世界,但他们只能感受情绪,并不懂得情绪为何物,也不懂得用恰当的语言来表达。
孩子的情绪请全部包容,你需要做的,只是给孩子的行为划个界限。
接受情绪管理训练的孩子,变得不一样了直至今日,仍然有很多人们深信,IQ指数高的孩子学习成绩好,将来成功的可能性也更高。
但是不得不说,IQ指数检测的只不过是大脑无限能力值中极小的一部分而已。
实际上,在美国和欧洲国家,IQ指数与学业满意程度、社会成功率、贡献程度等方面的相关系数连10%都达不到。
这项结果一公布,人们才开始不再热衷于IQ检测了。
但是接受情绪管理训练,情绪稳定,擅于情绪调节的孩子(即EQ指数高)却要另当别论了。
他们不仅学习出色,人际关系和社交能力也很出色,而且善于自我情绪调整,因此抗压能力更强。
这项结果并非空翻的预测与假设,而是根据丹尼尔·戈尔曼博士的长期跟踪研究,经过科学验证得出的结论。
注意力集中程度显著提高;自主学习能力出色,成就感突出;就算心情很差,也懂得自我调整;心理免疫力强;在同龄人圈子里关系融洽;对变化能够主动回应;对疾病的免疫力较高。
Part 2 培养出勇于表达情绪的孩子陌生的自我情绪根源——了解元情绪。
元情绪以无意识反应形式出现。
相同的情境,元情绪不一定相同。
不认清元情绪,就无法进行情绪管理训练。
认识“我”内在的元情绪元情绪是在无意识的情况下表现出来的,所以如果不是刻意想要了解自己的元情绪,很难对他有清楚的认识。
当你在某种情境中表现出过分敏感地反应,那就要怀疑自身是否存在着从未意识到的某种元情绪;然后追溯一下,究竟是从什么时候开始有了那种情绪,这样就容易找出元情绪的根源了。
即使没有特别的情境,可以让你意识到自身可能存在的元情绪,只要按照下列问题逐一检测一下悲伤、愤怒、憎恶和嫉妒等情绪,也会对理解自身元情绪非常有益。
下列提问为“戈特曼元情绪检测表”。
当然,最好每种情绪都进行自测,下面以“愤3怒”和“悲伤”为例介绍,可以帮助你更好的了解元情绪。
关于愤怒:小时候时候有过愤怒的经历?家人都是如何表达愤怒的?当你愤怒时,你的父母反应如何?你的母亲生气时,是什么样子?你的父亲生气时,是什么样子?是什么让你那么生气?生气时你会做些什么?关于悲伤:小时候是否有过悲伤的经历?你的家人人都是如何表达悲伤的?当你悲伤时,父母的反应如何?你的母亲悲伤时,是什么样子?你的父亲悲伤时,是什么样子?是什么让你感到悲伤?悲伤时你会做些什么?同样,也可以用憎恶、嫉妒、恐惧、喜悦、吃惊、厌恶、失望和爱等其他情绪替换以上提问,再写下对应的答案。
认识元情绪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
有些人由于害怕一直深埋在记忆深处的痛苦记忆被重新体积,就不敢正视元情绪。
其实不必勉强,也不可能轻易记起来,所以还不如以坦然的心态来面对自己的元情绪。
元情绪由多层次组成,每次可以先了解一个层面,下次再做相同的元情绪练习时,就会有新的记忆或者领悟。
唤醒内心的孩子内心拥有“童心”,才能更好地与孩子沟通。
不要隐藏你的情绪,自然流露出来。
和情绪亲密接触,还需要多多练习和适应。
重温过去的情绪。
写情绪日记父母如何回应孩子的情绪类型没什么大不了——缩小转换型家长特点:1、对于孩子的情绪,表现得不够重视,甚至觉得无所谓,偶尔还会取笑或轻视孩子的情绪。
2、认为情绪有好坏之分,坏情绪对生活本身没有任何益处。
3、不能容忍孩子表现出的负面情绪,一旦有这种倾向,就急于转移孩子的注意力。
4、认为小孩子的情绪大多不合逻辑,因此不必当回事。
5、认为小孩子的情绪在一段时间后,会自然消失。
6、对于无法用情绪控制的事,持有恐惧心理。
那可不行——压抑型家长特点:1、轻视孩子的情绪,甚至认为情绪表达是种错误,于是批评孩子。
2、与孩子的情绪本身相比,这类家长更看重行为,会针对孩子的行为责骂或打孩子。
3、认为负面情绪产生的原因在于坏性格或懦弱的性格。
4、认为孩子试图利用负面情绪来满足自己的某种要求。
5、认为负面情绪必须得到控制。
6、对于孩子的情绪,不惜采取打骂孩子的方式帮助孩子消除这些不好的情绪,以便引导孩子做出正确的行为。
5一切都没问题——放任型家长特点:1、对孩子的所有情绪全部包容2、不区分情绪是好是坏。
3、无论对孩子的情绪还是行为,从来不划定界限4、认为情绪一旦发泄出来,就万事大吉。
5、除了包容孩子的负面情绪、安慰孩子,认为没有其他可以做的事情。
6、对孩子如何处理情绪及解决问题,从不重视。
一起找找为什么——情绪管理型家长特点:1、包容孩子的情绪,但对其行为划定明确的界限。
2、情绪不存在好坏之分,无论是何种情绪,都是生活的自然组成部分。
3、当孩子表达自己的情绪时,给与足够的耐心。
4、尊重孩子的情绪。
5、不轻易忽略孩子任何微小的情绪变化。
6、重视与孩子之间的情绪沟通。
7、尊重孩子的独立性自主性,引导孩子独立摸索解决矛盾的方法。
只要肯敞开心扉,谁都可以了解孩子的情绪。
没有100%完美的情绪管理训练型家长。
了解孩子的天性气质,让情绪管理训练变得不再困难。
孩子分:容易型孩子,困难型孩子,迟缓型孩子(逐渐热情型或大器晚成型)。
认可孩子的成长环境,才能和孩子心灵相通。
过分的情绪刺激,只会过犹不及。
耐心!再耐心!知道对孩子的情绪感同身受。
爸爸参与情绪训练,孩子的幸福感增加。
爸爸完全能够胜任情绪管理训练,爸爸来解读孩子,影响深远。
情绪游戏:第一步,表示同感和包容,让孩子信赖你。
Part 3 让孩子敞开心扉的情绪管理训练对话法。
开启孩子心扉的对话与关闭孩子心扉的对话:关闭孩子心扉的对话:“你怎么总是这幅样子?”——非难式对话“你有没有脑子?”——轻蔑式对话“我什么时候问你了?”——疏远式对话“心灵墙壁”比讽刺孩子更恐怖还有一种简单的方法,不用一言一语,却可以让彼此的关系跌入冰窟,那就是垒砌一堵隔阂的墙壁。
把对方看做空气或幽灵一样。
即使叫你,也装作没听见,没看见,甚至不正眼瞧上一眼。
一句话,简直把对方歧视到了极点,根本没放心上。
通常这种现象对发生在夫妻之间,但是父母与子女发生隔阂的情况也比较普遍。
任爸爸妈妈怎么哄孩子,孩子都任性的发脾气,根本听不进去,这时爸爸妈妈为了好好教育孩子,就会把孩子孤立起来,7在心里竖起一道隔阂墙壁。
这是非常残忍的一件事情,这种极端的做法不但不能让孩子爱改掉坏习惯,还会让孩子在受到父母冷漠轻视之后产生自卑心理,受到心灵上的伤害。
曾有儿童专家告诫,对于孩子的不当行为持漠视态度时,孩子的这种行为就会逐渐消失。
但这并不意味着让父母连同孩子的情绪一同漠视掉,尤其是当孩子提出某种需求时,大人对此熟视无睹、垒砌墙壁时,孩子会因为自己的存在被忽略,而产生被冷落的感觉,这只能让孩子陷入更大的伤害之中。
“这都是为你好!”——抵御型对话“是不是你干的?”——紧闭心灵之门的对话方式“都怪你!”助长自责和不安的对话方式“赶紧给我住手!快点!”——命令+训斥式对话让彼此的心灵贴近——经典沟通方法“啊,原来是这样”——倾听型对话“你一定很难过”——包容型对话深入孩子内心的对话方式如何抚慰受伤的幼小心灵:压低分贝,温柔对话;不要急于防御,认可一些;别吝惜你的好感和尊重。
称赞和责备孩子时,原则很重要。
称赞:对于孩子的性格和人格,不去赞扬;相对于结果,更关注孩子的努力和付出;在对的时候,做对的表扬;赞扬的理由应具体陈述;批评也要讲究方法:批评孩子时,不针对人格和性格;批评要就事论事。
Part 4 和孩子交流的情绪管理训练五阶段情绪管理训练的第一阶段:解读孩子的情绪当孩子表现出情绪苗头时,你就应该觉察到;关注行为之中隐藏的情绪;情绪也有各种色彩;难以了解孩子的情绪,和不开口问问。
情绪管理训练的第二阶段:把情绪性的瞬间当做好机会情绪越激动,越是好机会;捕捉细腻微小的情绪变化。
情绪管理训练的第三阶段:感受并倾听孩子的情绪负面情绪与正面情绪请全部包容;孩子自身莫名的情绪,父母也应学会包容;每当情绪共享时,请做最真诚的父母;一句“为什么”,掐断情绪共享;用“是什么”或“怎么了”代替“为什么”;重复孩子的话语,让你更容易走近孩子;当你愿意和孩子共同分享情绪时,孩子自然会走近你。
情绪管理训练的第四阶段:帮助孩子表达情绪为情绪贴上姓名标签;帮助孩子表达情绪。
情绪管理训练的第五阶段:让孩子独立解决问题先共享,在给孩子的行为划定界限;确认孩子想要的目标;寻找9解决方案;检验解决方案;帮助孩子自己选择解决问题的方案。
有时,情绪管理训练也应该回避一下:当他人在场时;赶时间时;孩子的安全第一时;实施情绪管理训练的人处于极度激动状态时;当孩子进行自虐活他虐等极端行为时;家长急功近利时;当孩子伪装情绪时。
Part 5 不同的成长时期,对待孩子的方式也要有所改变:周岁之前的孩子,面对面分享情感不擅表达的幼儿,不提醒就会走偏当孩子说“不”时,父母应读懂背后的想法;解读孩子最初的独占欲;父母以身作则,表达和控制情绪;学龄前儿童,朋友间的关系很重要关注孩子的情绪,鼓励孩子表达;通过小伙伴,帮助孩子熟悉调整情绪的方法;问孩子意见,不如给孩子选择权;解读孩子最初的恐惧感(可能被抛弃的恐惧心理,怕做不好的恐惧心理,对于黑暗的恐惧心理,父母吵架带来的恐惧心理,噩梦带来的恐惧心理,对死亡的恐惧心理)小学生,轻蔑感和羞耻心是禁物小学一二年级:别吝惜你的鼓励和赞扬;小学三四年级:帮助孩子自行辨别是非;小学五六年级:温柔的包容孩子的不安心理。